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五 风光一时的房产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18
颗粒名称:
五 风光一时的房产开发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8
页码:
177-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虞洽卿从事投资房地产的开发和经营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虞洽卿
房产开发
概况
内容
一个商人的成功与否,除了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外,还需要运筹帷幄的谋略和当机立断的胆魄,虞洽卿的身上就具备了这样的潜质。一次偶然的聚会闲谈,有时会爆出灵感的火花。虞洽卿与朱葆三之间一次不经意间的交流,使他萌发了投资房地产的想法。
自从跳槽到了鲁麟洋行任买办之后,虞洽卿与朱葆三多有往来,这位“宁波帮”的前辈在虞洽卿心目中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朱葆三于1848年3月11日出生于舟山定海,因父亲去世,14岁便到上海协记吃食五金店当学徒。他吃苦耐劳,勤奋自学,17岁时就因总账房谢世而接任总账房和营业主任,三年后又升经理。1878年店主因病逝世,五金店被迫关闭,朱葆三便自己开了一家慎裕五金店。此后他结识了叶澄衷和上海道员袁树勋,凭着超强的交际能力在上海获得了极速的发展,他先后投资银行和保险业10家、轮船公司7家,还在电业、自来水业、水泥、纺织、面粉等各个领域均有股份,成为上海工商界首屈一指的人物。虞洽卿十分钦佩朱葆三的为人和思路,所以两人经常见面,促膝长谈。
这次谈话的内容有点特殊,他们讨论的话题是一位专事房地产开发的外国商人哈同。这个后来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大慈善家的外国人,出生于1849年,1873年24岁时来到上海,先在老沙逊洋行打工,后来暗中从事鸦片贩卖而致富,1886年与中法混血儿罗迦陵结婚,先后担任过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董事。从1898年开始从事房地产的开发,到1901年脱离新沙逊洋行,自己组建哈同洋行,从此就一直以开发房地产为业。哈同的房地产经营也有过几次波折,但他都能够险中取胜,创下了不菲的成绩。在商言商,这是虞洽卿和朱葆三的主要话题,像哈同这种靠房地产几近暴富的人物,自然是他们热议的话题。他们谈到了哈同的经营手段,或巧取豪夺,或强横霸占的做法,深深感到要想在上海做成大生意,没有一点背景是难以支撑的,尤其是在爱俪园的扩建过程中,哈同采取的几乎是强盗般的手段。当所有的居民被迫搬迁之时,只有一个人坚决不屈服,他不但对哈同的威胁毫不理会,还特地挂出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张世镳家”四字,此人就是在前章说到的乘坐青衣小轿的名医张聋髶,这让所有的上海人对这位不屈从于权势的名医深感钦佩。两人谈论良久,朱葆三告辞回家,而虞洽卿却对房地产有了深厚的兴趣。
哈同洋行注册于1901年,按当时租界规定,洋行必须到香港的英国政府办事处登记。哈同跑了一趟香港,完成了洋行的登记注册手续,注册资本为200万元,经营项目是国际贸易和地产。所谓国际贸易,说穿了就是鸦片生意,这当然不能公开,只能利用一个合法的名称做外衣,至于地产,那就是房地产。哈同在南京路一带先是收购地皮,建造房子后出售。在获取地皮时,免不了劝说与威胁并用,软硬兼施,这样做目的是尽快赶走原住民,以最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令利润达到最大化。
与哈同相比,虞洽卿无论在人脉关系上还是资本实力上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况且像鸦片这种买卖他也是绝对不会做的。当时在苏州河以北今虹口区一带,还比较偏僻,人口也不多,所以地皮的价格也相对便宜,一般地皮只有几千元一亩,水稻田等只有300元一亩。虞洽卿自己筹了一些钱,又向银行借贷了几万元,首先买进了一块地。接着他又打听到在闸北有一处叫升顺里的房产出售,在天潼路一带有一处叫顺征里的房产出售。这两处已经建成的房产虽然时间不长,但建筑的布局和设计并不合理。虞洽卿买下了升顺里和顺征里两处房产后,组建了华顺、顺征两个房地产公司,开始从事房地产的开发和经营。
在设计上,虞洽卿认为上海早期的石库门住宅很受住户欢迎,于是就将房屋的建筑式样全部参照石库门的形状来做。石库门式的住宅,起源于1850年前后,起特点是以石条为门框,再配以坚实厚重的实木大门,具有很好的防盗功能。刚开始时,这种住宅叫石箍门,意思是这门及门框如石头箍住,安全可靠,后来因为宁波人到上海经商者越来越多,就将石箍门读成了石库门。此类民宅的最大特点是外面坚固,里面是二层楼房,很像江南传统的三合院,所以江浙一带的人对这种住宅特别感兴趣。虞洽卿身为宁波人,对于这种偏好习性当然是了解的,所以,他所开发的房产,大多都采用这一形式。石库门结构住宅的另一个特点是一门一户,在一条弄堂内虽有几十幢住宅,但都有各自独立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隐私的保护,这也是这种住宅受到住户欢迎的另一原因。
