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党的教育政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774
颗粒名称: 英国工党的教育政策
分类号: G40-092.655
页数: 34
页码: 652-685
摘要: 本文是1930年杨贤江翻译的英国工党的教育政策文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根据一九三〇年二月出版的日本文部省内教育政策研究会编《教育政策小册子》第一篇节译,原书附录《劳动少年教育问题》一文,以其有关于英国青年教育的实际,故亦一并附译于后。
关键词: 杨贤江 译文 教育政策

内容

这是根据一九三〇年二月出版的日本文部省内教育政策研究会编《教育政策小册子》第一篇节译,原书附录《劳动少年教育问题》一文,以其有关于英国青年教育的实际,故亦一并附译于后。
  一 由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英国主要的社会思想之流,可以说是在谋德谟克拉西之彻底。这种德谟克拉西之思想,虽本属于政治的;但跟着时代的推移,在社会生活的实质上也欲贯彻着这种主张。故由政治的法律的机会均等而进于经济的德谟克拉西,自是必然之势。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英国工党②的本质,即可视为英国旧的德谟克拉西运动之继续,而为谋撤废经济的阶级的限制以发展者。
  现代的社会生活是以财产为基础所建立的。拥有财产,在事实上即成为占有权力。这些拥有财产占有权力的人,虽居于社会上极有利益的位置;但在法律上,是不负着对社会的合理的义务的。因此,要阻碍社会中应当顺利进展的民主的大势。救济的途径在:一方面强制他们对社会实行合理的服务,且制限随财富而生的权力;他方面解放社会的个人,启发对社会有价值的机能,而于这个基础之上谋建设新的社会。这样,使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利益相一致,庶几得以除去社会不调和的根源。这种给社会一切个人以平等的机会,使他们都具有社会职员的资格,发挥充分的机能之事情,必须扩大至最高的限度。这又不仅限于经济方面,也不仅限于政治法律方面,更当普及于道德教育等一切方面。必要如此,社会方能开发并利用全人类的能力,即所谓hu-manresources①者是。英国工党所立教育上的主张,即以此为根柢。所以他们将普通教育列于主位,要强制全国青年受中学教育,要努力于一切个人之人间的社会的完成。
  原来英国的社会组织,其本身即富有教育的陶冶的作用。英国的教育制度,有赖于社会的教育力之处甚多。这样的社会,以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特殊能力要伴随这种人间的教养才能发挥其威力。英国人以由政府强制自己子女的教育为可耻上,故经过百年的论争,才算承认了义务教育制度。
  英国工党现正提倡产业的国有,认此为国内第一个问题。为实行产业民主化,使民众参与产业经营的事业,并负起责任,自不能再使国民无自觉心,而仅仅化为产业的机械过程之工具。英国人自信要达到“个人完全的解放”,涵养有理解的多数人的意志,以至于产业的民主化。英工党之所以将教育政策之主力置于普通教育的向上,怕是有鉴于此而使然的吧。
  二 工党的教育主张
  使中小学为单一系统的二阶段
