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土地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4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土地开发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3
页码:
90-9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的土地开发,低丘滩地、改造低产田、平整土地、水土保持的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土地开发
内容
第一节开发低丘滩地
县内有17.43万亩红壤低丘(俗称黄土丘陵)和1.98万亩溪滩地。低丘红壤,包括黄筋泥、红泥土、红粘土及黄泥土等,通常也包括红紫砂土,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多的城关、长城、云山、崇道、李店、苏川、童宅、石柱、堰头、油川、胡库、古山、清溪、长田、雅湖、大后、珠山、唐先、四路、桥下、金川、花街、花川、大屋等乡镇。低丘红壤虽有酸粘瘦之弊端,但其所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较近,交通又比较方便,不仅可开发成农业用地,也可开发成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
解放以来,红壤低丘之开发,主要为农业性开发。开发的目的在于扩大耕地面积。据统计,60年代劈山造田、溪滩改田扩大耕地1594亩。70年代末,开发红壤低丘3.2万亩,扩大耕地0.7万亩,扩大园地2.5万亩。1983年再度重视低丘缓坡的开发。解放以来至1987年底,全县共开发低丘红壤6.3万亩。其中种粮耕地1.7万亩,种桑、茶、果等经济作物园地4.5万亩。
1979年以来,工业、商业、文教卫生事业和住宅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全县耕地以平均每年1758亩的速度递减。综合开发红壤低丘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7年9月县经济研究中心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在红壤低丘上创建乡镇工业区的理论。认为继续进行单一的农业性开发,无论水源、投资效益诸方面都比过去难度大,而发展乡镇企业需要大量土地。故在红壤低丘上发展乡镇工业区,既有利于保护现有耕地,还有利于乡镇工业区各种设施统一布局,综合发展,有利于“以工补农”。乡镇工业区建立投产后,通过有偿使用土地方式,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用于其他地方红壤低丘的农业性开发或农田基本建设,还能促进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加快社会生产专业化的进程。这个设想正在花川、长城、堰头、古山等地付诸实施,有的已开始见效。
第二节 改造低产田
据1984年土壤普查,全县有8.3万亩农田,由于灌溉不善而产生次生潜育化,还有易洪农田0.84万亩,易旱耕地1.85万亩,山区冷浸田0.14万亩,低丘垄田2.21万亩,共5.04万亩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33.7%。
据1958年第一次土壤普查,耕作层厚度大多为17~20厘米,而现在水田耕作层厚度在15厘米以上的只占27.2%。全县约有1.4万亩水田耕作层低于11厘米,水田耕作层比20年前普遍浅了5厘米。
由于三熟制的扩大,土壤淹水时间延长,养用措施失调,一部分地区的土壤上滞下渍,水气不协调,通透性不良,造成土壤物理性质变差,耕作层的容重﹤1.35立方米,土壤抗逆力下降。全县因渍水受害面积有0.915万亩。
据调查,全县有49.05%土壤酸性过重,酸碱度小于5.5。微酸性的占48.67%,中性反应的只占2.28%。在水田土壤中,呈酸性占34.3%,微酸性占65.0%,中性只占0.7%。
据测,全县有93.4%耕地及95.33%山地土壤缺磷。童宅、八字墙、城关镇、溪岸等17个乡镇的水田,土壤有效磷平均低于20ppm;长田、云山、花川、长城等14个乡有效磷低于10ppm。速效钾低于100ppm的占57.49%。而其中又以水稻土所占比例最大,约占80.87%。有童宅、长田、云山等23个乡镇水田速效钾贫乏。严重缺钾的有12.67万亩,约占全部水田的42.24%。云山、烈桥、金川、雅湖等乡及芝英镇为严重缺钾区,全部水田速效钾低于50ppm。
改造低产田(园),主要运用生物、农艺和工程等措施,实行综合治理,逐步加深耕作层。对土壤本身比较糊烂,积水比较严重的大泥田、畈心田,在农田翻耕作业中强调机(牛)耕、机打。
治水。对8.3万亩潜育化水稻土,结合平整土地,完善排灌渠系,通过开沟排水排除还原有毒物质,实行冬季种麦干耕晒垄,水旱交替,促进有机质的矿化及更新;对半山区的冷浸田和山垄田,沿山边开深沟截留渗水和排除地下水,并在田后坎开挖避水沟,截断山洪侵入。
清除土壤中过强的酸性和铝离子对作物的毒害。适当增施石灰。土壤酸度<4.5的强酸性土壤,亩施石灰75公斤左右;酸度4.5~5.5的酸性土壤,亩施石灰50公斤左右;酸度5.5~6.5的微酸性土壤,亩施石灰25~50公斤。
实行氮磷钾配施。从1981年开始,连续几年对春粮、早稻、晚稻用不同方案的肥料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产量显著高于纯氮区。
第三节 平整土地
1958年,县农场实行平整土地与改造冷水田、烂糊田相结合,开挖渠道与灭螺相结合,对200亩土地进行全面规划改造,带动了南园畈土地的平整。1973年春起,相继对溪岸乡郭山畈850亩、长城乡城塘畈800亩、长城畈1400亩及清溪乡官川村377亩土地进行平整,还有倪宅、龙山、石柱等各区乡也都进行了平整土地的工作。据统计,全县有2.74万亩土地已变成良好的耕地。
第四节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1958年开始,全县建有山毛坑758处,鱼鳞坑25506处。但由于一段时期毁林开荒,森林面积减少了7.18万亩。植被遭受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22.86万亩。太平水库淤积200多万立方米,永康江河床比1973年抬高50厘米。1962年起,全县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建设梯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到1987年共治理19.80万亩,其中造水平梯田0.89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5.43万亩,森林覆盖率恢复到41.1%。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