对升顺里和顺征里两处房子改造后,很快就销售一空,于是,虞洽卿又着手对苏州河北面一块地皮进行房产开发。在四明银行和宁绍轮船公司创办之前,虞洽卿原本打算在上海以房地产为主业,这是因为他担任荷兰银行买办之后,对于融资已有足够的把握,而这恰为开发房地产的必要条件。所以,除了组建华顺、顺征两家房地产公司外,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房产租赁公司。这家公司类似于今天的房产中介机构,一面搜集房屋信息,一面将这些信息通过报纸等媒体予以发布,介绍成功后,赚取一笔佣金。1907年和1908年,虞洽卿牵头发起成立了四明银行和宁绍轮船公司,并分别担任协理和总经理,这些职位一来需要投资,二来还得投入大量的精力,相比较而言,这两家新开张公司更需要他全身心地去张罗,这样就很少有时间去过问房地产。到1914年底,他离开宁绍轮船公司,在上海创办三北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又接盘英商的鸿安商轮公司,在航运业方面越做越大,最后将两家房地产转让,全力经营他的三北轮船公司。
1911年4月,四明银行遭遇到第二次挤兑风潮,原总董周金箴和经理陈薰与虞洽卿商议,准备筹措银元应对。作为同盟会会员,此时的虞洽卿正忙于同陈其美一起从事革命的准备,这引起了银行股东的极大不满,于是召开股东大会,决定改组四明银行。总经理陈薰为宁波镇海人,曾是上海源丰润票号总经理,担任过上海道库源通官银号司事,还在汉口开有钱局,是大清政府的重要铸钱机构之一。这些金融机构的重要职位,已经让陈薰忙得不可开交,偏偏在此之前,上海又出现了一波钱庄倒闭风潮,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陈薰筋疲力尽。在改组会上,陈薰主动提出辞去四明银行总经理一职,改由慈城半浦人孙衡甫出任四明银行总经理。周金箴和虞洽卿也分别辞去了总董和协理之职。孙衡甫出任四明银行总经理后,对银行的业务进行了整顿,一面聘请虞洽卿为顾问,准备创办四明保险公司和从事房地产的开发。
虞洽卿对四明银行怀有特殊的感情,对于孙衡甫的邀请十分乐意接受。到1912年底,他的两家房地产公司所开发的房产大多接近尾声,只有海宁路一带还有一些工程。经过详细的考察,虞洽卿提出几个建议,一是既然由四明银行出面开发房地产,所建的房屋均应冠以“四明”二字;二是根据上海当时的实际,应将房产定位在中高档较为适宜,既有石库门结构的住宅,也应有别墅区。这两条建议均被孙衡甫所采纳,房地产的命名有四明村、四明里和四明别墅等。
先来说四明别墅。1912年底开始兴建的四明别墅,位于愚园路567弄,先后共建造40幢,总面积为23510平方米。这些别墅的购买者多为达官贵人、民国要员和一些大老板,如中国社会党的发起人江亢虎,就住在57号。中国社会党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以“党”命名的党派团体,全国有490个支部,最多时党员达52万余人。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都是该党成员。如李大钊是天津支部的成员,陈翼龙、叶圣陶、顾颉刚、王伯样等是苏州支部成员。陈独秀于1920年9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曾经把“社会党”一名当做共产党创建之初拟订的名称。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把社会党作为暂定的名称。虽然后来改为中国共产党,但在组织成立之初,很多人都倾向于组织一个政党并以社会党命名。同时,江亢虎还于1911年7月10日在上海张园发起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并于1920年以中国社会党代表的名义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这个曾勉励文人当为民族国家尽责,宜尽文化之力,致意国事的文化学者,却于1939年应汪精卫之邀来到上海,担任了汪伪政府的国务委员兼考试院副院长,堕落成了一个汉奸,1946年11月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判处无期徒刑。但不管怎么说,他对社会研究还是有一定成绩的,也是当时的社会活动家之一。
四明银行开发的四明里房产范围较广,主要在淮海中路、重庆南路、南昌路一带,单幢总数在1000幢以上,面积也相当可观。
最为著名的四明村,位于今延安中路913弄。建筑石库门住宅118幢,总面积为29150平方米。这些房子分三批建成,分别是1912年、1928年和1931年。在规划和设计上,虞洽卿特别强调进出通道,为方便私家车的出入,主弄堂宽7米,支弄堂宽4米,这在当时的住宅群中已算是非常宽敞了。在这里居住的,除洋行、大公司的高级职员外,还有很多文化名人。早期的建筑均为两层楼,后来改成三层楼。直至今天,有的虽已被拆除,但大多数还依然保留着,成为上海名人荟萃的地段之一。
如住在118号的同盟会老会员周仰山,他与孙衡甫是儿女亲家,他的住宅很大,有6间石库门房子加一条弄堂。周仰山与周信芳之父周慰堂是远房堂兄弟,因周慰堂早年迷恋京剧被族长逐出祠堂,长期浪迹江湖,后来周仰山任族长后,力排众议,才使周慰堂和周信芳父子还族。为表示感谢,周信芳每年都要去周仰山处拜年。另外,上海火柴业巨头刘鸿生,是周仰山的学生,每年的正月初一,必去周家贺岁,这也成为周家最尊贵的客人之一。当年四明村的弄堂内有一首儿歌:“小弟弟小妹妹跑开点,敲碎玻璃老价钿。”说明早年四明村的房子为采光需要,窗户都安装了玻璃,这在当时可算是价格不菲的奢华装饰。但小朋友们却最喜欢把玻璃敲碎,因为碎玻璃可以用来兑换甜酒酿,这是他们解馋的最好办法。
