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5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99-10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1949~1955年,全面推行“三改”、1956~1963年,进行双季稻改制,形成两种耕作制度、1964~1970年,推行新三熟制,减少春粮,扩大绿肥等耕作制度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粮油生产 耕作制度

内容

民国时期,水田种植多为“冬作——单季早中稻——秋杂粮”。冬作以绿肥为主,次为大小麦;秋杂粮以玉米、秋大豆为最多,辅之荞麦、萝卜和蔬菜、旱地即以麦、番薯、甘蔗、棉花、粟、芝麻、花生为多。
  1949~1955年,全面推行“三改”:改一熟为多熟,改单季晚稻、迟熟中稻为早中稻;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六年扩大春粮3.29万亩;绿肥5.96万亩;扩大早中稻7.21万亩。既避开秋旱,又扩大玉米、番薯高产秋粮。减少荞麦、马料豆等低产作物种植。1955年,玉米种植面积13.62万亩。比1949年增加6.76万亩。形成“麦——稻——玉米”的三熟制,提高粮食复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达81050吨。比1949年增11375吨。
  1956~1963年,进行双季稻改制,形成两种耕作制度。一为“老三熟”,即“春粮(绿肥、油菜)—早中稻——秋玉米”:二为“新三熟”,即“春粮(绿肥、油菜)——早稻——晚稻”。这一时期粮食增长31.3%,年递增率为3.96%。
  1964~1970年,推行新三熟制,减少春粮,扩大绿肥、推广早稻矮秆良种,增加双季晚稻面积,1970年粮食总产13.5万吨。
  1971年开始,新老三熟制并举,推广小麦矮秆良种、迟熟早稻良种和玉米杂交品种,扩大春粮,调整双季晚稻种植面积。1971年粮食耕地年亩产突破500公斤。
  1980~1987年,普及杂交晚稻,减少春粮和秋玉米。早稻以中熟品种当家,1983年晚稻亩产390公斤,早稻亩产370.5公斤,首次出现晚稻超早稻。1984年粮食总产21.61万吨,比1979年增长16.5%。1987年种粮面积57.78万亩,总产18.64万吨。
  旱地耕作自60年代开始,发展小麦——套种早豆——玉米(或番薯)的三熟制。1983年旱地三熟面积达17427亩,占旱地面积的75%。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