第一节 机具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具演变
分类号: S22
页数: 3
页码: 134-13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耕作机具、排灌机具、植保机具、收获机具、加工机具、运输机具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农业机具 机具演变

内容

一、耕作机具
  传统翻耕机具有犁、耙、耖。开山翻土、平整土地、中耕除草、田间管理传统农具,有开山锄、两齿耙、四齿把、锄头、泥锹、田耙等,沿用至今。
  1954年推广双轮双铧犁。因犁铁制,总重92公斤,需两牛合拉,转动不便。使用效果不佳而终止。1958年深耕改土运动,推广绳索牵引机,不受农民欢迎,悉数报废。1960年引进2台英国产拖拉机,仅用于水利工程压土。1965年陆续引进上海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工效比牛耕提高3倍,并适应小田块作业。后因配件困难而报废。1967年引进上海丰收-35型和丰收-27型四轮拖拉机各一台,机型偏重偏大,不适应小田块作业而淘汰。1968年永康拖拉机厂试制成功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机型小、轻巧灵活、性能稳定、操作方便。适应本地区特点,成为全县使用的主要机型。1970年引进8套电犁,1978年发展到20套。由于成本高、田横头犁不到、翻土一边倒、平土费工、移动笨重而淘汰。
  1987年底,全县拥有农用拖拉机3727台,其中手扶拖拉机3616台。中型拖拉机111台。耕作机械动力30003千瓦。
  二、排灌机具
  传统排灌机具有木制水车。由车架、车桶、龙骨组成。以脚踏“力头”上水。按脚踏人力多少分2人车、3人车、4人车等。此外,还有手摇水车。一人手摇提水。
  1959年开始引进3台10×10水泵和3台2125型18千瓦煤气机,在柿后、堰头、世雅安装使用。其功效比人力水车高15—30倍,深受农民欢迎。1978年引进喷灌机,有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装置,用于高地、旱地作物喷洒。用水省,效益高。1985年底止。全县有农用水泵3193台,平均每84.5亩水田就有一台,至1987年底,全县拥有排灌机械总动力达9599千瓦。
  三、植保机具
  旧时防治蔬菜虫害,多以竹筒为工具。在其一头包上细布,内装雷公藤粉,防治时只要敲打竹筒雷公藤粉末就会撒于疏菜的茎叶上。1957年开始使用圆筒式手摇喷雾器,靠气压喷雾,因使用不便,后被背负式喷雾器所取代。1967年推广工农-36型担架式机动喷雾器、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器。因这两种喷雾器的使用效果尚不理想,又推广扁方形的联合-14、工农-16型背负式手摇喷雾器,这种喷雾器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修理等优点,很受用户欢迎。至1987年底,全县已有机动喷雾器200架,手摇喷雾器63054架,植保机械动力达247千瓦。
  四、收获机具
  收割稻、麦等农作物的传统农具是镰刀。形如眉月,齿细锋利,长不盈尺,使用轻巧方便。1958年推广山东大镰刀和快速收割器,未受群众采用。1978年夏引进100-5型、100-3型机动收割机,在云山、油川、新店公社试割,因机械质量差,适应性能差,至今未能推广。
  稻、麦脱粒的传统农具主要有稻桶、配有稻梯、稻桶簟,用手工脱粒。此外,用于玉米脱粒的有玉米钻。1957年开始使用脚踏打稻机,工效比稻桶打稻提高3-4倍。1964年推广机动打稻机,工效又比脚踏打稻机提高1倍。适用于集体作业,操作省力,脱粒干净。至1987年底,全县拥有人力打稻机29815台,机动打稻机4928台,收获机械动力达12635千瓦。
  五、加工机具
  粮食加工历来靠手臼、踏碓、麦磨、磨砻和牛磨、水碓磨等。动力分别依靠人力、水力和牛力。
  油料加工传统工具称油车。油车由车筒、拗架、油楔子、油槌等组成。配有石碾、地灶和炒锅。油车筒为整段大樟木制成,中间镂槽。手工榨油劳动强度高,出油率低。
  民国11年(1922)。县城创建永康电灯公司,兼营碾米,始有碾米机械。解放后,粮食、饲料、油料、棉花、茶叶、榨糖等各类加工机械相继发展。至1987年底,全县有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14029千瓦。
  六、运输机具
  农业运输长期靠肩挑,民国时期始用手车。1958年“大跃进”提出“车子化”,全县胶轮手推车达到2517辆,60年代,手推车大量用于农田作业的短途运输。拖拉机发展后,配有拖斗,农业运输日益改善。1975年购进3辆农用汽车。进入80年代,机械运输发展很快。至1987年,除拖拉机外,全县有农用汽车242辆。运输机械动力达16295千瓦。基本实现农村运输机械化。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