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十二 端方推荐成同济校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纪实虞洽卿》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08
颗粒名称:
十二 端方推荐成同济校董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6
页码:
106-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虞洽卿担任上海同济医工学堂校董达17年之久,为学校的捐款在5位华董中虽然不是最多的,但他为学校付出了巨大精力,对于学校的成长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关键词:
虞洽卿
端方
校董
内容
从1907年至1924年,虞洽卿担任上海同济医工学堂(即现在的同济大学)校董达17年之久。对于虞洽卿任校董一事,民间知之甚少,在一些文史资料中也未见提及,这可能与一些资料未被发现有关。在同济大学公布的校史中,也只有短短的几个字。
关于同济大学的前身,有一段较为曲折的过程。
1891年,有一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军医跟随德国海军舰队来到上海。时值夏季,天气炎热,上海地区霍乱、伤寒、疟疾等病流行。埃里希·宝隆一上码头,就发现疟疾肆虐,且又缺医少药,有不少人因得不到治疗而被夺去生命。心痛之余,他下决心要为改善上海的医疗条件而努力。没几天后,他申请离开了海军,回到德国进修流行病学,因为在此之前,他学的是外科医学。两年之后,他又回到上海,在德国教堂附近创办了一个诊所,并与几名德国医生共同发起成立了“德医公会”开始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服务于上海百姓。然而,当时的上海人对西医西药,都持排斥态度,他们相信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中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让宝隆的医疗诊所门可罗雀,几年下来,亏损严重。但宝隆不愧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医生,他并没有因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而气馁,而是针对当时上海市民医疗条件较差的现状,向德国驻上海领事克纳佩提出申请,要求组建一家医院。克纳佩表示同意,并派领事参赞费舍尔与上海道扎饬善堂商议,最后决定在张家浜新马路边上辟出一块土地,用于医院的建设。一年之后,宝隆在上海的医院建成,他给医院取了个名字,叫同济医院。同济一名,寓意中德两国同舟共济,用现代医学共同造福人类,当然,也是德文Deutsch(德意志)的中文音译。
医院已经建成,设备也都到位,缺少的是医生。这所医院的医生几乎是清一色的德国人,他们白天都在自己的诊所上班,只有到了傍晚时才会来到同济医院,这就使得医院白天时冷冷清清,晚上才会有病人求诊。宝隆觉得长此以往不是办法,就计划设立一个学堂,招收中国学生,培养医学人才。于是,他经过多方筹集,首先成立了一个医学堂基金会。计划报到领事馆,克纳佩觉得不妥。因为在这一计划中,筹款的对象都为德国商人,克纳佩说不但要向德国商人募捐,也要向中国商人募捐。就这样,在宝隆的操作下,在上海掀起了一场医学堂募捐活动,在这场活动中,最为主动积极的是两位宁波商人,一个是朱葆三,另一个就是虞洽卿。
按照国外惯例,一所学校如果由社会各界人士筹集,就必须成立学校董事会。这所位于同济医院对面白克路(今凤阳路)上的新式学校,占地数亩,取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校董由18人组成。这18人中,德国人占了一半以上,共10名,其中德国医学界人士3名。除宝隆外,另外两人为共同发起该基金会的医生兼教师福沙伯和福尔克尔,有3名德国商人,另外4名是德国领事馆和军界人士。中国方面有商界人士5名,政界人士3名。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开学典礼,虞洽卿和朱葆三出席。
虞洽卿能够成为该校华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同济医院创办之初,上海道署曾专门邀请工商界重要人物共同商议。这些人物主要来自丝绸业、茶业、钱庄业和粮业。因虞洽卿在上一年的四明公所事件中,成功捍卫了公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已成为上海工商界的领袖人物,所以上海道将他作为重要代表。其次,当时虞洽卿还在鲁麟洋行任买办,而这家洋行的老板是德国人,他与之交往多年,对德国人尤为熟悉,这也成为他参加商议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关键的是有端方的推荐。这位封疆大使曾对上海道说过,有什么难题不决之事,可以找虞洽卿商量,此人思维活跃,点子也多,所提的方案,矛盾双方都能接受,在棘手问题的处理上绝对是高手。这就使得虞洽卿在各级官员眼里分量一下子重了很多。也为他参加各类活动或谈判扫清了障碍。上海道对于端方的话当然是言听计从,这让虞洽卿在上海滩出人头地铺平了道路。
那么,端方为什么要如此看重虞洽卿呢?
