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农业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 林业
分类号:
F327.55;F326.2
页数:
18
页码:
115-1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农业、林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农区、棉花生产、粮油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农业机具等。
关键词:
农业
林业
慈溪县
内容
慈溪东汉广栽水稻,宋末始种棉花,后经长期辛勤开拓,逐步形成滨海综合性农区。解放前生产落后,现县境民国25年(1936),农业总产值合(1980年不变价)现金仅6000万元;37年为(1980年不变价)6604万元。
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进栽培技术,发展农业生产。1954年调整县境后,成为全国重点商品棉基地,棉花生产迅速发展,名闻全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渔、副各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提高。1987年,农业总产值为3.62亿元,比1949年5586万元增长5.5倍。其中农作物种植业23246万元,占64.1%;林业181万元,占0.5%;畜牧业8155万元,占22.5%;渔业817万元,占2.3%;副业3844万元,占10.6%分别比1949年增长4.63倍、4.48倍、37.1倍、26.2倍、12.54倍。人均收入由1957年的116元增加到783元,增长5.75倍。
一、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0年土地改革前,全县有地主1764户,占总户数的2.3%,耕地124837亩(不含地主、富农控制的大量公堂土地),占总耕地的26.59%,户均70.77亩;有雇农7929户,占总户数的10.38%,耕地750亩,仅占总耕地的0.16%,户均0.09亩;有贫农20424户,占总户数的26.73%,耕地18590亩,占总耕地的3.97%,户均0.91亩。地主户均占地是贫农的77倍,雇农的786倍。现境周巷青龙桥村大地主劳鞠宏,占土地12000亩,而同村57户农民,户均占土地仅2亩,只及地主占地的1/6000。除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外,全县尚有公堂土地110459亩,占总耕地的23.54%。为封建宗族所有,多由地主、富农控制。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租率颇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一般为农产品总量的一半,高者竟达60~70%。民国15年9月,柯东乡(今宗汉乡)农民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成立农民协会,推行“二五”减租,保障佃农永佃权,接着各地亦相继开展减租活动,但因当局维护业主利益,并未真正执行。抗日战争时期,三北抗日根据地实行“二五”减租,规定交租不得超过农产品收获量的37%。32年,龙山、观城、逍林、横河等地的地租租率大多降为21.5~29.5%,佃农的永佃权也逐步确认。民国后期,地租形式还有活租、死租、押租和稍租,特别是稍租,佃农租种小租田,既要缴纳田底权所有者的地租,又要缴纳田面权所有者的地租,受双重剥削。
土地改革 1950年夏季,县轮训干部300余人,县区乡成立土地整理委员会,并抽调干部、教师、知识青年492人,清查未申报的“黑田”。是年秋,在昌明乡(今宓家埭乡)、妙山乡(今属余姚市)、黄山乡(今属宁波市)进行土改试点。冬,县委成立土改指挥部,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至1951年基本结束。通过土改,全县共没收征收土地306425亩。并以村为单位按人口统一分配,共有27377户贫雇农分得土地178367亩。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促其劳动,使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全县共计发《土地所有权证》11万份。