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编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01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5
页数:
34
页码:
29-62
摘要:
本编记述了永康县的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野生动植物、灾异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自然地理
内容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县境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上侏罗统磨石山群火山岩,分布于永康盆地周围,组成中低山丘陵。除a、d段局部出露外,出露广泛。上覆下白垩统馆头组,以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盆地内部大都为朝川组红层,其上为方岩组砂砾岩,出露于盆地的东南一带。而第三系玄武岩则零星分布于盆地中。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华溪、南溪、永康江和永康至桐琴公路两则。
一、上侏罗统磨石山群(J3m)
a段(J3ma):厚度大于1000米(磨石山剖面),下部河湖相碎屑沉积,上部为陆相火山碎屑沉积。其岩性下部为紫红灰紫色钙质岩屑砂砾岩和砂质灰岩。中上部为英安质角砾熔凝灰岩和流纹质角砾凝灰岩。
b段(J3mb):厚度2650米,以陆相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性单一,主要是块状晶屑凝灰岩,晶屑熔凝灰岩,偶夹少量沉积岩。
c段(J3mc):厚度1030米,以陆相酸性火山岩为主。夹河湖相沉积岩,岩性复杂。主要为成层性良好的熔结角砾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夹砂岩及少量流纹岩。分布于大寒山~五指岩、磨石山~方岩顶一带。
d段(J3md):厚度598米,以流纹斑岩、霏细斑岩为主。次为角砾凝灰熔岩、凝灰质砂岩夹杂色砂岩。分布磨石山~白云山以及西北部的乌辽山一带。
二、下白垩统
馆头组(kig):厚度417米(馆头剖面),较零星地分布于永康盆地中。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夹火山碎屑岩。下部为杂色砂页岩,含鱼类、瓣鳃类、复足类、介形虫及古植物化石。中部为中性至酸性含砾火山碎屑岩,上部为杂色砂岩。
朝川组(Kic):厚度832米(朝川剖面),主要分布于永康盆地西南侧。以河湖相沉积夹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下部以紫红色层凝灰岩为主,夹紫红色碎屑岩、含瓣鳃类、复足类化石,中上部为紫红色,局部夹浅灰绿色河湖相砂砾岩至粉砂质泥岩。
方岩组(kif):主要分布永康盆地东侧,方岩~石柱一带。厚度1760米(溪滩剖面)。以河流相的紫红色厚层巨砾至细砾岩为主,夹砂砾岩、粗砂岩、薄层浅绿色玻屑凝灰岩。方岩组砾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裂隙发育,常形成断崖削壁;又因地下水沿层理侵蚀冲刷而成多层性洞穴;加之地势高纵、地层具有赭红色,蔚为壮观,此即为永康方岩风景区丹霞地貌的地质背景。
三、上白垩统
塘上组(k?t):主要分布于舟山以东与缙云边境,沉积岩为紫红色粉砂岩,火山岩为玻屑凝灰岩。
四、上第三系嵊县群(N?S)
由于基性岩浆喷溢,呈火山锥状。为致密玄武岩、玄武质火山集块岩及其凝灰岩、砂岩等碎块角砾组成。零星分布,见于上水碓及尖山等地。
五、第四系(Q)
上更新统洪水沉积~河流冲积层:分布于山区汇水盆地出口。形成洪积~冲积基座阶地。受近代流水切割多支离玻碎。下部为半滚圆至棱角状碎屑和黄色亚粘土混合堆积,厚0~3米。上部为夹少量碎屑的黄色亚粘土,厚1~5米。
近代堆积~冲积层:分布于永康江及其支流两侧。河流改道,在老河道重新沉积近代冲积物和洪积物。近代堆积组成一级阶地、河漫滩及沙洲,一般厚3~8米;在宽谷及山区缓坡谷中为洪积冲积层,形成狭长缓坡地或冲积扇。下部为含粘土质砂土的砂砾石层,厚0.2~2米。上部为粘土质砂土,厚3~5米。
第二节 岩浆岩
一、火山岩
永康盆地处于仙霞岭~天台山北东东向火山~侵入岩带的中段。以晚侏罗世的火山活动最为强烈。火山岩类型主要为流纹斑岩、英安岩及火山碎屑岩,安山质岩石少见。属亚碱质的钙碱系列。以广布熔结凝灰岩为其特征。早白垩世的火山活动较晚侏罗世已大为减弱,岩石类型以流纹岩为主。火山岩组合有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属亚碱性的钙碱系列。喜山期为零星的基性岩浆喷溢,属碱性的玄武岩系列。
二、侵入岩
侵入岩多以脉状及管状次火山岩为主,侵入于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地层中。有安山玢岩、流纹斑岩、霏细斑岩。
第三节 构造
县境处于江山~绍兴深断裂以东,华夏古陆的北西缘。据近年来航空磁测及重力测量资料的研究,处于北东东向的仙霞岭~天台山火山~侵入岩带的中段。燕山运动晚期形成永康盆地。县境基本上处于永康盆地及其周边地带,构造以断裂为主,次为下白垩世红层形成的宽缓褶皱。
一、断裂
永康盆地被东西、北东、北西几组断裂所围限。东西向的天台~常山大断裂,通过永康盆地北缘。北东向的俞溪头~派塘司(施)断裂(丽水~上虞大断裂的一部分),北西向的乐清~淳安大断裂,交叉控制永康盆地的南缘。境内另有馆头~新建,新店~东湖等一系列次级北东向断裂构造。
