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下徐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21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丧葬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142-14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下徐店村丧葬习俗情况。
关键词: 丧葬 丧葬习俗 下徐店村

内容

人死了,按年龄不同,丧事的称呼也不同。儿童死了,称“取债鬼”,不举行丧礼。36岁以下的人死了,称“短命鬼”,不能算大人。高寿者死了,称“喜丧”。人死在外地,尸体不能抬进村,只能停放在村沿屋旁。
  丧礼隆重繁琐,故有“死人忙”之说。主要仪式如下:
  送无常 人一咽气,就要净身饰容,按上四下三规矩穿上寿衣,移上灵床抬出屋内,停放在众屋轩间。然后全家大小点起灯笼,手执香火,把死者睡的席子,草垫及纸糊“插袋”(内装“银锭”,写上死者姓名郡藉)大小各一只等物送到村口焚毁。结束后,外衣反穿,腰系草绳,以示戴孝,男女老小皆哀痛号哭回家。
  卜吉与报丧 请阴阳先生“拣雪”看风水,定出殡时辰,择安厝吉地。停当后死者子女手挟尖前柄后雨伞去亲眷家报丧,进屋时要把雨伞尖上柄下摆在门口。主人要让报丧者喝口水,意为“报丧不空口”,然后女眷开音哭号相送报丧者回家。
  设奠吊祭 先在尸体停放间设奠,灵床下首点起“材头灯”,并上香供奉,昼夜不能熄。灵床前挂起帏幔,帏幔外中央设祭奠桌,地上铺上地簟、草席之类权作苫块,为亲人日夜轮流守灵寝处。设奠后,挈亲邻里就带丧礼前来吊祭。往吊者要把丧礼物品送至灵堂,放在供桌上,同时叩首跪拜,主妇见吊丧者至,即开音哭号,并陪至灵前致奠。
  入殓 入殓一般都拣过时辰,有诸多禁忌。到时,先在尸前做羹饭,鸣锣、放炮、吹奏、大小亲眷跪拜、祭酒、哭号,祭后即移尸入棺。入殓时,由死者子女按排行顺捧尸体入棺。然后由下向上一幅一幅盖彩被,谓之“高升”。彩被要单数,不然以红纸代之。盖完彩被后,盖上棺盖,安紧壬四栓,束杠等待起灵。
  出殡 出殡前,先做材头羹饭,在服之人,各依服制,分别成服,白衣白帽,披麻戴孝,齐集材前哭号。时辰一到,灵柩起杠,走三步暂停,由阴阳先生“敲水碗”。据说,死者朦胧如梦,一听水碗敲响,始知自己已死。水碗敲后,亲眷开音嚎啕大哭,并往灵柩背上放“利市”,接着起程,一直抬到坟穴。出殡队列,最前面是提香碗的,接着是拿火把的,担香纸火炮撒纸钱的,敲铜锣京鼓的,吹奏的,抬花圈、挽轴的,后面才是由子女扶护的灵柩,灵柩后是送殡亲友邻里。
  祭七 据传,死者阴魂要七天过一次关,总共要过七关,七七四十九天。为了让死者安全过关,每七天都要做一次羹饭。如遇阳七(即农历初七、十七、廿七),鬼魂不敢出来进食,必须头一天做。七个七中三七最为隆重,有“世上贺八十,下世过三七”之说。到时在原灵堂设案,上供猪头鹅,“金山银山”等丰盛祭品,送殡过的家眷好友再次齐集,白衣白帽,至傍晚点起灯笼,手拈清香,敲锣打鼓去坟前迎灵回家,供奉在香案上。过二三个钟头至深夜,敲锣放炮举行跪拜奠酒仪式,然后送英灵还山,至半路焚化灯笼、锡箔、“金山银山”等祭品、物件,然后择异路回家,否则鬼魂要跟随回家。除三七外,六七也较为重视。六七由大女儿或众姐妹合做,一切祭品由她们置备,至坟前祭奠,祭毕拿到娘家请客,娘家只给桌橙,不“开火”。
  解放后,丧葬习俗有所改革,拜忏迷信活动大大减少,不少人家入殓、出殡也较简单,以戴黑纱,开追悼会代替。

知识出处

下徐店村志

《下徐店村志》

本志分区域与村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人物、艺文、民情风俗、世系图共8编,凡28章、68节。概述、大事记不列入章节之中。 二、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10月底。 三、本志只记事实,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四、本志资料来源:档案、宗谱及其他有关史料,调查访问、群众申报。 五、本志中的大中专生及工作职务、职称、功绩等记载,解放前以宗谱为准,解放后以本人申报为准,未申报者未列入。 六、本志一律以简化字取代原繁体字。 七、纪年,1949年以前一般用历史纪年,夹注公元,解放后用公元纪年。志内所称“解放”,系指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康县城。“解放后”“建国后”,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 八、村政更迭均用当时名称。地名一般用现行名称,个别没有对应的现行名称的,则沿用旧谱地名。

阅读

相关地名

下徐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