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陆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89
颗粒名称: 一、陆路交通
分类号: F512.755
页数: 4
页码: 168-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陆路交通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乡间道路、公路、桥梁、运输工具等。
关键词: 慈溪县 陆路交通

内容

乡间道路 清时,南北向翻越翠屏山丘陵区的重要乡间道路4条:
  自长溪岭经关头村、东埠头、竹山岭、迎禧桥、鸣鹤场、古冯桥至洋浦13.9公里。南通县治(现宁波慈城镇)。
  自东埠头经庆安桥、掌起桥、施家桥、沈师桥,出观海卫东门至振新桥19.2公里。
  自鸣鹤场经叶村、双全桥、观海卫南门至海晏庙9.9公里。
  自翠屏山经大古岭、沈府岭至彭桥7.4公里。南通丈亭(现属余姚市)。
  东西向道路3条:
  自安山桥经石堰、秦堰桥、横河、埋马、彭桥、匡堰、石人山、古新桥、新桥至双河桥23.3公里。往西南通余姚市城区。
  自小岭麓沿大古塘经三碰桥、孙家塘头、白沙路、觉爽寺、杨家路、界堰、梅林、东刹凉亭、蔡山闸、封山桥、陈家村至洋浦闸13.2公里。西行经化龙堰、周巷埋沟桥至断塘庙(今属余姚)入上虞界。
  自澥浦太平岭向西沿官塘(大古塘东段)经龙山所城东门外、龙头场、田央、施公山、淞浦闸、裘市、沈师桥至观海卫25公里。东南通骆驼桥至镇海(现宁波市镇海区)。
  这些古道以石板路为主,山间有部分卵石路,宽度2米左右。县境北部沿塘横路和沿江河直路以泥路居多。庵东盐区牛车路纵横交错。民国时期,大部分乡间古道依旧。
  解放初至60年代,先后修建石湫头庙至杜岙、东埠头至关头村手拉车路,盐区牛车路亦改为手拉车路,70年代,改建、新建机耕路较多。1979年以后,乡间道路多经拓宽改造,不少乡镇村落集中地段还浇灌水泥路面。至1987年,全县有宽度2米以上道路574.89公里,其中碎石路516.56公里,水泥路28.77公里,卵石路5.4公里、泥路24.16公里。
  公路 自民国22年(1933)至24年,采用借款筑路方式,现县境先后筑成鄞镇慈路、观曹公路、浒胜公路、慈龙公路、慈洋公路等,因资金短缺、路况较差。抗日战争期间全部破坏。抗战胜利后,未能全部修复。解放时,通车里程仅57.5公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民办公助”、“民工勤建”方针发展公路建设,通车里程迅速增加,至1959年已有公路125.2公里,1969年159.1公里,1979年203.8公里。至1987年增加到292.12公里,其中国道43公里,省道11公里,县乡道238.12公里。主要公路有:329国道,杭州至沈家门,全长298公里。境内段浒山城西小岭至雁门乡澥浦岭长43公里,其中澥浦岭至观城段25公里,为原鄞镇慈路一部分,于民国18年4月由虞洽卿建议修造,是现境第一条公路。观城至浒山小岭段长18公里,为原观曹公路一部,于民国23年12月由省建设厅向观曹汽车公司借款修筑。604省道,自浒山经余姚至奉化溪口,全长110.6公里,境内11公里。浒山至胜堰(属余姚市)原称浒胜公路,于民国24年1月建成通车。是县内与杭甬铁路沟通之主要公路。县道芦城至西一、全长14.2公里,原称低庵公路,芦城至庵东段,于民国24年由余姚盐场拨款4万元修筑。1970年延至西一。是庵东盐区与外地沟通之主要陆上通道。县道五里至叶家,全长15.4公里,两端均与329国道相接。民国36年初始修,解放后多次改建,属四级公路。县道樟树至新闸,其中樟树至新浦11公里,于1956年11月建成通车,为解放后新建的第一条公路。1985年8月从新浦延至新闸,延长3.75公里,属四级公路。
  桥梁 有民间桥梁和公路桥梁两类。
