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6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栽培技术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102-10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水稻、大、小麦、玉米、番薯等栽培技术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粮油生产
栽培技术
内容
一、水稻
育秧 民国时期“清明浸谷子”。种子的处理,习惯用冷水浸种不催芽,谷芽露白即出田。秧田水耕水作,水播水育大秧。建国后,用生石灰水浸种,催芽方法有温汤催芽、焦泥灰催芽、土坑催芽和“5406”催芽。改水秧田为合适秧田,辅以塑料薄膜覆盖以防寒。播种时间,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大都偏早,烂秧严重,70年代中期,确定春分边播种。杂交水稻育秧,采用两段育秧,先出播秧床,后株寄秧田,带蘖大秧移栽大田。
插秧 传统为“立夏开秧门”。插秧为大苗栽插,株行距为0.4米见方,每丛10~12本秧。建国后,推广小株密植,行距7×8(寸),每丛6~8本秧。1958年,盲目推行“满天星”密植,造成严重减产。1963年提倡5×5、6×6浓株密植,产量回升。1967年推广小苗带土移栽,匀株密植,插前将大田平整,水澄清后放干,种一丘,灌水一丘,秧苗成活快,起发早。70年代开始,改为混水栽插,推广行距5~6寸,株距3~4寸,每丛7~8本秧。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的株行距,则比早稻宽。
肥水管理 水稻历来实行满水漫灌,田间长期积水,进入成熟后期才排水干田。在肥料施用上,传统采用鸡毛、头发、石膏粉、人粪尿拌焦泥灰、塘泥,分塞到每丛稻根处。俗称“种下脚”。第一次涂田,施生石灰、草木灰或炉灰。上水后种第二次下脚。在水浆管理上,对秧苗常用灌水防寒。移栽后灌三日满秧水,涂田时排水烤田。60年代初,提倡对秧苗施用断奶肥,移栽前施用起身肥,并要求大田基肥足,追肥速,看苗施用吊头肥等。在水浆管理上提出深水护苗,浅水发棵,烤田控蘖,寸水保胎等。70年代前后,推广化肥深施,重视有机肥料的结合施用。早稻肥料在移栽后20天内施用完毕。70年代中后期,灰肥施用大为减少。在水浆管理上,前期以薄水为主。中期烤田以人踩田中不陷脚有细裂为准。要求四周开好避水沟,田中开好丰产沟。后期干干湿湿,活根到老,青秆黄熟。80年代后,化肥施用增加,有机肥料减少,提倡青稻秆还田,以保护地力。1984年推广“以土定产、以产定氮、因缺补缺、高产栽培”的配方施肥新技术。
除草技术 一般耘田2次、涂田2次。先耘横行、后耘直行。建国前,栽后半月第一次耘田。建国后推广双季稻。第一次耘田提前到栽后5至7天进行。20天内耘涂结束。70年代前后,曾提倡改田耙耘田为用手摸田。效果虽好但劳力强度过大,仍不能推广。水稻管理上岸后,通常要铲除田边杂草。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推广使用除草剂除草。
二、大、小麦
传统播种都用点播。畦宽3~4尺,沟宽1.5尺。行距1尺,每亩播种量2.5~3公斤。播种时间为11月中下旬。60年代改点播为横条播。1968年,推广大麦撒播。1973年推广江苏唐桥春粮高产栽培新技术,畦宽8尺,沟窄6寸。沟深破塥,畦面公路形,以防积水。每亩播种量10~12.5公斤。用石灰水浸种,磷肥拌种,灰肥盖籽。80年代初,麦种播种量减少到小麦4~5公斤,大麦6~7.5公斤。
肥料施用 50年代前,麦子播种,习惯于“放清子”(不施肥)。麦苗破土浇麦枪肥。春节前后各施一二次肥。后期贪青,病虫害严重。60年代,提倡基肥足、追肥速、腊肥重、春肥厚、穗肥巧的施肥原则。70年代改为早施苗肥、重施腊肥、巧施穗肥。采取年内攻、年外补的施肥方法。这样,也常出现年内及早春拔节。遭冻害而倒伏。80年代,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提倡早施麦枪肥,促使低节位分蘖。
开沟排水 农民历来重视开沟排水。70年代提倡隔水沟与主沟破塥。每隔两畦一深沟,要求三沟配套,防积水,冬旱注意浇水护苗。在雨季做好清沟排水。
中耕压麦 传统习惯,大小麦中耕除草2次。第一次深锄,称“掏麦”。第二次浅锄,称“刨麦”。民间有“麦是麦亲家,越踏越生桠”的农谚,但农民很少把压麦当作管理中的一环。70年代,推广唐桥经验后,压麦技术在全县普遍应用,通常在麦苗为三叶时进行。晴天,土燥、苗大要重压。雨天,有露水时不压。苗小,土湿时轻压。压后泼浇人肥、氮肥或泥浆。并培土防冻害。
三、玉米、番薯
玉米 传统多采用点播,畦宽3~4尺,行距1尺。六月下旬播种,七月初删苗定株、中耕培土各一次,施肥重前期,结果秆高蒲小产量低。解放后,推行合理密植,育苗移栽,适施苗肥,重施蒲肥,推广人工辅助授粉,隔行去雄及黑须期斩天花等技术。70年代,为提高复种指数,推广双行密植。
番薯 育苗,传统方法多选择山洞、灰坛自然育孵,60年代以来推广温床育苗。多将番薯放在塑料薄膜温床催芽,然后移种苗地,育长藤剪藤扦插。扦插成活后,习惯施用焦泥灰,藤长数尺即开始翻藤。1970年以来,改行苗期施氮肥,并推广翻藤为提藤。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