  工党鉴于社会的情势,认为教育上最适于民主的社会的唯一政策,是主张把现行的中小学成为单一的继续的课程之二阶段。如是除出异常者以外,应不问父母的收入、阶级、职业之如何,使凡在十一岁以上的儿童进入中学,就学至十六岁为止。从而中学教育要比现在扩张得多,中学校的种类也当尽量地具有多种多样。现在的“集中学校”(centralschool)及初级实业学校(juniortechnicalschool)当然要加以变改,包容于中学校的组织之中。
  要实现这样的学校组织,自不能急就,应视地方当局的努力如何。
  排除经济的限制 大多数的少年,为了父母贫困,不能升入中学。一九一九——二〇年度,少年的知能虽被学校当局认为有受中等教育的资格,但因家贫不能入学者,在英格兰及威尔斯①达于一一,一三四人。即幸而能由小学入中学的少数人,其中有大部分也为了家庭贫困而不获继续学业,至十五岁前后即行退学。
  故除去使中学修业发生困难的经济上的障碍,是目下的急务;工党所定办法为:甲、地方教育当局须一律废止受政府补助的中学校的学费,或者逐年增多免费额,最后完全废止学费。乙、在中等学校学费未经全废期内,政府须立刻实行“关于给费生及免除学费的省委员会”之劝告,以便“国库助中学免费额的比例自百分之二五增至百分之四〇”。丙、地方教育当局应以如下的见解改订生计费补助组织:1.增加受生计费补助者的人数。2.增加其金额。3.自十二岁至十八岁,逐年增加给与金额。4.直接利用教育部生计费给与规定。
  增设中学校 在一九一九——二〇年度,除出为了没有免费额而不能入学者一一,一三四人以外,更因中等学校收养力之不足而被拒绝入学者,尚有一〇,〇七六人。关于这点,工党提出以下的补救法:
  甲、暂时使各地方教育当局实行每人口一,〇〇〇人有二〇人以上收容中学的设施。这比较进步的美国等尚大有逊色,今当逐渐增加入中学的人数,制成一个在十年以内可收容离开小学少年百分之七五以上的中学校设施计划,而谋其着着实行。
  乙、为实行这个计划,自以新设学校为必要。但当设置此等学校时,应把存于现行中小学间的有害的区别不再持续下去。小学与中学之成为单一的继续的组织,以及儿童一达于适当年龄自当有大部分升入中学等项,应设方法以期明了。
  丙、中学校为谋稍稍补救关于收容力的缺陷,应采用如下治标的办法:1.停止国库补助中学校预科。现在在此种预料中收容着十岁以下的学生(缴付学费者)二六,〇〇〇人。这种的收容力,若适用于十一岁以上的少年,当更举有效的效率。2.“集中学校”及初级实业学校都属必要。因此等学校代表着用诉于学生的创作力,包含实际的工作之学科课程,应于极易进步的少年们的需要以计划的一种上级教育。但此等学校不只是小学校的继续。应竭力加以改组,使之成为有如国库补助中学校的组织。
  完成国民教育组织 以前把小学和中学截然区别,这种区别实在是不完全的,以社会方面看是不当有的。这种区别的结果为:(一)应可伸展的才能,因不得伸展而归于浪费;(二)在素质上合资格的人不能入中学;(三)应归中学负担的自十二岁至十四岁的少年教育让小学校担任,实则在此等年龄的少年教育,是不适于由小学行使的;(四)因小学校负担过程的结果所生之浪费与无效率,是很多的。因之,改进的方法应如下:
  甲、初等教育分为二:1.育儿学校及幼稚园收容七岁以下的儿童。2.作为准备学校以收容自七岁至十一岁或十二岁的儿童。
  乙、中学教育收容自十一岁或十二岁至十六岁或十八岁的全部男女。
  丙、高等教育授大学式的教育。
  还有在理想上,除出异常者以外,一切国民到了十一岁应由小学校入于中学校;贫困者的子弟,应受适当的生计费补助,至十六岁为止,以就学于中学。
  中学校收容的条件
  甲、当由小学校进于上级学校时,其取舍的标准,应全视对于少年本身是否为利益以定。
  乙、自小学校入上级学校的时期,应定为十一岁至十二岁。但发育迟缓者,可在小学修业至十四岁为止;在这个期间内应谋使他有随时入上级学校之可能。
  丙、在中学校数不充分之情形下,当入中学时举行竞争试验,自属难免之事。这时候便应以小学校修业时的成绩及教师的报告为主,而以入学试验成绩作为补充。
