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六 航运、教育与家乡并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19
颗粒名称:
六 航运、教育与家乡并重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8
页码:
185-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虞洽卿的一生以航运业为主,计划把龙山建成全国的模范镇,谋划发展教育事业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虞洽卿
航运
教育
内容
从现有资料看,虞洽卿的一生以航运业为主,从1915年创办三北轮埠公司为标志,他几乎把绝大部分精力投放到航运事业上。同时,他那深厚的家乡情怀,并没有因为事业的扩张而有丝毫减弱。这一点,可以从他投资家乡的各项建设中得到证实。
辛亥革命以后,虞洽卿是孙中山提倡振兴实业的积极响应者和实践者。他在担任宁绍轮船公司总经理期间,曾因“甬兴轮”事件被免职。这一事件的经过是非常滑稽的。1914年,有人提议将“甬兴轮”以6万两白银的价格出售,并认为将此款用于购买一艘新的轮船亦绰绰有余。此议一出,股东们都表示同意,只有虞洽卿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各国船只纷纷奉调回国,而中国是中立国,商轮可自由行使于各国港口,正是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一旦出售旧轮而再购新船,在时间上至少得一年以上,这将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坚决不同意。但股东们认为虞洽卿大权独揽,无视股东利益,并要求改组公司的行政机构和负责人。虞洽卿见自己的主张无效,就提出加价5000两白银,即65000两的价格买下了这艘“甬兴轮”。对此价格,股东们当然没有异议。没过几天,他凭着在上海多年的关系,就将此轮以年租金30万两白银租给了外商。股东们闻讯哗然,要求董事会召开会议,要将虞洽卿购置的轮船收回。在董监事联席会议上,与会人员一致反对虞洽卿再担任总经理一职,并要求他归还“甬兴轮”。可奇怪的是,在第二天的总经理选举会上,除了董监事成员外,其余股东们一致同意虞洽卿担任总经理。监事会代表盛丕华还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甬兴轮”暂时扣押。虞洽卿在联席会上,对这次事件作了解释:我原来就不同意将“甬兴轮”出售,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是你们各位都表示反对,在此情景下,我才加价收购,这与你们的初衷是一致的。我买下以后,这艘轮船就是我的财产,怎样处置,是出借出租或再次出售,与你们董事会毫不相干,怎样就成了宁绍公司董事会的讨论议题呢?但与会者依旧不肯罢休,认为虞洽卿原来就有这样的信息,是瞒骗不报,而且,作为一个总经理,应当为公司的利益着想,而不应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虞洽卿有口难辩,心中当然不快。但对于继续担任总经理一职,他坚决予以拒绝。后来在朱葆三、张让三等人的调处下,双方都作出了让步,宁绍轮船公司不再追究他的责任,虞洽卿也将“甬兴轮”退还,并由他出面与外商继续履行合约。一场风波过后,虞洽卿看到了股东们目光短浅又争相要权的弊端,决定脱离宁绍公司,全力经营自己的三北轮埠公司。事后,他还在沪上的各大报纸刊登声明,以澄清外界对自己的误解。
其实,早在1913年,虞洽卿就已经在龙山创办三北公司。至于为什么要在如此闭塞的地方创办轮船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这是他创办轮船公司的初衷,也是对航运业的深刻认识。另外,他还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能忘记家乡父老,上海有的家乡也都应有。正是出于这种浓厚的故乡情怀,他才把家乡的建设时刻放在心上。
龙山码头筹建之初,虞洽卿就有一个宏伟的计划,那就是要把龙山建成全国的模范镇。南洋劝业会结束后,虞洽卿就有意把小火车和铁轨拆运到龙山。当初为使南洋劝业会如期举行,虞洽卿曾垫付白银36万两,这笔银子在劝业会闭幕后才得以归还。按照商人的习惯,这笔不算小数目的银子出借一年,应当有一笔利息,但虞洽卿并没有计较,而是提出要将这些铁轨拆为己有。当时有位侨商叫张煜南,愿意出资30万元继续使用劝业会的场馆,清朝政府表示同意。而对于小火车在劝业会结束后则已成为一种陈设,失去了实际作用,所以虞洽卿提出拆除并归他使用,清朝政府一来作为对他的褒奖,二来也是顺水人情,很快表示同意。这些铁轨和小火车被运到龙山后,虞洽卿将铁轨从龙山镇铺到码头,成为三北公司连接内陆水运和海运的主要通道。小火车的使用,使龙山这一海隅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虞洽卿又请人来龙山考察,按照他的设想,绘制了一幅龙山发展规划图。在他的心中,龙山的未来是美好的,不但运输方便,街道、景观也都是一流的。他设想用运输业带动商贸业,以商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其他事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人口集聚的效果。正是出于这一思路,他先后在龙山建造了发电厂、电话局、电报房、自来水厂等基础性的设施,疏通了河道,改建了道路,甚至还申请设立龙山海关。在他的努力下,龙山一度成为新闻记者和各界人士聚焦的热点。