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 三次赴日的探索之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14
颗粒名称:
一 三次赴日的探索之旅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8
页码:
145-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虞洽卿曾经三次赴日考察谋求发展,但三次考察的结果和收获大不相同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虞洽卿
赴日
考察
内容
在虞洽卿的一生中,曾经三次赴日考察,但三次考察的结果和收获大不相同,这是谋求发展的探索之旅。
第一次出访日本,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组织者是日本的一个商社,赴日参观的中国人称为促进实业考察团。虞洽卿作为考察团的一员,当时是德国鲁麟洋行买办,年仅26岁。虞洽卿这次赴日考察,主要是因为对日本自1868年以来实行明治维新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日本开始引入欧美国家的一些政治制度,积极在国内推行改革。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彻底废除幕府时期的旧规定旧法律,废藩设县,建立中央集权政府,颁行宪法,设立议会制和内阁制,同时大力培植产业和实业,其目的是要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这一切,对于抱着憧憬和决心干一番大事业的虞洽卿来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就在一年之前(1892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上海开设了分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也于年底出版,这一切都似乎对清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嘲弄,也给虞洽卿的心灵带来了极大冲击。他在与人的交往中,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我大清帝国,文明悠久,地广物众,五千年的历史足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之折服。另一种说法是国外的一些制度促进了实业的发展,从而使一个国家变得工业发达,实力大增。对于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如不是亲眼所见,难有定论,这也是促使虞洽卿下决心去日本考察的一个重要原因。
轮船离开上海港驶向浩瀚的东海,两天后停靠在日本的长崎码头。一踏上日本的土地,虞洽卿立即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这里的街道宽阔而整齐,环境干净而优美,沿街而走步履匆匆的人群,个个都是精神饱满,令他尤为惊异的是街道两边几乎看不到一个乞讨流浪者。日本的工厂机器隆隆,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哪怕是工业最为发达的上海也不可相提并论。在启程赴日之前,虞洽卿还一直以为日本是个地域面积不大的国家,火山多发,民众多灾,虽然那些在中国的日本人个个西装革履,但国内的民众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必然是衣不遮体,贫困潦倒。眼前的情形,已经彻底颠覆了他原有的想法,与自称是泱泱天朝大国相比,虞洽卿从内心感到了一丝羞惭和担忧。很显然,日本在工商业方面已经超过了中国,也正是由于这些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极大改善了日本人民的生活。他当然还敏锐地意识到,在此背景下,日本的国家实力也正在不断地增强,与中国百业凋敝、国库空虚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日本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扩张野心也正如一场可怕的瘟疫悄悄蔓延。
听说上海的部分工商界人士在日本考察参观,吴锦堂特地从神户赶到东京,与虞洽卿等人会面,以尽地主之谊。
吴锦堂是1885年到日本长崎的,起初是从事物资运销业务。两年之后,他在大阪设立了“义生荣”商号,1889年在神户开设“怡生号”,并在神户定居。就在虞洽卿到日本考察时,他正与人筹建阪神中华会馆。那时的神户虽然刚刚建市,但在此经商的华侨已有1400余人,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宁波人。与吴锦堂的这次会面虽时间不长,却让虞洽卿明白了很多道理。在此之前,虞洽卿与吴锦堂曾有过两次接触。一次是在英商太古公司的北京轮上,两人都是从上海回宁波。在同一轮船上经过短暂交流,彼此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一年之后,吴锦堂因业务关系,回到上海,虞洽卿专门接待,志趣相投又系同乡,从此就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至于后来,据说虞洽卿将一个女儿许配给了吴锦堂的侄子,两人从朋友、同乡变成了姻亲。
在东京招待了考察团的全体成员之后,吴锦堂邀请虞洽卿来到了神户的家中。神户位于濑户内海,当时是日本最大的港口,也是华侨的聚居地。吴锦堂的别墅坐落于笼池大道,是一幢新建的别有风情的住宅。在这里,吴锦堂用日本上等清酒招待来自故乡的客人,两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彻夜长谈。
虞洽卿谈了国内的现状及民众的心态,他说,现在国内有些人一谈起日本,总认为这样的海岛小国,不屑一顾,可是今天到日本后,才知道我们有很多人还在坐井观天。