二、褶皱
永康盆地下白垩世红层,一般表现为燕山晚期形成的宽缓褶皱。轴向为北东向。
背斜构造 葛塘倾伏背斜,位于永康盆地中。馆头倾伏背斜,位于永康、缙云两县交界处,由上侏罗统磨石山群与下白垩统组成。
向斜构造 石柱、方岩向斜位于馆头与葛塘倾伏背斜之间(次有新建大窑山向斜等)。
第四节 矿藏
目前永康发现的主要矿藏为萤石矿。此外还有沸石、高岭土、珍珠岩、石油沥青以及铅、锌、铜、金、银等一批矿点。
萤石矿 俗称绿岩头,矿源丰富。全县已发现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8处,矿点22处,矿化点3处,总储藏量为400多万吨。花街萤石矿属大型矿床,累计探明储量290万吨,1958~1982年已采出矿石228万吨。渎溪矿床属中型矿床,累计探明储量40万吨,1956~1978年已采出矿石52万吨。此外属于中型矿床的还有枫林,累计探明储量117万吨;下堑,估算储量36万吨;野山,估算储量49万吨;金坑,估算储量76万吨。小型矿床有直坑,估算储量28万吨;王样,估算储量36万吨;上坑,估算储量21万吨;横山,估算储量26万吨;形矿角,估算储量9万吨;柄坑,估算储量10万吨;南坑,估算储量7万吨;四路,估算储量4万吨。
珍珠岩(包括松脂岩) 属酸性玻璃质火山熔岩。已在中山发现长度达2公里,厚度大于100米的矿体,质量好、在高温(1200℃)下膨胀倍数(K.)多在10倍以上,高的可达38.5倍。可广泛应用于保温材料、铸造、过滤、制药等方面。目前仅在中山狮子岩一带有开采。
高岭土矿床 分布于云山乡湖西村一带,俗称湖西泥,实为由高岭土组成的软质粘土岩。经取样化验,二氧化硅占62.5~75.87%;三氧化二铝占12.70~19.59%;三氧化二铁占1.81~6.14%;二氧化钛占0.77~1.12%;烧失量占5.18~8.59%。矿石系由凝灰岩风化形成。矿体不稳定。一般厚度为0.6~0.8米,最厚的为1.5米,可作陶器、坩埚、耐火砖等材料。
多金属及贵金属 早在五代吴越钱武肃王时,已在铜山设置矿点采铜,至宋元祐绍兴中又继续开采,后因苗脉微薄而停止开采。近年来在永康盆地东部北部边缘已发现多处与金属共生的贵金属银矿点。如柏岩的壶坑洞、西溪乡的莲屋,在含多金属的石英脉中含有金银。根据东阳县千祥镇附近王塘坑已发现工业金银矿体,产于火山机构附近,受后期断裂构造和次火山岩控制。矿体赋存于朝川组的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在永康盆地的东部边缘马坞、莲屋一带已找到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金银矿体。
石油沥青 永康盆地南缘含油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含油层位几乎全是馆头组。就性质分有原油、软沥青、地蜡、炭质沥青及天然气等。依产状分,孔隙、直裂隙、层裂隙及晶洞等均有油汽显示,含油岩石有砂岩、页岩、泥岩、砾岩及泥质灰岩等。
第二章 地貌
永康境内南、北及东部为上侏罗统磨石山群流纹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盆地边缘为磨石山群的流纹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白垩系朝川组、方岩组的砾岩、砂砾岩组成丘陵。在盆地中馆头组、朝川组中上部砂页岩组成的残丘和新第三纪玄武岩组成的残丘,在山前发育洪积、冲积阶地。洪积冲积扇,与水系密切相关,沿溪流两岸形成堆积阶地和河谷冲积平原。
按形态分类,全县可分为低山、丘陵、平原三种地貌。
第一节 低山
全县低山为仙霞岭余脉,占全县总面积的17%。分布于方岩东南大山、百步尖、新建北双峰尖、角山、龙须坑、白云山等处。按成因属构造~侵蚀地貌区,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500~900米,切割深度200~4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以永康和磐安界上的黄寮尖为全县最高峰(海拔930米)。低山地貌为永康最高一级地势,由磨石山群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凝灰岩组成,一般坡度25°~35°垂直节理发育,往往形成陡崖峭壁。这些地带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山体断块上升较为强烈,且岩性坚硬,不易风化剥蚀而造成险要地势。按其形态可分为圆顶状低山和单斜状低山。
圆顶状低山 山顶为浑圆状,岩层产状不明显。方山顶一带属于这种类型。
单斜状低山 由于新构造沿老构造复活,致使断层上盘形成单斜山。双峰尖、角山、龙须坑等属于这一类型。
第二节 丘陵
丘陵,地势较低而起伏较小。绝对高度一般200~500米.为小于200米的微弱切割。相对高度为100~300米,沟谷较宽阔。占全县总面积的44.3%。分布于永康盆地边缘,为永康第二级地势。在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地貌。
一、构造~剥蚀地貌
主要由磨石山群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组成的丘陵。
另由朝川组、方岩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丘陵,坡度较缓,一般为15°~20°,分布于盆地东部方岩~石柱一带。绝对高度一般200~300米,切割深度一般小于100米,风化剥蚀强烈,风化层较厚,河谷相对较开阔。
