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红白喜事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下徐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21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红白喜事风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140-1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下徐店村红白喜事风俗情况。
关键词: 婚俗 丧葬习俗 下徐店村

内容

第一节 结婚
  结婚有一定仪式。旧社会要互换“龙凤贴”。“龙凤贴”上写明男女双方的生辰。新社会要到结婚登记机关登记,发给结婚证明,即成合法夫妻。
  婚礼 旧婚礼的仪式隆重又繁琐。大体上是男方送女方馒头若干,猪肉一爿连尾,猪头一只,糕〓〓,扛到女方去发箱。富有人家七扛八扛,十分排场。新娘上轿事前要拣好时辰。由大哥抱上轿,二哥揭轿帘,母亲在门口哭上轿,口念三从四德,其哭似唱。接着“利市侬”手端红蜡送在桥前,也跟着哭唱,谓之“哭嫁”。解放初期结婚,由女方组织秧歌队送新娘到新郎家去,废坐轿改步行。哭嫁之类也随之废除。现时又新兴了新娘坐脚踏车、摩托车、汽车、轿车。“发箱”者先行,新娘随后,出发时或在路上都随时会被“讨果子”的人群拉住。特别是发箱者在路上以抢果子袋为由,互相戏谑角逐。
  新娘归门时,大放喜炮,气氛热闹。宴客、拜天地、拜祖宗、拜公婆。
  宴客 旧时,宴客有一天、二天、三天之分,一天居多。对来望新妇的人分落花生和炒发丁。现时结婚者仍有许多人家大排筵席,对望新妇者分喜糖,分香烟,但也有不少男女双方节约办婚事,只分几许喜糖,这种风尚值得提倡。古时新妇落轿归门,由伴娘搀扶脚踏布袋(草席),布袋一只一只接传下去叫“传代”,现已废。
  闹新房 洞房花烛夜要闹新房(俗称吵新妇)有“越吵越发”之意。吵新妇有文吵和武吵两种:文吵较文雅,有“望恭喜”“团果子义”(谜)“送洞房”“迎灯”。武闹较为粗莽,有趴在床底、桌下偷新娘和领袖姑娘的鞋、手巾、枕头的,“偷”后,要以果子换取。此种闹者多为儿童、少年。还有堂官、厨师、亲眷等内情人,待新娘新郎洞房后,偷凤冠、霞帔、棉被、衣服等,一经偷出,即放火炮把大家惊醒。此时,主人家喜孜孜,做“大舅”的却伤脑筋,这些东西被“偷”,赎回的责任在大舅。第二天一早,就得与闹新房者进行“取物谈判”。双方讨价还价后,大舅才以糕点、糖果、香烟等赎之。
  请大舅 第三天,娘家以父亲为代表前来“三日讨讯”,此日,主人家再次大设酒筵,邀请亲属及族房长辈入席。谓之“请大舅”。新郎要向大舅和族长敬酒三巡。
  送红包 婚娶时,男方要向女方送去十个红包,厨、樽、盘归灶者;梳、妆归扮上轿者;吹唱归小唱乐队;迎、送归扮接轿者。此外,女方要在马桶内放红包,归挑马桶者。
  第二节 营造
  “竖屋娶亲千年期”。农家对建房都郑重其事。要拣日子(吉日)开基。
  旧时竖的屋都是土木结构。根据竖造面积在四角定桩,叫定基。敷石灰线后,就要挖几锄,叫“开基”,也称“开工”。有些细意的人家在放柱藏盘、竖门架、做狗洞,泥、木匠开工时都要给“利市”,包红包。上梁要请风水先生选择吉日,亲朋邻居要给主人送礼道贺送红包、米酒、杨梅糕果、贺联、中堂、镜框、火炮等物。时辰一到,鸣炮上梁,在梁上贴上“紫微拱照”,“福星高照”之类横披,主人分糖果、分响子。梁上挂灯笼、米筛、手剪、镜、尺。还挂响子一对,鸡笼一只(内关雄鸡一只),茶叶米、以招吉驱邪。
  请客石匠打石基面,泥匠奠基、木匠竖柱,以石为首,按序入座。接着按辈排座。
  请鲁班上梁后要请鲁班,设一副猪头鹅,一灶豆腐、红利市包、一坛酒。席上还设墨斗、角尺、斧头之类叫“祭鲁班”。祭时敲铜锣金鼓、放火炮。请在场人吃麻糍、分响子。把祭鲁班的豆腐、米酒、糕果、利市让工匠拿回去。
  上灯上梁当天晚上,开始在梁上点亮灯笼。上灯三天后收灯,把鸡笼取下。
  归屋手秤为主人象征,扫帚是奴仆象征。归屋时,主人手秤先进屋,接着让扫帚、畚箕进屋,然后再搬其他东西入房。
  现在建房多砖混结构,请鲁班等旧习已废。
  第三节 寿诞
  贺寿 每逢生日,都烧鸡子索面吃,有“吃过生日面,越来越康健”之说。
  逢十大庆,亲友送衣料、鞋、袜。主人宴请宾客,吃生日饭(用赤豆或红秋豇和米煮),筵席丰盛。回篮用猪肉一刀(出头刀),鹅肉一方,糕一角等。现在有的改用蛋糕、馒头等回敬。
  四十岁一般不贺寿,有“贺三不贺四,贺四要淘气”之禁忌。90年代后,还兴起高寿者包放一二场电影,全村为之喜喜洋洋。现在六十岁以上大寿,老人协会也出面祝贺。
  贺生 出生子女,要去岳父母家“报生”,岳父母要送“娘家米”、米酒、红糖、鸡蛋及肚、肚褡、毛衫给报生者带回。亲戚朋友都要“担鸡子篮”(即鸡蛋若干,肚布料一、二块)。
