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交通、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8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交通、邮电
分类号:
F512.755;F632.755
页数:
11
页码:
167-1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交通、邮电经济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陆路交通、水路交通、邮政、电报、电话等。
关键词:
交通
邮电
慈溪县
内容
慈溪物产丰富,素赖水运外销。唐、五代时期,上林湖所产秘色瓷即由海运出口,东抵日本,南到东南亚,西达中亚各国,曾形成“海上陶瓷之路”。以后,食盐、棉花等大宗产品亦多由内河转海道运往各地翠屏山南,有浙东运河横贯全境。民国初,杭甬铁路建成,县城设车站,此后交通事业不断发展。
现境公路建设始于民国22年(1933),时因资金短缺,又中遭战争破坏,发展缓慢。直至解放前夕,县内公路通车里程仅57.5公里。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民工勤建”和“民办公助”方式加快公路建设,至1987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92.12公里,乡乡通汽车。
明、清两代,境内多设铺驿、台堠。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县治(今宁波市慈城镇)开设邮电局。现境鸣鹤、师桥、周巷等埠相继出现民信局和信客。民国初,龙山即有电报电话。至1949年,现境共有邮电局、所40处,邮路723公里,电话杆路98.32公里。
1954年,县治迁至浒山,迅即以浒山镇为中心形成邮电通讯网。1956年实现乡乡通邮、通电话。1978年后,邮电事业发展加快。至1987年,邮电局、所增至67处,邮路总长2292公里,城乡共装用户电话9388部,邮电业务收入达627.51万元。
一、陆路交通
乡间道路 清时,南北向翻越翠屏山丘陵区的重要乡间道路4条:
自长溪岭经关头村、东埠头、竹山岭、迎禧桥、鸣鹤场、古冯桥至洋浦13.9公里。南通县治(现宁波慈城镇)。
自东埠头经庆安桥、掌起桥、施家桥、沈师桥,出观海卫东门至振新桥19.2公里。
自鸣鹤场经叶村、双全桥、观海卫南门至海晏庙9.9公里。
自翠屏山经大古岭、沈府岭至彭桥7.4公里。南通丈亭(现属余姚市)。
东西向道路3条:
自安山桥经石堰、秦堰桥、横河、埋马、彭桥、匡堰、石人山、古新桥、新桥至双河桥23.3公里。往西南通余姚市城区。
自小岭麓沿大古塘经三碰桥、孙家塘头、白沙路、觉爽寺、杨家路、界堰、梅林、东刹凉亭、蔡山闸、封山桥、陈家村至洋浦闸13.2公里。西行经化龙堰、周巷埋沟桥至断塘庙(今属余姚)入上虞界。
自澥浦太平岭向西沿官塘(大古塘东段)经龙山所城东门外、龙头场、田央、施公山、淞浦闸、裘市、沈师桥至观海卫25公里。东南通骆驼桥至镇海(现宁波市镇海区)。
这些古道以石板路为主,山间有部分卵石路,宽度2米左右。县境北部沿塘横路和沿江河直路以泥路居多。庵东盐区牛车路纵横交错。民国时期,大部分乡间古道依旧。
解放初至60年代,先后修建石湫头庙至杜岙、东埠头至关头村手拉车路,盐区牛车路亦改为手拉车路,70年代,改建、新建机耕路较多。1979年以后,乡间道路多经拓宽改造,不少乡镇村落集中地段还浇灌水泥路面。至1987年,全县有宽度2米以上道路574.89公里,其中碎石路516.56公里,水泥路28.77公里,卵石路5.4公里、泥路24.16公里。
