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十三 梅龙镇酒店背后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09
颗粒名称:
十三 梅龙镇酒店背后的故事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7
页码:
111-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梅龙镇酒店是奚润如的宅院出租给上海滩著名的演员吴湄等梅龙镇酒店背后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虞洽卿
梅龙镇酒店
内容
虞洽卿到上海瑞康颜料行学生意,老板奚润如是他的第一位先生。他在瑞康12年与奚润如的关系非常亲密,因为他为瑞康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故先生对他也是亲如父子。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虞洽卿是个极重感情的人,离开瑞康后仍关心其生意的兴衰,哪怕是成为上海名人后,对瑞康的关照也是一如既往。
奚润如是宁波人,瑞康颜料行在两位学生虞洽卿和贝润生的全力经营下,后来发展成了上海著名颜料行之一。大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奚润如已是有名的大老板。他在静安寺路一带相中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座中式豪宅。这座宅院为三层,底层为大厅,地面用进口瓷砖铺就,上方还有一乐台,可供小型演出使用。大厅面积很大,可同时容纳300余人就餐。二层和三层原为书房、卧室,总建筑面积达3591平方米。这栋豪宅的东面是张静江的静安别墅,西边是英国惠罗公司的花园公寓,再往西就是荣氏家族的荣公馆。奚润如女儿出嫁时,就是在这栋大宅内办的喜酒。直到今天,这座大宅依然还在,不过地名已改成南京西路1081弄1号了,一楼为梅龙镇酒家,二楼和三楼成了56户人家的住宅。奚润如去世以后,家境已远不如前,子女们一致同意将这栋豪宅出售,虞洽卿听到消息,为不让先生遗产落入外人手中而遭到破坏,花重金将这大宅买下来。购买之初,虞洽卿只准备当做一处公馆使用,专门接待一些重要客人。当时在这些建筑物的前面,有一块近百亩的空地,虞洽卿一并购入后,进行了房地产开发,取名重华新邨。其式样是双开间三层独立连体建筑,内有管道煤气,数量达几十幢之多。沿街还开发了一批三层公寓,一层临街的为店面(即今南京西路临街的店面房),二、三楼为住宅。在当时的上海滩有能力购买这类房子的,不是老板便是政要,所以这里一下子成了名人集聚区。张爱玲也正是看中这一地段,从原来的常德路爱丁堡公寓搬到了重华新邨,住在9B室。1949年她站在窗台上目睹了解放军进入上海的实况,1950年创作了小说《色·戒》。这段淡出人们视线的历史却于2007年又被重新提起,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其原因是台湾导演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拍了一部电影《色·戒》,并于同年获得威尼斯电影展金狮奖。据说这部影片获奖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外景拍摄时仍选取了南京西路上的重华新邨,这无疑勾起了人们对老上海的追忆,也可以看到当年虞洽卿精心设计的房地产项目已经成为了老上海的一个标志。
1938年的一天,虞洽卿接到俞叶封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有要事相商。当时上海已经沦陷,虞洽卿对于外界的交际显得特别小心。对于俞叶封这个人,虞洽卿当然是了解的。此人出生于杭州,后来到上海,在青帮中混迹多年,是青帮十八小亨之一,地位仅次于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他与张啸林关系密切,张啸林于1937年11月充当杭州维持会会长后,他也紧跟其后,在上海为日本人采购军需物资,沦为汉奸。对于俞叶封的电话,着实让虞洽卿费了一番心思,他揣摩着俞叶封这次见面的目的。出乎意料的是,俞叶封与他探讨的不是时局,也不是做生意,竟然是要办一所学校。他对虞洽卿说,上海已被日本人占领,有的学校已经停课,但公共租界内还是相对安定,所以要借那幢位于南京西路的大宅,办一所学校,取名弘毅中学。抗战爆发以后,虞洽卿与那些变节投敌的人都保持着一定距离,对这个俞叶封也不例外。现在对方既然提出办学校,虞洽卿满口答应,并同意借用一楼的全部房子,至于办学的另外一些事务,他则借口公司事务太忙,不愿承担。这也符合俞叶封的意图。于是,以虞洽卿为校董、张法尧为校长的弘毅中学就这样开张了。
