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盐场上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唯一号: 112335020220000286
作品名称: 我家住在盐场上
文件路径: 1123/01/object/PDF/112310020220000024/001
起始页: 0983.pdf
责任者: 陈墨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6
主题词: 散文-中国-现代

作品简介

“我家住在盐场上,门对东海万里浪。风吹咸菁香,盐花闪银光。一片平川,真是个好地方。” 这是一支质朴得几近透明的歌谣,从我童年时开始唱起,已经快40年了,它陪伴我走南闯北异乡寻梦,也陪伴我经风历雨跋涉年华。如今,岁月之犁已经耕开了我额上的层层泥浪,我仍能轻轻地轻轻地深情吟唱。 小时候,看全国行政区域手册,浙江省县级地名录中,最后一个竟是“庵东特区”。这就是我的家乡。童年的特区,在我的记忆的底片里,是沉寂和贫瘠的盐场。水牛拖着牛车,在泥泞的牛车路上默默地前行,把盐包运向余姚火车站;金字塔状的盐仓像静卧的狮子,储存着远销四方的原盐;风车吱呀呀地转着,把海水引向一片片规矩划一的流枝滩……这些,都不能给人繁华和富饶的感受。但是,留在少年心中的盐场,是个生生不息的地方,是个顽强坚毅的地方,足以使我眷恋一生。春天,咸菁花爬满了海塘堤坡,淡黄色、粉红色、米白色的小花像星星般闪烁着快乐的眼神,在料峭春寒中倔强地繁衍,自由地延伸它们的领地。夏天,热辣辣的阳光吸干了咸碱地上少得可怜的水分,潜伏的咸分碱分肆无忌惮地涌上泥土表层;但是,颀长的咸草却你呼我应,一批一批地长高,不畏咸潮,不畏炎热,成为海岸线上孤独却高傲的骄子,为那些打咸草凉帽的海边女人献出赤子之心。秋天,海塘上的塘芦苇在海风中此起彼伏,随风若飘若飞的芦花像千千万万只蝴蝶或蜻蜓,密密匝匝地翩跹在塘南塘北。一到冬天,丛草垫卧休眠,海醒草以它特有的胆略醒来了,它匍匐在任何一块闲置地,任由咸涩凛冽的海风侵袭它们的肌体;它紧紧地咬住冻土,独领风骚,等待来春的咸菁花叩响它们的门环。 一跨过八塘,就能见到赤裸的杭州湾三北滩涂。苍黄的泥涂显示出一种亘古不变的苍凉,退潮后残留的海水在海沟和洼坑中无言地追忆汹涌澎湃时的奔放和豪迈,阳光下到处是一闪一闪的亮点,那大概是滩涂唯一的表达吧?但这是表象,这是与海无缘者的误会,滩涂上的生命律动更精彩更激越。最出名的三北大泥螺此时正亲吻着养育它的沃土,似乎作着落叶对根的思念的最后一别;浑圆的黄蛤此时正浅藏在涂泥里,每一只蛤洞上冒着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小小气泡;跳鱼欢快地蹦跳着、追逐着,与小沙蟹展开田径嬉戏;连通体透明的小海虾,也情不自禁地鼓起墨点般的眼珠,惊异阳光之灿烂,晴空之辽阔。还有缓缓蠕动的海蛰与寻不到父母而极其孤单的小海星……抬眼往北远眺,那是一望无际银光闪闪的地方,海水静止在天与地的那一边;海面上,海鸥舞动着双翅,远远地顺风送来它们王者之风的咏叹;野鸭鼓动它们丰腴的双翅,笨拙地衬托海鸥的矫健。 我在盐场上渐渐长大,慢慢懂得了咸碱地、海塘、滩涂,并不是盐场的全部。盐场上最重要的是主宰这片古老而年轻的海积平原的父老乡亲!从灶民到盐白头,从盐户到盐工,无论称呼怎样变化,父老乡亲的生命历程围绕着小小银盐,时时充满着怒潮般澎湃的壮烈与传奇。