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 提倡并推广新生事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17
颗粒名称:
四 提倡并推广新生事物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7
页码:
170-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虞洽卿竭力推广的新生事物的情况,包含了电车、汽车等。
关键词:
虞洽卿
推广
新生事物
内容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世界科技革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模式。然而,当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进入中国时,却遭到了冷遇。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更是对这类先进技术不屑一顾,他们因循守旧,以不合祖宗规矩为借口加以拒绝,失去了很多原本可以改变现状,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种沉痛的教训至今仍具有警示的意义。当然,无论是在官场内部还是民间,还是有人对这些先进科技成果抱有乐于接受的态度,只是这股力量远比保守派要弱得多,相比之下,保守派对于维新派无论是人数上还是势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这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其中有一些官员和商人对于新生事物总是持积极态度,虞洽卿就是其中的一位。
上海开埠之初,市内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和马车,另外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独轮车。官员乘坐的轿子有严格规定,大小、装饰都得按规定办,否则就有僭越之罪,轻则挨批受训,重则革职查办,所以什么品级的官员使用什么样的轿子,大家都老老实实,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民间小轿就不同了,不但轿身较小,外面围的一般都是青色的布,故又称青衣小轿。但轿子和马车毕竟需要轿夫、马夫等人力,只有家境殷富者才用得起。但随着上海工业的发达,来上海做工的人越来越多,每天的上下班很成问题,因为这些打工者不可能在市区内租住,往往住在城外,路途较远,这就出现了另外两种适合普通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独轮车和黄包车。20世纪初,有一位英国作家初到上海,看到街上有人推着一个轮子的车,就去问车主,这车是派什么用的。车主告诉他,这叫独轮车,可以运送货物,也可以坐人。这位英国作家非常吃惊,他无论如何不相信只有一个轮子的车可以坐人。几天之后,他却发现,这种独轮车不但可以坐人,而且一车竟然坐了几人,推车者就是凭着两根车把,稳稳当当向前行进,这让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中国人确实了不起。黄包车是从日本引进的一种人力车,所以又叫东洋黄包车。作为普通民众的交通工具,独轮车和黄包车曾在上海占有重要地位。到了1901年的某一天,第一辆汽车进入了上海,使上海原有的交通格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901年11月,匈牙利商人李恩时将2辆汽车用轮船运到了上海。按照国外惯例,汽车是需要牌照的,于是他向公共租界提出申请。因为公共租界此前从未发过汽车牌照,而且发放汽车牌照需要交纳一定的税额。1902年1月1日,第一块小汽车牌照在上海诞生了,征税每月2元。这辆汽车在上海街头一出现,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据说这辆汽车行驶在街上,居然有人想凭着蛮力从后面把汽车拽住。结果可想而知,非但没有把汽车拉住,还差点送了性命。于是有人告到衙门,说汽车会拖死人,不准在马路上行驶。但由于汽车行驶在租界内,上海道无权干涉而作罢。对于这些新生事物,虞洽卿的态度截然相反,据说他曾去周家试乘小车,并在各种场合大力宣扬汽车的好处。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念现在看来十分平常,在当时却需要超前的眼光和魄力。到1903年,上海的汽车有5辆,1908年增加到118辆。当时为了迎合车主对特殊号码的兴趣及增加市政收入,租界当局还特地留出一些特殊号码以高价出售。如上海宁波籍房地产商周纯卿抢先夺得第1号牌照,2号被英籍犹太人沙逊夺得,3号被英国人马立师获取,而哈同只夺得第4号牌照。据说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特殊号码须用二三十两黄金才能到手,其中3333号为鄂森大律师夺得,4444号为盛宣怀四子盛老四夺得,5555号则为虞洽卿之婿江一平大律师夺得,而杜月笙的牌照为7777号。