还有由馆头组和朝川组凝灰质砂页岩等沉积岩组成的残余波状低丘,分布于盆地的西北部,绝对高度一般低于15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50米。呈波状起伏。基岩风化强烈,风化裂隙发育,河谷坡度平缓,地表水系不发育。
丘陵按其形态可分为三种:
圆顶状丘陵 分布在四路~象珠~倪宅一线西北,由磨石山群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流纹岩和新第三纪玄武岩组成。
单斜状丘陵 分布于大山、黄甫山、横山、白云山一带。前三者为朝川组砂岩、砂砾岩组成;后者为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组成。大山、黄甫山是由地层呈单斜产状形成的单斜丘陵,白云山是由白云山单斜低山延伸的单斜丘陵。
向斜山形成的丹霞地貌 分布于方岩~石柱一带,由方岩组砾岩夹砂岩组成。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岩性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因而形成平缓山顶,悬岩峭壁和季节性瀑布,夹层砂岩含钙质较多,质地较软,易风化侵蚀,形成假喀斯特洞穴。新构造运动不断上升,使之呈水平层状分布于不同高程。以方岩五峰书院为代表。
二、火山~剥蚀地貌
玄武岩波状残丘及火山锥。残丘零星分布于金豚山、下谢、金古泉等地,为新第三纪火山作用形成。残积层呈红色。火山锥分布于塔山、黄鱼山、尖山。以塔山保存最佳,尖山及黄鱼山由于侵蚀、剥蚀已成为圆顶状火山锥。
第三节 平原
平原,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底部永康江水系两岸。地势低平,一般海拔在90~100米,相对高度5~15米,为永康地势最低的一级。以永康江流出县境处为最低,海拔72米。平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8.7%,在成因上属侵蚀~堆积地貌,按其形态可分为三种。
洪积~冲积阶地 零星分布于河流流出山区的出口处及支、干流汇合处,标高小于150米,一般90~100米,相对高度10~15米,为洪积物和洪积冲积物组成。
坡积~洪积锥及嶂谷 拗冲沟的狭长缓坡地,分布于山前地带拗冲沟及山区河谷中,切割深度小于4米,为近代砂土、岩屑组成。
河谷冲积平原及河漫滩 分布于河谷两旁,相对高度小于5米,为近代砂土、砂砾组成。
第三章 气候
永康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一节 气温 日照
一、气温
据县气象站1961~1980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7.5度(摄氏,下同),零度积温6388.4度,初、终间日数为358.8天;10度积温5544.1度,初、终间日数为245.1天。由于地形差异,西部和中部高,东部、北部山区低。
常年最热月为7月和8月,平均气温26.5~32.1度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年际变动在35.5~41.7度之间。常年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5.1度。极端最低气温-11.8度。日平均气温连续低于0度以下一般不超过6天。4月(农历3月)气温多变。
全县日平均气温盆地比山区约高1~2度;温差则山区比盆地稍大。春季平均气温为13.4~16.9度;夏季平均气温24.4~28度;秋季平均气温15.8~19度;冬季平均气温为3.7~4.6度。初霜日期一般出现在11月18日前后,最早出现于10月29日。终霜期在3月18日前后,最迟终日为4月10日,平均无霜期245天。1962年无霜期最短,仅208天;1972年无霜期为最长,达294天。
二、日照
永康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90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河谷平原相对比盆地边缘山区多。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原地区达106.241千卡/平方厘米,山区、半山区相对较少。辐射量最高值在7月,达14.3千卡/平方厘米,最低值在12月,只5.57千卡/平方厘米。
第二节 蒸发干旱
民国23年(1934)开始用直径80厘米蒸发器观测水面蒸发量,1960年由县气象站采用直径20厘米蒸发器观测,1972年由县水文站改用直径80厘米套盆式蒸发器观测,1983年1月1日县城水文站停测,由白雁口水文站用E—601蒸发器观测。1960~1983年平均年蒸发量为980.9毫米。最大值是民国36年,为1276.6毫米;最小值是32年,为723.9毫米。年水面蒸发量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地区分布差别在950~1000毫米之间。陆地蒸发量则以中部盆地750毫米为最大,向周围山区递减,以西南山区700毫米为最小。
永康属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0.70,7~11月为干旱期(1978年,县城从7月18日至12月29日,连旱164天)。
第三节 四季特征
春季 3月16日至5月20日,共66天。盆地内回温早、升温快,具有光、热、水同步的特征。以日晴夜雨为常;在强冷空气影响而西南暖湿气流特别活跃或强盛年份,常导致低温阴雨天气。季内湿润多雨,常年平均季雨量370.7毫米,季雨日54天。惊蛰前后初雷,3月中旬终霜。季内以东北风为主,风向多变,气温变幅大,4月份还会出现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倒春寒”天气。
