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二 叙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慈溪县新志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932
颗粒名称: 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二 叙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7
页码: 15-21
摘要: 本卷记述民国慈溪县叙山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浮碧山、八面山、大宝山、飞雁山、蛤蚧山、美人山、峰山、飞凫山、花盆山、石柱山、狮子山、蚌山县等。
关键词: 慈溪县 民国时期 叙山

内容

浮碧山 在县治北。《名胜志》云:“北西东三面潴为湖,山浮其上,故名。”唐县令房公迁治于此。形卑似鳖,故又名浮鳖(邑志)。
  赭山 县南十里。土色赤,绝顶有龙湫(通志)。
  大宝山 县西南二里。阴阳家谓之白虎山(邑志)。
  八面山 县北三里。层峦叠嶂,如波翻涛涌(邑志)。
  琴山 县东南一里。山形如琴,故名。南麓有东泉书院(邑志)。
  塔山 县东南三里。阴阳家谓之青龙山,俗呼为东山。蜿蜒南行,尽于夹田之北。上有清道观,前临两江,西瞰城郭,旧曾建塔其上(邑志)。
  坐蟾山 县东南八里。山形似坐蟾,俗称望海峰(邑志)。
  飞雁山 县东南八里。俗称白龙王堂(邑志)。三盘山县东七里。俗称茅山,有茅副使维扬墓。其东名硖石同,旧有硖石庙,今徙官庄桥北(邑志)。
  石堰山 县东一十二里。其东有河(名朱家河),凿山石为堰,故名。俗称石燕山,谓其形似也(邑志)。
  蛤蚧山 县东南一十五里,一曰屿山。孤屿浮青,遍植修竹,山色湖光,掩映上下,为荪湖之胜境。宋建屿山坊于此,有山色湖光楼,旁有石如卧榻,俗称石榻。费氏世居焉(邑志)。
  美人山 县东一十五里。山势耸拔,藤蔓垂青。下有秦中丞墓庄,长洲祝允明书其匾(邑志)。凤凰山 县西四十五里,丈亭之上。其形如凤,与龙对峙(延祐《四明志》)。
  骠骑山 县东南二十里,旧名灵山。《会稽典录》云:汉世祖时,张意为骠骑将军,其子齐芳历中书郎,尝隐于此,因名(通志)。山上有骠骑将军庙。其西峰亦曰望海尖,顶峻锐而卓立,望之见大海混茫无际,海中诸岛皆在指顾间(邑志)。
  峰山 县东二十里。汶溪南,有吴越隐士费日章读书处(邑志)。
  飞凫山 县北一十里。山有二,俗称里飞凫、外飞凫,俱在鄮岙,有宋刘应时别业(邑志)。
  文溪山 县东一十五里,为越大夫文种故里。明大理卿夏时正居此,名拾穗庄(邑志)。
  〓山 县东一十七里。山小而形如螭,故名。
  大黄山 县东北一十六里,孙家堰东北。
  花盆山 县东北二十里。在夏家岙,上有姜编修宸英墓(邑志)。
  石柱山 县东北二十里。石峰屹峙,高入云表,与望海尖相连(参通志)。
  大蓬山 县东北三十里,又名达蓬山。上有岩高四五丈,左右两崖屹立对峙,如斗鸡石。秦始皇东游欲自此达蓬莱仙界,故名(参通志)。
  香山 县东北三十里。记云“岩谷流香”,又云“谷多香草”。即大蓬山支陇。唐常寂大师建寺于此,名智度,今改名香山寺。范成大有诗(参通志)。
  方山 县东北二十五里。山形正方,俗称屏风山,亦曰九龙山。《隋书·地理志》“句章有方山”,即此(邑志)。
  亶洲山 县东北三十五里。《十道四蕃志》云:亶洲有虞喜冢,晋屡召不起,死葬于此(邑志)。
  狮子山 县东南一十里,其形蹲踞如狮子(通志)。
  抱子山 县东南一十里。山势宛转,盘泊如龙蛇抱子之状,故名(《舆地纪胜》)。 横山县 东南一十里。山势平坦,上有晋虞胄墓(参通志)。
  芦山县 西南二十五里。堆青拥翠,秀拔鹤洲凫渚之上。东南一峰名乌石尖,上有龙湫,名乌石潭(通志)。
  蚌山县 西南一十五里(方家渡南)。计家山县西南一十二里(黄山西南)。相传有计然冢(邑志)。
  焦家山 县西南一十五里(城山东)。其东又有方家山、陆家山。
  双顶山 县西南七里。两峰并峙,兀立平野(府志、邑志)。
  三过山 县南一十五里。山势孤峻,临江潮水萦回。舟人理棹,虽一过犹三过焉(《舆地纪胜》)。
  钓鱼山 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钓台。世传谢灵运钓于此(《四明郡志》)。
  大隐山 县南三十里。晋虞喜隐此,三召不起,遂名焉。《洞天福地记》云:“大隐山第六十三福地,在明州慈溪县大宝观。”(通志)
  戍溪山 县西南三十五里。晋孙恩、卢循入寇,刘牢之御之,屯兵于此,故以戍名(通志)。
  城门山 县西南三十五里。巉岩峭壁,孤立江滨(邑志)。
  石人山 县西南三十五里。有石屹立如人,下有小潭,久旱不涸 ( 邑志 ) 。