  丁、入学时的考查,不能因缴付学费与否而定出差别。又当以发给生计费补助金为条件而考查入学许可时,不应加上更较严格的智力考查。工党对于使缴纳学费者的入学为较免缴学费者容易,以及使不受生计费补助而免缴学费者的入学为较受生计费补助者容易之事情,是极力反对的。
  代用中学校问题
  甲、自十四岁至十六岁的补习学校,不能作为代用中学。工党所主张者,为自十二岁至十六岁间的全日中学。补习学校不是小学校教育的继续,而当成为毕业中学校以后的补习学校,对于年在十六岁而离开中学校者施以半日教育(part-timeeducation)为职能。
  乙、今日一般设施的“集中学校”,若当作代用中学校,是不能满足的。其职员及其设备,宁当归于小学校之一类。是应加以改变,使成为中学系统组织之一部。
  丙、教育部须:
  (一)承认收容自十一岁至十六岁者施以全日教育的一切学校为中学校;
  (二)命令这一类的学校,在职员方面、组织方面及设备方面,要依照中学校的规定;
  (三)对于此等学校,要由于给与当作中学校的补助金,而全改为中学校。
  政府对国民提供关于教育问题的知识 如欲关于教育问题唤起健全的舆论,必须把关于英国及各外国教育进步的详细报告,定期发行,且使之容易普及。现在这种报告是非常零碎的,且是不定期的。经济问题的研究者,虽能从政府发行的文件中得到关于外国贸易、失业、工资问题以及类似的问题之资料,可是要得到关于教育问题同样有权威的知识,不特困难,简直是不可能。其结果,当对教育问题发生论争的时候,社会就不获有足下健全判断之正确的详细的资料。故政府必须留意于此,尽力地谋时常对国民提供多方面的多数材料。
  三 青年教育要公有化
  一九一八年教育部长斐雪①(Fisher)所定的教育条例,是以中学教育问题为中心而涉及全部教育制度的。其第十条所规定对十四岁至十八岁的青年男女强制补习教育,曾引起当时纷纭的议论。该法案在斐雪非常努力之下,经过议院内外剧烈的论争而获通过;但到战后,表面上藉口于财政困难,实则出于资本家阶级的意旨,竟陷于暂告中止的状态。以这第十条为中心的所谓青年教育,自一九二〇年教育条例大改正以来,成为长期的悬案,一直是个英国教育问题的中心。斐雪虽依第十条规定的补习教育,试有以解决这个难题,但因为上述情形,事实上已宣告失败。
  另一方面,每年达十四岁而离去小学校的青年人数,在英格兰及威尔斯,达六十五万人,自十四岁至十八岁的青年达二百五十万人;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依然是受不到什么教育的恩泽的。
  《斐雪法案》的失败,固然使得英国二十年的难题不获解决,认为一件遗恨;然据工党的主张,为斐雪法案中坚的补习教育,乃是不足采用的弥缝策,为国家教育政策上所不容承认的。
  原来英国教育的缺陷,并不仅在数量的问题,更有许多质量的问题要考虑。现在十四岁以上青年的大多数,不受小学校以上的教育,固是事实;但因为小学与中学之间,不能有紧密的组织的关系,以致中学校不能收容真正有为的青年,虽说小学校本应当作中学校的准备学校以发挥机能,但由于制度的不彻底,也不获尽其职能。我们所期待的青年教育,既决不是小学教育的扩张,也决不是小学教育的继续,而是在改变教育的秩序,改变制度的组织。具体地说,是在把教育政策上最重大然而向来最受忽视的问题,即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成为含有二个阶段的单一过程,而以小学校为国民教育完成的准备阶段,以中等学校收容自十二岁至十六岁的青年,作为完成国民教育的实质之机关,撤废阶级的经济的限制,谋使全国子弟都受中学教育至十六岁为止。
