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虞洽卿路命名之盛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24
颗粒名称: 十一 虞洽卿路命名之盛典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10
页码: 235-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原西藏路的路牌经髹漆后,全部换成虞洽卿路,各沿路的商店门牌也全部更换,人生的巅峰,他所担任的公司、社会团体董事长、咨议等各种头衔已100余个,再加上一条主要马路的命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滩上第一人。
关键词: 虞洽卿 虞洽卿路 命名盛典

内容

1936年,虞洽卿虚岁70岁,也是他到上海的第55个年头。按照三北人的习惯,年龄的计算只讲虚岁而不讲周岁,这一民间习俗由来已久。所以,从这一年的年初开始,由上海总商会、宁波旅沪同乡会和四明公所共同发起的庆寿活动,就已经开始筹备。这一活动虽然没有杜氏宗祠落成庆典的排场,但规格也确实不低。筹委会主席由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吴铁城担任,杨啸天、俞佑庭、王晓籁、杜月笙、金廷荪、方椒伯为委员。根据吴铁城提议,将各界所送贺礼,筹建一所医院。该医院的位置定于吴淞,占地数十亩,医院旁还有一座公园,医院的名字叫洽卿防痨医院。
  所谓防痨医院,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结核病防治医院。20世纪的上海,商业发达,人口密集,经常会发生各种流行病、传染病,而当时对于结核病的医治,成本高效果差,是市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作为市长专门提议筹建一所防痨医院,可见上海患结核病者为数不少。吴铁城还专门在祝寿筹委会上强调,希望送礼者一概用现金而不用其他物品。这一提议不但虞洽卿赞同,筹委会全体成员也均表示认可。医院的筹备由王晓籁任主席,成员有俞佑庭、毛和源、江一平、张申之、郭崖琴、杜月笙、李廷安等。祝寿筹委会主任金廷荪,具体由毛和源主持。纪念筹委会由俞佑庭、金润群、朱佰元负责。刊印虞洽卿祝寿纪念册,编辑张申之。祝寿词由大律师章士钊执笔,办公地点在宁波旅沪同乡会内。
  1936年6月14日,《申报》转引了中央社播发为虞洽卿庆寿的信息,并对虞洽卿的身世、经历、活动成绩、所获成果等作了详细报道。对于租界内的负责人、大洋行的大班、各政要人员,由吴铁城出面邀请,其余各社会团体由宁波旅沪同乡会发函。同时还刊登征文启事,为纪念册征集文章。
  关于祝寿的具体时间,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6月17至21日,另一说法是7月4日至6日。后经调查,这两个时间其实都没错,现分述于下:
  6月17日是上海总商会出面摆寿宴,地点在上海商埠总署大厅内。
  6月18日,,是宁波旅沪同乡会设宴,地点在西藏路同乡会内。
  6月19日,是虞洽卿的生日,由他自己设宴,寿宴办在海宁路虞宅。
  这一天,虞宅张灯结彩,十分热闹,蒋介石亲临上海,为虞洽卿祝寿。大概是出于保密和抗日的形势紧迫,蒋介石到虞宅祝寿的消息并没有在报上公布,只有几个当年寿宴的筹备参加者才知道此事。据说这次蒋介石也没有像以前那样送寿联、寿匾或寿幛,只是送了一笔寿礼。由此可以推断,吴铁城提议设洽卿防痨医院一事,很有可能是事先曾报告过蒋,并得到蒋的默许。大概也正是这一原因,吴铁城才会如此卖力,亲自来担任筹委会的主席。不过,在筹委会正式开会时,他几乎没有到过,每次都是派李大超为代表。
  6月20日,是上海市政府为虞洽卿摆寿宴,地点在市政大厅。在寿宴开始前的祝词中,吴铁城向外界宣布,洽卿防痨医院正式启动,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6月21日是第5天,由工部局出面设宴,地点在工部局大楼,总董杰斯塔布亲自为虞洽卿斟酒。但与以前的几次寿宴相比,这一次最为寒酸,这既有国外风俗与国内风俗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办理寿宴的费用,虽经总董首肯,但极为有限。因为在平时,只有中国人请这些外国人,而外国人专门宴请中国人,尽管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屈指可数。而工部局专门为华人设宴祝寿,这还是第一次。
  在祝寿筹委会会议上,宁波旅沪同乡会提出在镇海、慈溪、余姚三县交界处为虞洽卿立一铜像,以志永久纪念。这一建议遭到虞洽卿本人反对。他认为,虽然在慈溪淹浦的崇寿宫内,有吴锦堂的铜像,这是后人为缅怀这位乡贤所立,自己做的慈善公益事业与吴锦堂相比,难以相提并论。但在时隔76年之后,在他的故乡龙山,一座通高9米(其中像5.5米)的雕塑屹立于斯,与天叙堂遥遥相对。昔日荒凉的海滩,如今已是一处新兴的工业集聚区。虞洽卿泉下有知,也应当为家乡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感到由衷的欣慰了。