夏季 5月21日至9月25日,共128天,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梅雨季,雨日多雨量集中,且多大暴雨。年梅雨量347.7毫米。出梅后进入盛夏,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多东南风、高温、少雨、强光照,是全年光照条件最佳时段。但因降水不敷蒸发,又是相对的干旱期。八九月间,有强台风过境能缓解旱情。季内有大风、雷雨、冰雹。
秋季 9月26日至11月25日,共61天。以东北风为主,气温渐降,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气旋活动频繁,冷暖变化大。9月上、中旬,由于冷空气侵袭,同时受台风影响,常出现低温、阴雨,形成冷害;有的年份则出现秋旱。
冬季 11月26日至翌年3月15日,共110天。受北方极地干冷气团影响,盛行偏北风。极端最低气温为-11.8℃,是金华地区的低温中心之一。天气湿冷,多霜和冰冻。年平均结冰日32天,75%的年份有大雪,年平均积雪日数8天;烂冬和旱冬年份各占30%。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水文观测明洪武十八年(1385)开设阴阳学,掌刻漏及雨晴之事。民国22年(1933)县城设测候站,其记录的雨量和蒸发量,与民国23年方岩山雨量站记录的雨量、蒸发量等数据是县内最早的水文文字资料。
建国后,先后设置水文站和雨量站。到1987年止,全县共有水文观测报汛站42处。其中国家水文站有县站和白雁口站2处,国家雨量站有黄坑口、前仓、潘川、东岭脚、八字墙、四路口、永祥、姓傅、寮前、大屋、寨口、大兰、半坑(在缙云县,属永康管理)等13处,水库专用水文站2处,水库报汛雨量站25处。国家站均使用自记仪器与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测报,水库报汛雨量站多数是人工观测。
降水 据1966~1987年资料,全县年降水深均值为1483毫米。最多处是永祥,平均年降水深为1704.6毫米,1984年高达2222.8毫米。最少处是四路口,平均年降水深为1378毫米。县城1933至1987年平均降水深为1433.8毫米,其中最大年降水深2057.3毫米(1937年),最小年降水深824.7毫米(1979年)。
暴雨 县境内一小时最大暴雨发生在1984年7月1日,白雁口站87.5毫米,六小时最大暴雨量也在同一次137.3毫米,一日最大暴雨量为1974年8月19日240.3毫米(在八字墙),三日最大暴雨量也在同一次298.6毫米。县城一日最大暴雨量为1972年10月18日136.1毫米,三日最大暴雨量为1955年6月15日267.8毫米,七日最大暴雨量是1955年6月15日347.5毫米。
径流 据武义县莲塘口水文站(位永康江下游,控制集雨面积1341平方公里,其中永康871平方公里,占64.95%)1957~1987年观测资料推算,永康平均年径流量为9.67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为0.7375米。最大年径流为1975年,15.71亿立方米,径流深1.2085米。最小径流年为1979年,2.42亿立方米,径流深0.1805米。
水位 1971年4月在县城开始水位观测,至1987年年平均水位(黄海基面,下同)81.08米,最高水位发生在1976年6月2日,为84.45米,最低水位为1986年8月15日,为80.42米,永康江警戒水位为83.5米,危急水位为85米。1980年后,由于县城江南新区开发,河床宽度从174米减到117米,致使大流量时,水位有所抬高。
1971~1987年,永康江最大流量为1050立方米/秒(1976年6月),最小流量为0.55立方米/秒(1986年8月15日)。
水质 据1982年统计,全县年废水排放量为554.45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92.28万吨,城镇生活废水51.55万吨,医院废水10.62万吨,日排放量约为1.52万吨。废水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六价铬1.13吨、氰化物2.26吨,此外还有镉、砷、铅、酚、石油类、硫化物、氟化物以及医院病源体等。
泥沙 按永康江下游武义江国湖水文站1956~1967年泥沙观测资料推算,永康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约为160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悬移质泥沙侵蚀量为16.7万吨。
第二节 溪流
县内溪流,大多从周围山地流向盆地内部的永康江,其特点是源短流急,上游水位落差大,下游洪水涨落快,持续时间短。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溪流有38条,以永康江为最大。其中八字墙溪、渎溪流入武义;四路口溪、东溪流入东阳。全县溪流除棠溪之水流向缙云好溪,属瓯江水系外,均属钱塘江水系。
永康江 从南溪和华溪汇合处至桐琴大桥段溪流,称永康江。永康江出县城向西,则有西门溪注入,转向西南至小章店附近合仙溪,至翁埠附近合石溪。至杨埠合烈桥溪。至前新屋合倪宅溪。至东家园合尚仁溪。继续西流至武义县境,干流长11公里,河道比降为0.73‰,河床宽度为120~300米。永康江(包括上游华溪各支流和南溪)流域总面积871.01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包括县内除八字墙、大屋、棠溪、柏岩、四路以外的37个乡镇,多年平均流量为30.15秒立方米。
