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航运、教育与家乡并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19
颗粒名称: 六 航运、教育与家乡并重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8
页码: 185-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虞洽卿的一生以航运业为主,计划把龙山建成全国的模范镇,谋划发展教育事业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虞洽卿 航运 教育

内容

从现有资料看,虞洽卿的一生以航运业为主,从1915年创办三北轮埠公司为标志,他几乎把绝大部分精力投放到航运事业上。同时,他那深厚的家乡情怀,并没有因为事业的扩张而有丝毫减弱。这一点,可以从他投资家乡的各项建设中得到证实。
  辛亥革命以后,虞洽卿是孙中山提倡振兴实业的积极响应者和实践者。他在担任宁绍轮船公司总经理期间,曾因“甬兴轮”事件被免职。这一事件的经过是非常滑稽的。1914年,有人提议将“甬兴轮”以6万两白银的价格出售,并认为将此款用于购买一艘新的轮船亦绰绰有余。此议一出,股东们都表示同意,只有虞洽卿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各国船只纷纷奉调回国,而中国是中立国,商轮可自由行使于各国港口,正是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一旦出售旧轮而再购新船,在时间上至少得一年以上,这将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坚决不同意。但股东们认为虞洽卿大权独揽,无视股东利益,并要求改组公司的行政机构和负责人。虞洽卿见自己的主张无效,就提出加价5000两白银,即65000两的价格买下了这艘“甬兴轮”。对此价格,股东们当然没有异议。没过几天,他凭着在上海多年的关系,就将此轮以年租金30万两白银租给了外商。股东们闻讯哗然,要求董事会召开会议,要将虞洽卿购置的轮船收回。在董监事联席会议上,与会人员一致反对虞洽卿再担任总经理一职,并要求他归还“甬兴轮”。可奇怪的是,在第二天的总经理选举会上,除了董监事成员外,其余股东们一致同意虞洽卿担任总经理。监事会代表盛丕华还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甬兴轮”暂时扣押。虞洽卿在联席会上,对这次事件作了解释:我原来就不同意将“甬兴轮”出售,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是你们各位都表示反对,在此情景下,我才加价收购,这与你们的初衷是一致的。我买下以后,这艘轮船就是我的财产,怎样处置,是出借出租或再次出售,与你们董事会毫不相干,怎样就成了宁绍公司董事会的讨论议题呢?但与会者依旧不肯罢休,认为虞洽卿原来就有这样的信息,是瞒骗不报,而且,作为一个总经理,应当为公司的利益着想,而不应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虞洽卿有口难辩,心中当然不快。但对于继续担任总经理一职,他坚决予以拒绝。后来在朱葆三、张让三等人的调处下,双方都作出了让步,宁绍轮船公司不再追究他的责任,虞洽卿也将“甬兴轮”退还,并由他出面与外商继续履行合约。一场风波过后,虞洽卿看到了股东们目光短浅又争相要权的弊端,决定脱离宁绍公司,全力经营自己的三北轮埠公司。事后,他还在沪上的各大报纸刊登声明,以澄清外界对自己的误解。
  其实,早在1913年,虞洽卿就已经在龙山创办三北公司。至于为什么要在如此闭塞的地方创办轮船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这是他创办轮船公司的初衷,也是对航运业的深刻认识。另外,他还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能忘记家乡父老,上海有的家乡也都应有。正是出于这种浓厚的故乡情怀,他才把家乡的建设时刻放在心上。
  龙山码头筹建之初,虞洽卿就有一个宏伟的计划,那就是要把龙山建成全国的模范镇。南洋劝业会结束后,虞洽卿就有意把小火车和铁轨拆运到龙山。当初为使南洋劝业会如期举行,虞洽卿曾垫付白银36万两,这笔银子在劝业会闭幕后才得以归还。按照商人的习惯,这笔不算小数目的银子出借一年,应当有一笔利息,但虞洽卿并没有计较,而是提出要将这些铁轨拆为己有。当时有位侨商叫张煜南,愿意出资30万元继续使用劝业会的场馆,清朝政府表示同意。而对于小火车在劝业会结束后则已成为一种陈设,失去了实际作用,所以虞洽卿提出拆除并归他使用,清朝政府一来作为对他的褒奖,二来也是顺水人情,很快表示同意。这些铁轨和小火车被运到龙山后,虞洽卿将铁轨从龙山镇铺到码头,成为三北公司连接内陆水运和海运的主要通道。小火车的使用,使龙山这一海隅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虞洽卿又请人来龙山考察,按照他的设想,绘制了一幅龙山发展规划图。在他的心中,龙山的未来是美好的,不但运输方便,街道、景观也都是一流的。他设想用运输业带动商贸业,以商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其他事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人口集聚的效果。正是出于这一思路,他先后在龙山建造了发电厂、电话局、电报房、自来水厂等基础性的设施,疏通了河道,改建了道路,甚至还申请设立龙山海关。在他的努力下,龙山一度成为新闻记者和各界人士聚焦的热点。