  7月4日至6日的寿庆活动,在宁波旅沪同乡会内举行。最为隆重的是7月5日下午4时开始的祝寿盛典。这一天,礼堂的布置也别具特色,门外临时搭建了高大的牌楼,大批巡捕赶来维持秩序。从牌楼到一楼大厅,两侧摆满了对联和寿幛,所有寿礼均分陈于大厅四周。林森所赠的大匾,上书“福禄眉寿”四个大字,放于一楼大厅的正上方,其下是一个特大型蛋糕,直径1.5米,高达2米。二楼大厅是作为开会和演讲之用,三楼是宴会厅。负责大会筹备的共有15个小组,分别是:主席团,由8人组成,负责来宾的迎送;总干事组,由3人负责,督促协调各组的工作;其他分别是总务组、会计组、庶务组、剧务组、招待组、文书组、交际组、卫生组、陈设组、交通组、宣传组、纠察组、饮食组。重要来宾有陈立夫、梅兰芳、叶恭绰、严独鹤、孙衡甫、秦润卿、李思浩、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张公权、王一亭、沈维挺、袁履登等,吴铁城派代表李大超,孙科派代表吴经熊,共800余人。
  下午4时,在一阵清脆悦耳的振铃声中,司仪邬崖琴宣布祝寿会开始,杨犹龙担任会议记录。先由方椒伯代表祝寿筹委会致词,然后全体参会人员向虞洽卿行鞠躬礼。之后,虞洽卿在会上作了自述,大致讲了在上海55年来的变化和其间发生的一些大事,并对前来参加寿宴的人表示感谢。虞洽卿的讲话稿并不长,在1600字左右。他在谈到自己初到上海时,身上只有5元钱,他父亲在世时,每月的工资也只10元钱,如今事业有成,不应忘记勤俭二字,引来了一片掌声。他还号召到会的诸位成功人士,要多做善事,为子孙着想,因为善能致福。这一番讲话,即使是放到今天,也有其现实意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热心公益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理念。
  接下来是钮永建致词。钮永建,字惕生,1870年出生于上海,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担任过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次长、江苏省主席等职。他的演讲主要是对虞洽卿支持辛亥革命大加赞扬,说他说中华民国创立的一大功臣。
  另一位在庆典上致词的是王晓籁。他是浙江嵊州甘霖镇的白泥墩村人,出生于1887年。他不但是一位实业家和银行家,也是一位爱国人士。1936年,他担任中国航空协会总理事长后,主张尽快壮大空军力量,积极筹划民间飞机捐献活动。抗战爆发后,他一面积极救助伤员,一面发表坚决抗日的主张,险遭傅筱庵暗杀。他在讲话中对虞洽卿吃苦耐劳的品质,为国家服务而不求一官半职的志向表示钦佩。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的京剧票友,1939年10月8日,上海戏剧学校创办后,他是校董之一。
  祝寿的堂会演出在7月6日下午2时,演出的剧目有《七子八婿》《十二太保》《大登殿》《太白醉写》《追韩信》《坐宫见娘》等。上海电台为祝寿也安排了特别节目,由上海著名滑稽戏演员白笑笑、鲍乐乐、赵希希、陆奇奇、范哈哈等分时段表演并播出。上海钱业公会还通知各钱庄,于7月5日一律在店门口悬挂彩旗,为虞洽卿的祝寿增添了欢乐气氛。
  就在大家尽兴享受寿宴之际,有几个人提出,在上海法租界有两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马路,在公共租界内也应当有一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马路,而此人则非虞洽卿莫属。此议一出,应者蜂起。第二天就有一份报告送到了工部局,提出要用虞洽卿的名字来命名一条马路。理由当然也十分充足,说虞洽卿功高德勋、热心社会、慈善为怀、贡献极多,尤其是在维护租界秩序,化解各类矛盾中,更是不辞劳苦,全力以赴;再说他是工部局5位华董之一,于官于民,都是声誉卓著。当时公共租界的马路命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中国的地名来命名,如南京路、广东路、浙江路、福州路等。另一种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如霞飞路、极司菲尔路、白脱路等。虽然在法租界有麟桂路和朱葆三路,但这两条小马路都是在他们死后才命名的。如今虞洽卿尚在世而就以他来命名马路,工部局确实也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据工部局华人委员钱龙章回忆,收到这份报告后,工部局马上召开了董事会,商量这一提案。用虞洽卿的名字来名命马路,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这样做是否合适,因为在公共租界,这样的命名毕竟是第一次,有些人心中总有点儿疑惑不决。