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七塘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唯一号: 112335020220000287
作品名称: 家乡的七塘
文件路径: 1123/01/object/PDF/112310020220000024/001
起始页: 0985.pdf
责任者: 禾易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6
主题词: 散文-中国-现代

作品简介

横贯东西的七塘公路,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完整地从东端走到过西端,足迹所涉不过在东三至西三段,孩提时代又多集中在东一至西一段,但仅仅是这微不足道的一段公路,会让我始终不能停止对它的念叨,不能释然。譬如走在七塘公路,总会有如归之感,沿途的防护林、躲在树权后的夕阳,总让你有回到过去的熟悉与亲切。 我的老家在七塘后,比不得现如今有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滩涂上崛起的世纪城,曾经的七塘后一没有水泥路、二没有自来水、三没有有线电视,七塘后与贫穷是画等号的。生活在七塘后的人们,黝黑、老土、寒碜,有句俚语叫“上一塘贵一塘”,那时七塘后的人们就理所当然稳居最后了。于是,“海里宁”“下底头宁”成了七塘后人们的代名词。“嫁囡不嫁七塘后”七塘也成了老百姓婚嫁的分水岭。 每逢回老家,驱车在七塘上,,树影婆娑在车身后掠去,谁又能从另一个维度去回顾七塘存在的艰辛呢?七塘从清光绪年间开始兴建至1947年贯通东西,其间有过的名字可查的就有澄清塘、新草畈塘、万安塘、永宁塘、三圩塘、胜利塘等之多,其中也有仅指某一段的称谓,如今七塘别称中较为集中统一的是澄清塘。因1949年被大潮侵袭,多处冲垮,1950年人民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发动群众重建姚北段七塘,后又多了一个解放塘的称谓。在《三北围垦文化史稿》中记载,当时很正能量地有民谣传颂:重修解放塘,安全有保障。生产有希望,感谢共产党。 我从跟着长辈步行七塘走亲,到骑脚踏车通过七塘到镇上求学,再到现在双休日驱车在七塘公路上回老家探望父母,这七塘像是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物象,你在意它,它对你的触动感愈强。当深秋来临的七塘上,路过一段梧桐对峙的防护林,油然而生的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感叹,这叹息里,它是默默存在、容颜稍改,而自己则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年,栖身之处尚算马虎,业有所成却犹如追赶西落之日的无奈与纠结。在外求学时,曾到学校附近的江堤上散步,免不了想起家乡的七塘,那时它又是维系乡关的情丝,现实中短短几十里的七塘,在游子心里却已是绵绵几千里、几万里啦。在别人眼里的区区七塘,有地理、历史、人文、精神、民生、政绩等多个角度可以审视,而我则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果断,厚望乡关而已。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禾易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