  英国中等教育发达的历史,今因无暇详述;但可略述一二。自一九〇一年设置教育部,即同时规定国库补助,谋教育的公有化(communize)。至一九〇七年,更规定除出教育部特别许可以外,凡受国库补助的中学校,应有学生数的四分之一免除学费,使中学教育国有化(nationalize)。由此所得的结果,从数量上以出,受国库补助的学校数,在一九〇二~〇三年虽仅不过三十一校;到了一九一九~二〇年就有一,一四〇校,学生数有三〇七,七五九人,也可算是大有进步。惟虽如此,在英格兰的人口每一,〇〇〇人中,仅只收容着八点七人。这和美国的百分之二八相比,已经非常逊色。何况其中收容劳动无产阶级子弟的免除学费的范围,更是小到几无可言。故这种国有化或公有化的教育机关,老实是很不完备的。
  在英国,谋全日中学校的扩张,使大多数少年从十一岁起入中学,受教育至十六岁为止的地方,原非没有;但大抵是丧失了“顾虑社会的经济的事情,使教育着实适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以进展”之英国的传统精神,尚以中学校为属于有资产者的特权;实业家也多视中学校不过是养成不适于雇佣的人物,而反对中学教育的普及。地方当局也有许多是抱着教育权利惟为能负担学费者而存在之谬见。故在工党方面以为依据现社会的实情,而明定中学校应为怎样一种性质,应尽怎样一种使命,实在是必要的。
  据工党的主张,中学校至少应为收容自十一岁至十六岁的青年,实施适当的普通教育之场所;由人生的过程言,是教养在青年期内的人的地方,从它的学科课程言,是教育那已在小学校中有了使思考发表的心理作用之简单过程发达的准备,具了足以进求为有教养的人所可预期的知识之精神轮廓的一辈人的。
  再由它的目的言,则不在与以特殊职业之专门化的知识技能,而在发达当作人间的机能,虽得为将来特殊化的基础,却是超越了对于某种特殊职业的功利观而培养具有价值的兴味的。和小学校相比较时,中学学生是在发生一种关于人间的新力量之自觉,而希望和实际的兴味相接触之年龄。和专门教育相比较时,中学校的目的不在特殊开发某种特殊的才能,而是特别在中学下级,为避免理解的偏隘,及为觉醒潜伏的兴味,要用十分包括的教科课程,养成多种多样的广博知识之基础的。简言之,学科课程在精神上一定要自由,一定要区别上级与下级,异其学科的种类,以便与学生的发达有同一的步调。
  四 应当怎样收容青年
  在国库补助的中学,初级实业学校及相类似的学校中求学的学生,在每人口一,〇〇〇人中,英格兰有八点七人,威尔斯有一〇点二人;又在英格兰离小学校的儿童中,有百分之五乃至百分之九是入中学校的。这比较三十年前已是非常的进步,事实上确是向着中学校的民众化而有大大的发展。这所谓中学校的民众化,无论是议会,是地方当局,是教育部,是教育者,都莫不认为必要;一九一八年的斐雪法,开始规定中等学校的义务制,说是:“对于有可受教育的素质之少年及青年,必须设置适当的设施,免致为了不能缴纳学费而受不到任何种类教育的恩惠。”要之,所谓中等教育的普及,实为舆论所一致希望,且因之要增高学费免除率,并谋中小学的沟通。
  然对于中学学生增至什么程度,有三种不同的意见。最低的一种,认为每一,〇〇〇人中,应有一〇人;其次则以为每一,〇〇〇人中应有二〇人。依照前说,在英格兰及威尔斯的中学学生数估计为三十六万人,比现在不过增多六五,〇〇〇人。依照后说,则为七十二万人。另有一种教育专门家的意见,认小学儿童的百分之七五有受中学教育到十六岁为止的素质;假若依据这种意见来设施,则国内儿童的四分之三入中学校,其数当比现在约增出八倍。
  关于增加中学生数的地方当局之意见也不相一致。有的认为凡有能力者都须义务的就学于中学,到十六岁为止,与小学一样免纳学费。但有的认这种意见为理想,主张暂时当以每一,〇〇〇中有一〇人入学为适当。要之,是由地方情形有差别,故发生这样不同的意见。
  工党对于这一点的意见如何,可以详述如下。
  五 主张中学教育义务制