公路 自民国22年(1933)至24年,采用借款筑路方式,现县境先后筑成鄞镇慈路、观曹公路、浒胜公路、慈龙公路、慈洋公路等,因资金短缺、路况较差。抗日战争期间全部破坏。抗战胜利后,未能全部修复。解放时,通车里程仅57.5公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民办公助”、“民工勤建”方针发展公路建设,通车里程迅速增加,至1959年已有公路125.2公里,1969年159.1公里,1979年203.8公里。至1987年增加到292.12公里,其中国道43公里,省道11公里,县乡道238.12公里。主要公路有:329国道,杭州至沈家门,全长298公里。境内段浒山城西小岭至雁门乡澥浦岭长43公里,其中澥浦岭至观城段25公里,为原鄞镇慈路一部分,于民国18年4月由虞洽卿建议修造,是现境第一条公路。观城至浒山小岭段长18公里,为原观曹公路一部,于民国23年12月由省建设厅向观曹汽车公司借款修筑。604省道,自浒山经余姚至奉化溪口,全长110.6公里,境内11公里。浒山至胜堰(属余姚市)原称浒胜公路,于民国24年1月建成通车。是县内与杭甬铁路沟通之主要公路。县道芦城至西一、全长14.2公里,原称低庵公路,芦城至庵东段,于民国24年由余姚盐场拨款4万元修筑。1970年延至西一。是庵东盐区与外地沟通之主要陆上通道。县道五里至叶家,全长15.4公里,两端均与329国道相接。民国36年初始修,解放后多次改建,属四级公路。县道樟树至新闸,其中樟树至新浦11公里,于1956年11月建成通车,为解放后新建的第一条公路。1985年8月从新浦延至新闸,延长3.75公里,属四级公路。
桥梁 有民间桥梁和公路桥梁两类。
民间桥梁:县内河流纵横,桥梁众多,以石桥为主,间有木桥。县境南部多石桥,分石拱桥、石板桥。现存石拱桥以横河镇七星桥最著名,据传为宋代建,清道光间重修,是县内唯一三孔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现存单孔石拱桥较有名的有鸣鹤镇沙滩桥、运河桥、陡塘桥,淹浦乡唐荔桥,掌起镇古吉利桥,东安乡洪魏村金锁桥(单孔乱石拱桥),石板桥分布较广,有二板、三板和有栏无栏之别,在村落较集中的水网地带尤多。县境东部地区所建石桥,造型讲究,有不少三板两栏桥梁,至今大部保存完好。木桥主要分布在县境坎塘以北,结构简易,牢固性较差。解放后,改建和新建桥梁较多,至80年代初,县内木桥和危险石桥的改建工作基本完成。到1987年,全县共有民间桥梁4504座,其中钢筋混凝土板桥1860座,“门”型梁桥713座。双曲拱桥468座,轻轨桥226座,石板桥830座,其他桥梁407座。
公路桥梁:民国时期,境内公路桥梁皆为木结构桥,分石台木梁木面桥和木台木梁木面桥两类。解放后,对木结构桥梁逐步进行改造,至1971年,329国道境内段所有桥梁全部改建成永久性钢筋混凝桥梁。到1976年,全县公路桥梁改建工程全部完成。至1987年底,县内有公路桥135座,其跨径20米以上双曲拱桥8座,以四灶浦大桥单跨42米为最长。
运输工具 陆路运输工具:有古老交通工具轿,分客轿、花轿两种;牛车,短途运盐工具,用水牛拖拉,解放前庵东盐场专用,多时有千余辆;人力车,有手拉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解放前较少,解放后逐年增加,至1987年已有30余万辆;机动车,分机动三轮车,至1987年底,有1336辆。摩托车,多私人车,至1987年底,全县有摩托车2728辆。拖拉机,分方向盘式和手扶式两种,至1987年底,全县有证拖拉机共3490辆。汽车,1987年底统计,全县各种大小汽车1805辆,其中大型货889辆,小型货车371辆,大型客车117辆,小型客车375辆,特种车53辆。
