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博览会的开山鼻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15
颗粒名称: 二 中国博览会的开山鼻祖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9
页码: 153-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洋劝业会的另一重要意义是引领中国博览会的发展,对中国人职业道德和商业精神的总结和褒扬,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 虞洽卿 中国博览会 陈琪

内容

南洋劝业会的筹办经过十分复杂,虽然在申请开办之初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赞同,但由于会长端方的调离,使劝业会的各项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继任会长张人骏对南洋劝业会并不感兴趣。他自1909年6月28日接替端方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后,其实于同年6月3日已经到任。对于已在进行筹备的南洋劝业会他态度十分冷淡,后来在虞洽卿、张謇、李平书等人共同努力下,才算点头同意。
  张人骏是河北丰润人,出生于1846年,19岁中举人,23岁时中同治戊辰科进士,后历任山东布政使、漕运总督、山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从他的思想意识而言,并不是一个很守旧的官员,如对于君主立宪,他曾三次上奏,提五条机构改革和督、抚、司、道的权力限制的建议。在两广总督任上,为英国商船在广东被劫,英国一名医生被杀害一事,外务部竟将两广缉捕权交由英国领事馆,此事激起民愤,张人骏据理力争,使外务部最后收回成命。1908年春,日本大阪轮船株式会社的一条二辰丸火轮来广东贩卖军火,被查获后引起外交纠纷,张人骏也坚持原则,最后迫使日本领事馆放弃了索赔主张。1909年初,他调集伏波、琼航两艘军舰,随带测绘人员对西沙诸岛进行调查,每到一处都立石命名,鸣炮升旗以宣示主权,捍卫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南沙群岛有一处礁滩叫做人骏滩,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但他又是袁世凯的结盟兄弟加儿女亲家,早年对于袁世凯的支持也不遗余力。直至晚年,因与袁政见不合,定居于青岛。在维护主权和国威的同时,张人骏也是一个顽固派,他以循吏自居,尤其不喜欢与商人交往,这使他对南洋劝业会一直持冷淡态度。
  然而,张人骏低估了商人的能量,尤其是像虞洽卿这样纵横于官、商、军、政各界的人物,所抱定的雄心大志又岂是张人骏可以随意改变的?经过了一番周折,南洋劝业会又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筹备,而且张人骏还担任了开幕式的主持人。
  1910年3月9日,上海的《申报》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南洋劝业会事务所行正式开所礼”,全文如下:
  南洋劝业会事务所正月初五日巳由文昌巷移入丁家桥会场内办事,兹于十八日,行正式开所式,是日午后二时开会,正副会长、上海董事会代表及各界到者百数十人,首由樊副会长代宜正会长训词,略谓外国积若干寒暑之预备,而仅成者,今欲以十数阅月之力,得之其为任大责重非常事所可况,喻愿在事者,益勤厥职务,实事以求是,勿好大而喜功云云,次由陈坐办报告调查文牍庶务工程出品,审查招待各科办事状况甚详,并谓各国赛会,若日之东京大坂、美之圣路易、意之米廊,皆以地方为名,而实含内国与世界性质,本会虽名南洋劝业会,实与全国博览会无殊,末复致谢正副会长李朱虞三观察及各团体之协赞,而终之以茶点,约四时许散会。
  这是南洋劝业会开幕前三个月的报道,说明从第二次筹备以来,时间紧迫,但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同时也说明这次南洋劝业会,其实质就是全国性的一次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原定于1910年5月9日开幕,因运输不便,有的省参展物品还没有到位,所以推迟到6月5日。在4月23日的报道中,有日本邮船会社社长近藤廉平率领的代表团自马关出发,经北京、武汉到南京的消息。5月30日,日本实业观光团到达北京,6月3日到上海。美国实业代表团于7月29日才到会。除日本和美国外,前来参展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欧洲的法国、意大利等。