吴锦堂向他介绍了目前日本的情况,他认为,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超过了中国,将来发展的趋势也不容低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已有25年,但面貌的改变快得惊人。以前,日本只有手工业作坊405个,现在有各类现代企业4344个。铁路的总长度达到了3280余公里,还出现了长阳、九州、北海道、关西4家大型的铁路公司。在蒸汽动力的船舶方面,总吨位是110205吨。日本全国有银行703家,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中国的现状又是怎么样呢?自咸丰年间曾国藩等人开始推出洋务运动以来,三十几年过去了,进展极为缓慢。各种企业加起来不足200家,铁路也只有364公里,蒸汽动力的船舶只有区区5万吨,银行一家都没有。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证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虽然有的大臣也很焦急,恐怕中国太落后而遭到他国的欺凌。比如左宗棠已经看到这一点,所以他在奏请建造福州马尾造船厂时曾说,别人在渡河时都乘船,我们还在扎木筏;别人出门骑骏马,我们还在骑驴,长此以往,用不了多久,两国间的距离一定会越来越大。
这番话让虞洽卿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向吴锦堂请教,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吴锦堂说,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兴办实业,只有工商业的大力振兴,才有可能国富民强。虞洽卿为吴锦堂的远见卓识所折服,但他又担心兴办实业在国内有很多制约。吴锦堂说,要兴办实业,就必须修改法律。以前日本在幕府时代也是如此,一说工商业,就有很多法律规定的禁止,但现在不同了,国家的法律提倡鼓励兴办工商企业,这是工商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此外,作为办企业的人,也应当自我约束,要有商业道德,建立一套商业规约,让大家共同遵守。另外一个问题是要团结,可以通过建立商会的形式,既可以互通消息,扬长避短,也可以为他们的利益作出相应保护,这些在日本已经实行,效果很好。
通过这次交谈,虞洽卿不仅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是,改变中国的贫困与落后,又让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大清法律,绝不是说改就可以改的,况且这个王朝的大小官员,又有几个是忧国忧民呢?虞洽卿心里明白,中国与日本的差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落后,最为关键的是制度上的落后,以眼前这位华侨巨商为例,他在日本的生意做得这么大,发展快,且又得心应手,如果在中国,肯定会是另一种情景。所以,他在为自己赴日来考察有巨大收获而感到高兴的同时,不免有几分沮丧。但是吴锦堂透彻的分析,浅显易懂却又剀切中腠道理,让他受益匪浅,也成为他后来创银行、办航运的思想基础。
回国以后,虞洽卿十分留意观察中国的政体弊端,他总认为日本的制度是最具活力的。这种认识在一年后得到深化。1894年6月,日本出兵朝鲜,并于9月在仁川登陆。应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名赴朝。7月25日,日本军舰吉野号和浪速号又在黄海海域偷袭北洋水师,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8月1日,中国对日宣战。8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侵华水师在黄海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日本不但占领了朝鲜全境,还掌控黄海、渤海的制海权,之后又相继占领了中国的大连、旅顺、威海、营口等地,严酷的现实使虞洽卿对实业兴国更为迫切,同时也对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此以后,他对日本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各项制度抱有很大热忱,但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总是持批判的态度,直至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的反日救国主张始终没有动摇。
如果说第一次赴日考察,虞洽卿只是一个普通团员,那么第二次跟随南洋五大臣赴日则是以商务代表的身份。1905年与之前的年份相比对于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也许没有什么异样,但对清朝政府而言却是极不寻常。一面是君主立宪制的余波未尽,各地倡导改革的新报新刊不断出现,朝廷强令查禁,并逮捕了相关人员,致使舆论对清朝政府的作为所为抨击更为强烈;另一面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还在酝酿组建。到了这一年的7月,朝廷派出了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赴南洋各地考察政体,9月2日又颁布了废止科举诏令。到了这一年的12月,由张謇创办的大达轮步公,司在上海成立。由于日本强行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各地的保路运动更是此起彼伏,这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慈禧也感觉到如果不再做出一点改革的样子,大清江山有可能毁于一旦,于是决定再派人赴国外考察,对外则宣称是为学习外国人治国方法,以图改进中国之现状;考察国外政治制度,为中国的制度革新提供借鉴。为学习日本强国之路的具体做法,经端方推荐,慈禧太后同意,虞洽卿随团出访。所以,这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宪政,但虞洽卿是工商界人物,于是就在宪政考察团中出现了“商务代表”这一特殊身份。