  民间桥梁:县内河流纵横,桥梁众多,以石桥为主,间有木桥。县境南部多石桥,分石拱桥、石板桥。现存石拱桥以横河镇七星桥最著名,据传为宋代建,清道光间重修,是县内唯一三孔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现存单孔石拱桥较有名的有鸣鹤镇沙滩桥、运河桥、陡塘桥,淹浦乡唐荔桥,掌起镇古吉利桥,东安乡洪魏村金锁桥(单孔乱石拱桥),石板桥分布较广,有二板、三板和有栏无栏之别,在村落较集中的水网地带尤多。县境东部地区所建石桥,造型讲究,有不少三板两栏桥梁,至今大部保存完好。木桥主要分布在县境坎塘以北,结构简易,牢固性较差。解放后,改建和新建桥梁较多,至80年代初,县内木桥和危险石桥的改建工作基本完成。到1987年,全县共有民间桥梁4504座,其中钢筋混凝土板桥1860座,“门”型梁桥713座。双曲拱桥468座,轻轨桥226座,石板桥830座,其他桥梁407座。
  公路桥梁:民国时期,境内公路桥梁皆为木结构桥,分石台木梁木面桥和木台木梁木面桥两类。解放后,对木结构桥梁逐步进行改造,至1971年,329国道境内段所有桥梁全部改建成永久性钢筋混凝桥梁。到1976年,全县公路桥梁改建工程全部完成。至1987年底,县内有公路桥135座,其跨径20米以上双曲拱桥8座,以四灶浦大桥单跨42米为最长。
  运输工具 陆路运输工具:有古老交通工具轿,分客轿、花轿两种;牛车,短途运盐工具,用水牛拖拉,解放前庵东盐场专用,多时有千余辆;人力车,有手拉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解放前较少,解放后逐年增加,至1987年已有30余万辆;机动车,分机动三轮车,至1987年底,有1336辆。摩托车,多私人车,至1987年底,全县有摩托车2728辆。拖拉机,分方向盘式和手扶式两种,至1987年底,全县有证拖拉机共3490辆。汽车,1987年底统计,全县各种大小汽车1805辆,其中大型货889辆,小型货车371辆,大型客车117辆,小型客车375辆,特种车53辆。
  汽车客运 民国22年(1933)至24年,通运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观曹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承租鄞镇慈路、观曹公路及其支线余周、浒胜两路经营汽车客运,到36年11月,余观公司日行班车10次(来回下同),姚江公司18次,通运公司在龙山至淞浦段日行班车10次,慈北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租慈鸣公路,开设慈城(县治)至石湫头班车,日开4次。至解放前夕,通运公司拥有客车16辆,姚江公司6辆,余观公司租用商车8辆。解放初,公路汽车客运仍由各商营公司经营。1954年县境调整后,设浒山中心站,时有客车10辆。1957年增至33辆。1979年,慈溪站成立车队,有客车34辆,1600个座位。到1987年底,县内共设客运站点91个,慈溪站共有客车86辆,座位4117个。全县日来往车次439班,年客运量1135.7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5177.09万人公里。1984年后,县内出现私人汽车客运,到1987年底,有客运汽车26辆,486个客位,其他机动车800辆,4800个客位。
  汽车货运 民国23年(1934),通运公司有货车9辆,观曹公司货车4辆经营汽车货运。
  1954年县境调整后,浒山中心站有货车10辆经营汽车货运。1979年慈溪车队建立,初有货车6辆,19.5吨位。到1987年增至20辆,计153吨位,年货运量4.93万吨。1984年开始出现私人汽车货运,是年有个体联户货运汽车29辆,到1987年增至113辆,455吨位,年货运量7.32万吨。
  其他,浒山搬运站1987年有货运汽车8辆,42吨位,交通局货运汽车19辆,198.5吨位,亦投入汽车货运业务。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