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22
颗粒名称: 二、水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2
页码: 8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洪涝、连阴雨和潮害,为慈溪自然灾害主灾型之一。形成主因为降水不均、台风过境和河道蓄排能力低。
关键词: 慈溪县 自然灾害 水害

内容

主要表现为洪涝、连阴雨和潮害,为慈溪自然灾害主灾型之一。形成主因为降水不均、台风过境和河道蓄排能力低。
  洪涝 300年间计出现25次,另有16次台风伴有涝灾,合计44次,淹禾棉、溺人畜、漂民居,灾后引发大范围疫病,造成饥荒。灾情较严重的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道光二十三年(1843)和二十九年(1849)。解放后,大力兴修排涝配套设施,3天降雨量在100毫米以内,可避免发生水灾。39年中,计发生涝灾13次,台风伴发涝灾9次,合计22次。1962年9月4~6日,3天连续降水295~399毫米,受淹农田33.5万亩,损失粮食、棉花各1.4万吨。13次涝灾中,发生于7~9月的10次,对棉花、盐业危害最重。
  潮害 破坏力极大,古称海溢,常于7、8月间天文大潮与大风雨相遇时发生。一旦发生,毁塘坍涂、摧舍倒屋、漂没人畜、浸渍禾棉,险象环生。300年间计发生大潮害16次。清雍正元年(1723),飓风作潮坏堤,漂庐舍万家,光绪九年(1883)及民国4年3次海溢,潮水直冲利济塘下,淹没民居,尸棺漂流,棉花无收。民国28年,杭州湾潮沟活动引起庵东沿海大面积坍涂,并逐年蚕食,3年间岸线内移近4.5公里。解放以后,人民继承千余年来筑塘捍海经验,加固一线海塘,控制灾情,但局部潮害仍不断发生。解放后39年计13次,多与其他灾害伴生,其中伴台风的6次,伴龙卷风的3次,伴涝洪的2次,伴大风的1次,伴大潮汐1次。1976~1987年间,西三沿海因潮沟活动发生5次坍涂,群众称“三年两头坍”,但均被堵截于塘外,未发生毁塘事故。
  连阴雨 春秋连阴雨常伤苗损实,引发病虫。因危害不如洪水暴潮之猛烈,历史记载多缺漏,300年间计10次。春季连阴雨,在倒春寒时伴生,以冷害为主。秋季连阴雨,常发生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解放后计出现50余次,其中4次造成灾害,即1962、1970、1974、1981年,伴生的病虫害有水稻穗颈瘟病、棉花红叶茎枯病及烂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