接着,他又在龙山开设银行、扩大原来学校的规模,开辟了新昌隆贸易街。这些设施的建造,几乎全部是他一人出资。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虞洽卿还另外建造过一条小火车轨道,那是一条从宝幢到大碶长约3公里的轻便铁道。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是方便看客去天童寺、育王寺游览。但也有人认为,这条铁路并不是虞洽卿所建,而是鄞县人乐振葆出资建造的,虞洽卿只是把龙山的剩余的铁轨和小火车低价卖给了乐振葆。据出版于1934年11月的《鄞县建设》一书记载,1931年,乐振葆捐资在杨木碶旧址建新碶,还出资修建从宝幢到璎珞的轻便铁道,全长3公里,是为鄞县境内第一条铁路。上述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姑且不论,但虞洽卿热心家乡建设并为此所作的贡献都是显而易见的。
  在关注家乡的同时,虞洽卿的航运业也正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大发展。1917年,虞洽卿出资20万元,成立了宁兴轮船公司,由其长子虞顺恩管理,并购入旧轮一艘,排水量为3439吨,经重新装修髹漆后定名宁兴轮,航行于沪甬线上。一战期间是中国航运业的黄金时期,虞洽卿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不但使三北轮埠公司赢利丰厚,而且还不断增资,先后购入1500吨以上的旧船升有轮、敏顺轮和惠顺轮,将航线扩大至新加坡、缅甸仰光和俄罗斯的海参崴。1918年,他盘下了英商的鸿安商轮公司,改名为鸿安商轮公司,在中国注册,同时在长江沿线的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汉口等码头设立栈房,使长江航线上的轮船增至5艘。到1921年,三北公司及其旗下的宁兴、鸿安两公司共有船17艘,总吨位为12540吨,另外还有小型船只46艘。到了1936年底,三北公司的船只已超过80艘,总吨位在9万余吨,此时的虞洽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船王,就连招商局的轮船数量和总吨位也在其下。尽管这一过程艰难而曲折,但虞洽卿还是闯过了一道道难关,稳坐中国航运业的第一把交椅。在船只数量增加的同时三北公司轮船的单艘载重也越来越大,一般都在5000~6500吨之间。
  轮船数量的增多,带来的后续问题就是燃料的紧缺。当时的轮船主要燃料是煤,而根据行政院经济部燃料管理委员会规定,运煤一般均由外轮代理,而且运费都支付外汇。由于耗煤量大,外轮的运煤,又往往不及时,常使轮船因燃料而延误,于是虞洽卿向燃料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购置运煤专用船只。因为运煤船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当时这类船只有美、英、德等国能打造,于是虞洽卿向美国的一家公司订购了一艘天龙轮,计价36.4万美元。燃料管理委员会同意此方案,答应这笔美金由中央银行结汇。可是过了几个月,燃管会却突然变卦,说不再使用外汇,改由本币结算。可是对方却不肯变更,还扬言如不按期支付,将收回轮船并追究法律责任。于是,虞洽卿以航运信托公司名义致电行政院,陈述理由及面临困难。最后在行政院协调下得以解决。这一小插曲可以看到当年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之难。不管怎么说,到了抗战爆发前夕,即1937年的上半年,虞洽卿的三北公司已至鼎盛期。这时的三北公司不但轮船数量多,而且人员也多,仅以龙山的三北下公司为例,除三儿子虞顺慰为总经理和两位协理外,在公司工作的人员就有50余名,分为秘书室、稽核室、财务处、业务处、船务处、总务处、栈埠处、工程室等8个部门,这还不包括船上的人员在内。由此可见,上海总部及宁波、南京、汉口以及长江支线上的各分公司和货栈管理等人员,应该在千人以上,再加上船上作业人员,总数不下几千人。这支庞大的队伍连同那些轮船码头、航线等构成了三北公司蒸蒸日上的经营格局,也奠定了虞洽卿在中国航运界的领袖地位。
  现在的东钱湖景色秀美,前去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在80多年前,虞洽卿曾经发起疏浚东钱湖的一次专门活动。1931年3月,宁波旅沪同乡会接到鄞县地方人士的请求,说东钱湖年久失修,湖底淤涨,蓄水功能减退,有可能危及周围的农田村庄。接报后,虞洽卿与鄞籍人士庄崧甫、邬志豪等开会商量,决定成立一个疏浚东钱湖筹备委员会,以虞洽卿、庄崧甫、邬志豪、张申之等人为常务干事,对东钱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同年8月,由乐振葆、张继光、张申之、陈蓉馆、金廷荪等人为主,发起成立了宁波灵桥改建筹备委员会。虞洽卿作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造福家乡的活动。
