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我的故乡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唯一号: 112335020220000281
作品名称: 夸我的故乡
文件路径: 1123/01/object/PDF/112310020220000024/001
起始页: 0972.pdf
责任者: 楼适夷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6
主题词: 散文-中国-现代

作品简介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在家乡小学校念书的时候,老师教我唱过这样的歌,因此,这大半辈子背井离乡,奔波四方,羁旅异地,老而不归,并不感到是自己的不幸,也没有过一点感伤的意思。可是想起生育我、度过童年黄金时代的故乡,总不免有恋恋情绪。不说“少小离家”仅仅回想1957年的最后一次探望,那时全国解放还不过几年,已感到旧貌换新颜,几乎相见不相识了。现在又过了23年,家乡的变化更难以想象,游子暮年,早已失掉“寄语”的资格了。只有记忆中的山山水水,人情物貌则永远那么清新明澈,时时萦回于异乡的魂梦。 正如生为中国人使我感到自豪,我的故乡,也是我一生的夸耀。我的故乡是浙东余姚,地处绍兴与宁波之间,南为四明群山,北临杭州湾海滨,中间一片广大丰沃的平原,横贯一条浩荡的姚江,接连甬江,东流入海。姚江两岸,南北两座城池,南城较小,据说明末为防御“倭寇”而新建的,北城比较古老,城中有一大一小两座山丘,大的是龙泉山,小的是秘图山。小时候,邻居一位秀才先生告诉过我,尧舜时代洪水为患,我们居住生息的这块土地还是一片汪洋,只有一些港汊中零落的渔村。那时龙泉山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座孤岛,是渔人晒网的地方,叫做晒网山。禹治洪水,疏九河,其中一条就是姚江,也叫舜水,这才有了这片土地。秘图山当然是原来也是一个小岛屿,夏禹治水的时候,把治水的秘图藏在这个山,所以叫做秘图山。这话出于一位秀才先生之口,是否有典籍的根据我可没有查考过,但后来,直到1973年,就在姚江边上,离我出生老家不远的河姆渡地方发掘出了6900多年前原始共产社会部落聚居的遗址,一下子把家乡的文明史推到仰韶文化的前期,比西安半坡的遗址还早了近一千年。 历史的古老值得夸耀,而尤其值得夸耀的是历史上这地方一向就是人文昌盛之乡。小时候每次经县治前的大门楼,总要望望楼檐上高高地悬着的那块扁额,上边写着四个擘窠大字“文献名邦”。这四个字对我们在小学念书曾经是一种鼓舞的力量。我们曾为此感到骄傲,而且知道该怎样用功,以无愧于我们的先辈。在历史上数得起名字的乡贤。从东汉说起吧!就是泥轩冤。敝屣富贵,垂钓富春江上的严子陵,他的老家在北乡的陈山,因此把陈山称为客星山,在那儿至今还有“山高水长”的碑碣。此后人才辈出,一直到明季,一代学宗的王阳明和明末在四明山上结寨抗清的黄黎洲;东渡时,乞师江户,后来留在水户设坛讲学,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不朽功勋的朱舜水都是值得怀念的人物,他们的故里就在余姚。 但我要夸的特别是故乡人民的勤劳勇敢,富于斗争性的革命传统。太平天国的部队还没有达到浙江省的时候,在余姚就有以黄春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英雄们,他们率领数万农民结成“十八局”,抗租税、打土豪,一直到攻城夺地,响应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虽则遭到悲剧性结局,但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教育着后人。在辛亥革命前,与秋瑾、徐锡麟等先后反满清王朝而壮烈牺牲的。在余姚有马子畦烈士(即马宗汉)。 劳动人民在残酷剥削底下,前赴后继地起来,英勇反抗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想起小时候姚北棉农和盐民结队进城,砸税关,吃大户的盛大景象,到现在好像还在眼前。县城东郊叫做主庙江口的江滨有一座税关,专门在那里拦截农民运货进城的船只,勒索高额税金,甚至掠夺货物,同打劫的强盗一般。特别是遇到贩卖私盐的盐船,那就把盐包全部没收,把船上的人逮捕起来投入牢狱,连那条小小的木船也不肯放过,拉上岸边就锯断砸烂,老百姓平日吃它不少亏,把它叫做鬼门关,这税关的房子非常奇怪,内部尽管陈设不差,像个小小衙门。而外表却是土墙茅顶,十分简陋。大人告诉我们,因为那房子动不动会被乡下老百姓聚众捣毁。所以只好搞成临时窝棚的样子,捣毁了再修起,修起了又捣毁。记得自己还刚上学,跟着放学的大同学曾亲眼观赏了一场砸烂税关的武剧。当我们听到风声赶去瞧热闹的时候,那几间装着玻璃门窗的土茅房,已经被砸得东歪西倒,一个平时戴金丝边眼镜狐假虎威作福税吏被打得头青目肿,像狗似的趴在地上。同一时候,城里满街满巷涌进从“海头”来的土老百姓,县官和警察们都躲起来了,由一班所谓地方绅士出面,和饥民头目讲条件,送了多少钱和多少粮食,才退出城外去。那时城里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好像大难临头的样子。但我们小孩子可高兴了,拼命地溜出去观望这浩浩荡荡的场面,一场风波大大显示出了老百姓的威风,使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第一次受到了人民是英雄的教育。 从自发的到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当然我们会记起1927年大革命的时候。这年春天,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的盐民第一次成立了自己的协会,而且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与盐场恶霸袁功亭和高阿泰所豢养的海匪,在庵东镇展开了一场喋血的斗争,由费德昭同志所统率的盐民子弟兵,得到邻县上虞农民自卫军的支援,战斗得非常顽强。这也可以说是大革命时期所出现的最早的武装斗争之一。值得怀念的是那位最初的组织者费德昭同志,他是一位农村知识分子,外貌老成持重,恂恂儒雅,我们叫他潜斋夫子。他早岁即投身于革命,是同盟会的老会员,而最后走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担起了武装斗争的重任。他和受苦受难的盐民群众永远是心连着心的。盐民称他为“我们的费老夫子”。经历过大革命的失败,他一直潜入地下坚持斗争,直到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在敌人的屠刀下壮烈牺牲。 就是像他这样的先烈为故乡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在抗日战争,四明山与三北的新四军浙东游击战争时期,及抗战胜利,新四军北撤以后,解放战争中三年坚持时期,从我们的故乡送出了多少优秀的子弟奔赴全国各地的战场,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更有多少英烈的战士,把热血洒在故乡这块土地上,开出了灿烂无比的人民革命胜利花朵。 斗争是要继续下去的,在各条不同的战线上,以各种不同的战斗方式,故乡的面貌正在日新月异,特别是经历与“四人帮”所制造的十年浩劫,我们大家都经历了又一场严峻的考验,更加勇气百倍和信心十足地开始了现代化而斗争的新的长征。虽然数十年的奔波并未使我感觉倦怠,余下不多的岁月还想贡献出一些微薄的力量,这辈子将不会再有“归欤”之思。但是怀念我的值得夸耀的故乡,总觉得能在家乡,与自幼生活在一起的乡人,为建设美丽富饶而先进的家乡而愉快地斗争,毕竟是很大的幸福。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今天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爱我们的故乡,更多地做出无愧于我们先人,无愧于我们秀美的山河,而有益于人民的壮丽的事业,这就是我对故乡年青一代的殷切的祝愿与遥远的寄语吧!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楼适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