这次考察团共6人,分别是镇国公载泽(康熙的六世孙)、两江总督端方、复核朝审大臣戴鸿慈、军机大臣徐世昌、度支部侍郎绍英和商务代表虞洽卿。原来计划是9月24日动身,五位大臣从北京坐火车到天津,再从天津乘船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出发出洋。因为虞洽卿在上海,所以就在上海与五位大臣会合。谁知火车刚刚到北京正阳门车站,就发生了爆炸事件。原来是革命党人吴樾知道五大臣要去考察,就装扮成一个火车站的勤杂工混上了火车,他把炸弹揣于怀间,准备在适当时机引爆。但当时的火车还刚刚起步,在开车和停车时都会发生很大震动,在正阳门车站启动时,由于车身剧烈震荡,使炸弹爆炸,吴樾自己当场被炸死,徐世昌和绍英受轻伤。由于这次爆炸事故,考察中止。同年12月11日,考察团再次启程。因为两人受伤,徐世昌换成了太常寺卿李盛铎,绍英也由山东布政使尚其亨替代。到了上海以后,仍然分成两组,一组由载泽率领先去德国,另一组由戴鸿慈为首,先往日本。虞洽卿与端方在同一组,于1906年1月12日从上海出发,16日到达日本。在日本停留半个月后,虞洽卿回国,戴鸿慈和端方则从日本出发前往美国,与载泽率领的另一组在华盛顿特区相会。
这次考察的人员与目的与第一次不同,虞洽卿把考察的重点放在了日本的银行业。回国以后,他立即写了一份疏章,明确指出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盘剥,以银行为最,这种以高效、安全、便捷著称的金融机构,其实质是以资本存贷的形式为掩护隐藏着巨大的利润,尤其是外币与中国银票的兑换上,也均由外资银行确定比例,这中间的差额更是由外资银行说了算,中国商人根本无法掌握。当时中国的商人与外商的贸易越来越多,有很大一部分利润就是被银行所攫取。所以他一再呼吁,要打破外商的垄断,就必须首先发展中国人自己的银行。当时大清户部银行已在北京设立,并在天津有分行,但虞洽卿认为官办银行毕竟有限,应当允许民间也创办银行。虞洽卿的这些主张慈禧当然不会具体过问,她下旨让户部议定后上报。两年之后,虞洽卿创办的四明商业银行在上海江西路与宁波路交叉口处开业,在其周围,有多家外国银行和旧式钱庄,这家由中国人创办的民资银行,在当时就如一颗新星,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虞洽卿第二次考察日本后的成果之一。
戴鸿慈与端方从日本横滨登船,行程3262海里来到了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首府火奴鲁鲁,当地华侨称之为檀香山,受到了当地华侨和政府官员的热烈欢迎。然而,生活在太平洋彼岸的华侨华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幸福,他们寄人篱下,又要时时担心被驱逐出境,这使得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在与这些华侨的座谈中,他们共同的一个愿望是希望中国能自立自强,这让两位大员既激动又有几分伤感。随后,考察团又到了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接见了考察团一行。几天之后,他们还参观了美国开国元首华盛顿纪念馆和华盛顿纪念碑。用白色的大理石构成的华盛顿纪念碑建于1885年,在170米高的塔身内,镶嵌着193块由个人、团体、国家赠送的纪念碑,其中在20级内壁的西墙上,有一块用优质花岗石制作的纪念碑是大清国浙江省宁波府所赠送。这块长4.5英寸、宽3.5英寸的纪念碑上,刻有154字的正文,制成于咸丰三年六月七日(1853年7月12日),是由当时在宁波的美国传教士策划促成,由宁波府操办,碑文取自当时任福建巡抚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一书中关于华盛顿的事迹。这给考察团成员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虞洽卿第三次赴日本是应日本商会联合会和外务省的邀请,参加在大阪举行的电器博览会。受到邀请以后,虞洽卿以上海总商会的名义,向上海的工商界发了一份书面公函,征求各会员意见。经总商会会董会议商量决定,由58人组成赴日参观团,虞洽卿以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身份担任团长。参观团于1926年5月20日从上海出发,于6月15日返回,其间共26天。
这次考察参观活动,日程安排非常紧凑,除了参观一些工厂、博物馆、株式会社外,还专门举行了一个“中日亲善”恳谈会。日本政府的惯用伎俩就是一面高调宣扬“中日亲善”一面在这一口号的掩护下来实现其侵略和扩张的野心。也就是在这一年,的3月12日冯玉祥在与奉系军阀作战时,日本军舰借保护奉系军阀为名,公然驶入,天津大沽口,炮击冯玉祥部队,然后又以遭到冯玉祥部队还击为借口,联系英、美、法、德、俄、意等国公使,向北洋政府提出所谓的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的防守部队。大沽口事件发生以后,3月18日北京群众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集会于天安门游行请愿,坚决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但这游行活动遭到了段祺瑞的镇压,卫兵向人群开枪,死47人,伤150余人,这就是由日本挑起的“三一八”惨案。日本军队此举目的,是想通过扶植奉系军阀而取得对东北的控制权。可是,奉系首领张作霖(张学良之父,史称张大帅)虽也想夺取政权,实现统治中国的野心,但对于出卖民族利益,在日本人的羽翼之下做儿皇帝的行径是坚决反对的。日本侵略者因张不能满足其要求,又于1928年6月3日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用预埋的炸药将张作霖的专列炸毁,致使张受重伤不治身亡。对于日本人,的这种野心,虞洽卿一直保持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在6月5日的“中日亲善”恳谈会上发表演说时,对日本政府的这一口号也作出了回应。他说,“中日亲善”这四个字,已叫喊了几十年,特别是代表团抵日后,更是每天每地均可闻及,但这种口号不是挂在嘴上的,应当落实于行动。从东南亚及世界和平前途看,我们对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及鼓吹这一口号的诚意是抱有怀疑的,如果你们真的有诚意希望“中日亲善”那就应当有具体的行动和打算,是否能够在这次考察参观中给我们一个,说法,我们一定会把这一消息带回中国以告国人。
虞洽卿这番讲话,也是对大沽口事件的一个回应,可以看出他当时在日本时所遇到的情形,在到处都充斥着“中日亲善”的标语和口号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商业人士有如此立场,也属难能可贵了。
【参考文献】
1.周乃复.吴锦堂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方印华.三北虞洽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