南溪 曾名馆头大溪,发源于武义项店乡董源坑的千丈岩。从源头至新建称建阳溪,新建至光瑶称新建溪,光瑶至县城称南溪。从光瑶村流入县境后在馆头山脚合篁源溪,至前仓合南大迪溪。至后吴合荆川溪。至后郑附近合珠坑溪。北流再经新店、郎村、寺山脚汇合最大的支流李溪。而后急转向西,经水峥岩入峡谷,至白垤里,绕流成半圆形,在山后周合白云坑溪。再经戴村、高镇,至县城与华溪汇合入永康江。南溪干流长23.8公里,流域面积279.91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包括前仓、新店、石柱、云山、舟山、新楼、岩后、俞溪头、长城、城关等10个乡镇,自光瑶至县城,河道比降1.47‰,河床宽100~200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5.47秒立方米。
华溪 是县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密浦山西面的纱帽头。流经里洋水库、外杨、潘川,至大桥水库。出水库向东南经岩前至桐坑口合桐坑溪。经唐东、金畈,流入太平水库。再在上型头出水库,南流经桥下,至贾宅合西溪。至大江畈合潜溪。经古山至世雅附近合乌江溪。经柿后至溪岸附近,北合球溪,南合武陵源溪。逶迤南流经应南溪、宅口,过鹤鸣桥下,经桥里、堰头、陈园、郑村,至田畈林附近合车马河溪。至雅应,缓转向西,经葛塘下、河南、至下王合雅庄溪。经东塘、田宅、英阁,至塔海合酥溪。至县城,先合北溪,直下又与南溪汇合,注入永康江。干流长38.8公里,流域面积412平方公里,河道比降7.45‰,多年平均流量为9.88秒立方米。流域范围(含支流)包括长城、堰头、溪岸、胡库、方岩、大后、清溪、珠山、雅吕、长田、雅湖、苏川、金川、桥下、四路、西溪、柏岩、中山等18个乡和方岩、古山、芝英、城关等4个镇。
篁源溪 发源于缙云县东方乡三百廿尖。北流翁田入大坑水库。出水库后经大坑口、横街、和乐,至馆头入南溪。干流长6.5公里,流域面积为11.19平方公里。
南大迪溪 别名前仓小溪。发源于舟山乡毛岭。西流经斗潭、法莲、罗桥、朝川、溪坦,在前仓附近入南溪。法莲村开有堰渠,把溪水引入莲塘山水库。出水库后于朝川村附近入本溪。干流长6.6公里,流域面积为12.04平方公里。
荆川溪 别名荆州溪。发源于历山炭山岭,流经石雅、大陈至荆州,与前溪汇合,转向东流,于后吴村北入南溪。干流长7.7公里,流域面积20.64平方公里。
珠坑溪 发源于历山龙皇塘。向东北经福建寮入珠坑水库。出水库后继续东北流,于后郑附近入南溪。主流长9.2公里,流域面积为12.73平方公里。
李溪 又名杨溪。发源于毛岭。东流经清源、舟山,转向东北至前村合申亭溪。至上桥有沅口溪注入。缓转北流经下东桥、白岩下、台门,至古竹桥合新楼溪,入杨溪水库。在灵岩寺前有岩后溪注入。在麻车口出水库西流,经上杨、前阳、姓傅,于下杨附近溪流成U字形,转向西流。至石柱汇北大迪溪,经上里溪于寺山脚入南溪。干流长31公里,流域面积170.8平方公里,河道比降为4.65‰。唐代诗人李白赴缙云访李阳冰时曾饮马于此,故名李溪。
申亭溪 发源于胡朝山,东流经溪塘、白沙川、申亭,于前村南入李溪。干流长6.1公里,流域面积10.67平方公里。
沅口溪 发源于沈洞坑龙溪山。北流经亭后,转南流入沅口水库。出水库转向东南经源口、陆宅,于上桥村北入李溪。干流长9.1公里,流域面积为10.45平方公里。
新楼溪 发源于铜孔坪,南流经田厂入水坑水库,继入方丘水库。出水库后经方丘、方山口、凌宅、上丁、下丁、大路任、渠口,至古竹桥入李溪。干流长11.5公里,流域面积为36.30平方公里,河道比降达17.22‰。水力资源较丰富。
岩后溪 发源于西村大山尖。南流经西村、岩后于灵岩寺前入杨溪水库。干流长7.1公里,流域面积为10.05平方公里。
北大迪溪 别名石柱小溪、庭白溪。发源于胡朝山。西流下经堂、麻车店、长端头、地塔田,至石柱入李溪。干流长约7.9公里,流域面积14.79平方公里。
白云坑溪 发源于白云山。上游已建云山水库。出水库经山后卢、东村,至山后周附近入南溪。干流长约6公里,流域面积为8.25平方公里。
西溪 发源于柘岭头,源头与东溪相近。北流经莲屋注入洪塘坑水库。出水库,经西溪、下里、里麻车,转向西流,经溪田、下贵至贾宅附近入华溪。干流长11公里,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
潜溪 发源于华釜山。经坑里、坑口、下朱,至大江畈注入华溪。干流长约5.5公里,流域面积为7.38平方公里。
乌江溪 发源于大山头。北流经上里叶,注入黄坑口水库。出水库经独松、先盆、后浅、葩陌,至胡库合方岩溪。经下溪池至世雅附近注入华溪。干流长11.5公里,流域面积31.75平方公里。
球溪 也称裘溪。发源于古山镇丁坑石牛山。上游建有丁坑水库,经大雪口、朱家、榔山殿转向南流,经上胡、前陈、上徐店、下徐店,至溪岸入华溪。干流长10.6公里,流域面积为17.39平方公里。
武陵源溪 又名灵溪,发源于桃花峰。西流经岘口,北流芝英,至溪岸村南注入华溪。干流长5.8公里,流域面积为5.88平方公里。
车马何溪 发源于峰岘岭,西流经前山杨、小派溪、练结,至里塘下,转向南流至下畈、前舒、车马何,至田畈林村北注入华溪。干流长8.9公里,流域面积为15.88平方公里。
雅庄溪 发源于清溪乡方山。南流经方山脚、上柏石、湖宅塘、雅庄、栋陇、五岗塘、大坟山沿、大院堂至下新屋入华溪。干流长11.5公里,流域面积为13.3平方公里。
酥溪 发源于止岭。南流经石湖坑、谏庄、石湖口,转向东流。经上考、龙山、云路。复向南流。经雅堂、大后、山西、至清渭街合三渡溪。至汇杨合塘里坑溪。再南流,经下山、兰街至长恬合朱明溪。经邵宅、夏溪、苏溪、桑园至塔海入华溪。在谏庄、石湖口之间,把石湖坑溪水分别引入三渡溪水库和泽塘里水库,出泽塘里水库后顺乌焦坑流至云路村注入本溪。全长26公里,流域面积为141.6平方公里。