汽车客运 民国22年(1933)至24年,通运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观曹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承租鄞镇慈路、观曹公路及其支线余周、浒胜两路经营汽车客运,到36年11月,余观公司日行班车10次(来回下同),姚江公司18次,通运公司在龙山至淞浦段日行班车10次,慈北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租慈鸣公路,开设慈城(县治)至石湫头班车,日开4次。至解放前夕,通运公司拥有客车16辆,姚江公司6辆,余观公司租用商车8辆。解放初,公路汽车客运仍由各商营公司经营。1954年县境调整后,设浒山中心站,时有客车10辆。1957年增至33辆。1979年,慈溪站成立车队,有客车34辆,1600个座位。到1987年底,县内共设客运站点91个,慈溪站共有客车86辆,座位4117个。全县日来往车次439班,年客运量1135.7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5177.09万人公里。1984年后,县内出现私人汽车客运,到1987年底,有客运汽车26辆,486个客位,其他机动车800辆,4800个客位。
汽车货运 民国23年(1934),通运公司有货车9辆,观曹公司货车4辆经营汽车货运。
1954年县境调整后,浒山中心站有货车10辆经营汽车货运。1979年慈溪车队建立,初有货车6辆,19.5吨位。到1987年增至20辆,计153吨位,年货运量4.93万吨。1984年开始出现私人汽车货运,是年有个体联户货运汽车29辆,到1987年增至113辆,455吨位,年货运量7.32万吨。
其他,浒山搬运站1987年有货运汽车8辆,42吨位,交通局货运汽车19辆,198.5吨位,亦投入汽车货运业务。
二、水路交通
内河航道 境内河流较多,宽度10~35米河道967.2公里,有重要航道27条,通航里程262.95公里。主要航道4条:浒山至余姚:自浒山镇经横河、石堰至余姚火车站,全程19.4公里,境内长10.3公里,能通航40吨级船只。该航道连接杭甬铁路、杭甬运河,运输量占全县水运总量的60%,为中西部地区通往余姚城的主要水路。
观城至余姚:自观城经匡堰、彭桥、横河、石堰至余姚城区,全程32.7公里,境内段23.6公里,可通20吨级船只,是观城地区通往余姚之唯一水路。
庵东至马渚:自庵东七塘公路桥经周巷至余姚马渚,全程33.1公里,境内长19.1公里,可通航20吨级船只,是县境西部地区与杭甬铁路,杭甬运河相衔接之主要航道,也是庵东原盐主要外运线。
浒山至观城:自浒山镇经白沙、逍林、三管至观城镇,全程21.2公里,可通航20吨级船只,为县内东西向主要水运路线。
船舶 人力船:宋元时,县内已能制造木质船舶。宋开庆《四明续志》载:慈溪有船282艘,主要用于运盐和捕鱼。后随运输量增加,船舶也随之增加。至民国37年(1948)统计,仅庵东盐区有沿海木帆船120艘。解放后,船舶多随船员入互助组或运输社,至1955年,全县各运输社(组)共有各类专业运输船345艘,其中航快船36艘,沿海木帆船109艘,内河木船200艘,后随公路运输发展,船舶减少。至1987年,全县尚有专业运输人力船221艘。
机动船:民国3年,龙山码头建成,三北轮埠公司“镇北”、“慈北”、“姚北”三轮经营沿海客货运业务为现境最早出现之机动船。民国19年,周巷镇有汽船1艘,可载客40~50人,航运于周巷至马渚航线,24年失火焚毁。龙山码头3轮亦因沦陷停运。境内机动船绝迹。1958年后,各运输社先后将人力船改装机动拖船和客船,至1970年县内已有机动船49艘。1977年~1985年间,县航运公司先后添置150吨级水泥质机动船和钢质货船各1艘,300吨级钢质货轮1艘,至1987年,全县共有专业运输机动船204艘,其中沿海机动船8艘。挂浆机船出现于70年代后,以小吨位船只为主,多系个体运输户,至1987年,全县共有个体、联户专业运输挂浆机船1503艘。
水运 内河客运:民国时期,商旅往来乘船居多。民国19年(1930),现境有内河客运航线13条,经登记营运航快船17艘,35年12条,航快船21艘。解放后,客运发展较快,1955年有航线11条,航快船36艘。尔后,机动客船陆续取代航快船。至1977年,已有机动客船12艘,649客位,客驳5艘,客位300个,是年载客66.88万人次。此后,公路客运发展迅速,内河客运量下降,至1987年底,全县内河客运航线仅4条,客轮4艘,客驳1艘,客位333个,年客运量16.59万人次。
