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林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65
颗粒名称: 五、林业生产
分类号: F326.2
页数: 4
页码: 124-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林业生产的经济情况,其中包括了山林分布、林木蓄积、古树名木、平原绿化等。
关键词: 林业生产 慈溪县 经济

内容

1954年前,全县有丘陵山地43.35万亩,主要分布在陆埠山区。1954年调整县境后,面积减少,现有24.50万亩,占全县陆域总面积的12%,集中在县之南境。解放后,政府重视林业生产,开展植树造林,抚育林木。其间所有制几经变动,影响林业生产发展。1981年后,实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社员自留山和植树地段),落实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结构,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87年林业总产值181万元,比1949年的33万元增长4.5倍。
  山林分布 山林分布在37个乡(镇)的294个村和1个国营林场。其中:丘陵山地面积占全乡土地总面积80%以上的全山区仅彭东1个乡;占50~79%的半山区有雁门、龙场、灵湖、东安、宓家埭、鸣鹤、桥头、樟树、彭桥、龙南等10个乡(镇);占50%以下的少山区有26个乡(镇)。面积最多的是龙南乡,有34478亩。
  丘陵多缓坡,宜植多种林木。经解放后的多年营造,在22.50万亩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9.10万亩,占84.9%;疏林地2.00万亩,占8.9%。未成林地0.37万亩,占1.6%;无林地1.03万亩,占4.6%。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2.6%。
  林木蓄积 林木有乔木林、竹林和经济林。乔木林,1987年全县共有12.9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21万立方米。其中松类14.7万立方米,杉木2.31万立方米,硬阔叶树2.52万立方米,软阔叶树1.47万立方米。竹林,共1.55万亩,其中毛竹1.45万亩,立竹量295万株。经济林有杨梅、桃、梨、茶叶、油茶、油桐等。
  林木品种 有木本植物71科、121种。主要树种有松类、杉类等40余种。竹子有毛竹、哺鸡竹等20余种,以毛竹为主。雷竹1984年后扩大至400亩,取笋食用。
  古树名木 1987年,全县有古树名木107株,13个树种,主要是香樟、枫香、银杳、金钱松等。其中五磊寺有600年以上的金钱松1株、沙朴2株、枫香2株,灵湖乡方家河头有1株500年以上古槐,傅家塘村有1株800年以上的香樟,龙南乡寺下村有1株913年的香樟,宓家埭乡洪家村有1株明代古柏,精忠乡万寿村有1株300多年的银杏。
  植树造林 民国时期,政府督导乡镇植树造林。解放后,开展丘陵山区造林、平原绿化和营造沿海防护林。
  丘陵山区造林:土改后,群众分到了山林,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涨。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森林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1963年又贯彻国务院《森林保护条例》,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核算,建立林业专业队(山林队)。1973年后,政府采取经济和粮食扶持及奖售措施,并建立杉木、毛竹、油桐、日本扁柏基地,推动了群众性造林。1949~1987年累计造林18.13万亩。
  平原绿化:50年代和60年代为群众自发种植。从70年代开始,动员群众“四旁”(村旁、路旁、河旁、宅旁)植树,并引进川楝、白榆、泡桐、水杉等速生树种,1973~1976年年均“四旁”植树200万株以上。1949~1987年平原“四旁”植树累计1887万株,以白榆为主。后因甲虫大发,又缺乏防治,大批被砍,1987年保存150万株,平原森林覆盖率仅2.5%。
  沿海防护林:60年代始由县农垦场营造33亩。80年代列入省沿海防护林试点工程,至1987年完成林带46条,计354亩,长57.3公里,植树8.78万株,保存7.04万株。
  同时,在造林季节,组织机关、团体、学校义务植树。在山区又开展封山育林工作。
  花木生产 解放前,花木栽培甚少,仅见于观城、师桥一带富裕人家及寺院,供观赏。1979年后,花木生产兴起,1980年全县建立花木苗圃45个,农民利用自留地、杂地种植更多,至1985年初,全县花木苗圃面积达6500亩。自1985年下半年开始,花木价格下跌,苗木滞销,面积逐年减少,至1987年底,全县花木苗圃面积降至5100亩,并转向培植大苗和盆景。花木品种,通过不断引种,种类较多,以月季、黄杨、茶花、玉兰、柏类、五针松为大宗。月季,品种有6000余种,被誉为“月季之乡”。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