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0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水文
分类号:
P331
页数:
4
页码:
71-7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自然环境水文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等。
关键词:
慈溪县
水文
自然环境
内容
慈溪雨量充沛,年径流总量5.122亿立方米。但人口众多,年人均占有量仅578立方米,为浙江省人均占有量的24%。境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拦蓄能力弱,降水季节大量径流排泄入海,致常年供水量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据1980水资源供需统计,全县可供水量为17223万立方米,需水量总计31696万立方米(农业25958,工业747,生活用水986,畜牧业72,闸口冲淤3933),缺水量14473万立方米。
一、地表水
水体 慈溪内陆水域计61.75平方公里(1986年图版量标)。较长河道73条,长770公里。河床坡降平缓,平均水深1.2~1.4米。南北向河渠大都北流人海,主要有淞浦、古窑浦、淹浦、水云浦、四灶浦、三十弓江、周家路江等;东西向河渠主要有快船江、公路横江、东横河、大古塘河、四塘河、六塘江、七塘江等。大小河渠总长5400公里,较大河渠总长1048.6公里,正常水位蓄水量3796万立方米,复蓄水量9221万立方米。古多湖,现多已向山谷迁移或垦废。现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库有凤浦湖、灵湖、窖湖、长溪水库、杜湖、里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邵岙湖、浒山海涂水库、长河海涂水库、周巷海涂水库等13座,现有库容7653万立方米。
水质 1985年的测定,南部丘陵地区湖库,水质较好。一般为二级水,其中梅湖、邵岙湖、上林湖属一级水。河网区有机质污染严重,浒山镇等地区部分河段已属五级水,其余三至四级不等。河网水五毒污染尚不严重,除逍林~桥头~彭东一带为二级水外,余均为一级水。
水量 境内地表径流,南部大、北部小,丘陵大、平原小,东部大、西部小。多年平均径流系数0.43~0.34,东南部丘陵地区0.43,北部盐区0.34。地表径流的年际分布不均衡,据观海卫站年降水量与径流量同步推算:1967年枯水年,径流量2.402亿立方米;1971年平水年,4.611亿立方米;1977年丰水年,6.148亿立方米。丰水年年径流量为枯水年的26倍,为平水年的1.3倍。地表径流年内分布不均,西河区(鸣山堰)水位1962年6月10日达2.82米,而7月20日则河干无水。一般9月最大,6月次之,11月、12月、1月最小。据西河区(鸣山堰下)1957~1987年水位记录,年最高水位出现在9月份的9年,6月份的8年,年最低水位,出现于8月份的8年,7月份的6年。
利用现状,县境多年平均地表年径流4.803亿立方米,占总径流量5.122亿立方米的93.8%。南部丘陵区集雨面积166.8平方公里,其中111.64平方公里所产径流的64.3%已拦蓄利用,观城、龙山区开发利用率为76.2%,已达开发极限。平原河网区,拦蓄状况不良,河网全年复蓄总量及海涂水库容蓄量合计1.3909亿立方米,仅能容蓄平均年径流量3.827亿立方米的36.3%,河网区地表径流的63.7%均被排弃入海。1987年全年降水总量为1535.5毫米,地表总径流量为6.218亿立方米。但据沿海闸口实测:全年向北排泄总水量为4.024亿立方米(不含向姚江排泄的水量数),占总径流水量的64.7%。近年河道淤浅,容蓄量减少,利用率进一步下降。
二、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贫乏,多为咸水。淡水(含微咸水)天然资源总计4055.34万立方米/年,可开采资源782万立方米/年,目前实际开采117万立方米/年。
三、海水
慈溪北濒杭州湾,海面居于杭州湾水流主流的隐蔽区,水层浅薄,海水咸份较外海低,含沙量大。潮流为主要水动力,高低潮差大,进潮量宏富。
水质 海水咸度:因受钱塘江、曹娥江等江河入海淡水影响,海水含盐量低于外海,且有地区及时间差异。东部龙山、观城一带稍高,西部庵东地区稍低,平均值在1.2~1.4°Be′之间。全年各月平均咸度受江河汛期影响。庵东盐区沿海海水咸度历年略有升降。
含沙量:三北浅滩潮流强劲,含沙量高、变幅大。悬沙主要由粉砂级物质组成,1982~1984年实测龙山站最低含沙量21毫克/升,最高2298毫克/升,平均含沙量表层为95毫克/升,底层为952毫克/升。四灶浦站最低含沙量为20毫克/升,最高达9921毫克/升,平均表层为257毫克/升,底层为5089毫克/升。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约2~3倍。最高含沙量多出现在涨急、落急后1小时。输沙方向为西北向,净输沙量湾顶大于湾口。
潮位 杭州湾为强潮河口。潮汐涨落引起水体一日之内有数次吞吐,泥沙随之来回运移;潮差大小使海滩宽窄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潮流的强弱造成了各地段的蚀积冲淤,潮汐和潮流是慈溪海岸地貌形态变化和泥沙运动的最重要的条件。7~10月间的台风暴浪与大潮汛叠加时常引起袭击性海潮,有较大的破坏性。沿海潮汛属不规则半日潮,根据海黄山水文站测定,主要潮位特征如下:高低潮位。历年平均潮位为2.1米,历年最高年平均潮位3.30米,最低年平均潮位0.76米。潮差。从湾口到湾顶潮差逐步增大。全年平均潮差海黄山2.53米,新浦沿3.01米,湾顶最大潮差8.93米,是我国潮差最大之海湾。涨落潮历时。历年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57分,最大8小时零5分,最小4小时15分;历年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28分,最大8小时零8分,最小4小时18分。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高潮位及潮差均受风浪的影响,天文大潮与热带风暴相遇时,常出现特高潮位。
潮流杭州湾内潮流纯属往复流性质。在深水部位涨潮流向与岸线平行,从东到西流向角逐渐变小。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