内河货运:内河货运素以运盐运棉为主。民国初期,周巷、浒山等地棉花由内河运往宁波、绍兴、杭州各地纱厂。民国19~21年,每年运往宁波之皮棉在12~15万担之间。抗日战争期间,县境沦陷,水运事业遭严重破坏,大批船民失业。抗战胜利后恢复。民国35年(1946),不少集镇组织长船公司,“浒山”、“坎墩”、“白沙”、“三北”、“宁周”、“宁逍”、“宁天”7家公司较大,其中“宁天公司”承揽天元、长河、庵东等地航运业务,为各公司之首。1950年底,县内注册登记私营内河船463艘,3339吨位。1955年,全县组织运输互助组19个,驳船组4个,航快组4个,共有船只200艘,1914.9吨位。1959年2月成立地方国营慈溪县航运公司(1962年12月转为集体),拥有各类船舶376艘、4636吨位,为县内最大专业内河运输企业。1983年开始,县航运公司逐渐向曹娥江以西发展,航线延伸至杭嘉湖、苏南地区。1983年后,个体(联户)运输大量涌现,占据黄沙、石料、砖瓦等物资短途运输大部业务。1987年,全县有集体运输船舶414艘,5811吨位,个体(联户)货运船舶1496艘,10308吨位。是年,县属运输企业完成货运量34.5万吨;个体(联户)运输户完成货运量62.3万吨。
沿海货运:清代,宁波设关署,县内古窑浦为十五口岸之一。民国3年后,三北轮埠公司通过龙山码头开展沿海运输业务。29年,日军封锁镇海口,沪甬航线中断,金华、衢州、绍兴等地与上海的物资交往,大部改由庵东转运,给庵东带来短时繁荣,时称“小上海”。县境沦陷后,海运衰落。抗战胜利后逐渐恢复。解放后,先后恢复庵东至杭州、乍浦、上海、宁波等沿海航线。西一为沿海船舶停靠中心。1959年2月,庵东运输站设外海运输大队。1973年11月,县航运公司建外海航运站。至1987年,县属运输企业已有沿海机动船8艘,872吨位,个体(联户)运输户有机动船9艘,229吨位。是年共完成货运量3.65万吨。
三、邮政
沿革 明代,现境设龙山所前铺、龙头西铺、淞浦铺、观海铺、洋浦铺、蔡山铺、关山铺(万历年间改担山铺)、眉山铺、化龙铺等9邮铺。因县境地处海滨,历受倭患,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观海卫、龙山所、三山所三城,在卫所之间置烽火台堠19座,以传递军情。清末,邮局兴起,至民国初,各地驿铺裁废。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设观海卫邮政代办所,宣统元年(1909)设浒山邮政代办所,二年,周巷、沈师桥亦先后设邮政代办所。至民国初,现境已有邮政代办所18处。民国15年(1926),周巷开设三等一级邮局,21年至26年间,沈师桥、观海卫,浒山等地也先后设三等乙级邮局,此时现境邮政局所29处,为民国邮政鼎盛时期。至1949年5月县境解放,有邮政局4
个,邮政代办所36处。
1951年10月,邮政、电信合并,设慈溪邮电局,1969年,邮电分置,设县邮局,1971年,邮政与交通合并,设交通邮政局。1973年10月,邮电重新合并,复设浙江省慈溪县邮电局。至1987年,全县有县以下邮电分支机构67个,其中中心支局8个,乡邮电所联营管理站1个,辖乡镇邮电代办所51个。
网路网点 民国初期,现境有邮政营业网点18处,多集中于县境南部,到民国26年(1937)增至33处,县境解放时为40处。新中国成立后,增设农村邮政营业网点,至1954年县境调整后,营业网点发展到72处。其中自办局10个,代办所62个。到1987年底,全县邮政局、所计国营15个、代办51个,邮票代售点66个,信箱(筒)191个,平均营业服务半径为2.38公里。
邮路:民国时期,邮件进、出路线为浒山、周巷、庵东、逍林、鸣鹤、宓家埭、横河等地均往余姚经转;观海卫、沈师桥发鄞县(宁波)经转;东埠头由县局(慈城)经转。邮运方式多采用快船带运和脚夫挑运。民国30年4月,宁波、绍兴沦陷后,开辟宁波至嵊县旱班邮路,经骆驼桥、观海卫、周巷、曹娥,长途接力挑运,成为浙东干线邮路之一。1954年后,以浒山镇为中心调整邮路。合计9条,总长203公里。到1987年底,全县共有自办汽车,摩托车邮路11条,委办汽车邮路2条,合计13条,单程总长221公里。