土改后,地主的土地占有数由土改前的户均70.77亩下降为4.11亩;雇农由土改前的户均0.09亩上升至5.28亩;贫农由土改前的户均0.91亩上升至7.64亩。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合作化 1951春,县委根据中央指示,在原有代耕、调工、帮工等形式基础上,引导农民组织生产互助组,开始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至1953年,现县境已有各种形式的互相组5464个。1954年上半年,宁波地委成立慈北棉区互助合作基点工作委员会,领导和帮助岐山、古窑、师桥、淹浦、洋山、掌起6个乡镇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秋后,全县已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133个,入社农户35364户,占总农户数的38.27%,入社耕地225080亩。1955年春,贯彻省委“全力巩固、坚决收缩”方针,停办434个社,同年秋,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初级社激增,至年底,全县有初级社1392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54.24%,入社耕地308200亩。1952年4月,岐山乡建立全省最早的高级社——五洞闸集体农庄。是年,岐山乡共办高级社8个,入社农户占全乡总农户的92%,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这个浙江省五洞闸合作社了不起的事例,应当使之传遍全国。五洞闸所在的这个乡——慈溪县的岐山乡,有百分之九十二的农户加入了8个高级社,谁说高级社那么难办呢?”至年底,全县高级社发展到88个,入社农户占总户数的13.29%。1956年全县“并社升级”,全县高级社发展到496个,入社农户89111户,占总农户数的81.63%,入社耕地556922亩。至1957年底,全县有高级社606个,入社农户105821户,占总农户数的95.9%,基本上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县委作出“关于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并部署按照“一大二公”的形式和“政社合一”的体制,将全县548个高级社合并为东方红(龙山区)、五洞闸(观城、鸣鹤区)、东风(逍林区)、红旗(浒山区)、火箭(周巷区)、光明(庵东区)、卫星(泗门区)等7个人民公社。每社平均19587户,最大的五洞闸公社有30736户。人民公社建立后,全县农村原有500多个核算单位合并成7个,用“大兵团作战”方式组织生产,产生“一平二调”错误,刮起了“共产风”,出现高指标、瞎指挥,还一度推行“吃饭不要钱”的伙食供给制,兴办集体食堂1512个,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1959年,纠正农业生产上的瞎指挥,浮夸风和“一平二调”错误,各公社改名为龙山、五洞闸、逍林、浒山、长河、周巷、泗门、庵东人民公社,下设84个管理区,465个生产队、5214个生产小队,并确定以生产队(后称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961年建区分社,撤销管理区,建72个公社,752个大队,9673个生产队。1963年,全县生产队调整为10006个,平均每队14.28户。除五洞闸公社15个大队154个生产队仍采用大队核算外,其余均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使组织生产和进行分配的单位统一起来,调动了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1968年开展“农业学大寨”,推行“政治评分”,部分社队向二级所有制过渡。1969年,有166个大队实行大队核算,占大队总数的22.5%。有的还收回自留地。1971年后,又逐步改为三级核算。1983年9月,全县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村建制,合作组织与乡、村分开,人民公社消失。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后,全县农村相继涌现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79年,坎东公社新建大队第四生产队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包产、包工、包本、超产奖励形式,将部分土地分包给家庭经营,增产效果明显,次年有11个生产队仿效。