二是命名的马路是改名而非新建,对于在这条马路上开店、居住的人或多或少会带来影响,所以在民意方面是否会引起反应。第三是哪一条路命名比较合适,也是争议的一个焦点。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比较顺利,先由总董杰斯塔布表态同意,其余的人见总董已经有了态度,大家也就齐声附和。这位总董原是工部局的董事,前任总董费信淳因为在顾竹轩官司时有不当行为,再加上在五卅事件中处置不力,经六国领事商量后被撤换。在此重要的人事变动时,虞洽卿曾向英、美等领事馆提出让杰斯塔布为总董,为此,他在其他一些领事面前,也曾为杰斯塔布讲过不少好话,从私交上说,虞洽卿与他也有深厚的交情,所以杰斯塔布第一个表示赞同。第二个间题是与第三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当时有人提出的是虞洽卿的公馆所在马路,亦即海宁路改名为虞洽卿路。但江一平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将西藏路改名更为合适。西藏路是一条极为繁华的马路,南至法租界,北到苏州河,不但横贯了北京路、南京路、广东路、福州路等一些重要马路,而且还有大世界、跑马厅等重要设施。反对者提出,这条马路上商店太多,一旦改名,怕引起一些店主的不满。江一平又提出可以派人前去对沿路的商店进行走访,征求他们对改路名的意见。杰斯塔布认为可行,如果沿途店家没有意见,就将西藏路改名为虞洽卿路。散会以后,由工部局派人去征询意见。这项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沿路的所有店家几乎无人反对,而且大家一听说是以虞洽卿的名字去命名,更是觉得为中国人的脸上争光,将来如有什么麻烦,也可以请虞洽卿出面做个调停,所以都表示拥护。就这样,到7月26日工部局就发出了将西藏路改为虞洽卿路的公函,并向六国领事馆备案。,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名字只用了8年时间,1943年汪伪政府为削弱英美在租界的影响力,将虞洽卿路又改成了西藏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这条路更名为西藏中路。
  改名已获通过,接下来就是要举行一个隆重的道路命名仪式。这一活动由上海市商会等16个社会团体共同发起并操办,时间定于1936年10月1日。这16家单位是:上海市商会、四明银行、公共租界纳税华人会、宁波通运汽车公司、上海商团华队公会、宁波永耀电灯公司、上海市第一特区市民联合会、宁绍轮船公司、上海交易所联合会、三北轮埠公司、四明公所、鸿安商轮公司、上海市轮船同业公会、宁兴轮船公司、宁波旅沪同乡会、鸿安堆栈公司。每家单位的总经理或会长为筹委会主席团成员。到了9月30日这一天,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也纷纷赶来采访,20余个国家的领事馆均寄来回执,表示将出席命名大典。当天晚上,虞洽卿在福州路梅园酒家设宴,招待外国领事,出席预祝酒会并作陪的有王晓籁、杜月笙、张啸林、李大超、潘公展、吴经熊、秦润卿、江一平等20余人。总干事毛和源具体安排并接受记者采访。
  10月1日的庆典活动分为两大内容:一是进行队伍巡游,二是在同乡会内举行庆祝大会。
  巡游队伍于10月1日上午先在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大看台集合。大看台上悬挂了万国旗,五彩缤纷,迎风飘扬。在看台上临时搭设了一个检阅台,背景是中华民国国旗,台前置花卉盆景。上午10时许,巡游队伍出发前先接受虞洽卿的检阅。检阅队伍分为6队,由陈时侠任总指挥,万国商团中华队总队长徐通浩少校陪同虞洽卿走上检阅台。走在最前面的是马巡队,后面分别是工部局军乐队、护旗队、中华队、虞氏礼车队、翻译队和各团体组成的代表队。万国商团总司令葛雷采上校对巡游队伍进行了编排。各队的领队由筹委会主席团成员担任。中华队和翻译队两队共有人员300名,护旗队人数最多,由宁波旅沪同乡会各小学、各团体组成,约有500余人。检阅开始,所有巡游队伍先绕场一周,然后到大看台前列队,由虞洽卿致词,然后开始巡游。一时间,礼花齐放,鞭炮齐鸣。当时根据规定,租界内除过年时可燃放烟花爆竹外,其余时间是不准许的。这次马路命名,事关重大,况且有工部局同意,所以放鞭炮也就属于例外了。游行的路线是从跑马场经马霍路(今黄陂北路)到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至西藏路口(虞洽卿路)转向北,一直到苏州河边的泥城桥(也叫新垃圾桥或西藏路桥)止,队伍解散。经过路口如南京路、广东路、九江路、福州路等均实行临时交通管制。虞洽卿由徐通浩陪同乘坐礼车队到同乡会门口下车,其余巡游队伍全部到苏州河边。据1936年10月2日《申报》报道,巡游队伍整齐严肃,沿途观众万人空巷,欢呼若狂。工部局为维护秩序,增添了大量巡捕,分固定岗和流动岗两种,疏导观众,保证马路的畅通。沿途商家,悬挂彩旗,在礼车队经过门口时也被准许燃放鞭炮。在爱多亚路、南京路新世界、大新公司及一些重要建筑上,都有巨型标语,上书“庆祝虞洽卿路命名典礼”。到了晚上,在跑马场大看台上还演出了京剧,燃放了焰火。据说这焰火是剧务组人员精心准备的,不但燃放的数量多,时间长,而且造型也很别致,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焰火晚会。上海明星影片公司认为这次庆祝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专门派出摄制组,从开始到结束,摄制了有声电影,以作为永久纪念。