  南洋劝业会占地700亩(有说1000余亩),共建设展馆32座,全国除西藏、新疆、内蒙古外,各省全部提供了展品。以浙江馆和江苏馆为例,不仅展馆面积庞大,还在馆内分设有教育、工艺、农业、机械、通运、美术、卫生、武备等专门展厅。在暨南馆内,专门陈列的是旅居于南洋各地华侨商人送来的展品。另外设第一、第二、第三参考馆3座,陈列的是欧美、日本等送来的展品。这次劝业会展品来源之多,种类之全,自中国有史以来堪称第一。为便于陈列,统一规定将展品分为教育、图书、科学、经济、农业、机械等24部计442类,各种展品总量达100余万种(实际没这么多,约为10万余种)。会场内除展馆外,还有很多辅助设施,如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会议厅、日常管理的事务所、产品送展的审查室、会刊编印的发行所、安全侍卫的警务室等。为让劝业会更具有吸引力,还专门在进口处设计了一座牌楼,另有奏乐亭、纪念塔、喷水池等作为点缀景观,使劝业会整体丰富多彩。各省展馆内另辟劝工场,作为手工制品专用场所。商务洽谈则有专门会馆。供参观者购物的各类商店达数十家之多。会场专设公园,中央有荷花池和喷水台,台上垒有铁拐李像,手持葫芦,水柱自葫芦口中喷出,造型生动别致。另外还专门新建了剧场、马戏场、跑马场、球场、体操运动场、大观园、动物园、植物园、畜牧场等附属设施供参观者游玩。医院、旅馆、消防队、电报房、电话局等一应齐全。在纪念塔内还安装了电梯,供游人登高远眺。动物园内有狮、虎、熊、豹、狼、犬、蛇、龟、鹰、雀等飞禽走兽及游鱼牲畜等50余种,是当时除北京的万牲园(北京动物园前身)之外的第二座大型动物园。每幢建筑都风格独具,即便是中国馆也不是千篇一律,堪称国际建筑博览会。为营造气氛,各馆在开馆时均燃放焰火,使整个场面隆重而热烈。入口处的马路两侧、每个展馆周围都安装了五色灯泡,展馆门首及檐边脊顶也饰有灯光,每夜都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炫耀夺目。
  开幕那一天,天气晴朗,上午9时37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人骏宣布开幕并致开幕词。袁世凯代表清朝政府宣读了圣旨,张謇、张伯苓、郑孝胥、虞洽卿、张元济、熊希龄、张静江等社会各流出席,各界代表5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到11点30左右,开幕典礼结束,与会代表参观了会场设施及各展馆。当天下午1点以后,普通参观者可购票入场,每票小洋三角,儿童减半。为向社会各界宣传,劝业会专门出刊《金陵杂志》,封面印有“宣统二年南洋劝业会第一次开幕印”字样,以作纪念。同时出版的还有会展介绍及指南读物、纪念册、邮票、明信片等。
  在交通方面,自南京车站至会场专门铺设了轻便轨道,用小火车运送游客。这种小火车在当时也属新鲜之物,每节车厢可乘坐30人。同时在会场外围,也设有铁轨,绕场一周,每个小时发车一趟,据说当时的乘坐者十分踊跃,大家都想尝试一下小火车。这也是劝业会的一个亮点。
  劝业会在筹备之初,虞洽卿就提出,应该对参展商品进行评奖,这也是参照了国外的一贯做法。为达到预期目的,劝业会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会,由著名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李瑞清任主任,张謇任总干事。李瑞清是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出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监督,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者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后又出任江宁提学使、学部侍郎等职,官居二品,是当时江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组织了一支有数十人参加的队伍,对参展商品进行了具体点评。为倡导先进技术的运用,在评选中特别注重机制产品。以上海送展的丝绸机绣品与南京的手工云锦为例,前者得了一等奖,后者却只获三等奖。这种在今天看来不尽合理的评奖结果,在当时却成为了提倡运用新技术的一种导向。