到年底,全县实行这种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发展到350个,涉及96个大队、6936户社员。1981年4月26日至5月1日,县委召开区、社书记和县级各部门负责人经济理论学习会,贯彻《棉区实行“统一经营、专业分工、承包到劳、联产计酬”责任制的试行办法》,到年末,有8224个生产队实行,占全县总队数的92%。1982年,改为“专业分工、承包到劳、包干分配”责任制,目标更明确,利益更直接。至次年,全县8978个生产队,有8708个生产队实行,占总队数的97%,其中有4002个生产队的59771户社员承包口粮田。1984年,按中共《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精神,县、区、乡层层组织力量完成66个生产队延长土地承包的试点工作。随后,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延长7264个生产队的土地承包期,至年底,以县人民政府名义颁发《承包土地使用证》,其中承包期在15年的占94.4%,是年全县粮棉大丰收。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和资金,而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工商经济体制改革,又为剩余劳动力和资金向其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产业结构随之发生迅速变化。至198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传统农业产值仅占22.4%,其他各业占70%以上。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间新的联合和合作正在兴起。至1987年,全县已有4114个联合体,从业人员15892人,全年经济收入8741万元。有的已初步形成农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
二、农区
沿海棉区 原在大古塘南北,以后随海涂围垦而逐步北移,现主要分布在二塘至八塘之间,共36万余亩。区内夏秋除种少量旱杂粮和瓜菜外,均种植棉花;冬季大部种植蚕豆、大小麦、油菜、间作绿肥和疏菜。
稻棉轮作区 分布在逍林以西的大古塘南北,有8万多亩稻田和5万多棉田。夏秋季稻棉轮作,冬季种植蚕豆、大小麦、油菜、绿肥和蔬菜等。在历史上素有种植瓜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的习惯。
稻区 分布在沿山平原至大古塘南北,共有稻田10万亩。夏秋季种植水稻;冬季种植大小麦、油菜和绿肥等。
丘陵林果区 分布在县境南部与余姚、宁波交界处,有丘陵山地24万余亩。多为丘陵缓坡,一般海拔高度200~300米,宜植林木,盛产杨梅。
此外,在沿海八塘至九塘之间的新围海涂上,1980年后,挖塘蓄淡养鱼,至1987年计养鱼1.8万亩,为淡水鱼养殖基地。
三、棉花生产
棉花是慈溪主产作物。1954年前,产地慈北地区(观城区境),每年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1954年县境调整后为全国重点产棉县,常年植棉40余万亩,占全县耕地的60%以上,约占全省棉田1/3。1950年~1987年共产皮棉73.87万吨,提供商品棉70.45万吨,商品率95.4%。1986年后列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
植棉概况 慈溪植棉始于南宋末,元代后逐步发展,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清初产品已运销闽、赣等地。民国初期,为浙江棉花重要产地。但生产水平低下,民国9~37年,平均亩产仅11.8公斤,抗日战争时期,棉花滞销,棉价暴跌,出现“一斤棉花一斤米,卖卖出眼泪,不卖饿肚皮”的惨景。
