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2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8
页码:
85-9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县人口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人口变迁、人口构成、人口控制等。
关键词:
慈溪县
人口
发展
内容
第一节 人口变迁
一、自然增长
宋始有人口记载,全县主客户通计大小口156380人,元代无考。明代以丁纳赋,丁口记载时高时低,或多年相似,颇不正确。据嘉靖《宁波府志》载:永乐十年(1412),慈溪总人口为117226人。至明末之天启二年(1622),慈溪总人口仅63184人(天启《慈溪县志》)。入清以后,人口不断增加。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户口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常额,续生人口永不加赋”,乾隆时,更将大小男女均列入人口统计,记载始较为实际。至同治九年(1870),全县人口已增至249225人。
民国元年(1912),全县人口为242719人。17年增至309269人。16年中年均增加4159人,递增率为15.3‰。此后,时有战争、饥贫、瘟疫,人口逐年减少,至36年为59813户,261493人。比17年下降15.43%,年均减少2512人。递减率为8.1‰。
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回升,至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已增至77170户,274375人,比民国36年增加4.91%,递增率为8.0‰。
1954年,县境调整后,全县总人口为521706人,到1979年增至874714人。1987年底,全县总人口为936596人。民国25~38年相隔13年,增加5200人,增长1.14%,年均增加400人。1949年~1987年,相隔38年,增加473697人,增长102.33%,年均增加12466人。解放后,人口每增长10万的年限段是:第一个10万为8年(1949~1957),第二个10万为6年(1957~1963),第三个10万为5年(1963~1968),第四个10万为9年(1968~1977),1977年以后的10年只增加7万人。解放后的38年中,前19年增加30万,是慈溪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后19年增加17万,增长速度逐渐减慢。
解放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现县境计119534户,498458人,比1949年未(现境)增加35559人,增长7.68%、年递增21.4‰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县计155216户、682849人,比第一次普查增加184391人,增长39.51%,年递增率30.7‰。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县计233741户、888870人,比第二次普查增加206021人,增长30.17%、年递增率14.8‰
二、人口迁移
有组织的成批迁徙 1960年前后,逍林、浒山、庵东等区1100多农民先后移居宁海三门湾北岸,开发海涂,种植棉花。1959年、1960年先后组织青年1285人、510人支援宁夏,因水土不服、风俗、习惯的差异,于1962年后大都陆续返回。1961年,组织退伍军人45人及家属19人,移居海南岛建设胶园。
1969年,动员待业青年538入“支边”,去内蒙古、黑龙江农村插队,1972年又动员400名青年去吉林省插队,1980年前后,多数陆续返乡。移入方面,1967年3月,上虞县南汇公社盐民170多户、800人左右迁入庵东区西三公社从事盐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从外地迁入“插队”的知识青年约3500人,后陆续招工、入学抽回约1500人。
随海涂开发的人口迁移 早期,县人多聚居沿山一带,11世纪以后,随着海塘修筑,山南及沿山居民渐次北迁,沿塘出现大批村落。大古塘及周塘两侧尤为密集。解放前后,有部分西部居民东迁。人口的北移东迁,是慈溪境内移居主流。其中亦有自境外迁入的,主要来自绍兴一带,迁至庵东盐区从事盐业生产。
军士戍守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倭患,筑观海卫城,曾调福建福宁卫军士500余人戍守,这批兵士大部留居当地,至今观城镇民间还留传福建地方话“燕语”。
经常性人口迁移因升学、分配、参军、转业、婚嫁、投亲及工作调动,经常有人口变动。1977~1987年间,年均迁入17380人,迁出17893人,迁入比迁出少513人。
三、人口密度
民国25年(1936),现县境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1人。
1987年,县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12人,比1936年增加一倍多。其中:浒山镇(县城)3360人,为最高。周行区1395人,长河区1682人,浒山区1486人,逍林区1281人,观城区808人,横河区702人,龙山区638人,庵东区621人。农村人口密度高王乡最高,每平方公里1908人;最低东二乡,421人。
城镇人口 1963年,浒山、观城、周巷、庵东4个建置镇总人口51481人,占全县人口的7.62%。1987年,建置镇15个,总人口33.7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06%。
农业、非农业人口 1949年,现境农业人口35.34万人,非农业人口(即居民户口、下同)10.9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6.34%、23.66%。1964年,经3年的精简职工,压缩非农业人口,使全县非农业人口下降为8.20万人,占总人口的11.84%、1987年有非农业人口10.59万人,占总人口的11.31%。
第二节 人口构成
一、民族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现县境人口均为汉族。此后,因婚嫁、工作调动,陆续有少数民族迁入,也有恢复少数民族身份者,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有5个少数民族65人,其中蒙古族33人、满族23人、回族5人、壮族3人、瑶族1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县内少数民族13个,51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6%。其中壮族最多为439人,回族15人、满族19人、蒙古族21人、瑶族2人、侗族3人、羌族2人、苗族2人、畲族1人、仫佬族4人、彝族1人、水族1人、布依族1人,他们多为汉族家庭中成员。按地区分布:龙山区3人、观城区44人、逍林区213人、浒山区167人、横河区17人、长河区32人、周巷区5人、庵东区27人、浒山镇3人。
