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变迁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4
页码: 85-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人口变迁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自然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密度等。
关键词: 慈溪县 人口变迁

内容

一、自然增长
  宋始有人口记载,全县主客户通计大小口156380人,元代无考。明代以丁纳赋,丁口记载时高时低,或多年相似,颇不正确。据嘉靖《宁波府志》载:永乐十年(1412),慈溪总人口为117226人。至明末之天启二年(1622),慈溪总人口仅63184人(天启《慈溪县志》)。入清以后,人口不断增加。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户口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常额,续生人口永不加赋”,乾隆时,更将大小男女均列入人口统计,记载始较为实际。至同治九年(1870),全县人口已增至249225人。
  民国元年(1912),全县人口为242719人。17年增至309269人。16年中年均增加4159人,递增率为15.3‰。此后,时有战争、饥贫、瘟疫,人口逐年减少,至36年为59813户,261493人。比17年下降15.43%,年均减少2512人。递减率为8.1‰。
  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回升,至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已增至77170户,274375人,比民国36年增加4.91%,递增率为8.0‰。
  1954年,县境调整后,全县总人口为521706人,到1979年增至874714人。1987年底,全县总人口为936596人。民国25~38年相隔13年,增加5200人,增长1.14%,年均增加400人。1949年~1987年,相隔38年,增加473697人,增长102.33%,年均增加12466人。解放后,人口每增长10万的年限段是:第一个10万为8年(1949~1957),第二个10万为6年(1957~1963),第三个10万为5年(1963~1968),第四个10万为9年(1968~1977),1977年以后的10年只增加7万人。解放后的38年中,前19年增加30万,是慈溪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后19年增加17万,增长速度逐渐减慢。
  解放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现县境计119534户,498458人,比1949年未(现境)增加35559人,增长7.68%、年递增21.4‰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县计155216户、682849人,比第一次普查增加184391人,增长39.51%,年递增率30.7‰。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县计233741户、888870人,比第二次普查增加206021人,增长30.17%、年递增率14.8‰
  二、人口迁移
  有组织的成批迁徙 1960年前后,逍林、浒山、庵东等区1100多农民先后移居宁海三门湾北岸,开发海涂,种植棉花。1959年、1960年先后组织青年1285人、510人支援宁夏,因水土不服、风俗、习惯的差异,于1962年后大都陆续返回。1961年,组织退伍军人45人及家属19人,移居海南岛建设胶园。
  1969年,动员待业青年538入“支边”,去内蒙古、黑龙江农村插队,1972年又动员400名青年去吉林省插队,1980年前后,多数陆续返乡。移入方面,1967年3月,上虞县南汇公社盐民170多户、800人左右迁入庵东区西三公社从事盐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从外地迁入“插队”的知识青年约3500人,后陆续招工、入学抽回约1500人。
  随海涂开发的人口迁移 早期,县人多聚居沿山一带,11世纪以后,随着海塘修筑,山南及沿山居民渐次北迁,沿塘出现大批村落。大古塘及周塘两侧尤为密集。解放前后,有部分西部居民东迁。人口的北移东迁,是慈溪境内移居主流。其中亦有自境外迁入的,主要来自绍兴一带,迁至庵东盐区从事盐业生产。
  军士戍守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倭患,筑观海卫城,曾调福建福宁卫军士500余人戍守,这批兵士大部留居当地,至今观城镇民间还留传福建地方话“燕语”。
  经常性人口迁移因升学、分配、参军、转业、婚嫁、投亲及工作调动,经常有人口变动。1977~1987年间,年均迁入17380人,迁出17893人,迁入比迁出少513人。
  三、人口密度
  民国25年(1936),现县境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1人。
  1987年,县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12人,比1936年增加一倍多。其中:浒山镇(县城)3360人,为最高。周行区1395人,长河区1682人,浒山区1486人,逍林区1281人,观城区808人,横河区702人,龙山区638人,庵东区621人。农村人口密度高王乡最高,每平方公里1908人;最低东二乡,421人。
  城镇人口 1963年,浒山、观城、周巷、庵东4个建置镇总人口51481人,占全县人口的7.62%。1987年,建置镇15个,总人口33.7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06%。
  农业、非农业人口 1949年,现境农业人口35.34万人,非农业人口(即居民户口、下同)10.9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6.34%、23.66%。1964年,经3年的精简职工,压缩非农业人口,使全县非农业人口下降为8.20万人,占总人口的11.84%、1987年有非农业人口10.59万人,占总人口的11.31%。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