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调整棉花价格、普及良种和改进栽培技术,棉花生产有较大发展。1957年植棉46.6万亩,亩产50.05公斤,为全国首批实现《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指标(50公斤)的县。1965年和1968年亩产继续增至75.5公斤和74公斤。1984年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加上气候条件有利,42.56万亩棉花,亩产上升到92.5公斤,总产39399吨,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后,种植计划改指令性为指导性,调整棉区种植结构,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同时植棉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其他经济作物,影响棉农植棉积极性。1987年面积减至28.14万亩,总产量降至15362吨。
同时,棉花品质也明显提高。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棉花品种以亚洲棉为主,纤维粗而短,纤维长度18~23毫米,仅能纺10~12支纱。1955年普及岱字棉15号后,提高了棉花品质,1955年~1987年平均品级为4.2级,可纺棉占72.83%,纤维长度为27.19毫米,单纤维强力为3.92克。
耕作制度 棉区长期采取一年棉粮两熟的间作套种耕作制度。纯棉区,冬季采用春粮(蚕豆、大小麦)与绿肥(黄花苜蓿)间作,夏季把棉花套种在春花行间。稻棉轮作区,夏季稻棉隔年轮作,冬季种植春花或绿肥。在庵东七塘下的新垦棉区,其耕作制度多为畦作,冬季以春花与绿肥、蔬菜间作,夏季套种棉花。另外,还有部分油菜(或大小麦)棉花连作制。
良种推广 解放前,棉花品种以亚洲棉(中棉)为主。民国时期,先后试种推广改良中棉“百万棉”、陆地棉品种脱字棉和德字棉531。解放后,进行大面积两次品种更换,三次原种更新。
第一次,1952年试种岱字棉15号,高产、优质、适应性广,1955年占棉田的92.81%,取代亚洲棉和德字棉,成为当家品种。1965年和1968年通过提纯复壮,进行两次原种更新,保持优良种性,使这两年的棉花亩产分别达到75.5公斤和74公斤。
第二次,1972年后,因遭灾缺种大量调入外地种子,加上棉花枯萎病蔓延,致使品种多、乱、杂、退(退化),时间长达10年。1975年引入抗病品种“86-1”取代其他感病品种,使全县棉花枯萎病基本得到控制,棉花增产16.2~42.0%。1984年进行原种更新,实现一、二代原种化,获得棉花大丰收。
60年代初在长河农场、县第二农场、县庵东农场等地小面积种植长绒棉1号、苏农1号、苏农7号等海岛棉和海陆杂交种,1964年种植256亩,后因成熟晚,产量低而终止。
1986年试种抗枯萎病品种“中棉12号”14.9亩,表现抗病、高产、优质,1987年扩大试种513亩。
播种方式 1954年前以撒播为主,少数采用点播,1955年后普及条播,1958年大面积推广露地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经1979~1981年试研,有提高地温,促进棉花早发作用,1982年后逐步扩大,1984年增至19.83万亩,占棉花面积的46.6%。取得了棉花大丰收。
棉技推广 1955年建立各区农业技术推广站,1971~1972年公社建立农科站,后,又相继建立生产大队科技组,逐步形成县、区、公社、大队四级农科网。至1987年,全县有棉花专业技术人员74人,农民棉花技术员77人,推广先进技术,指导植棉。1973年后,几经撤建,复建立慈溪棉花科学研究所,开展棉花试验研究。1958~1976年,多次开办农校和棉技校(班),培养技术人才。在每年冬春季,举办棉花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村生产骨干。1959年以来,还通过外派植棉辅导员和援外专家组成员,出版书刊、摄制《慈溪棉花》纪录影片,向外县、外省乃至国外,传播慈溪植棉经验。
四、粮油生产
水稻 东部在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5~57)兴开杜湖和白洋湖时,已广栽水稻。西部在三国吴时(222~280)已有烛溪湖灌水栽稻。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灌区扩大,水稻种植区向北延伸,清初发展到大古塘以北,光绪年间(1875~1908)坎塘南北也有零星种植,唯产量一直很低,直至民国时期,亩产,仅200公斤左右。解放后发展较快,1959年16.63万亩水稻,亩产411公斤,超《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指标(400公斤)。1984年种18.34万亩,亩产759公斤,总产13.9万吨,亩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种17.92万亩,亩产699公斤,总产12.5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2.3倍、1.84倍。
