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2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民生活
分类号:
F126
页数:
4
页码:
70-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人民生活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居民
人民生活
内容
第一节 经济收入
一、农民收入
解放前,农民缺田少地,多租种地主土地或受雇于业主。租额数量一般约正产物的65%。如遇灾情,往往所得无几。支出大于收入,为维持温饱,养猪养鸡者多,农闲务工者多,外出谋生搞手工业者多。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走合作化道路,农民收入增加。1957年,全县农民集体分配得到的收入每人平均19.90元,家庭饲养禽畜、经营自留地和其他家庭副业的收入人均15.10元。1958年后,由于推行“左”的路线,加上1960年受灾减产,1960~1962年曾出现过饿、病、流、荒。1963年后逐渐好转。70年代,粮食渐次充足。80年代,全县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并由集体分配转向主要靠家庭经营收入。
1983年以后,农民从事非农业产业的收入增长快于从事农业收入的增长,使农民收入构成发生较大变化。据县统计局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从1983年到1987年,农民每人平均从事农业纯收入由211元提高到332元,增长57.3%,从事非农产业纯收入则从111元提高到260元,增长134.2%。
二、职工收入
清末至民国,各业商店老板招收学徒,皆沿古制:三年学徒,一年帮工(俗称半作)。学徒期间只供膳宿,并无工资;帮工工资甚微。经过一年帮工后,工资另议。公务人员为定额工资,月薪极低。再加物价暴涨,币值日落,收入所得,无法度日。后改用稻谷计酬,才勉强维持半温半饱生活。
解放后,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生活逐步趋向稳定并不断有所改善。从50年代开始,政府广开就业门路,安置待业人员,仅1978~1987年就安置待业青年5754人。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使负担系数(平均每一就业者所负担的人口数)下降。国家随着生产的发展,改革工资制度,调高工资标准,使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949年216元,1987年1488元;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973年510元,1987年1324元。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都先后实行职工离退休、退职制度,使他们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第二节 消费水平
解放前,一般平民生活艰难,但求温饱。贫苦农民,即在农忙季节,亦只吃一稀二干,青黄不接时,则以野菜充饥。
194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540万元,1954年1079万元,1965年2084万元,1978年4417万元。1979年后,消费水平上升幅度加快。1982年为9234万元,1985年14020万元,1987年20517万元。农民家庭消费支出,1987年平均每人534元,比1983年提高66.9%。其中食品支出256元,衣着支出49元,住房支出90元,燃料支出16元,日用品、书报杂志、文娱、医药用品支出71元,其他支出52元。城镇职工除工资收入外,并享受劳保福利待遇。1987年全县职工劳保福利费支出1103万元,其中用于在职职工536万元,人均213元,用于非在职职工567万元。
饮食 50年代,主食消费占总消费额的70~80%,食糖仅用于待客和当作滋补品。1960年粮食受灾减产,农民主食实行“低标准,瓜菜代”。70年代中期,粮食渐次充足。此后,主食消费比例下降,鲜肉、鲜蛋等副食品增加,食物质量逐步提高。据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1983年与1987年比较,食品支出中主食所占比重由55.6%下降为37.5%,副食品所占比重由32%上升到37.9%,其他食品和在外饮食比重从12.4%提高到24.6%。1987年人均消费粮食315公斤,植物油0.6公斤,动物油2.2公斤,猪、牛、羊肉8.3公斤,家禽1.2公斤,鲜蛋2.4公斤,鱼虾1.8公斤,食糖4.2公斤,酒14.8公斤,卷烟34.2盒。与1983年比较,粮食下降26公斤,食用动物油下降0.1公斤,其他都有较多增长,以鲜蛋、鱼虾、酒增幅最大。
服饰 民国时期,衣料多为家织土布,以保暖耐穿为标准。鞋袜,多穿自制布鞋、布袜和长筒纱袜。50年代,卡其布被视为上品,鞋着多求方便、耐用。70年代至80年代,人们不仅喜购挺括美观的化纤织品,而且舍得花钱买呢绒、绸缎。青年男女则以涤纶、腈纶、锦纶、尼龙、毛料当先。商品鞋逐渐代替自制布鞋,尼龙袜、丝光袜逐渐取代纱袜。80年代,戴戒指、耳环、项链,饰胸针、胸花之风,开始在部分青年中兴起。
住宅 旧时房屋,多为砖木、土木结构,建国后,住房逐步改善。尤以1979年以后,住房建设大大加快。1982~1987年,农村私人建房竣工面积209.47万平方米,多数为砖墙楼房,富裕户则以混凝土钢筋水泥结构,建三层、四层楼房为多。室内装饰日趋考究。在城镇,单位建造公有住宅28.97万平方米,私人建房4.53万平方米。新建房屋多为有卧室、客厅、卫生间、厨房组成的套间式楼房。公有住宅以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每月一角钱以下的低房租供职工使用。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用具 旧式传统家具多大橱、花床、长脚桌、大凳。60年代,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尚属高档消费品,职工家庭能购置者为数不多,农民家庭更是罕见。70年代始普及到职工家庭。80年代,城镇大部分居民家庭有黑白电视机、电风扇、沙发椅、高低床、大衣橱、五斗橱等。条件较好者,购有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电冰箱等。在农村1987年末统计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55辆、缝纫机90架、收音机13.3架、录音机11.7架、手表240只、电视机26.6台、电风扇101台、沙发30只、大衣柜25个、写字台21张。
由于广大农民、职工收入不断增长,在扩大消费的同时,相应增加了储蓄。1950年人均只0.007元,1962年人均1.91元,1979年人均30.55元。1987年城乡个人储蓄年末余额达19940万元,人均410.72元。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