接着,他又在龙山开设银行、扩大原来学校的规模,开辟了新昌隆贸易街。这些设施的建造,几乎全部是他一人出资。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虞洽卿还另外建造过一条小火车轨道,那是一条从宝幢到大碶长约3公里的轻便铁道。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是方便看客去天童寺、育王寺游览。但也有人认为,这条铁路并不是虞洽卿所建,而是鄞县人乐振葆出资建造的,虞洽卿只是把龙山的剩余的铁轨和小火车低价卖给了乐振葆。据出版于1934年11月的《鄞县建设》一书记载,1931年,乐振葆捐资在杨木碶旧址建新碶,还出资修建从宝幢到璎珞的轻便铁道,全长3公里,是为鄞县境内第一条铁路。上述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姑且不论,但虞洽卿热心家乡建设并为此所作的贡献都是显而易见的。
在关注家乡的同时,虞洽卿的航运业也正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大发展。1917年,虞洽卿出资20万元,成立了宁兴轮船公司,由其长子虞顺恩管理,并购入旧轮一艘,排水量为3439吨,经重新装修髹漆后定名宁兴轮,航行于沪甬线上。一战期间是中国航运业的黄金时期,虞洽卿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不但使三北轮埠公司赢利丰厚,而且还不断增资,先后购入1500吨以上的旧船升有轮、敏顺轮和惠顺轮,将航线扩大至新加坡、缅甸仰光和俄罗斯的海参崴。1918年,他盘下了英商的鸿安商轮公司,改名为鸿安商轮公司,在中国注册,同时在长江沿线的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汉口等码头设立栈房,使长江航线上的轮船增至5艘。到1921年,三北公司及其旗下的宁兴、鸿安两公司共有船17艘,总吨位为12540吨,另外还有小型船只46艘。到了1936年底,三北公司的船只已超过80艘,总吨位在9万余吨,此时的虞洽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船王,就连招商局的轮船数量和总吨位也在其下。尽管这一过程艰难而曲折,但虞洽卿还是闯过了一道道难关,稳坐中国航运业的第一把交椅。在船只数量增加的同时三北公司轮船的单艘载重也越来越大,一般都在5000~6500吨之间。
轮船数量的增多,带来的后续问题就是燃料的紧缺。当时的轮船主要燃料是煤,而根据行政院经济部燃料管理委员会规定,运煤一般均由外轮代理,而且运费都支付外汇。由于耗煤量大,外轮的运煤,又往往不及时,常使轮船因燃料而延误,于是虞洽卿向燃料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购置运煤专用船只。因为运煤船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当时这类船只有美、英、德等国能打造,于是虞洽卿向美国的一家公司订购了一艘天龙轮,计价36.4万美元。燃料管理委员会同意此方案,答应这笔美金由中央银行结汇。可是过了几个月,燃管会却突然变卦,说不再使用外汇,改由本币结算。可是对方却不肯变更,还扬言如不按期支付,将收回轮船并追究法律责任。于是,虞洽卿以航运信托公司名义致电行政院,陈述理由及面临困难。最后在行政院协调下得以解决。这一小插曲可以看到当年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之难。不管怎么说,到了抗战爆发前夕,即1937年的上半年,虞洽卿的三北公司已至鼎盛期。这时的三北公司不但轮船数量多,而且人员也多,仅以龙山的三北下公司为例,除三儿子虞顺慰为总经理和两位协理外,在公司工作的人员就有50余名,分为秘书室、稽核室、财务处、业务处、船务处、总务处、栈埠处、工程室等8个部门,这还不包括船上的人员在内。由此可见,上海总部及宁波、南京、汉口以及长江支线上的各分公司和货栈管理等人员,应该在千人以上,再加上船上作业人员,总数不下几千人。这支庞大的队伍连同那些轮船码头、航线等构成了三北公司蒸蒸日上的经营格局,也奠定了虞洽卿在中国航运界的领袖地位。
现在的东钱湖景色秀美,前去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在80多年前,虞洽卿曾经发起疏浚东钱湖的一次专门活动。1931年3月,宁波旅沪同乡会接到鄞县地方人士的请求,说东钱湖年久失修,湖底淤涨,蓄水功能减退,有可能危及周围的农田村庄。接报后,虞洽卿与鄞籍人士庄崧甫、邬志豪等开会商量,决定成立一个疏浚东钱湖筹备委员会,以虞洽卿、庄崧甫、邬志豪、张申之等人为常务干事,对东钱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同年8月,由乐振葆、张继光、张申之、陈蓉馆、金廷荪等人为主,发起成立了宁波灵桥改建筹备委员会。虞洽卿作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造福家乡的活动。