邮政业务 有函件、包裹、汇兑、储蓄、报刊发行等。
函件:民国时期,现境属慈溪、余姚、镇海3县管辖,出口函件数无考。解放后,服务项目增加,1960年10月开办特种挂号和“邮资总付”业务,1980年开办代发广告业务。1978年,全县出口函件219.39万件,到1987年增至425.3万件。
包裹:解放前包裹业务不多,1949年,全县仅收寄各种包裹700件。1970年开始收寄国际包裹,到1979年共收寄包裹5.31万件。1987年全年收寄包裹22.71万件。
汇兑:民国时期有普通汇票、高额汇票、定额汇票、小额汇票等,手续繁琐,收费不一。解放后,多次改革汇兑资金业务管理,1954年,汇兑资金由当地银行往来,1959年4月1日起,改汇票为信汇,汇费一律收取1%。到1987年,全县开办汇兑局、所67个,是年开发汇票9.84万张。
储蓄:1986年9月以后,受银行委托,恢复邮政储蓄。至1987年底,设邮政储蓄点15处,年存储额460.6万元。
报刊发行:1950年起,报刊发行为邮政主要业务。1979年后报刊发行量迅速增长。1987年,慈溪邮电局发行报纸483种,杂志2170种,发行总量达18.84万份,其中报纸12.36万份,杂志6.48万份。
四、电报
有线电报 民国3年(1914)7月,虞洽卿在龙山设电报局,自龙山至宁波竖杆496根,计29公里,进行商用收发报,开慈溪现境电报之端。1952年10月19日,庵东(当时为县级特区)至宁波直达电报电路开通,发往省内外(除余姚)电报均由宁波接转。1954年11月开辟浒山(县治)至宁波直达报路,用话传收发电报。1958年6月,县局开设电报房,安装莫尔斯人工收发报机1台,改话传为机上收发电报。1968年,浒山至宁波报路使用55A型电传机收发电报。尔后电报业务量逐年增加。观城、庵东、横河、逍林、长河、周巷、坎墩邮电支局相继使用电传机收发电报。1981年8月新开浒山至杭州直达电传电路一条。至1987年底,全县已有收发电报局(所)64处。全年收报56.09万份,发报55.92万份。
无线电报 民国34年11月,庵东盐区置短波无线电台1部,传递盐运及盐价信息。1950年5月24日,省电信局接收庵东盐场电台,对外开放无线电报业务,同年9月21日,开办庵东电报营业所,开通杭州、宁波无线电通讯。1958年10月,县局置15瓦无线电台1部(后增加备用台1部),与杭州、宁波联络,后改与宁波单向联络,1966年10月停用。1970年4月恢复至今。
五、电话
民国2年,虞洽卿在龙山架设三北轮埠公司至宁波及镇海直达话路,在沙河头设衔接总机,为现县境电话之开端。民国20年2月,周巷开设电话分公司,25年,周巷、庵东、观城、道士宫、龙山镇设交换机,浒山、宓家埭、沈师桥、东山头、掌起桥、东埠头、范市等乡镇均可通话。沦陷后,毁坏殆尽。抗战胜利后逐步恢复,到民国37年,多数乡镇均可通话,解放前夕中断。解放后,各地先后恢复电话通讯,至1950年底,现境乡村电话交换机容量计130门。1955年始,以浒山(县局)为中心,调整网路,增设网点,至1965年,共有农村电话交换局、所35处,交换机总容量达1258门,县城至区、乡(镇)都有直通电话。1980年底,县城安装10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实现市话自动化。1982年又增装1000门。1986年4月30日,周巷镇开通HJ01型纵横制1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尔后,观城、师桥、逍林3地亦相继开通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987年底,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960门,其中自动电话2080门,装用户电话2285部,除县城外,全县64个乡(镇)、764个行政村均可通达电话。农话交换点63处,交换机总容量13375门,用户电话7103部,其中私人话机1310部。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