蚕豆 系传统棉花前作,明代已有种植记述。现县境民国25年种13.14万亩,总产1.3万吨。解放后,约有70%棉地间作蚕豆,折实面积常年15万亩左右,亩产100~200公斤,1974年产量最高,亩产300公斤,总产3.65万吨。1987年种8.32万亩,亩产202公斤,总产1.68万吨。蚕豆主要品种是“大白蚕”,为浙江五大名豆之一,粒大质优,名闻中外,油沸豆、盐炒豆、速冻豆、粉丝等加工制品,畅销省内外,有的还远销国际市场。
大麦 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已见记载。现县境民国25年种6.99万亩,总产1.21万吨。解放后,常年种植面积5万亩上下,亩产200公斤左右。1972年种植最多,为10.06万亩,亩产220公斤,总产2.21万吨。1987年种7.9万亩,亩产307公斤,总产2.43吨棉区大麦多与绿肥间作,稻区与早晚稻连作合称“三熟制”。品种:60年代以矮白洋和浙农光芒为主,70年代后,以早熟3号为当家品种。
小麦 南宋时已有种植记述。现县境民国25年种2.34万亩,总产2546吨。解放后种植面积不稳定。1986年种4.88万亩,亩产405公斤,总产1.98万吨,总产超历史。1987年4.09万亩,亩产360公斤,总产1.47万吨。小麦主栽于棉地,与绿肥隔行间作。品种:60年代以矮秆红为主,70年代以908为主,1980年后以扬麦3号、4号为主。
油菜 明万历时(1573~1619)已有种植油菜记述。现县境民国25年种2.64万亩,总产1365吨。解放后发展较快,1981年后稳定在10万亩以上。1986年种18.71万亩,亩产114公斤,总产2.14万吨,面积、总产超历史。1987年种17.43万亩,亩产122公斤,总产2.13万吨。棉地种油菜相沿已久,稻区油菜,在解放前后种在单季晚稻田,1959年始种于连作稻田里,称“新三熟制”,70年代后逐渐增多。1985年后,稻田油菜面积扩大至11万亩以上,占早稻田面积的75%,占全县油菜面积的65~75%,成为县内油菜的主产区。油菜品种,解放前均系白菜型的本油菜。解放后先后推广甘蓝型的各种品种。1985年,县水稻农场选育出油菜5~8系,秆较矮,花期集中,稳产高产,1986年种植12.6万亩,普及全县。
此外,小面积种植的其他粮油作物尚有:玉米、番薯、高梁、大豆、豇豆、绿豆、赤豆、花生、芝麻等。荞麦、小米等因低产现已淘汰。
五、林业生产
1954年前,全县有丘陵山地43.35万亩,主要分布在陆埠山区。1954年调整县境后,面积减少,现有24.50万亩,占全县陆域总面积的12%,集中在县之南境。解放后,政府重视林业生产,开展植树造林,抚育林木。其间所有制几经变动,影响林业生产发展。1981年后,实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社员自留山和植树地段),落实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结构,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87年林业总产值181万元,比1949年的33万元增长4.5倍。
山林分布 山林分布在37个乡(镇)的294个村和1个国营林场。其中:丘陵山地面积占全乡土地总面积80%以上的全山区仅彭东1个乡;占50~79%的半山区有雁门、龙场、灵湖、东安、宓家埭、鸣鹤、桥头、樟树、彭桥、龙南等10个乡(镇);占50%以下的少山区有26个乡(镇)。面积最多的是龙南乡,有34478亩。
丘陵多缓坡,宜植多种林木。经解放后的多年营造,在22.50万亩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9.10万亩,占84.9%;疏林地2.00万亩,占8.9%。未成林地0.37万亩,占1.6%;无林地1.03万亩,占4.6%。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2.6%。
林木蓄积 林木有乔木林、竹林和经济林。乔木林,1987年全县共有12.9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21万立方米。其中松类14.7万立方米,杉木2.31万立方米,硬阔叶树2.52万立方米,软阔叶树1.47万立方米。竹林,共1.55万亩,其中毛竹1.45万亩,立竹量295万株。经济林有杨梅、桃、梨、茶叶、油茶、油桐等。
