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唯一号: 112330020220000166
人物姓名: 杨贤江
人物异名: 字:英甫;笔名:李浩吾;笔名:李膺扬
文件路径: 1123/01/object/PDF/112310020220000039/001
起始页: 0410.pdf
性别: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895年
卒年: 1931年8月9日
籍贯: 余姚下垫桥(今慈溪长河镇分江市村)

传略

杨贤江(1895~1931),字英甫,笔名李浩吾、李膺扬等,余姚下垫桥(今慈溪长河镇分江市村)人。出身于贫苦的成衣匠家庭。12岁启蒙于郑巷奚山学堂,14岁转学泗门诚意学堂。宣统元年(1911)冬毕业,留母校补习兼助教半年,是年,由父母撮合,与邻村张淑贞结婚。贤江对这种缺乏爱情基础的婚姻颇为不满,于民国9年(1920)与张脱离夫妻关系,但仍资助她上学。 民国元年秋,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5年间,博览群书,修习英文、日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品学皆优,同学目为模范。毕业后回余姚任暑期教育研究会讲师。秋,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员,并旁听大学课程。8年,经邓中夏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并为会刊编辑专栏。 民国10年1月,受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学生杂志》,时达6年。共发表论文190篇,通讯130篇,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全国青年学生中影响颇大。是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2年秋至14年夏,入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学习。曾协助恽代英编辑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13年国共合作后,杨贤江参加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同时先后任上虞春晖中学及上海大学附中教务主任,上海《时报》“教育周刊”编辑,曾回宁波、余姚等地发展中共党组织,与宣中华等到杭州建立中共浙江省组织;同时热情支持家乡青年进步社团,帮助创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等,经常往返于上海、上虞、宁波、杭州之间,社会活动十分频繁。 民国14年1月,与姚韵漪结婚。6月,积极投入“五卅”运动,和沈雁冰、侯绍裘等发起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组织讲演团。15年元旦,在上海国民党左派所组织的特别市党部成立大会上,被选为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参加上海第一、二、三次工人起义的组织工作。 民国16年3月19日,上海临时政府举行市政府委员就职典礼,杨贤江代表上海特别市党部主持会议并致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贤江遭通缉,遂秘密前往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革命军日报》总编辑,是年冬,偕夫人流亡日本,担任留日学生中共组织负责人。以著译为业,翻译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编著我国第一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教育史、根据社会发展形态叙述教育过程之专著《教育史ABC》,及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原理、理论密切联系中国实际之著作《新教育大纲》;批判了当时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指出了教育为革命服务的方向。另译有《世界史纲》、《今日之世界》等。 民国18年5月,杨贤江由日返沪,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继续从事写作,并发起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后因工作繁重,生活困难,积劳成疾,患肾结核病,20年7月去日医治无效,8月9日逝世于长崎,时年37岁。其骨灰瓶由李一氓带回上海,安葬于永安公墓。新中国成立后,迁葬上海龙华革命公墓。1958年4月,浙江省民政厅批文追认杨贤江为革命烈士。1984年在北京成立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以及杨贤江教育基金会。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专题

部长
职位
教务主任
职位
教务主任
职位
编辑
职位
总编辑
职位
负责人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