  任何事情到了虞洽卿手上,总是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劝业会纪念品的设计,就是虞洽卿的一个创意。他采购了两万方杭绢手帕,在上面印上劝业会留念字样,还刻意印上了5个人的头像,他们是摄政王载泽、倡议及先期创办人端方、两江总督张人骏、两江督练公所教练兼南洋劝业会总办陈琪和虞洽卿自己。这些手帕免费赠送,不但会让大臣们十分高兴,也使虞洽卿借机扩大了影响,抬高了身价。他还将端方、张人骏、陈琪三人的图像织于丝绸旗帜上,悬挂于主会场内,以示敬意。
  为什么虞洽卿对陈琪如此看重呢?其中有两个原因。
  陈琪,字兰熏,1878年出生于浙江青田,1892年应童子试名列第一,后因母逝丁忧未能参加院试。1893年以考试第一名成绩入江南陆师学堂,三年后以第一名毕业。他不但精通军事,平时还自学外语。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委以重任,负责操练新兵,修筑长江下游要塞区的炮台。不久又调湖南武备学堂监督,并派往日本考察兵操。1904年曾负责参加美国圣路易世界博览会湖南展品的征集和陈列,可说是接触世博会的早期人物之一,所以端方委其为劝业会总办。这是其一。1905年底五大臣出国考察时,陈琪因精通英、德、法、俄、日、意、葡萄牙七国语言而被选为随员之一,以参赞的身份随团考察。有了这样的阅历,又精通外语,如此人才是南洋劝业会不可缺少的。这是原因之二。除陈琪外,朝廷还派农工部右侍郎杨士琪为审查总长,太仆寺卿、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张振勋为会长。因劝业会的筹备时间较长,而杨、张两人均为京官,不能长驻南京,故改会长为端方。
  另外还有一则有趣的传闻,劝业会开幕这一天,曾有一名外国商人愿出大洋6000元购买第一张入场券。这一提议一出,立即引起了虞洽卿的注意。因为劝业会经费原定白银50万两,后又追加20万两,但从筹备的需要看,仍远远不够,最后突破了100万两。而且当时清朝政府财政困难,原定70万两官商各半的35万两支出也十分困难。为促使劝业会尽快开幕,虞洽卿则垫付经费36万两。如今看到一号入场券有如此价格,虞洽卿决定采用竞价办法,即谁出的高价,则一号入场券便归谁。最后,由华侨梁祖禄出银1万两购得此券。
  1910年11月29日历时6个月有余的南洋劝业会闭幕。这次劝业会共吸引了国内外商人和,参观者30余万人,在当时的中国确实称得上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会。从经济角度看,这次劝业会商品成交额为3000万~4000万元,这是一个直接成交数,不包括劝业会对其他方面的带动。另外,劝业会对于启迪民智,激发工商界人士走“实业救国”和“科技救国”之路,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武备馆中的军舰、鱼雷、兵工厂模型、机枪、重炮等武器,让一些血气方刚的青年看到了中国与西洋各国在军事装备上的差距,有的纷纷放弃学业,准备投笔从戎。如当时年仅18岁的江苏苏州著名油画家颜文樑,参观回家后准备放弃自己的美术专业,投身入伍,以抗御外侮,后在其父的劝阻下,才放弃此念头。
  南洋劝业会的另一重要意义是引领中国博览会的发展,1929年西湖博览会就是最好的例子。自此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此类博览会的重要性都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为后来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最为广泛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在劝业会举办的前后,舆论界给予了连续不断的报道和宣传,使国人对于商人的传统偏见得到改变。如《申报》《国风报》《东方杂志》《劝业月报》等报刊,在报道过程中对于组织者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支持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对中国人职业道德和商业精神的总结和褒扬。那些头脑灵活的商人则是将一些广告宣传品带入会场,分发给了参观者,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次劝业会促进了现代摄影技术的兴起,在照相馆前等待摄影的人有时竟排起了长队。参观者在各展馆和游乐场所前拍照留念,也为今天留下了许多相当珍贵的照片资料。在文化方面,劝业会也为今天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字。