在上海,拥有第一辆私家车的中国人是周湘云,时间大概在1905年前后。周湘云是宁波人,他的父亲周子莲早年到上海谋生,曾供职于老沙逊洋行。后离开洋行从事营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是上海最早开发房地产的商人之一。1891年,周子莲逝世,其产业由儿子周湘云继承,成为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当周湘云从丹麦商人处购得第一辆汽车并领到一块编号为001的车牌后,在汽车的左右两侧专门贴了一个铜做的“周”字,并改装了车灯,使这辆汽车显得与众不同。正当周家人为拥有第一辆汽车感到高兴时,却遇到了麻烦。原来是哈同洋行老板为了显威风摆阔气,也是为了图吉利,愿意出高价收购周家汽车的牌照。周家也是上海的富商,当然不肯轻易将汽车牌照转让,引起了哈同的强烈不满,他甚至威胁如果在街上发现这辆汽车,一定要把它砸烂。再说这哈同是上海公共租界董事,可谓有财有势,周家人惹不起,就去与虞洽卿商量。
从1903年开始,虞洽卿在荷兰银行任买办,与哈同这个犹太商人(1851年出生于伊拉克的巴格达,后加入英国籍)也曾打过交道,这是一个野心勃勃,富有奇思妙想且又有冒险精神的商界奇才,凭自己一个小小的买办身份去游说,哈同未必会买账,所以他建议还是让工部局出面协调。但周家认为哈同生性蛮横,即便是工部局协调成功,也很难保证哈同不会暗地里使手脚,考虑再三,决定将汽车停于自家车库,暂不使用。周湘云是上海巨富之一,也是一个有名的收藏家。根据现有的一些零星资料记载,周湘云的藏品有青铜器、字画、瓷器、田黄等。有两件青铜器于新中国成立后被上海博物馆收藏。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看到后将其中的一件调到了北京,入藏国家博物馆。在字画的收藏中,最为著名的是怀素的《苦笋帖》和米芾的《向太后挽词》,其他为赵孟頫、董其昌、黄公望、王蒙、石涛等人作品,更是应有尽有。在碑帖方面,最为珍贵的当数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铭》,这些藏品大多来自于端方的旧藏。
虞洽卿什么时候拥有了自己的私人汽车?由于相隔年代较久,已经很难推测,但他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决不会落后于人。他于1881年到上海后,就听人说上海的第一条铁路是几年前被拆除的。听到这样的事情,年少懵懂的虞洽卿还不明就里,直至后来长大,在谈及这件事时,他还耿耿于怀。
被称为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吴淞铁路,于1872年美国人布拉特福成立的吴淞道路公司负责建设,后来由英国人接办。到1876年6月12日,铁轨已从上海铺到了江湾。由于两江总督沈葆贞的坚决反对和强硬态度,双方把矛盾上移交给李鸿章。经协商,最后决定这条铁路归中国人管理使用,但必须在一年内付清赎款。到1877年10月20日,赎银全部付清,移交手续已办妥,按道理这条铁路归中国人自己管理和运营,已不存在任何路权问题。偏偏在此时,上海道员易人,由刘瑞芬接替原道员冯焌光,此公排外情绪强烈,对于新生事物更视作障碍,例如租界当局要把煤气灯和自来水向全上海推广,就遭到了他的坚决抵制。刘瑞芬一上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勒令吴淞铁路停运。得此消息,美国驻北京公使西华亲自到总理衙门,希望清朝政府不要拆毁这条铁路。上海、苏州两地也有145名华商联名上书沈葆贞,请求铁路继续运营,但这一切都属徒劳,刘瑞芬主意已定,非拆不可,到了年底,铁轨连同路基被彻底铲平。这是当年中国人排斥新生事物的真实写照。虞洽卿认为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愚昧可笑,这不是主权领土之争,而是新老观念的交锋。
吴淞铁路被拆28年之后,上海出现了第一家电车公司。这家公司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并在赫德路(今常德路80号)建立了第一座车站。紧接着,南京路被“剖膛开肚”,两根细长的铁轨埋在上面,到1908年3月5日,第一辆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出发,终点站为外洋泾桥(广东路外滩),全长6.04公里。对于这一新式的市内交通工具,上海老百姓几乎是嗤之以鼻。这不禁令人回想起上海兴建第一家发电厂时的情形。