每月月中的大潮汛,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使我了解了1924年那场盐区初期革命斗争风暴——打秤放,我似乎看到了盐区父老齐集庵东街,怒捣暴政老窠余姚秤放总局;当潮水退尽,明月升上海空,万籁俱寂时,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1927年七区盐民协会成立时传唱的会歌:“一更里,月儿升上来,七区盐民走拢来,成立盐协会。”还有那支苍劲雄健的歌:“依然是这一轮秦时明月,关照着几十代古铜色脊梁……”当我看到塘石上紧紧依附的牡蛎时,我似乎看到了1930年成立费德昭海防大队,那种扎根民众,团结盐工的风范;那巍峨的海塘,又像延伸的长城,也像1940~1945年坚持抗日游击战的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的英雄群像;在杭州湾南岸的西三码头,至今还保留着“三五支队”北撤时使用过的木船;令我激动不已的是,当一群群白鹭从绿茵茵的海草上起飞时,我似乎看到了1949年5月份盐区全境解放时的欢腾!所有浪尖里的桅杆,所有盐碱地上的植物,无不雕塑着盐场父老的钢筋铁骨,无不挺立着盐场父老的伟岸身躯! 我家住在盐场上,盐场的历史是千万个盐民的创业斗争史,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盐民与海搏斗,一丘一丘地筑塘围涂,经过了多少次的失败和成功,才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经受了伟力的考验和锤炼。强台风的登陆、龙卷风的袭击,使盐场一次次遭受了重创,盐田面积和产盐量锐减。无法阻挡的大自然变迁的规律,三北滩涂上涨,潮水量少;同时杭州湾喇叭口也在缓缓收缩,潮水量更少。而钱塘江与各支流涌入杭州湾的淡水却不减少,使海水盐分日趋稀释,盐场丧失了产盐的优势。 “天时”“地利”的双重折磨,压不垮盐区人民!庵东,这个盐产量曾长期为全浙之冠的“浙江盐都”这个有着“人和街”原名的浙东重镇!从困境的夹缝中亮闪闪地打出“人和”的旗帜,,与“天时”“地利”抗衡、搏击!一场新的战役打响了:在海鲜品养殖业中找生路,求发展!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条件,冲出重围!我的勤劳智慧的家乡父老,依然以杭州湾为依托,以古老的咸碱地为依托,重点出击,目标明确,开展海鲜品养殖业的宏伟工程,迈开了大塘般的新的坚实步伐。 如果有空,你到盐场来,你会再次感到惊奇:一个个养殖池塘、养殖水库挤挤挨挨,轻风吹过,阳光下的水面是满塘碎金!三北滩涂上,一片浅绿,那是绿色尼龙网围成的一个个包干养殖区,远看连成一片,走近了才清楚大小深浅,错落有致;方圆规矩,井井有条。在这片神奇的海地上,海鲜品源源不断地涌向慈溪,涌向宁波;走出浙江,走出国门。为了尽快沟通这里与世界的对话,迅捷的气垫船已经运行了十几年,成为涛声依旧人世沧桑的标本。在海鲜品养殖业初具规模时,旅游业在海岸线上悄悄地迈出了第一步。在新千年的扉页上又传来喜讯,在杭州湾上,从庵东到大上海,将建造一座世界上最恢宏最壮观的跨海大桥! 我的眼前,永远抹不去盐场乡亲古铜色的面容,永远抹不去那些为盐场的建设发展殚精竭虑的创业者身影。 慈溪的版图,恰像一把刚刚拉开的巨弓,百里海塘更似这把巨弓上的金丝长弦;而我的家乡,则是巨弓之弦上雄姿待发的一支银箭,正闪耀着异彩射向辉煌的未来!我为我身处这片沉积平原而欢欣、而自豪。我不禁又一次轻轻地哼起了这支歌:“我家住在盐场上,门对东海万里浪……”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