张法尧是张啸林的大儿子,他名为校长,对于学校的事务并不过问,真正的负责人是俞云阶。这所学校在对外宣传时,说是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招收的学生不但是清一色的男生,而且全是上海大亨的子弟,如王晓籁的儿子,张啸林的孙子,仙乐斯舞厅老板谢葆生的儿子等。俞云阶是俞叶封的儿子,曾留学日本。他身为校长,非常重视教育的质量,所有老师几乎都是有一定学识和名望之人,只可惜这些学生都是纨绔子弟,不但上课时吊儿郎当,甚至还带着书童、保镖上学,这在上海曾被传为笑谈。有部分学生还不服老师管教,弄得俞云阶非常头痛。
1941年3月,虞洽卿在去重庆前,曾将这所房子托付俞云阶,希望他能将学校办下去。但此时的弘毅中学因为经费困难,已处在倒闭的边缘,原来这所学校的经费除收取学费外,不足部分由俞叶封等人资助。1940年1月15日,俞叶封被军统暗杀于更新舞台花楼。8月14日张啸林又被保镖林怀部枪杀于家中。傅筱庵于10月11日被朱升源劈死,于卧室。这一连串的事件使上海成为一座血腥而恐怖的城市,学生们有的跟随家长逃避他乡,有的为安全起见而辍学,生源的减少使学校难以为继,于1941年10月停办。之后,这里开出了一家梅龙镇酒家。梅龙镇酒家的开设者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就是当时上海滩著名的演员吴湄。
吴湄是扬州人,1907年(一说是1908年)出生于上海。后回扬州读书,1919年7月小学毕业后来上海,考入萱镜小学,后又到惠群女校,19岁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在吴湄自己的回忆录中对这段历史述说不详,也有人说她到上海后先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做工,后又考入萱镜小学。吴湄长相甜美清秀,又向往表演艺术,从小就具备演员的天赋,1928年由闫保明介绍,加入了由田汉创办的南国社。此社1926年由田汉、唐槐秋、顾梦鹤等人发起并成立,全名是南国电影剧社,主要从事电影制作和话剧演出。吴湄加入后,在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辅导下,先后演出过《湖上的悲剧》《火之跳舞》《名优之死》《南归》等进步话剧。1930年,南国社与夏衍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等团体成立了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吴湄积极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活动。这一年秋天,由吴湄担任主演、于伶编剧的《女子公寓》在兰心大剧院公演,轰动了整个上海滩。脱颖而出的吴湄不但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和喜爱,也为上海文化界的进步人士所重视。
据吴湄回忆,她的名字是田汉给取的,因为田汉第一次看到她时,发现她的眉毛很浅,就让她取名吴湄(意为无眉)。从此以后,她的原名叫什么,反倒被人忘却了。后来田汉遭到逮捕,吴湄曾积极参与营救。吴湄所经营的梅龙镇酒家,这一招牌也是田汉题写,可见两人关系之深。
1930年12月24日,吴湄与剧社一个陈姓同事结婚,从此她便做起全职太太。这位陈万里先生读的是新闻系,在《民国日报》当编辑,1932年转入中央通讯社当记者。居家期间,吴湄入暨南大学中文系学习,她一面学习,一面演戏,经郑君里介绍,为电通影片公司的特邀演员,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吴湄随剧团去外地演出,临行前,她的丈夫要她先商量安家问题。但吴湄说,待回来后商量。岂料她回到上海时,丈夫已经去了内地,因交通中断无法联系,再加上很多乡下亲戚逃难来到上海,她一时无法脱身,就留了下来。人多开支就大,丈夫外出又断了经济来源,于是吴湄参加了青岛剧社的演出,希望能多赚些钱来补贴家用。
1938年3月,位于威海路(今威海二路)648号梅龙镇餐馆准备开业。这是一家只有一间店面,经营面积为80平方米的小饭店,于1939年底转让,吴湄接手这家饭店的原因是想让上海的文艺界人士有一个碰头会面的地方。当时还有个朋友叫龚冰若,两人各出资100元,分别担任经理和协理。梅龙镇酒家于1940年重新开业后,文艺界人士和一批京剧票友都把这里当做见面交流的场所,虽然敌伪时期的上海十分混乱,但梅龙镇这一小小的饭店内部是另有一番景象。1941年冬,协理龚冰若因爱人离开上海而辞职,所有店务都由吴湄一人承担。
吴湄在上海算不上是轰轰烈烈的人物,但她在交往中结识的另外两个人使她的命运和未来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一个是中共地下党员茅丽英,吴湄在龚冰若介绍下认识茅,后来也加入了职业妇女俱乐部,多次参加了慈善义卖活动,为新四军筹集了大批的经费。另一个是江青,当时叫李云鹤,那是在1933年前后。在一次文学沙龙聚会中,江青与吴湄相识,后来还与当时上海的电影明星王莹、陈波儿等一起去吴湄家。经吴湄介绍,江青开始与田汉等有了交往。也正是这段看起来波澜不惊的演艺圈交流,后来竟然让吴湄含冤而死。