林木品种 有木本植物71科、121种。主要树种有松类、杉类等40余种。竹子有毛竹、哺鸡竹等20余种,以毛竹为主。雷竹1984年后扩大至400亩,取笋食用。
古树名木 1987年,全县有古树名木107株,13个树种,主要是香樟、枫香、银杳、金钱松等。其中五磊寺有600年以上的金钱松1株、沙朴2株、枫香2株,灵湖乡方家河头有1株500年以上古槐,傅家塘村有1株800年以上的香樟,龙南乡寺下村有1株913年的香樟,宓家埭乡洪家村有1株明代古柏,精忠乡万寿村有1株300多年的银杏。
植树造林 民国时期,政府督导乡镇植树造林。解放后,开展丘陵山区造林、平原绿化和营造沿海防护林。
丘陵山区造林:土改后,群众分到了山林,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涨。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森林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1963年又贯彻国务院《森林保护条例》,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核算,建立林业专业队(山林队)。1973年后,政府采取经济和粮食扶持及奖售措施,并建立杉木、毛竹、油桐、日本扁柏基地,推动了群众性造林。1949~1987年累计造林18.13万亩。
平原绿化:50年代和60年代为群众自发种植。从70年代开始,动员群众“四旁”(村旁、路旁、河旁、宅旁)植树,并引进川楝、白榆、泡桐、水杉等速生树种,1973~1976年年均“四旁”植树200万株以上。1949~1987年平原“四旁”植树累计1887万株,以白榆为主。后因甲虫大发,又缺乏防治,大批被砍,1987年保存150万株,平原森林覆盖率仅2.5%。
沿海防护林:60年代始由县农垦场营造33亩。80年代列入省沿海防护林试点工程,至1987年完成林带46条,计354亩,长57.3公里,植树8.78万株,保存7.04万株。
同时,在造林季节,组织机关、团体、学校义务植树。在山区又开展封山育林工作。
花木生产 解放前,花木栽培甚少,仅见于观城、师桥一带富裕人家及寺院,供观赏。1979年后,花木生产兴起,1980年全县建立花木苗圃45个,农民利用自留地、杂地种植更多,至1985年初,全县花木苗圃面积达6500亩。自1985年下半年开始,花木价格下跌,苗木滞销,面积逐年减少,至1987年底,全县花木苗圃面积降至5100亩,并转向培植大苗和盆景。花木品种,通过不断引种,种类较多,以月季、黄杨、茶花、玉兰、柏类、五针松为大宗。月季,品种有6000余种,被誉为“月季之乡”。
六、瓜果、蔬菜、中药材
慈溪瓜、果、蔬、茶、桑、药种植较早。解放后除蚕桑外,均有较大发展,198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发展更为迅速。1987年产值达9134万元,占农作物种植业产值的39.3%。杨梅、辣椒、大蒜、麦冬、丝瓜络等还远销国外。
杨梅 是慈溪传统特产。宋代已有人工栽培,明、清期间多有赞誉慈溪杨梅之记述,谓慈溪杨梅“其味冠绝诸果”。民国29年种植面积1000亩,产量10000担。解放后,发展较快。1949年现县境种植面积4000亩,总产750吨。1985年面积增至40451亩,总产1250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87年,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31个乡、镇,201个村,面积49300亩,占水果总面积的69%。总产7389吨,比解放初增加8.9倍。重点产地分布横河、观城、龙山3区。杨梅品种较多,其中以荸荠种为优,色紫、核小、果肉细软多汁,味甜少酸,品质甚佳。产品除供应当地外,还运销国内外。许多罐头食品厂,还竞购荸荠种杨梅加工杨梅蜜饯和罐头。
葡萄 明嘉靖时(1522~1566)已有栽种。解放初少量农户有零星栽培。1985年后发展较快,成为慈溪主要水果之一。1987年种植3811亩,总产1797吨。产地分布在65个乡镇,470个村,以胜北乡六塘南村和淹浦乡洞桥虞家村最多。
柑橘 元代已有慈溪产金柑之记述。解放前后种植甚少,1980年后开始发展。1987年种植面积6733亩,总产729吨。
桃 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已有种植,但发展缓慢,8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1987年种植7294亩,总产1338吨。其中以五洞闸乡古窑片和石堰乡乌玉桥村的桃子著名。
梨 明成化间已有种植,解放前后民间有零星栽种。1984年以后,周巷镇西缪路、东缪路村开始种植黄花梨。1987年全县有梨园1802亩,总产470吨。