据有关史籍记载,宁波的灵桥最早建于唐兴庆三年(公元823年)。因三江口地理位置特殊,位于甬江、姚江、奉化江汇流之处,不但水流湍急,而且还有杭州湾口的潮水倒灌,分居两岸的民众为方便交通,用16只木船以铁锁相连,上铺6尺宽的木板,两旁施以绳索作护栏,这是灵桥出现之前的过江方式,也可视为灵桥的雏形。在此后的一千余年中,船坏了修船,木板破了换木板,一直以这种浮桥作为两岸联接的通道。1922年秋,一场台风来袭,船只木板悉数被毁。此后虽又重新修复,但随着宁波人口的增多,交流的频繁,这种浮桥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两岸百姓呼吁政府修桥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灵桥改建筹备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在宁波历史上第一座新颖的现代化桥梁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虞洽卿联系了上海工部局英国工程师詹姆森,请他到宁波来对建桥位置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预算。经过一番详细的勘查,詹姆森认为这里的江水流速快,且又与杭州湾相通,潮水涨落明显,在江中打桩成本高,安全性差,故建议仿照上海外白渡桥的形式。这一设想,得到筹委员的一致认可。经过初步测算,这座桥的建筑费用估计为50万元大洋,再加上两岸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费12万元,其他费用8万元,合计共需资金70万元。在资金的筹措上,虞洽卿建议以旅沪甬商为主,地方政府和乡贤也适当承担。最后决定由上海方面承担50万元,宁波方面承担20万元。
为尽快落实上海方面的50万元经费,经乐振葆提议,在上海也成立灵桥改建筹备委员会,办公地点就设在宁波旅沪同乡会内。经过乐振葆和虞洽卿的共同努力,1931年底50万元基本筹措到位。在勘查设计中,除英国工程师詹姆斯外,还聘请了新江记营造厂的工程师竺泉通。当然,这些勘查和设计只是前期工作,但也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此期间,上海灵桥改建筹备委员会多次开会,商议灵桥的建设单位。经多方调查,大家一致认为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比较理想。
西门子公司于1847年10月1日由德国人维尔纳·冯·西门子创立于慕尼黑,是最早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外国公司之一。1872年,西门子公司向中国出口了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之后,又向中国出口了工业设备、照明生产设备、交通设备等,在中国有着较高的声誉。对于灵桥的设计和建设,西门子公司非常乐意接受,在签订了合同之后,立即进入了桥梁的设计施工。为确保质量,灵桥使用的钢材由德国孟阿思桥梁公司提供,两岸打桩的混凝土由丹麦的康益洋行承包。该洋行于1919年开设于上海,1953年收归国有,是上海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油漆由美国的信昌洋行承包。自1934年5月1日开工,历时两年,于1936年5月25日竣工,6月27日举行了隆重的竣工通车典礼。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在建造的过程中,两岸共拆迁住户46户,没有发生一起冲突。灵桥的设计寿命为70年,2006年6月,德国西门子公司还专门寄来函件,提醒相关部门应该注意维修。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到钦佩。灵桥全长132米,江面跨度97.5米,桥宽20米,是宁波有史以来第一座现代化桥梁。
启迪民智,教化民风,是虞洽卿乡土情怀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小学除学生免费入学外,还给那些家境贫困者以补助,让很多本来读不起书的少年有了上学的机会。随着宁波人去上海谋生者越来越多,那些打工者子女的求学问题逐渐显现出来。1913年,虞洽卿以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名义,开始筹划办学事宜。经理事会商量,决定由一些宁波籍的富商捐资,创办学校。1914年,宁波旅沪小学诞生于大浦路,到1920年增至3所。因为是免费入学,前来就读的学生不断增多,到1928年底增至10所,有教职工83人,学生总数达3460人。为适当减轻学校的负担,后来不得不采取措施,即一般学生半费就读,贫困生全免。据统计,当时的全免生共有372人。在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是18岁以上的成年,因为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所以有几所学校还专门开设夜间班。这大概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民工子弟学校,也是虞洽卿办教育的一个缩影。从担任同济大学校董到创办10所民工子弟学校,再到创办四明大学,其中贯穿的“教育强国”的理念,也是他重视培养人才、振兴一方经济的具体行动。虞洽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造福家乡人民,除了投资建设外,还谋划发展教育事业,这应该是他更具战略眼光之举。
【参考文献和注释】
1.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慈溪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
2.汪仁泽.虞洽卿传.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7.
3.方印华.三北虞洽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4.龙山规划图由宁波市镇海区严水孚提供。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