有轨电车的主要动力是电,没有电就成一堆废物。上海人对于电的认识,也同样经历过一场纷纷嚷嚷的闹剧。1882年4月,曾任工部局总董的立德禄提出建立发电厂,主要用途是路灯和家庭的照明。当时上海租界内的马路上和家庭使用的都是煤气照明灯,输送煤气的管道都架在专用的木杆之上,工部局认为架设电线杆会影响市容,且又与煤气公司相冲突,所以拒绝了立德禄的要求。经再三商量,工部局同意把电线也架在输送煤气的木杆上,但发电公司必须向煤气公司作出补偿。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南京路江西路交叉口挂出了“上海光电公司”的招牌。因当时使用的是电弧灯,光线强烈,亮度很亮且又很不稳定,一度遭到了上海市民的反对。另外一个原因是发电量小,成本大幅上升。一般居民家中对电都十分反感。为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光电公司将发电厂从苏州河北岸的乍浦路搬迁到了斐伦路(今九龙路)一带,发电量从原来的几千瓦时提高到200千瓦时。后来随着在上海开办工厂的外商增多,电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当时每度电的收费是8分。到了有轨电车通车的1908年,占地39亩的杨树浦发电厂已开始兴建,1913年开始供电,装机容量4000千瓦。1923年扩大至12.1万千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发电厂。电厂的建设史也见证了电车的发展史,两者在初始阶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第一辆电车行驶在南京路上时,抱好奇之心的围观者有之,持怀疑态度的远避者有之,甚至还有视其如野兽的谩骂者。当时的电车外壳为木质,涂以绿色,车顶上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线,与电源线相接,前面挂着一个铃铛,车子开动时会发出叮当之声,所以上海人叫它“辫子车”或“叮当车”。在试行的几天里,电车公司除了大做宣传外,还让人免费乘坐,奇怪的是竟然无人上车。这一下,电车公司慌了,如果一直无人乘坐,岂不亏了老本?他们绞尽脑汁,最后想到了名人效应。电车公司老板是英国人,他专程找到了虞洽卿,想请他出马做个活广告,虞洽卿满口答应,他还建议邀请朱葆三一同参加。朱葆三是定海人,大虞洽卿21岁,是上海金融业、进出口贸易、轮船业等方面的工商界巨头,与虞洽卿同乡加前辈。就这样,到了举行通车典礼这一天,虞洽卿和朱葆三乘上电车,沿途向围观人群频频招手示意。同车的还有电车公司中外董事20余人,他们临窗而立,谈笑风生,彻底打消了在民众中误传的“电车带电,坐上危险”的传闻。不少新闻记者追踪拍照,登载于第二天的报刊上,成为当时一大热点新闻。
张爱玲的寓所紧邻着一家电车场,每天晚上都会在阳台上静静地等候电车全部进场后才睡下。她的小说《封锁》写的就是发生在电车内的各种故事。这部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
曹聚仁对于电车也深有感触,他回忆说:“电车开头并不设闸门,沿途可以飞车而上,飞车而下,我也自负飞车能手,有一回摔了一跤,就不敢再试了。其后装了闸门,谁也飞不成了。”
张爱玲和曹聚仁对于电车的描写,可以帮助我们加深了解,虞洽卿和朱葆三就不同了,一个后来在宁波创办了永耀电力公司,一个在定海搞了小型发电厂。他们把新生事物带回故乡,造福了故乡人民,这是文人与商人的最大区别。
当然也有例外。当汽车和电车逐渐取代轿子和马车风靡上海时,有一个人却依然故我,成为当时上海滩上的一道另类风景,他就是上海著名的治伤寒症的名医张世镳,由于中年失聪,人称张聋髶。他住在北京西路泥城桥附近的一幢中式大宅,虽然不挂招牌,但每天人头攒动,前来就诊者常常把这四进大院挤得水泄不通。这位老先生不但医术高超,医德也让人钦佩。上世纪20年代初,他曾到四明公所创办的四明医院(创于1906年)主持医务,当时正值“流脑”爆发,他师古而出新,独创了很多新方,挽救了一大批患者性命。但他有一特点,就是从来不坐汽车和电车,每有出诊,必坐一青衣小轿。因当时这类轿子已几乎绝迹,所以人们一看到这乘轿子,就知道是张聋髶出诊,这乘小轿成了他无字的广告。
1963年8月15日晚凌晨零时17分,一辆编号为34号的有轨电车挂着一块“末班车”的牌子从南京路上驶过,标志着运行了55年有轨电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到8月15日南京路上的轨道全部拆除。当时人们曾预言,上海再也不会出现有轨电车,了。然而,事物的发展又经常出人意料,2007年12月,有轨电车在浦东张江又开始动工兴建。这条轨道全长10公里,沿途停靠15个站点,2010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上海、苏州、沈阳、南京、大连等13个城市使用有轨电车,有74条线路,总长1066公里。据说上海正在规划,准备将有轨电车延长到600~800公里。看来虞洽卿当年竭力推广的新生事物,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严介生.中国第一条铁路被清政府拆毁始末.人民政协报,2008-07-03:B4.
2.薛理勇.上海洋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