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91
颗粒名称: 三、邮政
分类号: F632.755
页数: 3
页码: 174-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邮政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沿革、邮政业务等。
关键词: 慈溪县 邮政 邮电

内容

沿革 明代,现境设龙山所前铺、龙头西铺、淞浦铺、观海铺、洋浦铺、蔡山铺、关山铺(万历年间改担山铺)、眉山铺、化龙铺等9邮铺。因县境地处海滨,历受倭患,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观海卫、龙山所、三山所三城,在卫所之间置烽火台堠19座,以传递军情。清末,邮局兴起,至民国初,各地驿铺裁废。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设观海卫邮政代办所,宣统元年(1909)设浒山邮政代办所,二年,周巷、沈师桥亦先后设邮政代办所。至民国初,现境已有邮政代办所18处。民国15年(1926),周巷开设三等一级邮局,21年至26年间,沈师桥、观海卫,浒山等地也先后设三等乙级邮局,此时现境邮政局所29处,为民国邮政鼎盛时期。至1949年5月县境解放,有邮政局4
  个,邮政代办所36处。
  1951年10月,邮政、电信合并,设慈溪邮电局,1969年,邮电分置,设县邮局,1971年,邮政与交通合并,设交通邮政局。1973年10月,邮电重新合并,复设浙江省慈溪县邮电局。至1987年,全县有县以下邮电分支机构67个,其中中心支局8个,乡邮电所联营管理站1个,辖乡镇邮电代办所51个。
  网路网点 民国初期,现境有邮政营业网点18处,多集中于县境南部,到民国26年(1937)增至33处,县境解放时为40处。新中国成立后,增设农村邮政营业网点,至1954年县境调整后,营业网点发展到72处。其中自办局10个,代办所62个。到1987年底,全县邮政局、所计国营15个、代办51个,邮票代售点66个,信箱(筒)191个,平均营业服务半径为2.38公里。
  邮路:民国时期,邮件进、出路线为浒山、周巷、庵东、逍林、鸣鹤、宓家埭、横河等地均往余姚经转;观海卫、沈师桥发鄞县(宁波)经转;东埠头由县局(慈城)经转。邮运方式多采用快船带运和脚夫挑运。民国30年4月,宁波、绍兴沦陷后,开辟宁波至嵊县旱班邮路,经骆驼桥、观海卫、周巷、曹娥,长途接力挑运,成为浙东干线邮路之一。1954年后,以浒山镇为中心调整邮路。合计9条,总长203公里。到1987年底,全县共有自办汽车,摩托车邮路11条,委办汽车邮路2条,合计13条,单程总长221公里。
  邮政业务 有函件、包裹、汇兑、储蓄、报刊发行等。
  函件:民国时期,现境属慈溪、余姚、镇海3县管辖,出口函件数无考。解放后,服务项目增加,1960年10月开办特种挂号和“邮资总付”业务,1980年开办代发广告业务。1978年,全县出口函件219.39万件,到1987年增至425.3万件。
  包裹:解放前包裹业务不多,1949年,全县仅收寄各种包裹700件。1970年开始收寄国际包裹,到1979年共收寄包裹5.31万件。1987年全年收寄包裹22.71万件。
  汇兑:民国时期有普通汇票、高额汇票、定额汇票、小额汇票等,手续繁琐,收费不一。解放后,多次改革汇兑资金业务管理,1954年,汇兑资金由当地银行往来,1959年4月1日起,改汇票为信汇,汇费一律收取1%。到1987年,全县开办汇兑局、所67个,是年开发汇票9.84万张。
  储蓄:1986年9月以后,受银行委托,恢复邮政储蓄。至1987年底,设邮政储蓄点15处,年存储额460.6万元。
  报刊发行:1950年起,报刊发行为邮政主要业务。1979年后报刊发行量迅速增长。1987年,慈溪邮电局发行报纸483种,杂志2170种,发行总量达18.84万份,其中报纸12.36万份,杂志6.48万份。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