端方原姓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字午桥,号匋斋,生于1861年,光绪八年(1882年),21岁的端方中举人,他出钱捐了个员外郎,不久迁候补郎中。在戊戌变法中,他积极支持,表现出一个年轻官僚追求富国强兵的本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大开杀戒,他因为受到荣禄和李莲英的保护而未受株连。1898年他调任直隶霸昌道台,上任不久又奉调回京,主持农工商局的筹备,在此时,他眼看朝廷内外交困,民心向背,创作了一首《劝善歌》,慈禧看到后极为赏识,赐其三品顶戴。次年,他出任陕西省按察使、布政使并兼理陕西巡抚。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和光绪狼狈出逃至陕西,端方因接驾护驾有功,两年后调任湖广总督。1904年又调任两江总督,在此位上他着手创办暨南大学,并创办了南京第一所幼儿园和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他鼓励教育革新和学生出洋留学,革除陈规陋习,是中国新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他曾经多次上书,奏请各省设立官办公共图书馆,在他的全力推动下,江南图书馆、湖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等先后创办。1907年,江南藏书家丁丙因经商失败,亏资百万,无奈之下欲将家中藏书8000余册出售。端方得知后,立即写了奏章,请求朝廷允许其将这批图书收购。朝廷批复同意,端方拨款75000元将图书收购后入藏江南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保存了一批极有价值的古籍文献。从政之余,端方还醉心于古玩的收藏,是清代的著名收藏家之一。
1909年,端方调任直隶总督,在孝钦皇后梓宫奉安时,他的轿子因横穿神道拍照而惊扰隆裕皇后,遭到李国杰、胡思敬、张人骏等人弹劾,被罢官。1911年5月18日被委以粤汉铁路督办大臣。因为强行将四川的民办铁路收归国有,激起了川湘鄂三省的保路运动。同年9月7日成都发生血案,总督赵尔丰被免职,端方奉命署理川政。他率领湖北新军入川至资州时,新军发生哗变,端方与其弟端金被新军将领刘怡凤所杀。据说端方在被杀前曾对刘怡凤说,自己的祖上是汉人而非满人,他本姓陶。这一说法到底是真是假,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端方死后,家道中落,他的儿辈孙辈们为了维持生计,将他收藏的古董变卖。其中有一套商代的青铜器,以20万两白银的价格为美国人福开森所收购,该套青铜器如今仍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
虞洽卿与端方的相交始于1905年,在此之前,他对端方的人品、思想虽有所闻,但毕竟只是听说而已。1904年端方调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后,两人才开始接触,在虞洽卿的眼中,端方不但是位胸有大志、平易近人的好官,更是一位思想开明、谋求创新的官员。这在当时慈禧专政戊戌变法失败后尤为难能可贵。他曾多次赴南京当面陈说时弊,提出改革的方案。在端方看来,像虞洽卿这样忧国忧天下的商人也实在不多,尤其是对于学习外国的管理经验,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实业和银行等主张,与端方的想法完全一致,故两人一见如故,倾心长谈,很快成了好朋友。1905年出洋考察时,端方专门奏请朝廷,将虞洽卿列为考察团随行人员,这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热心公益是虞洽卿的一贯性格,自担任校董以后,他对这所学堂的发展十分关心。1908年学校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第一届还未毕业,第二届招生又要进行,使原来的校舍变得十分拥挤。虞洽卿与宝隆一起经过考察,选中了上海城南边的宝昌路(今淮海中路)以南、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以西的一处空地,建设了一批新校舍。1909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在原开设医预科和德文科的基础上,新开设医正科。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来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虞洽卿四处奔走,收效甚微。9月16日,虞洽卿与中方校董5人及德方校董8人,联名写信给德皇威廉二世,希望他能给予学校一定的帮助。威廉二世接信后,从其自行支配的资金中拨出5.4万马克用于校舍建设,解决了学校因资金缺少濒临停学的燃眉之急。
1909年3月5日,同济医院和同济德文医学堂的创办人宝隆在上海逝世,由福沙伯接任。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仅德商就有一千余名。这些德国商人认为,应该在上海办一所工学堂。在德国银行家和工商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推选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为首,筹建成立德国工学堂协会。在费舍尔的号召下,几个月内就筹得175万马克。1912年,因为增设了工科,学校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设备制造武器为由,强令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必须当日离开学校。社会各界认为法租界的做法不妥,联合致电教育部,要求对同济的学生做好善后安排。教育部派员前来商议,最后决定把学校迁出法租界,并在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所有校务全部由华董接办,直属教育部。
据《宝山县志》记载:1917年,同济医工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工学。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
1924年5月20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同济医工学堂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并把这一天定为校庆日。1927年8月,学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自1917年以后,因为有教育部的直接参与,虞洽卿很少过问学校事务。1924年学校更名后,最早的一批华董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先后退位。虞洽卿为学校的捐款在5位华董中虽然不是最多的,但他为学校付出了巨大精力,对于学校的成长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知识出处
《纪实虞洽卿》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人脉篇、事件篇和亲属篇。内容包括:时代更替时的人物背景,与中共早期领袖的关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