  石合山 县西南三十里。 山麓石台三层, 高五丈, 其中虚擎如鼎足状 ( 邑志 ) 。
  瞭舍山 县西南四十里。 山多茶。 有望海岩、 当门山、 圣井潭诸胜 ( 邑志) 。
  黄墓山 县西南三十五里, 一名覆船山。 山平坦如覆船, 相传上有汉黄公墓 ( 《 四明郡志》 ) 。
  车厩山 县西南四十里。 《 会稽记》 云 “越王句践于此设厩, 停车秣马”, 遗迹犹存。 明初吴祯讨方国珍, 夜入曹娥江, 出不意, 拔车厩,遂入庆元。下有宋慈湖先生杨简墓,
  地名黄岙 ( 邑志) 。
  冈山 县西南六十里。 平圹深邃, 地多异茗 ( 通志 ) 。
  撞钟山 县西南六十里。 两山对峙, 俯临蓝溪( 邑志 ) 。
  石门山 县西南八十里, 上有峭壁如门( 通志) 。 石门寺之西三里许, 纵横巨石如舟、 如鱼、 如人、 如马, 横亘溪中。
  石尽, 仄径而入洞。 石如门, 高十丈余, 上有悬瀑, 下有石潭 ( 邑志 ) 。
  石笋山 县西南八十里, 四明山之支陇。 山有双石如笋, 高数十丈 ( 邑志) 。
  龙爪山 县西南七十里, 山巅有石矗立如爪 ( 邑志 ) 。
  石鱼山 县西五里。 山上有石如鱼; 山下有石鱼楼, 杨文元公读书处 ( 邑志) 。
  鸡鸣山 县西二十五里, 一名仙鸡山。 夏侯曾《先地志》云:上有石井、 石床、 石鸡 ( 邑志 ) 。
  湖山 县西二十五里( 鸡鸣湖西 ) , 因湖而得名。 其南有岭曰鸭蛋岭 ( 邑志) 。
  五峰山 县西北三十五里。 山有五峰, 亭亭相峙。 其下两山屹立如门(邑志)。
  虎胛山 县西三十里。山形耸踞如虎胛,隋大业中尝凿此山,西南断迹犹存(通志)。
  黛绣山 县西三十里。黛色荫霭,层峦绣错,故以为名(邑志)。
  石盖山 县西四十里,山麓有钱武肃王庙(邑志)。
  鹰山 县西五十里(俗称为老鹰山)。茅山之水经其西南,与渔溪合(邑志)。
  渔溪山 县西五十里。石矶枕水,仿佛富阳之境(邑志)。雨微山县西五十里,旧名龙山,上有云气即雨,或云雨徵山(通志)。
  夜飞山 县西四十五里。相传此山自蜀夜飞而来,蜀客见而识之(通志)。
  蜀山 县西五十五里。姚水之东,慈水之西,其地兼明越之胜。陆放翁《入蜀记》云:“兴国军富池有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即此(邑志,)。
  太平山(今省称曰太山) 县西六十里。有村与湖,皆名太平(通志)。朱墓山县西六十里。宋台州刺史朱夔卜居此山,因葬焉,故名(通志)。
  埋马山 县西六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秦始皇游海至此,马毙埋之。故名(《四明志》)。
  和山 县西七十里。玲珑屈曲,奇巧如画,下临大江,省城往还,船必经此(邑志)。
  石刺岭 县北一里,石磴蟠行迤逦接县治(《宁波府志》)。
  茅山 县西北二十五里,宋刘扬祖隐居之地(邑志)。
  白沙山 县西北三十五里。峰峦深秀,沙色皆白。下有村曰白沙村,明杜光禄槐战殁处(邑志)。
  螺山县 北三十五里,状如螺髻(邑志)。
  五磊山 县西北三十五里。上有五峰,磊磊相比(通志)。
  花园山 旧名橐驼山,县西北四十里,为五磊山支陇,下临杜湖。昔宓氏尝植梅杏桃李诸花于此,故名。山有仙人洞、月波井(邑志)。
  象山 县北四十五里,又名石塘山(邑志)。
  鸣鹤山 县西北六十里。相传昔有鹤栖于此,一旦飞鸣冲天而去。上有文洁黄先生震墓,下有鸣鹤场盐课司(参《浙江通志)。
  隐山县 西北六十里,鄞令方轸隐此,故名。山顶有抑洪亭、石刻禹像(通志、邑志)。
  大忌山 县西北八十里。下有暗石,为舟航往来所忌,旧在大海中,今近岸(通志)。
  小忌山 与大忌山对峙(通志)。
  桑屿山 县北六十五里大海中,今名茭苤山(邑志)。
  泽山县 西北五十五里。山有二,相隔里许,曰上泽山,曰下泽山,旧传为黄文洁公读书处(邑志)。
  磨石山 县西北七十里。在观海卫城内,俗称鼓楼山。明嘉靖初指挥王祚建谯楼于上(邑志)。甑簟山 县西北六十里。形圆如甑簟,在卫城东北(邑志)。
  瓜誓山 县西北七十里大海中,今涨为地,已成村落。俗称瓜蒂山,亦曰东山头。其附近小山曰蛤蜊山、鲤鱼山、益家山、上扈山、下扈山、上积岐山、下积岐山(邑志)。
  庙山 县西北七十里大海中,今涨为地。东为蟾山,其中断处曰蛟门。其西北曰平石,嘉靖时倭奴登岸为寇率由此(邑志)。
  东向山 县北六十里大海中,今名蟾山(邑志)。
  算屿山 县北六十里大海中(邑志)。
  箬岙山 县西北七十里大海中(邑志)。

知识出处

民国慈溪县新志稿

《民国慈溪县新志稿》

本志书收录了民国成立到抗日战争这一时期慈溪县地理、经济、政治、社会乃至艺文、人物等各个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