草莓 1983年引入试种,后逐步扩大。1987年采果面积148亩,总产44.4吨,为慈溪新兴水果。
其他水果尚有枇杷、柿、李和樱桃等。
蔬菜 慈溪历来盛产蔬菜。1987年种植19.8万亩,总产量59.58万吨,产值5231万元,占农作物种植总产值的22.5%。种类主要有榨菜、雪里蕻、大头菜、白菜、辣椒、大蒜、洋葱和番茄等。
西瓜 明嘉靖年间已有种植记述。50年代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1984年后骤增,1987年种植72119亩,总产10.38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为全省之首。产品畅销沪、杭、甬等大中城市。
中药材 麦冬:为全国重点产地之一,产量占全国10%左右。质地短壮饱满,色泽黄亮,优于四川、福建产麦冬,因而长期盛产不衰。明成化时已有种植。清末,年产1000箱(约150吨),为宁波三大浙货之一(白术、象贝、麦冬),各帮药商来县竞购。1952年种植2279亩,收购71.9吨。以后受价格、气候影响,种植面积和产量起伏较大。1974年产量1130.7吨,为历史最高年。1987年种植4235亩,产量160吨。
丝瓜络:民国25年始引入,在新浦一带种植。产品素以洁白、挺直、个大、质坚著称。解放初,面积在200亩上下,产量10吨左右。1952年,国家组织出口,产量逐年上升。80年代后,常年种植2500亩左右,产量150吨上下。产量最高的1984年种植4500亩,总产441.8吨。1987年133.7吨,产量居全国之首。产品有30%供药用,70%外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
红花:为传统中药材。解放后零星种植,常年产量3~5吨。现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濒临绝种。其他中药材尚有白芍、芍药、择兰、垂盆草、地鳖虫和野生的蒲公英、半夏、黑栀子和旱莲等。
七、畜禽蜂业
民国时期,畜禽蜂业产值的比重不到农业生产总值的4%。解放后,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尤其是1978年后,扶植畜牧业专业户,畜牧生产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使畜牧业的产量、产值显著增加。1987年与1949年相比,除牛、羊减少外,生猪饲养量增长4.7倍,兔存栏数增长8.6倍,家禽饲养量增长10.6倍,蜂业生产已由过去的零星饲养发展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大产业。1987年,全县畜禽蜂业产值为8155万元,比1949年增长37.1倍,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22.5%。
家禽饲养 养禽是农家传统副业,自食为主。民国25年,全县养禽29.7万羽。解放后,逐年发展。1971年,“星波罗”鸡列为外贸产品出口,养鸡开始向商品化发展,1978年增至86.32万羽。1979年后,饲养肉鸡、蛋鸭、白鹅等专业户兴起,家禽生产发展很快,1980年饲养量超百万羽,1987年达344.94万羽。全县有专业户1168户(养鸡347户、鸭723户、鹅98户),并出现饲养万羽鸭、5000羽鸡的专业大户。
蜂业生产 慈溪养蜂,明成化时(1465~1487)已有记述。解放初,养蜂甚少,仅有桶养中蜂(中华蜜蜂),用割巢取蜜的传统方法。1957年引入意蜂(意大利蜂),并传入活框蜂箱和饲养新技术,养蜂日益发展。1979年后,养蜂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蜂群猛增,1987年达191923群,有养蜂户3583户,联合体664个,从业人员10512人。蜂产品产值3696万元,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10.2%。1980年至1987年养蜂量连续8年居全国之首。
八、渔业生产
慈溪水产资源丰富。解放前,沿海渔民用传统简陋渔具下海捕捞,内河渔民祖孙三代共栖一舟,终年漂泊打鱼,苦度生计。1949年,全县有淡水捕捞渔民567户,2130人,1100多个劳力,沿海捕捞渔(农)民近千人,年产水产品275吨。1955年后,组织渔业生产合社或农业社渔业组,开展集体养殖、捕捞,产量逐年上升。1958年,各大公社成立渔业大队,配有海洋机动渔船,进行海洋捕捞,并扩大淡水放养,1959年产量上升到2820吨。1962年后产量下降,渔民生活困难。1979年开始贯彻“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生产方针,开发荒涂,挖塘蓄淡养鱼,扩大内河放养面积,改进捕捞技术,产量迅速增加。1987年,全县有专业渔民341户,1011人,从事渔业的劳动力7622人,总产量7190吨,其中海水产品1050吨,淡水产品6140吨,产值601万元,产量、产值比1949年分别增长25.1倍和49.1倍。