  贺三朝 孩子出生第三天,备牲礼祭祖宗,敬天地,并设宴请客。宴毕,向亲友、邻居分杨梅糕果(用糯米粉蒸制而成),发丁、糖果花生。
  贺满月 旧时用精制的“本月果”(用糯米粉和甜馅制成鱼状的果)分送担过鸡子篮的亲朋邻居。现时已很少做本月果了,往往改用馒头、包子代替。
  贺对周孩子周岁,俗称“对周”。贺对周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次大庆贺。不仅要设丰盛的宴席,宴请亲朋宾客,还要裹若干“对周粽”(粽尖头,以红枣、豆沙为馅)分送亲友、邻居。担过鸡子篮的,至少回对周粽二、三十个。对周粽也有的由娘家(外婆家)筹办。
  第四节 丧葬
  人死了,按年龄不同,丧事的称呼也不同。儿童死了,称“取债鬼”,不举行丧礼。36岁以下的人死了,称“短命鬼”,不能算大人。高寿者死了,称“喜丧”。人死在外地,尸体不能抬进村,只能停放在村沿屋旁。
  丧礼隆重繁琐,故有“死人忙”之说。主要仪式如下:
  送无常 人一咽气,就要净身饰容,按上四下三规矩穿上寿衣,移上灵床抬出屋内,停放在众屋轩间。然后全家大小点起灯笼,手执香火,把死者睡的席子,草垫及纸糊“插袋”(内装“银锭”,写上死者姓名郡藉)大小各一只等物送到村口焚毁。结束后,外衣反穿,腰系草绳,以示戴孝,男女老小皆哀痛号哭回家。
  卜吉与报丧 请阴阳先生“拣雪”看风水,定出殡时辰,择安厝吉地。停当后死者子女手挟尖前柄后雨伞去亲眷家报丧,进屋时要把雨伞尖上柄下摆在门口。主人要让报丧者喝口水,意为“报丧不空口”,然后女眷开音哭号相送报丧者回家。
  设奠吊祭 先在尸体停放间设奠,灵床下首点起“材头灯”,并上香供奉,昼夜不能熄。灵床前挂起帏幔,帏幔外中央设祭奠桌,地上铺上地簟、草席之类权作苫块,为亲人日夜轮流守灵寝处。设奠后,挈亲邻里就带丧礼前来吊祭。往吊者要把丧礼物品送至灵堂,放在供桌上,同时叩首跪拜,主妇见吊丧者至,即开音哭号,并陪至灵前致奠。
  入殓 入殓一般都拣过时辰,有诸多禁忌。到时,先在尸前做羹饭,鸣锣、放炮、吹奏、大小亲眷跪拜、祭酒、哭号,祭后即移尸入棺。入殓时,由死者子女按排行顺捧尸体入棺。然后由下向上一幅一幅盖彩被,谓之“高升”。彩被要单数,不然以红纸代之。盖完彩被后,盖上棺盖,安紧壬四栓,束杠等待起灵。
  出殡 出殡前,先做材头羹饭,在服之人,各依服制,分别成服,白衣白帽,披麻戴孝,齐集材前哭号。时辰一到,灵柩起杠,走三步暂停,由阴阳先生“敲水碗”。据说,死者朦胧如梦,一听水碗敲响,始知自己已死。水碗敲后,亲眷开音嚎啕大哭,并往灵柩背上放“利市”,接着起程,一直抬到坟穴。出殡队列,最前面是提香碗的,接着是拿火把的,担香纸火炮撒纸钱的,敲铜锣京鼓的,吹奏的,抬花圈、挽轴的,后面才是由子女扶护的灵柩,灵柩后是送殡亲友邻里。
  祭七 据传,死者阴魂要七天过一次关,总共要过七关,七七四十九天。为了让死者安全过关,每七天都要做一次羹饭。如遇阳七(即农历初七、十七、廿七),鬼魂不敢出来进食,必须头一天做。七个七中三七最为隆重,有“世上贺八十,下世过三七”之说。到时在原灵堂设案,上供猪头鹅,“金山银山”等丰盛祭品,送殡过的家眷好友再次齐集,白衣白帽,至傍晚点起灯笼,手拈清香,敲锣打鼓去坟前迎灵回家,供奉在香案上。过二三个钟头至深夜,敲锣放炮举行跪拜奠酒仪式,然后送英灵还山,至半路焚化灯笼、锡箔、“金山银山”等祭品、物件,然后择异路回家,否则鬼魂要跟随回家。除三七外,六七也较为重视。六七由大女儿或众姐妹合做,一切祭品由她们置备,至坟前祭奠,祭毕拿到娘家请客,娘家只给桌橙,不“开火”。
  解放后,丧葬习俗有所改革,拜忏迷信活动大大减少,不少人家入殓、出殡也较简单,以戴黑纱,开追悼会代替。

知识出处

下徐店村志

《下徐店村志》

本志分区域与村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人物、艺文、民情风俗、世系图共8编,凡28章、68节。概述、大事记不列入章节之中。 二、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10月底。 三、本志只记事实,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四、本志资料来源:档案、宗谱及其他有关史料,调查访问、群众申报。 五、本志中的大中专生及工作职务、职称、功绩等记载,解放前以宗谱为准,解放后以本人申报为准,未申报者未列入。 六、本志一律以简化字取代原繁体字。 七、纪年,1949年以前一般用历史纪年,夹注公元,解放后用公元纪年。志内所称“解放”,系指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康县城。“解放后”“建国后”,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 八、村政更迭均用当时名称。地名一般用现行名称,个别没有对应的现行名称的,则沿用旧谱地名。

阅读

相关地名

下徐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