三渡溪 又名峡源坑溪。发源于大岩头。南流经峡源坑、楼下陈,至三渡溪村附近,与后渠坑、横坑之水汇合,因此得名。在原三渡溪村址处已拦溪建成三渡溪水库。出水库南流,经郑家至象珠,称宝带河。再经上位、长村、泉头、荷沅,至清谓街附近入酥溪。干流长13.3公里,流域面积24.9平方公里。
塘里坑溪 发源于双尖。南流经塘里坑、胡庄、雅仁、上叶、竹川,缓转向东南经九里口、石塘明、茹录畈,再经柳墅、江头、杏里,至汇杨注入酥溪。干流长14.5公里,流域面积20.1平方公里。
朱明溪 曾名童溪,发源于永康和义乌交界的白竹尖。东南流经枫岭脚、木渠、雅吕、横渡,入黄坟水库。出水库后继向东南流,经塔石、庙下、溪边、大园童、朱明、西竹园,至长恬东南入酥溪。干流长16.7公里,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
北溪 曾名童宅溪,发源于童宅乡乌辽山。南流经童宅、山下、水碓头、横山、颜库、枫楼、白塔、应店至县城入华溪,长12.5公里,流域面积为28.3平方公里。
西门溪 发源于芦柴坑毛千山。南流经伯蒋、郎下、上宅口、姚家垄、西园、周塘,至县城阀门厂旁入永康江。干流长8.7公里,流域面积12.1平方公里。
仙溪 亦称永祥溪。发源于武义县项店乡白革山。东流经大兰、板桥、刘宅、永祥、水坑下,至拱瑞下转向北;再经白雁口、里龙溪、永青西卢,傅店、西徐、崇道观、西翁、下楼,至小章店附近入永康江。干流长17.5公里,流域面积35.9平方公里。
石溪 发源于小窖岭。北流入翁家畈水库。出水库经石溪、上皇渡、下皇渡,至翁埠附近入永康江。干流长5.9公里,流域面积10.6平方公里。
烈桥溪 别名王慈溪。发源于童宅乡乌辽山。南流经柄坑、东陈、大支、应宅、马宅、横桥、烈桥,再经田桥、王慈溪、五锦桥,至杨埠附近入永康江。干流长17.5公里,流域面积为37.8平方公里。因溪水流经定桥、横桥、烈桥、田桥、五锦桥,故又名五桥溪。
倪宅溪 别名三板桥溪,清光绪《永康县志》称大铜川。发源于八字墙乡山南岭。南流经山南、下王、塔石头、尚裘、油坑、泉塘、塘头应、潘宅、下宅方、西田畈、溪湾周、范宅,至前新屋附近入永康江。干流长15公里,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
尚仁溪 又名小铜川,发源于石臼山(又名九龙山)西南麓。上游建有水仙洞水库,南流经尚仁、副业场、塘景、寺口方,注入乌牛山水库。出水库南流至东家园附近入永康江。干流长9.6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
八字墙溪 别名前溪,发源于大寒山。南流经龙潭里村,入龙潭里水库。出水库后至连枝转向西流。经店园、下姓王、炉村,流入武义县白溪。干流长为7.2公里,流域面积为37.6平方公里。
渎溪 亦称杨公桥溪,发源于杨岭南麓。向西南流经颜宅、田畈、下时、大屋、杨公,入武义县白溪。干流长10.9公里,流域面积为17.2平方公里。
东溪 别名石川,发源于永康、东阳交界的龙井尖。向西南流经上卢、下赵、下徐、寨口、贾处,至黄溪滩合壶坑洞溪。转向西北经青山口、上坛、上塘头、寺口,再转向东流经西山、石江流入东阳柽溪。干流长17,6公里,流域面积54平方公里。1968年冬在青山口西北乌石头处建有拦河堰,将部分溪水引入太平水库。
壶坑洞溪 发源于铜孔坪。北流经楼山坑,入四大坑水库,出水库经壶坑洞至黄溪滩汇入东溪。干流长6.8公里,流域面积17.4平方公里。
四路口溪 发源于黄岩山。南流至后宅转向东流,经菱塘至四路口转向北流,经岭脚流入东阳画溪。干流长6.8公里,流域面积17.4平方公里。
棠溪 发源于将山。向西南流经后岗头、上马、百念秤、义门、棠溪、上弄口、尚黄桥,流入缙云好溪。干流长10.6公里,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河道比降20.75‰。
第三节 地下水
永康县境大部位于永康盆地中。盆地两侧为低山丘陵,由于新构造运动使两侧山区不断上升,刚性火山岩断裂、节理、裂隙发育。接受了丰富的大气降水,形成了非常发育的水文网。山区地表径流及基岩裂隙水向盆地排泄,成为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其次盆地地下水补给还依靠大气降水。
由于新构造运动较强烈,上升幅度较大。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小,致使地下水迅速排泄,因此无论山区或河谷平原基本上均为地下水的交替循环带。只在盆地内红层层间孔隙裂隙水。由于产状平缓,同时埋藏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故地下水的交替循环较缓慢,水化学性质亦较复杂。下白垩统馆头、朝川组以钙质、钙泥质为主的粉砂岩,地貌上为波状起状台地,其岩层钙质胶结物易溶蚀。且发育风化裂隙,常形成浅部产状风化溶蚀孔隙裂隙水,馆头组与朝川组之间的间断面常发育层间孔隙裂隙水,且具有承压性。
一、基岩裂隙水
上侏罗统磨石山群火山岩构造裂隙水 在低山丘陵,存在北北东、北西、近东西、南北四组断裂,在断裂带裂隙发育构造带中的泉水涌水量在0.01~1升/秒左右,单井涌水量在10~100吨/日左右,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多为HCO?—Na型。
上侏罗统磨石山群风化带网状裂隙水 主要为火山岩的浅部风化裂隙,最大风化深度可达10米。此类型地下水多半埋藏于各级夷平面上,单井涌水量多为10~100吨/日,水化学类型为HCo?Na.Ca型,水质好,宜于饮用。
安山玄武岩孔隙裂隙水 安山玄武岩常贯入于馆头组和朝川组,因而增大了岩层的裂隙系统。此类岩石柱状节理和风化裂隙很发育,岩石风化后似松散砂状,在其分布区有大量泉水出露。金古泉、下谢等地泉流量在1~3升/秒,水化学类型为HCo?Ca-Mg型。顺层贯入的安山玄武岩出露地表处风化很深,成为深部贯入的安山玄武岩的地下水补给源,是县内重要含水层之一。