海洋渔业资源 全县海岸线长77.56公里,沿海捕捞海域广阔,东出灰鳖洋,紧接舟山渔场,北出王盘洋,间有七姊八妹列岛,西接钱塘江。区内是鳓鱼、鲳鱼、马交鱼的回游栖息场所;在西霍山傍有鮸鱼礁,夏末,鮸鱼回游繁殖于其周围;并有梅鱼、鲚鱼、鲻鱼、章鱼等常栖性鱼类和季节性鳗苗;也是海蜇的自然繁殖地带。沿海有65万亩滩涂,产有泥螺、黄蛤、白蛤、梅蛤、弹胡、泥鱼、箭鳗、青蟹、沙蟹和沙蚕等海产品。
淡水渔业资源 内陆淡水总面积9.26万亩,有5.86万亩可饲养鱼类。其中外荡17105亩,池塘21751亩,水库19389亩,山塘350亩。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鳙、鳊、鲤、鲫、鲻、黄〓、乌鳢、鲶、鲈、土布、鳜、棒花、餐条、鲅、花䱻、刀鲚、白鲫、鳗鲡、黄鳝、泥鳅等,还有青虾、白虾、河蟹、螺蛳、黄蚬和河蚌等。其中名特水产品有:河蟹、海蜇、泥螺、鳗苗、沙蚕等。鲻梭鱼和鮸鱼,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是高档紧俏鱼类。
内河淡水养殖 解放前无淡水养殖。1952年开始由渔民集资养殖。1955年后,由渔业社利用滩沼、江河、溇浜等水域拦箔养鱼。1987年,内河、湖库水域养殖面积扩大至3.76万亩,年产淡水鱼868吨。
沿海“万亩鱼塘” 70年代末,利用沿海已围海涂挖塘蓄淡养鱼获得成功。以后,挖塘蓄淡养鱼迅速发展,1983年有2107亩。1984年5月,开发沿海荒涂养鱼项目,获得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资助,计小麦21600吨,食油360吨,折514.85万美元,开发面积1万亩。县成立开发工程指挥部,27个有关乡、镇也相应建立开发领导小组,于同年11月开工,至1986年8月竣工。计建商品鱼塘40个,面积1.07万亩,当年投产。1987年鱼场扩大到1.4万亩,产鱼4872吨,占全县水产总产量的
67.8%。同时,建设冷库2座,购置活鱼运输车1辆,挂桨机船115艘和一部分水产养殖机械。“万亩鱼塘”的建成,为慈溪渔业生产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
其他水产养殖尚有稻田养鱼、人工养蟹、河蚌育珠和试养对虾等。
捕捞 近海捕捞:海洋捕捞起源较早,宋代已有下海捕捞记载,明代已具相当规模。
民国时期,近海捕捞以海涂采集、木帆船下海捕捞为主,年产不足200吨。解放后,逐步发展机帆船,开展多种捕捞作业。1987年全县有从事近海捕捞的专(兼)业渔民2293人,机动渔船398艘,木帆船82艘,捕捞海产品1046吨,比1949年增长4倍。主要捕捞作业有:机帆船捕捞,网具捕捞(涨网、溜网、串网、跳网)和海涂采集(海涂干潮时用人工拾、锹挖、刀钩、网拖)。70年代后,每年2至4月底,还在沿海排涝闸口附近捕捞鳗苗。
淡水捕捞:解放前,淡水捕捞渔民以船为家,产量很低,年产仅50吨左右。1987年,全县有专(兼)业淡水渔民366户,1523个劳力,渔船1351艘,计798吨位,共捕淡水鱼400吨,比1949年增长5.2倍。捕捞渔具有迁网、刺网、掩网、定置网、钓具五大类。解放初,曾有鹭鹚捕鱼作业,因其破坏鱼类资源,1959年后淘汰。
九、农业机具
农业生产向赖简易农具,耕作艰辛,工效甚低。民国时期有少量抽水机在个别地区使用。解放后,推广改良农具,发展农业机械。至1987年,全县农渔业机械总动力14.25万千瓦(包括淡水鱼养殖机械、鱼饲料加工机械和活鱼运输车动力2635千瓦)。其中:柴油机动力8.88万千瓦,汽油机动力0.98万千瓦,电动机动力4.39万千瓦。各类农机动力的比重:耕作机械占27.9%,排灌机械占21.6%,收获机械占12.9%,运输机械占12.3%,加工机械占10.5%,植保机械占1.1%,渔业机械占5.2%,其他农业机械占8.5%。全县机耕、机电排灌、机械脱粒面积分别占总耕地的33.24%、80%和粮食播种面积66.19%,粮、棉、油加工和农村运输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此外还有一批脱粒、植保等半机械化农具。棉区因受间作套种耕作制度的限制,机械化程度低,多数作业仍然用传统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