1942年底,梅龙镇酒家的房子租期已到,经过打听,吴湄得知了弘毅中学已经停办,就决定去租用。虞洽卿当时已在重庆,留在上海的几处住宅都由一些亲属或亲信管理。吴湄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通过这些人与远在重庆的虞洽卿联系,征得同意后,她租下了位于南京西路的这幢大院的底层一部分,梅龙镇酒家也重新开张。为保证正常营业和场所安静,吴湄可说是多方交涉,八面玲珑,无论是普通食客还是日伪官员,她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除殷勤招待客人外,她还对日本军人特别照顾。据说有一次一个日本下级军官到梅龙镇酒家用餐,喝醉后大耍无赖,准备赖账,吴湄一个电话打到日军司令部,很快来了一个少佐,当场就对这个小军官扇了十几个耳光,并让他当面向吴湄道歉。从此以后,那些日伪人员来梅龙镇都老老实实,丝毫不敢造次。当时上海实行宵禁,晚上8点之后一律关灯,但只有梅龙镇酒家是个例外。对于粮食供应也同样,别的饭店一个月的大米供应都有限制,梅龙镇酒家却是不在此例,由此可见这家饭店当时的生意有多么火爆。
梅龙镇酒家的特殊地位也为地下党的活动和电影戏剧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地,当年袁雪芬向邓颖超提出要加入共产党时,邓颖超就对她说,你可以去梅龙镇。后来袁雪芬果然多次去梅龙镇与地下党的负责人接触。1947年越剧十姐妹结拜盛宴也是在梅龙镇举行。
1943年的一天,吴湄正在舞台演出话剧《家》,她饰演瑞珏一角,却传来了她先生不幸身亡的噩耗。舞台上她是披着婚纱满心喜悦的新娘,现实中却是一个承受丧夫之痛的寡妇,这强烈的反差考验着吴湄的意志和毅力,但她强忍悲痛,完美且又不露痕迹地塑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抗战胜利之后,梅龙镇有一次失火,幸亏损失不大,只是烧掉了厨房的一部分。按规定,店内失火,老板要被罚款并关押,吴湄被传到警察局,警察要照章办事。吴湄装出一副大老板的派头,说要与警察局静安分局的局长通电话。原来,她曾经与上海市警察局局长俞叔平有过交往,在百乐门跳舞时又通过俞叔平认识了这位分局长。经过一番电话交流,吴湄不但没有被罚款,而且被允许马上回去。由此也可以看出吴湄在上海的交际之广。厨房修复以后,吴湄在报纸上做了一个广告:梅龙镇酒家。川菜扬点,地址南京西路戈登路,电话三五三五三。
1952年,弘毅中学所占用的部分因学校迁走而成为南京西路第二小学,后来学校迁走,底层全部改为饭店。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上海视察工作,曾与几位劳模一起在梅龙镇吃午饭。“文化大革命”时,梅龙镇改名立群饭店,1978年恢复原名。1988年,梅龙镇酒家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2007年入选“上海名牌”,2008年荣获“全国十佳中华老字号餐饮品牌”殊荣。虞洽卿泉下有知也当为之欣慰。这幢老建筑至今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成为了上海美食的一个代名词。
1951年,江青有一次来到上海,还专门去看望过吴湄。但这时的江青已非20年前可比,再也没有那种亲如姐妹的情愫,言语中时不时流露出骄矜恣肆、专横跋扈的神情,这让吴湄的心中感到了一丝隐隐的担忧。1966年8月的一天,一群身份不明的人突然闯入吴湄的家中,翻箱倒柜查找,整整一个晚上,把所有的报刊图书、照片资料通通抄走,而金银首饰等丝毫未动,吴湄当然不知道,这次抄家是江青的密令,目的是要把那些有损于她形象的文字、图片统统销毁。时隔数天,吴湄和她的再婚丈夫刘鸣轩被隔离审查,一个多月后被放出。此后,吴湄被责令去饮服公司劳动。同年10月25日上午,刘鸣轩接到公司电话,要他即刻过去,到了公司之后才被告知,吴湄已经自杀。刘鸣轩不敢相信,要求验尸,造反派不答应。在刘鸣轩的坚决要求下,才来了一个自称是验尸所的人,随便一看便下了自杀的结论。她母亲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血迹斑斑的纸条,上面写着两句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成吴湄临死前的绝笔。
十年动乱结束后,吴湄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2007年,以吴湄为原型的26集电视剧《吴湄》拍摄完成,由蒋勤勤主演。
【参考文献】
1.沈嘉碌.吴湄与梅龙镇.新华每日电讯,2013-11-29.
2.程乃珊.人生百味梅龙镇.食品与生活,2007(12).
3.郎慕中.“红色沙龙”梅龙镇酒店和它的“女老板”.档案春秋.2006
(2).
4.文舟.“梅龙镇之母”吴湄——寻找早期民间企业界人物之二.
[2010-01-19]hhtp://gov.eastday.com/shmj2011/node632/node636/u1a15319.html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