由于当时有不少学校主动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不但让学生启蒙开智,还有不少文人专门撰写文章。如江苏文人徐寿卿,专门撰写了《金陵杂志》一书,向参会者系统介绍了南京的人文历史和概况。浙江文人王漱岩,参观后创作诗歌210首,汇编成《南洋劝业会杂咏》,抒发了自己参观后的真实感想。鲁迅先生当时在绍兴任教,带领200余名学生前去南京。据《东方杂志》报道,这些学生参观后说,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当时上海有位80岁的老人濮宿贞,携子带孙,参观后写了《金陵纪游》一书,其中就保存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史料。当时有一个还在日本帝国大学农科留学的学生,名叫陶昌善,专门从日本赶来南京,在劝业会搜集各类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准备。陶昌善是浙江嘉兴人,后来任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农政司司长。近代知名教育家骆憬甫,当时是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的学生,他和同学们排队出发时,学校的一名日本教师还对天鸣枪以示欢送。他在参观后说,经历这次旅游参观,才认识了世界之大和自己的渺小。这次参观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当年正在苏州上学的郑逸梅和叶圣陶,也由学校组织去参观了南洋劝业会。郑逸梅在回忆时说:这个会场占地很大,特铺铁轨,驰行小火车,可以绕场一周,以符合地方特色。劝业会还附设有旅社、餐馆、戏院、游泳池。因为种种商品和工艺美术,标新立异,一天难以全部看完,备了膳宿,可以连续游览。还可以看戏、游泳,调剂一下生活,考虑可算是非常周到了。
  叶圣陶在撰文回忆自己参观南洋劝业会时这样写道:学校组织我们到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正走到会场正门,突然下起了一阵很大的急雨。但同学们好像没有这回事,立正停步,成双行,向左转,报数,然后散开,到各馆去参观,秩序井然。第二天,《会场日报》特别刊载说苏州草桥中学来参观,完全是军人模样,遇到阵雨,队伍绝不散乱,学生个个精神百倍。叶圣陶认为这则报道是一种荣誉,也是对学校在平时教育时强调了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培养的一次检验。
  茅盾当时求学的湖州中学也组织学生去参观了南洋劝业会。学校规定每个学生的旅差、食宿、门票等共需10元钱。当时他身上有十几元钱,是他半年的花费。他怕母亲不同意,就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母亲非常支持,接信后给他汇去了10元钱,并在信中说,你在南京看到喜欢的书或是其他东西,只要手头钱够,可以买下,日后我再亲寄给你。茅盾在南京参观劝业会后,果然去了旧书店,游览了雨花台,这也成了茅盾中学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根据201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首届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百年回望》丛书记载,当年因经费困难,清朝政府还发行过十元面额的公债券。此券在北京瀚海2012年冬季拍卖会上估价1.5万~2万元,这大概也可以算是劝业留存至今的文物了。
  更有趣的是,南洋劝业会上的一些物资后来到了慈溪。原来劝业会结束后,小火车、电报房、发电机、救火车等被虞洽卿低价回收,然后捐给家乡龙山山下村。因此,龙山在劝业会后出现了电报房、救火车,更重要的是有了36公里长的小火车铁轨。百余年过去了,遗留在龙山的当时属于全球最先进的工业产品都已不复存在,但泰平桥头那几间安放救火车的房子和设置电报房的三间小平屋至今还在。今天的人们坐在泰平桥头,望着这几间有些破落的平房,也许想不到百余年前这里面放着的是全球最领先的工业产品,曾令多少人羡慕眼红呢。
  【参考文献】
  1.周安庆、张宏.上世纪初的中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人民政协报,2010一04-29.
  2.何立波.百年前的“中国首届世博会”检察风云,2010(4).
  3.孙红华.中国参加世博首任团长陈琪.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