二、红层孔隙裂隙水、层间水
下白垩统馆头、朝川组、粉砂岩、砂岩、砾岩、凝灰岩中孔隙裂隙、层间含水岩系,大部分布于新店~东湖一线以东地区。
红层孔隙裂隙水 含水层位于风化壳发育的低丘台地。紫色粉砂岩风化裂隙发育。其胶结物钙质常易受溶蚀而产生孔隙,有较好的透水性,在富水性好的部位单井涌水量可达100~400吨/日,水质好。水化学类型常为HCO?—Ca·Na型。城南一带永康江河谷,上复第四系孔隙潜水下渗补给。因此,富水性更好。
红层构造孔隙裂隙水 永康盆地发育有北北东、近东西、北西、南北向四组构造,裂隙沿断裂构造密集展布,地下水受构造裂隙控制,如与第四系孔隙水连通则水量更大,有些断裂如充填萤石矿时则常出现高氟水。通常水化学类型为HCo?—Ca·Na型,由于构造裂隙水连通性极好,故其动态不甚稳定,如附近水井较多,常互相影响。红层构造孔隙裂隙水是盆地内主要的地下水类型。如永康县丝厂水文钻孔涌水量1200吨/日,酒厂为1200~1600吨/日。
红层层间孔隙裂隙水 馆头组与朝川组之间的间断面,孔隙裂隙发育。在盆地的向斜构造中,此类型地下水往往为承压水。水头可高出地表0.5~5米。自流水量0.01~0.1升/秒,水质微碱性,矿化度在1克/升左右,水化学类型为HCo?—So4—Na型,其含水层之潜水不宜于饮用。
三、第四系孔隙水
上更新统洪积—冲积砂砾石层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永康江两岸二级基座阶地,高出当地河床10~20米,含水层呈透镜状,涌水量不均匀,民井涌水量在0.01~0.1升/秒,宜于饮用,水化学类型为HCO?—Na型。
现代冲积层孔隙水 广泛分布于永康江及其较大支流两侧,构成一级阶地及河漫滩。高出当地河床3~5米。岩性为砂砾石,砾石层,厚度一般3~5米。据民井抽水资料,涌水量为0.1~1升/秒,属淡水,宜于饮用,水化学类型以HCO?—Ca型为主。
现代河流冲积,洪水沉积层孔隙水 分布于盆地中的沟谷两侧及盆地边缘山麓地带的洪积~冲积扇,岩性为粘土夹角砾,据民井资料,涌水量在0.01~0.2升/秒,属淡水,宜于饮用,水化学类型以HCO?—Ca型为主。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
第一节 野生植物
一、树木
县内树木繁多,主要为:
用材林和薪炭林 有马尾松、杉木、木荷、青冈、黄檀、香樟、侧柏、桧柏、冬青、女贞、黄杨、枫杨、白杨、杨柳、泡桐、梧桐、喜树、楝、梓、栎、杞、榆、柘、椿、枫、椤、檫、楮、槠、槿、荆、〓、槐等。
经济林草 有银杏、棕榈、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柑桔、杨梅、枇杷、花红、樱桃、石榴、无花果、桑、茶、柿、枣、栗、杏、橙、柚、梨、李、桃、蕨等。
珍稀树木 有楠木、金钱松、榧树等。
近几年来陆续引进的树木,有水杉、池杉、桉树、意大利杨、桤木、火炬松、湿池松和日本樱花等。
百年以上的大树以樟、枫、柏、槐、银杏、苦槠、枸树、马尾松、黄松、女贞、青冈栎等居多,主要分布在方岩、灵岩等风景区,其中最多的是樟树和苦槠树,公婆岩山脚的2珠樟树的树龄已有700多年;灵岩寺前的一片马尾松和苦槠树已有300多年;小告朱的一株古松、坑里的一株古柏、金坑的一株银杏和方岩顶的母子樟,均有1000多年树龄。
二、竹类
据明清旧县志记载,县内竹属有毛竹、斑竹、篁竹、石竹、水竹、雷竹、笙竹、紫竹、桃丝竹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竹类20余种,有的数量已很少。人工栽培的以毛竹种植面积最大。野生的主要有斑竹、堇竹、笙竹、石竹、水竹、雷竹、紫竹、桃丝竹、猫竹、箭竹、箬竹、筋竹等,在低山区零星分布。
三、药用植物
旧县志记载,县境药用植物有茯苓、白术、香附、薄荷、紫苏、荆芥、车前子、香薷、括楼、天花粉、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天门冬、元胡、白芍、黄连、千叶桃等。茯苓以“生者佳,土人以法种之,五年始掘”。香附,“一名地久姜,古谓之雀头香。”香薷“产山中,一名香菜,暑月可作蔬”。“金胜山少竹木,唯产天门冬最良。”“永康山中有一种千叶桃花,以酒浸饮之,除百病,名桃花酒。”
现有野生中草药约千余种,主要有元胡、白芍、白术、茯苓、白芷、香附、薄荷、紫苏、荆芥、车前子、香薷、金银花、淡竹叶、前胡、栀子、南星、夏枯草、天门冬、半夏、红花、茴香、百合、青蒿、山药、地榆、甘菊、枳实、陈皮、茅根、花椒、瞿麦、苦参、乌梅、乌药、葛根、苏子、扁豆、枳壳、何首乌、益母草、白芥子、蒲公英、苍术、细辛、山楂、草木香、藿香、玉簪、烂银藤、括楼、旱莲草、鱼腥草、酢酱草、虎耳草、凤尾草、金钱草、鹿钱草、抱石莲、马齿苋、芍药、木瓜、龙葵、芦根、紫金牛、合欢、龙胆草、岩柏草、六月雪、钩藤、茜草、百部、野百合、七叶一枝、菖蒲、金樱子、白芨、贝母、石韦、平地木、一见喜、木槿花、覆盆子、女贞子、三叶青、谷精草、地丁草、活血丹、米仁、枇杷叶、扁鹊草等。
四、观赏植物
旧志载,花属有水仙、茉莉、腊梅、迎春、望春、梅花、桃花、杏花、牡丹、蔷薇、玉兰、辛夷、山茶、荼縻、瑞香、海棠、紫薇、郁李、葵、木槿、绣球、荷花、木芙蓉、木樨、兰、蕙、凤仙、玉簪、栀子花、菊、鸡冠花、杜鹃、鹿葱等。“水仙,千瓣者名玉玲珑。”“茉莉,有木、藤两种,又名抹丽,谓其能掩众花也。”
县境观赏植物众多,现主要有水仙、腊梅、迎春、望春、牡丹、芍药、蔷薇、玉兰、辛夷、山茶、荼?、瑞香、茉莉、海棠、紫薇、绣球、芙蓉、凤仙、玉簪、栀子花、石蒜、桂花、映山红、金钟花、金银花、木樨、木槿、鸡冠、荷花、葵、菊、子午、鹿葱、碧桃、兰花、萱花、芭蕉、珠兰、夹竹桃、四季、石岩花、凌霄花、百合、金丝花、木香花、郁李、黄木花、七姐妹、蝴蝶花、凤尾草、翠云草、石松、虎尾蕨、万年青、玫瑰、月季、雀叶、竹柏等200余种。