二、性别、年龄
性比别解放前受重男轻女影响,男性比例一直偏高,民国25年(1936)为112.8(女=100),1949年为111.5。解放后逐年降低,1953年为107.2,1964年为105.3,1970年为103.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103.8。自1970~1987年的17年中,性比例保持在103强,一直比较平衡。1987年末男性475870人,女性460726人。性比例为103.3。
年龄 1964年,6岁以下婴幼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1.16%,7~12岁学龄儿童16.66%,至1984年,分别下降至9.55%和11.22%。上述两组人口总人数1964年为263162人,1982年184622人,减少78540人,下降29.84%。男16~59岁,女16~54岁的劳动年龄组人口,1964年为318702人,1982年为550275人,增长72.66%。65岁以上老人组,1964年为31371人,1982年为51707人。增加20336人,增长64.82%。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1964年为143713人,1982年为248834人,增加105121人,增长73.15%。8年间,全县人口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类型转化。1964年的年龄中位数为18.47岁,1982年达25.92岁,提高7.45岁。儿童和少年遂年减少,人口已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
全县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为70.71岁,其中男性68.08岁,女性72.95岁,高于宁波市和全省的水平。
三、文化程度
据《浙江经济年鉴》记载:民国37年(1948),原慈溪县在应识字的216547人中,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为48444人,占22.4%。文盲168103人,占77.6%。女性与男性相比,每千人识字者中,男性具有大专程度的1.92人,高中2.46人,初中6.91人,小学120.28人,文盲868.43人;女性具有大专程度的只有0.13人,高中0.71人,初中2.87人,小学49.73人,文盲946.56人。
新中国建立后,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受教育人数明显增加,文盲人数大幅减少。到1964年,在应识字的537825人口中,大学542人,高中4759人,初中24340人,小学195544人,文盲比例为58.13%。1982年,全县应识字的815482人中,大学1306人,高中43078人,初中159316人,小学405534人。文盲比例降至25.29%。
四、职业
民国36年(1947),现县境有在业人口92726人,其中从事农业61772人,占在业人口的66.62%;工业、运输业8169人,占8.81%;商业、服务业19081人,占20.58%;公务员1490人,占1.6%;教师、医生1383人,占1.4%;其他职业831人,占0.9%。在业人口中,女性仅占4.54%。尚有96171人,除少数因残疾不能从事社会职业及部分从事家务劳动外,余无职业。
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在业人口562549人,其中农业294561人,占52.4%,工交邮电业235344人,占41.8%,商业服务业18180人,占3.2%,文教卫生9807人,占1.8%,机关工作人员4172人,占0.7%;其他485人,占0.1%。在业人口中,女性占45.44%。尚有不在业人口100067人,除去从事家务56404人,15~19岁的在校学生和待升学9398人及部分因病残不能从事社会职业者外,待业人员仅1643人。
第三节 人口控制
一、计划生育
1955年起,以“生得少,养得好,生一个,壮一个”列入妇幼卫生宣传内容。1956年开始提倡避孕节育,各妇幼保健所(站)开设避孕指导门诊。1957年,全县有避孕指导站11个,计4486人次接受指导。1963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先后成立县、区、公社3级计划生育领导机构。1965年4月,成立县计划生育巡回医辽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至1987年底,县、区、乡有计划生育专职干部95名,村级兼职联络员2200名,形成县、区、乡、村4级计划生育网。
从1973年以来,慈溪县人口增长逐步得到控制,特别是80年代开始,成效较为显著。按照1971年的生育水平计算,近10年全县少生10万人。1980年3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慈溪县及县内11个区、镇、乡“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有4人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优生优育
1980年11月举办“怎样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巡回展览。1981年,为有效制止近亲结婚,在浙江医科大学分子生物细胞遗传研究室的帮助下,对大云、五洞闸两公社作近亲结婚危害调查:近亲结婚夫妇91对,有子女191人,其中26个病残,占13.6%,比当地普通人群病残率高17倍。在五洞闸公社发现严重先天性遗传疾病患者127人,其中智力低下34人,多数是父母一方或双方智能低下。调查结果向全县作广泛宣传。同时还为全县77648名0~7岁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查出病儿4026人,主要是佝偻病和营养不良贫血症,发病率为5.26%,并进行及时矫正、治疗。1981年,对66个大队的3195个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1980年5月,县妇幼保健所会同县人民医院开设每周两天儿保门诊。1984年开始,确定每月20日为儿童保健日,对14周岁以下儿童实行计划免疫。1985年3月起,各乡、镇实行每月1~2天的儿童保健日。对0~3岁组儿童系统检查管理,县妇保院建立优生咨询门诊。至1987年,全县有10个医疗单位开设儿科门诊,45个单位开设儿保门诊。对全县0~3岁儿童27507人进行系统管理,建卡率为91.6%,对3~7岁独生子女及幼托儿童47165人进行体检,受检率86%。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