  在同乡会会场内外,也是装扮一新。大门口的红绿彩绸扎成牌楼一座,上悬巨幅横额,“庆祝虞洽卿路命名典礼”几个大字分外醒目。礼堂设于二楼,正中悬挂中华民国国旗,两边分别陈设杜月笙和金廷荪送的两个大型银爵。杜月笙的银爵镌“今名永保”,金廷荪银爵镌“口碑载道”。四周有花篮。德国、美国、英国、比利时、葡萄牙、挪威、法国、希腊、巴西、荷兰、丹麦、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国家的领事馆,分别由总领事或副领事亲临会场送贺。工部局总董、副董、董事及各处负责人全部到会。驻沪的外国机构有江海关、总邮务司等。外国的银行、洋行、房地产公司、轮船公司、邮轮公司等30家也派代表参加。英国的《泰晤士报》经理诺丁汉、美国的《密勒氏评论报》创办人鲍威尔也到会祝贺。
  值得指出的是,鲍威尔所创办的这份报纸,曾经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过很多报道。鲍威尔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系,1936年11月,他曾专程去陕北延安作过采访,毛泽东专门接见他并谈了对时局的看法。回到上海后,他在报上登出了访问延安的全部内容,他支持中国抗日,反对日本侵华,曾引起过日伪特务的注意。后来埃德加·斯诺到上海后,就是在这家报社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报社遭到日本特务的查封,他也被捕入狱。日本宪兵队对他严刑审讯,但他坚持自已的观点,以致双脚被打断而致残。1942年在交换战俘时获释,回到美国。1946年对日本战犯审判时,他不顾双腿行动不便,出庭作证,指控日本侵华暴行。1947年在美国病逝。1945年10月,《密勒氏评论报》在上海复刊,鲍威尔的儿子威廉·鲍威尔接任。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密勒氏评论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家被允许在大陆存在的美国媒体。抗美援朝爆发后,这份报纸又作了很多客观的报道,尤其是美国军队使用细菌武器的报道,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1953年6月因经费等问题而停刊。
  出席道路命名庆祝典礼的中外来宾共1000余人。先由筹委会主席王晓籁报告筹备的经过和这次活动的意义。接着由工部局总董埃诺德·杰斯塔布致词,他认为将这条马路改名,一是纪念虞洽卿七十大寿;二是纪念虞洽卿旅沪55周年;三是对虞氏服务社会、奉行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示敬仰。接着由徐新六、黄炎培、傅筱庵分别致词,最后由虞洽卿作答谢词。
  来电表示祝贺的有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陈介、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徐漠、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总训练部少将委员王文翰、宁波商会会长周大烈等数十人及一些商会、同业公会、同乡会等团体。
  从1日下午2时起,在同乡会内开始演戏,有马丽云与小白牡丹的《贺后骂殿》、金碧玉的《鸿鸾禧》、王瑶卿的《珠帘寨》等。
  从8月份开始,工部局工务处开始将原西藏路的路牌经髹漆后,全部换成虞洽卿路,各沿路的商店门牌也全部更换。其动作之快、效率之高,实在罕见。诚如汪仁泽先生所说,此时的虞洽卿已处于人生的巅峰,他所担任的公司、社会团体董事长、理事长、高级顾问、咨议等各种头衔已100余个,再加上一条主要马路的命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滩上第一人。
  【参考文献】
  1.金普森.虞洽卿研究.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
  2.上海地方史资料(第一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
  3.汪仁泽.虞洽卿传.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7.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