第二节 野生动物
一、兽类
明清时境内兽属有虎、鹿、麂、麞、豪猪、野猪、狸、兔、獾、鼫鼠、松鼠、水獭、狗等。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资源屡经破坏和过度猎捕,加上环境污染等原因,野兽明显减少。虎、鹿、麂、麞已绝迹,目前主要有黄鼬(俗称黄鼠狼)、山狗、山兔、草兔、山羊、穿山甲、貉子、刺猬、香狸猫、九江狸、白猸、狼、豺、野猪、豹、水獭、家鼠、松鼠等20多种。
二、禽类
明清时,鸟属有鹊、鸦、雉、瓦雀、竹鸡、斑鸠、鹁鸪、鸽、鹧鸪、鸜鹆、百舌、鹭鹡、鸶鸰(亦名雪鸪)、白鹇、鸳鸯、黄莺、紫燕、鹈鹕、布谷、画眉、黄头儿、百劳、白头翁、乌食、蛇雀等。
据不完全调查,现境内候鸟有雁、燕。其他野禽有雉鸡、山鸡、天鹅、猫头鹰、水鸭、白鹇、乌鸦、喜鹊、画眉、杜鹃、白头翁、啄木鸟、竹鸡、子规、斑鸠、黄鹂、青翠、八哥、百舌、雪姑、鹭鸶、瓦雀、蛇雀、百劳、乌食、鸬鹚、鸳鸯、大雁、布谷、黄莺、紫燕、鹁鸽、鹧鸪、鹈鹕、鸜鹆、黄头儿、老鹰、麻雀等80余种。1984年在永祥山中曾发现猴面鹰。上述禽类,因滥捕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鸳鸯、杜鹃、山鸡、鹁鸽等已很少见。
三、鱼类
旧时境内鳞类有白鱼、松鱼、青鱼、鲤鱼、黑鱼、鳜鱼、鲢鱼、鲇鱼、鲫鱼、鳅、虾、鳗、鳝、鱿等。“邑产白鱼,清而肥。”
目前,境内鱼类品种有80多种,主要有鲤鱼、白鱼、青鱼、黑鱼、鳜鱼、鲢鱼、鲇鱼、鲫鱼、麦穗鱼、石斑鱼、金鱼、梭鱼、鳗鲡、花鳗、黄鳝、泥鳅、花鳅、黄沙鳅、乌鲤鱼、非洲鲫鱼等。
四、节肢、两栖、爬行类
境内介属动物,载于旧日志者有龟、鳖、蟹、蚌、蛤等。
经初步调查,目前境内肢节动物有虾、蟹、蜈蚣等。两栖动物有青蛙、蛙蟆、蟾蜍、蝾螈等。爬行动物有龟、鳖、蜥蜴、石龙子、壁虎、蛇(含水蛇、乌梢蛇、赤链蛇、眼镜蛇、蟒蛇、蕲蛇、腹蛇、竹叶青、菜花蛇、两头蛇)等。1984年春,在派溪吕村冲山上曾发现四不象龟。软体动物有螺(田螺、螺蛳)、蚌、黄蚬、蜗牛、蜒蚰等。环节动物有蚯蚓、蚂蝗等。
五、昆虫
目前境内昆虫有蚕、蜂、蝉、蝼蛄、蟋蟀、牛虻、蚊、蝇、螳螂、蚱蜢、灶鸡、纺织娘、蚁、萤火虫、蝴蝶、蜻蜓、蜘蛛、金龟子、天牛、蟑螂、金铃子、松毛虫、粘虫、蚜虫、介壳虫、象鼻虫、稻纵卷叶虫、飞虱、地老虎等。蜂有蜜蜂、土蜂、木蜂、意蜂、唯蜜蜂家养。蚱蜢有尖头蚱蜢、飞蝗、棉蝗等。蚁有蚍蜉、红蚁、白蚁、黑蚁四种,以白蚁危害尤甚。近年来随着蛙、蛇、鸟类数量的骤减,许多地方农林生产遭受松毛虫、稻纵卷叶虫、飞虱、叶蝉、蝼蛄、地老虎的侵害。目前生物防治病虫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象寄生蜂、猎蜻、蜘蛛、草蛉等害虫天敌,正在逐步被开发利用。
第六章 灾异
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低温、冰冻,暴雨洪涝、台风、冰雹、龙卷风等。
干旱 旱情的特点是:低丘地区比平原和低山区严重;以伏旱为多,频率达61.5%。平均每2~3年一遇;伏秋连旱次之,占23.1%,为5年一遇。
低温冷害 主要是倒春寒和秋季低温。
倒春寒 3月下旬到4月底,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急骤下降引起,连续3天以上的平均气温低于12℃,最低气温低于4℃,往往与阴雨相伴,平均2年一遇。致使早稻烂秧,大小麦湿害。
秋季低温 9月上中旬,正值晚稻孕穗扬花期,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南撤,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侵,引起气温骤降,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少于20℃,平均每2年一遇。影响晚稻扬花结实,造成秕谷翘穗。
冰冻 冬季严寒冰冻,据历年记载,-10℃的3年,-8℃以下5年,平均4年一小冻,6年一大冻。1983年,长城山背151.5亩桔园以及游溪塘、胡堰街、长恬等地桔园,因冻害濒于毁灭。
暴雨洪涝 按中央气象台统一规定,凡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为暴,大于10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为特大暴雨。从1952~1985年34年中,永康共出现暴雨70多次,平均每年2次,暴雨多的年份达10次,一般不少于1次,四季均有出现可能。县境每年5、6月梅雨期间常降暴雨,造成第一次洪涝(夏涝);9月的秋雨,遇强台风影响时下暴雨,日降雨量多在100毫米以上,造成第二次洪涝(秋涝)。在34年中,共发生洪涝42次,其中夏涝30次,秋涝12次。夏涝年平均一次,秋涝平均三年一遇。
台风 由于西太平洋台风生消时间、移动路径和强弱各年不同,受台风影响造成的灾害程度也各年有异。1952~1985年,侵入县境台风32次,平均每年1次。发生时间,在7~10月。发生最早的一次为1960年7月12日,最晚一次为1961年10月3日。以7月受台风影响最多,约占台风总次数的50%。受台风影响时,一般伴有暴雨、冰雹。雨量多数在100毫米以上,风速大于12米/秒(6级以上)。
冰雹、龙卷风 降雹时常伴有雷阵雨、大风,个别的还有龙卷风。冰雹的出现时间在3~9月,其中以4月、6月、7月、8月最多;地域上,以舟山、前仓、新店、唐先、大塘、珠山、雅吕、花街、花川、大屋等乡镇出现最多,受害也最重。龙卷风,范围很小,但破坏力极大。所到之处,刮翻房屋,拔起大树,毁伤人畜和庄稼。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