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上海到长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4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从上海到长崎
分类号: K828.8
页数: 4
页码: 9-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的吴锦堂的生平事略的从上海到长崎,包括上海滩初试牛刀、渡东瀛谋求发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吴锦堂 传略

内容

一、上海滩初试牛刀
  吴锦堂到上海寻求发展不是偶然的,这与宁波和上海的地域近邻相关,也和当时的政治局势相关。人们常把上海人与宁波人的关系比喻为“亲戚关系”。据史料载,1852年到上海谋生的宁波人已有6万人之多,到1907年更达到了40余万人,约占上海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后期,战事双方形成拉锯战局面,苦的就是战区内广大的老百姓,生活在动乱之中的人们,千方百计地往外迁徙,且趋势不可抑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宁波人移居上海呈现高峰,隶属于宁波的慈溪人自然也不例外。此时期移居上海的三北人,多是吴锦堂的父辈们,他们的成功既为吴锦堂等后续移民打下了基础,又给后继者们以强大的诱惑力。
  1882年,豆腐作坊的一位邻居,见吴锦堂这样能吃苦,又有点文化,心气也高,不忍他一直干磨豆腐的苦工,就设法介绍他到上海红庙前的萃丰油烛店当帮佣。当年从业,要有介绍人还要有担保人,徐孟彬就出面充当他的担保人。
  吴锦堂兴冲冲地从宁波回到老家东山头与家人告别。他的父亲毕竟曾到上海闯荡过,了解外部世界既精彩又险恶,因此对即将离家的儿子说:“男子汉应当志向远大,当农民还是当商人都一样。现在的天下,大局的发展一半靠商业。如果在商业上有所发展,也可上报国家,下济乡里,这是我对你的希望。”①时年28岁的吴锦堂,就这样带着父辈的期望,来到了他一直向往的上海,一年后成了正式店员。虽然还只是一名伙计,却可以学习经商的门道。
  当年上海市中心在现在南市城隍庙一带,而在城外的外国租界附近,有一座红庙,坐北朝南,是妓女们求神拜佛之处。每逢初一、十五,庙里庙外,老鸨领着妓女,熙熙攘攘,挤也挤不开。萃丰油烛店就开在庙边,生意非常兴隆,赚了很多钱,还在苏州等地设有分号。吴锦堂在该店工作3年,习算学文,揣摩商贾经营之道,勤谨精明,深得店主的赏识,曾被派至苏州等地代庖业务。油烛虽是小商品,但购买者各色人等都有,吴锦堂借此认识了不少人,对他了解社会各界、积累经营经验、思索发展方向、结交商界朋友都很有帮助。特别是他在苏州分店的经历,更使他有独当一面开展商务活动的锻炼机会,并开始显露出他从事贸易活动的惊人才能,为日后蜚声商界奠定基础。
  二、渡东瀛谋求发展
  1885年,即中法战争后的第二年,31岁的吴锦堂,对我国工商业在列强欺凌下造成的不景气已深有感触,他感到努力向外求发展是改变目前状况的一种途径。于是在友人资助下携资银千两,毅然偕同李遂生等东渡日本到长崎经商。
  1885年正是日本明治十八年。日本于1881年发生明治政变,成立国会,起草宪法。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建立内阁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和《皇室典范》,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正在日本蓬勃兴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吴锦堂最初到达的长崎,于1859年对外开放,到1871年中日缔结《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时,长崎成为8个对中国开放的日本港口之一,上海则是对日本开放的15个中国港口之一。根据《修好条规》,华侨有了在那里居住、贸易的合法权利。1878年,清政府在长崎设立了领事级外交机构—理事府。另外,长崎是离中国最近的日本城市,距上海仅800公里,交通便利,1859年就辟有上海—长崎航线,1869年有了定期航班,1885年达到每星期一班的频繁程度。华侨在长崎的人口,据日本兵库县的《商业报告书》(从1874年起每年都有统计),1885年有647人。①这些情况,吴锦堂在赴日本前大约已有所了解。
  吴锦堂、李遂生和还有一位姓辛的商人到达长崎之后,与人合伙把在长崎与大阪、神户间的物资运销作为主要的业务。这是经过周密思考的决策,是吴锦堂在短期内就能在日本商界立住脚跟的关键。一方面,他自身经济实力有限,还没有条件独立开展国际贸易;另一方面,大阪、神户地区,既是日本出口中国的主要产品如火柴、阳伞、肥皂等的生产基地,又是日本进口中国物资如棉花、棉纱、生细白布、生铁、大米等的集散地,而且长崎与阪神间路途遥远,一般进出口商不便于包揽进出口商品的全部购销活动。吴锦堂的业务活动,就是代出口商在阪神地区采购物资并运送至长崎,又代进口商将进口货物运送至阪神地区交给坐商。这种营生投入少,资金流转快,但长年三地奔波相当辛苦。由于这种业务除收取运费外,还收取购、销手续费,因此利润十分可观,获利可达10%左右。这最初的营生,使吴锦堂在短短的一年间,将资本扩大了5倍,在两年中获利达数万元。与吴锦堂有业务关系的长崎商号中,有一家叫“泰锠号”的是福建商人的商号老板叫陈瑞椿,说明他曾充分利用了“从江户时代起在长崎的宁波帮和福建帮的合作关系,熟悉明治政府管理下的贸易业务”。①数年中,吴锦堂靠着“单帮”式的经营,积累了资本,还通过购销环节建立了业务网络,为日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1887年,吴锦堂由“天佑生号”担保,与人合伙在大阪设立“义生荣”商号,他终于有了自己开设的第一家商行。在这以后,他虽仍以代人购销运输为主业,但业务范围开始扩大延伸:由收购向制造业延伸,如“义生荣号”曾涉足火柴生产;由为出口商购运向自营出口延伸,如火柴、阳伞的运销中国;由代进口商运销,转向自己设行销售。在经营中,吴锦堂那谨慎灵活、恪守信用和极富开拓性、前瞻性的独特经营作风逐渐开始形成,并引起了商界同人刮目相看。黑部亨后来这样说:“他的先见之明、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及随机应变的经商才能正是他的独到之处。”②
  正当吴锦堂栉风沐雨在长崎奋斗的时候,吴麟初突然染上重病。等他闻讯抛下手头商务,长途跋涉赶回家乡时,父亲已撒手人寰,父子未能最后见上一面,吴麟初最终也没能看到儿子的成功。吴锦堂后来谈到这一情形,常为之黯然伤神。

附注

①杨寿彭:《吴锦堂先生哀思录》序言。 ①忽海燕译:《落地生根》,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一章。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锦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