  据有关史籍记载,宁波的灵桥最早建于唐兴庆三年(公元823年)。因三江口地理位置特殊,位于甬江、姚江、奉化江汇流之处,不但水流湍急,而且还有杭州湾口的潮水倒灌,分居两岸的民众为方便交通,用16只木船以铁锁相连,上铺6尺宽的木板,两旁施以绳索作护栏,这是灵桥出现之前的过江方式,也可视为灵桥的雏形。在此后的一千余年中,船坏了修船,木板破了换木板,一直以这种浮桥作为两岸联接的通道。1922年秋,一场台风来袭,船只木板悉数被毁。此后虽又重新修复,但随着宁波人口的增多,交流的频繁,这种浮桥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两岸百姓呼吁政府修桥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灵桥改建筹备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在宁波历史上第一座新颖的现代化桥梁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虞洽卿联系了上海工部局英国工程师詹姆森,请他到宁波来对建桥位置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预算。经过一番详细的勘查,詹姆森认为这里的江水流速快,且又与杭州湾相通,潮水涨落明显,在江中打桩成本高,安全性差,故建议仿照上海外白渡桥的形式。这一设想,得到筹委员的一致认可。经过初步测算,这座桥的建筑费用估计为50万元大洋,再加上两岸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费12万元,其他费用8万元,合计共需资金70万元。在资金的筹措上,虞洽卿建议以旅沪甬商为主,地方政府和乡贤也适当承担。最后决定由上海方面承担50万元,宁波方面承担20万元。
  为尽快落实上海方面的50万元经费,经乐振葆提议,在上海也成立灵桥改建筹备委员会,办公地点就设在宁波旅沪同乡会内。经过乐振葆和虞洽卿的共同努力,1931年底50万元基本筹措到位。在勘查设计中,除英国工程师詹姆斯外,还聘请了新江记营造厂的工程师竺泉通。当然,这些勘查和设计只是前期工作,但也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此期间,上海灵桥改建筹备委员会多次开会,商议灵桥的建设单位。经多方调查,大家一致认为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比较理想。
  西门子公司于1847年10月1日由德国人维尔纳·冯·西门子创立于慕尼黑,是最早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外国公司之一。1872年,西门子公司向中国出口了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之后,又向中国出口了工业设备、照明生产设备、交通设备等,在中国有着较高的声誉。对于灵桥的设计和建设,西门子公司非常乐意接受,在签订了合同之后,立即进入了桥梁的设计施工。为确保质量,灵桥使用的钢材由德国孟阿思桥梁公司提供,两岸打桩的混凝土由丹麦的康益洋行承包。该洋行于1919年开设于上海,1953年收归国有,是上海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油漆由美国的信昌洋行承包。自1934年5月1日开工,历时两年,于1936年5月25日竣工,6月27日举行了隆重的竣工通车典礼。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在建造的过程中,两岸共拆迁住户46户,没有发生一起冲突。灵桥的设计寿命为70年,2006年6月,德国西门子公司还专门寄来函件,提醒相关部门应该注意维修。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到钦佩。灵桥全长132米,江面跨度97.5米,桥宽20米,是宁波有史以来第一座现代化桥梁。
  启迪民智,教化民风,是虞洽卿乡土情怀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小学除学生免费入学外,还给那些家境贫困者以补助,让很多本来读不起书的少年有了上学的机会。随着宁波人去上海谋生者越来越多,那些打工者子女的求学问题逐渐显现出来。1913年,虞洽卿以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名义,开始筹划办学事宜。经理事会商量,决定由一些宁波籍的富商捐资,创办学校。1914年,宁波旅沪小学诞生于大浦路,到1920年增至3所。因为是免费入学,前来就读的学生不断增多,到1928年底增至10所,有教职工83人,学生总数达3460人。为适当减轻学校的负担,后来不得不采取措施,即一般学生半费就读,贫困生全免。据统计,当时的全免生共有372人。在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是18岁以上的成年,因为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所以有几所学校还专门开设夜间班。这大概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民工子弟学校,也是虞洽卿办教育的一个缩影。从担任同济大学校董到创办10所民工子弟学校,再到创办四明大学,其中贯穿的“教育强国”的理念,也是他重视培养人才、振兴一方经济的具体行动。虞洽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造福家乡人民,除了投资建设外,还谋划发展教育事业,这应该是他更具战略眼光之举。
  【参考文献和注释】
  1.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慈溪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
  2.汪仁泽.虞洽卿传.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7.
  3.方印华.三北虞洽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4.龙山规划图由宁波市镇海区严水孚提供。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