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七 吴锦堂回国时机的选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90
颗粒名称:
七 吴锦堂回国时机的选择
分类号:
I269
页数:
7
页码:
178-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的吴锦堂研究的文苑撷汇的吴锦堂回国时机的选择,吴锦堂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故乡慈溪。经过多年的商海历练,已经由当年一介农夫,一跃成为事业成功的华侨巨商。自此,吴锦堂把目光投向国内,开始在故乡修水利、办学堂,大兴公益,造福桑梓。
关键词:
慈溪市
吴锦堂
杂著
内容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吴锦堂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故乡慈溪。是年吴51岁,刚过知天命之年。此时的吴锦堂,经过多年的商海历练,已经由当年一介农夫,一跃成为事业成功的华侨巨商。自此,吴锦堂把目光投向国内,开始在故乡修水利、办学堂,大兴公益,造福桑梓。除1887年因父亡匆匆回乡奔丧外,这是他第一次回国,但此前,吴锦堂并非没有机会,那么他为什么选择1905年呢?本文试图对此略作分析。
清光绪八年(1882),吴锦堂离开家乡,得父老介绍到上海萃丰香烛店当店员,在苏州、上海间从事贸易,因其勤奋好学,初显经商才能。1885年吴锦堂与朋友辛君、李君集资千两,东渡日本长崎,从事进出口贸易。不久,转至大阪继续经营,不数年已累资十数万。光绪十六年(1890)迁往神户,以30万资本开设怡生商号,扩大贸易经营,并得到当地银行买办如蓝卓峰、郑雪涛等前辈的帮助,业务甚有进展。19世纪90年代,正值日本轻工业开始发展时期,在神户首先开展火柴制造业,当时廉价劳动力造成火柴成本很低,又由中国贸易商人大量输销中国,故颇发达。吴锦堂承销大量火柴,主要输往长江流域和上海方面,而广东帮的麦少彭则向广东和南洋方面推销。以后10多年间,吴锦堂、麦少彭与经营火柴业清隧社的日本人泷川辨三共同合作、协力经营,遂各成为神户经济界的重要人物。火柴对日本来说乃工业产品的出发点,而在中国则为日常必需品,故其贸易为相互所必需,而获利亦颇巨。另一方面,处于成长期的日本棉纺织业也甚为发达,棉花进口激增,棉纱出口亦多。于是,吴锦堂着手于中国棉花的对日出口事业。他在老家本来一直从事棉花的栽培,故对棉花具有相当的鉴别能力,这对棉花贩卖商来说,也是一个重要条件。他既敏于商机,又辅之以行家里手,故生意蒸蒸日上,获利巨大。①
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清国领事郑孝胥,于6月3日在中华会馆会见知名华商,晓以大义,约有半数华商归国。但怡和号、祥隆、广骏源、德新、义生荣(吴锦堂)、广同生等业主继续留在日本。”②据1893年和1894年的资料统计,在兵库和大阪的中国人数急剧递减,前者从1004人减至455人,后者从330人锐减至64人。③
是年吴锦堂40岁,正当不惑之年。这是他面临的第一次回国机会,但是他选择了留下。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据户籍记载,吴锦堂的长子启藩出生于明治二十七年八月(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当年7月25日。而两国即将开战的消息在6月间已不胫而走,在日华商人心惶惶。此时,吴夫人已身怀六甲,行动极为不便。吴锦堂夫妇结婚多年,尚无子嗣,这对中国家庭来讲是一件人生大事。所以,这应该是吴不愿舟车劳顿、选择归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吴锦堂1890年迁往神户,那时他的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才开始在阪神地区崭露头角。1891年清驻日公使李经方、驻神户理事洪遐昌发起修建中华会馆的倡议,广大华侨纷纷响应募捐,短期内筹款2.6万日元,吴亦捐助300日元(表1),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如此,但与郑雪涛、麦少彭等实力华商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郑孝胥在担任驻神户理事期间(1893年4月3日-1894年7月30日),交往较多的是郑雪涛、蓝卓峰、朱季方等人,尚未注意到吴锦堂。郑孝胥在其“癸巳日记(1893年)”中曾提及吴锦堂,但主要是有关处理其与周庆钟的债务纠纷(吴锦堂控周欠款200元)。①郑雪涛、蓝卓峰和朱季方三人是中华会馆创建五董事之一,当时的吴锦堂在清政府驻日官员中的影响显然有限,对其是否撤离回国自然关注甚少。
第三,光绪十九年(1893)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传统的禁海令和对华侨出入国境的诸多限制,准许华侨自由归国。规定:“凡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与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借端讹索,违者按律惩治。”②这从法律上保证了归侨的利益,它以政令的形式明确肯定了归侨同国内人民享有完全同等的权利,标志着清政府对华侨政策的重大转变。尽管如此,由于清政府机构尚不健全,管理海外侨商的机构尚付诸阙如,地方官吏往往视归国华侨为渔利的对象,视清政府的谕令为具文。因而,勒索之风并没得到根本扭转。在这种情况下,回国自然不是上佳选择。
1894年8月1日,郑孝胥正式通知各国,因中日两国处于交战状态,居留清国人暂时委托美国副领事哈恩德保护。8月5日,日本政府颁布了“敕令第137号”的“居留清国臣民的管理条例”,要求居留清国人在20天内到府县知事处登记住址、职业、姓名。准许清国人留居日本,只要遵守日本法律,保证华商的商务契约继续有效。①这对于以经商为其事业的吴锦堂来说,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在审时度势之后,吴锦堂最终选择留在日本,继续从事暂时清淡的中日贸易,反而获得巨利,据说财产多达数十万日元。
甲午战争结束后,吴锦堂的贸易业随着日本棉纺织业的发达而变化。当时钟渊纺织兵库工厂于1896年投产,吴锦堂与该工厂经理武藤山治结成知己,承包该厂所需棉花的进口和其产品棉纱、棉布的出口。1901年钟纺脱离三井资本独立经营,吴应武藤之请,承购钟纺股票500股,成为第8位股票主。与此同时,吴继续从事火柴贸易,仅1902年输出火柴便近10万日元。此时他财雄一方,成为神户华侨中的佼佼者,而且热心华侨公益,深得侨胞信任,遂于该年获选为阪神中华会馆理事长。理事长一职本系名誉职称,任期3年,例由广东帮、福建帮、三江帮的代表轮流遴选,但他却连任两期,6年间为指导和援助阪神华侨而尽心尽力。②