为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四明村建有三种不同规格的房子。南段为高档住宅,中段为低档,北段为中档。建筑结构外部均为联体排式,山墙为马头形,外墙为红砖,清灰勾缝,在石库门的门楣上,均有中西结合的装饰图案,实木大门上,有一对铜环,体现了石库门建筑的基本特征。这些典型的建筑,是设计师黄元吉的杰作。
据杨忠明先生回忆,四明村的923号是一幢三层住宅,每月租金高达100元大洋。当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就住在这里。一楼厢房是陆小曼父亲的卧室,二楼厢房前间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主卧室,后间是吸烟室,三楼是徐志摩的书斋。1929年3月29日,大文豪泰戈尔赴加拿大途经上海时,曾到此留宿3天,就住在三楼的书房内。根据陆小曼回忆,这3天是她一生中最为快乐而难忘的时间。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塔乘济南号邮机前往北平,大约下午2时左右,飞机在济南,30里处党家庄附近,因天雨雾大,触西大山而坠毁。据说驾驶员王贯一,副驾驶梁壁堂与徐志摩三人均出生于1896年。同在南京登机的还有另外4人,但此4人在徐州下机,幸免于难。后来杨杏佛、梁思成等生前好友都对此事作了详细记述。
抗日战争时期,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曾住在四明村38号周建人原在北京,后经胡适和鲁迅的推荐,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他在上海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曾与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同读于光夏小学。周建人的第一位夫人是日本人,名叫羽太芳子,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的妹妹。周建人到上海后,羽太芳子一直住在北京八道湾,直至1964年去世。上海的夫人叫王蕴如,曾是周建人的学生,也是地道的绍兴人。据沈嘉禄先生回忆,王蕴如的绍兴霉豆做得特别鲜美,后来成了周家每餐必备的小菜之一。另一位住在四明村的著名人士是王福庵,1880年出生于杭州,1904年与丁仁、王褆、吴隐、叶铭等共同发起成立了西泠印社。他不但书法篆刻闻名于世,而且还精于算数和测绘,曾任中国印铸局技正。当时全国各地的官印,都是由印铸局篆铸,可见王福庵的篆刻艺术之精。王1930年到上海后,入住四明村,成为这里的文化名人之一。此外有被孙中山聘为高级顾问的高振霄,曾为保护共产党人士和爱国进步人士于1945年3月被日伪特务毒死于家中。他的儿子高式熊是著名书法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上海文史馆馆员。除书法和篆刻外,高式熊还是制作印泥的大师。他得到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的真传,其49号印泥秘方已被上海市政府认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四明村有一堵文化名人墙,上面刻着曾在此居住过的14位文化名人,他们是:
泰戈尔1961~1941 章太炎1969~1936
高振霄1876~1956 吴待秋1878~1949
王福庵1879~1960 周建人1888~1982
朱积成1890~1982 徐志摩1896~1931
来楚生1902~1975 陆小曼1903~1968
胡蝶1908~1989 吴青霞1910~2008
严俊1917~1980 高式熊1921~
这份厚重的名单不仅反映了四明村曾经的辉煌,也成为人们寻找名人足迹的一个必然去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当年的四明村,慕名前来的各种人物都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走进这条狭长的弄堂,留下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今天的人看来,这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但每当有人重新回忆起这里的岁月,依然会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清的情感。这也许是虞洽卿为我们保留至今的时代印记。
【参考文献】
1.戴尧宏.虞洽卿传.北京:大众出版社,2005.
2.徐铸成.杜月笙正传,哈同外传.北京:三联书店,2009.
3.杨忠.过眼云烟:沪上老弄堂四明村.新民晚报,2007-11-04.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