神户中华会馆是在清政府驻日外交官的倡议下建立起来的,建立后逐步成为迎接中国要人的场所。通过会馆,阪神华侨与本国官僚之间的密切交流得以加强,这对吴锦堂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光绪三十年(1904)2月,日俄战争爆发,吴锦堂继续输销棉纱和火柴。当时因战争火柴为军用必需品,得以大量销售,同时参加运输军需物资,亦获巨利。他甚至不惜巨资,购入1427吨的德国货船阿鲁号,改名锦生号,用以运输军需品。考虑到日本长期以来对外国侨民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近代以降,更针对中国侨民颁布了一连串的禁制规例。为了便于商务的开展,吴锦堂于光绪三十年(1904)加入日本国籍,但仍保留中国籍,成为双重国籍者,这对于吴锦堂的事业发展非常有利。
由于日俄战争而得到巨大财富的吴锦堂,已经到了被称为财阀也不为过的地步。
吴锦堂自1902年出任阪神中华会馆理事长以来,名副其实地成为日本华侨社会的领袖。即使在日本社会内,吴锦堂也以其不惜巨资救济灾害等举动而享有崇高声誉。此时的吴锦堂,可谓功成名就。
与10年前相比,清政府的侨务政策逐步改善。由于国库支绌,清政府转向华侨寻求财源,其方法有募捐、鬻官、鼓励华侨对国内投资等,以争取华侨的支持。1898年,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在海外华人贸易回籍时,应设法予以保护,不准关津胥吏及地方莠民藉端苛扰。1899年,清政府在厦门首设保商局,作为保护回籍侨民的专门机构。以后,沿海省份相继设立保商局。此后,商部和清政府一再颁令,要求各地方官员切实保护归国华侨,以吸引他们回国投资,并对渎职的官员进行惩治,这对于遏制敲诈和歧视华侨的风气是非常有益的。同年,清政府颁发嘉许华侨海外发展的敕谕。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推行其10年新政。1903年,成立商部,并大力在海外建立华侨商会;实行奖励“商勋”和“惠商”政策,提高侨商的政治地位。1903年底,商部奏定《奖励华商公司章程》,根据商人集股的多少,分别授予不同品级的顶戴或任命为顾问官、顾问议员等荣誉称号。商部设立之初,为打消华侨回国投资的疑虑,清政府曾谕令:“各埠华商人等,凡有因事回华者,其身家财产均责成各省督抚严饬地方官切实保护,即行妥订章程,奏明办理。倘有关津丁役、地方胥吏及乡里莠民藉端讹索,即予按律严惩,决不宽贷。”①华侨归国的国内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甲午战争后特别是20世纪初,中国人对日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舆论一改防日、仇日情绪,迅速升华为“不妨以强敌为师资”的学习日本的思想,进入了“通过日本学西洋文化”的新时期。1903年,张之洞拟订10条章程,用于奖励赴日留学,于是赴日人数急剧上升,出现了东游热。日俄之战,沙俄不敌日本,更激发了中国人学习日本、革新图强的决心。据实藤惠秀统计,1896年留日人数仅为12人;1902年增至500人;1903年达1000人;1904年为1300人;1905年猛增至8000人。②中国人日本观的变化和国内的社会舆论,使得已加入日本籍的吴锦堂可以放心地踏上故乡之行路。
总之,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吴锦堂,已非当年的吴下阿蒙,与1894年已不可同日而语。通过多年的奋斗,吴锦堂已是旅日华侨巨商、阪神财阀,拥有日本天皇所赐银杯、中日双重国籍,身兼三江公所理事长、阪神中华会馆理事长、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协理;头上有清政府所赐官衔,无论在日本华侨界,还是在日本社会,都享有令人尊重的地位。这一年,吴锦堂51岁,长子也有11岁。离家多年,也该回去看看了,一来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二来为家乡造福。父亲当年的嘱托言犹在耳:“丈夫当志在显扬,耕作与商贾何择,方今天下大局关系半在通商,日后能发展商业,藉以上报君国,下济乡族,是吾志也。”①在东渡日本20年之际,吴锦堂终于踏上漫漫归途……
附注
①山口政子:《在神华侨吴锦堂》,山田信夫编:《日本华侨与文化摩擦》,严南堂书店1983年版;译文参照迟步洲:《日本华侨经济史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②陈德仁:《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八十周年纪念刊》附录第三部,《神户华侨编年史杂录》,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理事会1984年。 ③中华会馆编:《落地生根-神户华侨与阪神中华会馆百年史》,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①劳祖德:《郑孝胥日记》第1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73、374页。 ②丁凤鳞、王欣之:《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7页。 ①中村哲夫:《移情阁遗闻》,阿吽社1990年版,第49页。 ②慈溪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慈溪县志·人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83页。 ①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02页。 ②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译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451页。 ①山口政子:《在神华侨吴锦堂》,第263页;山田信夫编:《日本华侨与文化摩擦》,严南堂书店1983年版。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纪立新
责任者
吴锦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