  原来对于中等学校在教育制度上占个如何位置,也有三种见解:一、中小学二系统说或分离说。二、选择说及教育阶梯说。三、单一系统说。
  从一八三九年枢密院的教育委员会主张“应考虑使小学教育与劳动者及使用人之状态发生密接关系”起,以至十九世纪末为止,认小学教育为对于劳动阶级、贫民阶级之阶级的设施,是支配阶级由宗教的、经济的、人道的理由以设置的,中学校则视为专供有产阶级的教育。故中小学间的区别,并不是基于何等教育上的理由,而是基于社会的乃至经济的见解。照从来的制度看来,初等中等教育之截然区别,形成为各别的系统,乃是儿童入小学以前已经确定了的事。儿童的入学是并不顾虑到儿童的将来,而惟视两亲社会的位置以定的。中学校不是设在小学校之上,而似是两者并行的。
  至一九〇二年以来,社会虽似已热心地考虑到要为社会民众而设置中等学校,但其时已认小学教育的性质是社会方面所固定了的,小学教育应终于十三岁至十四岁,小学校主持儿童的教育,而其中的大多数在小学毕业以后是可不受上级的教育的。要之,那时候认小学校决不是为了将来更受上级教育之准备教育,而应成为劳动者阶级的教育。现在从一九〇二年起所希望的中学校教育,还是承认这种观念为不错。故这样设置的中学校,并不能变革小学,使十一岁至十二岁的儿童移入中学,成为受青年期教育的准备学校,因以完成国民教育;惟认中学校为对小学求学中的英才少年所设施以完成国民教育的青年期教育机关,却不想确立由中学收养全部国民的原则;也不能认中小学为单一教育系统中的二阶段。换言之,即一方面依然视小学校为阶级的教育设施,视中学校为有产阶级的教育机关,同时则在他方面选择贫民子弟中的英才而教育之,以表示英国教育政策史中第二期的教育意见罢了。
  选择英才使入中学,免其学费,甚至给与学资以授高等教育之思想,是过去二十年间的教育政策。因为学费的免除,由小学升入中学的学生,虽然人数无多,却是逐年增加。如果依据一九一八年的教育条例,能实行地方当局所立的计划,则中等学校学生数确是要大见增加的。
  然到了现在,这种承认中小学并行制度的思想,还是非常盛行。即视中小学为属于教育上的二个系统,并不定要联络。至于劳动阶级中的英才少年,固当养成为劳动阶级中有教养的干部人才,即所谓有识的无产者(intellectualproletariat),以应近代产业的要求。但反之,要使国内的全部少年都收养在中学校,使受教育到十六岁为止,则不特不可能,且是有害。有些人只该做个劳动阶级的兵卒,若必欲施以中学的教育,是不好的。故所谓入学中学这件事,是说从英才少年中选择入学,不能入选者则应产业界的期望,从十四岁起入工厂,施以补习教育就行。
  因此,还是认中等教育为一般的教育,要收容全部的青年于此,还是依然继续上举的选择方法,是提出在英国民之前应与以急速解决的大问题。工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终算是决定的。它对“集中学校”或补习学校,以及其他在阶级制度下所产生的学校制度,全不承认。它以为这种阶级的制度,当认为英国教育界的悲剧;以及十六岁以前的一般普通的少年,当受全日的中学教育;又以为这既不是胡乱的要求,也不是不可能的要求。这不是为了所谓劳动者这一个阶级的利益之主张,而是基于谋开发英国全社会的人间富源(humanrecources)之意思的。要之,中学教育不外是青年的教育,由此以谋成就时代所要求的国民的教育罢了。年龄达于十一岁的少年,已经不是可在小学校受处理的儿童,而是应当开始人生新教育的年龄。可为他日趋于特殊方面的基础的发达,是应用中学校所施的普通教育以资准备;这种基础的教育,应继续至十六岁为止;在十六岁以前决不当有特殊化的教育。即令是劳动者的子弟,也是不当认为应入工厂的人而施以特殊教育的。
  再由社会幸福及能率来观察,所谓青年的教育,在历史上便有被忽视的倾向。自一九〇八年的“贫民法委员会”以至一九一七年的“关于战后雇佣关系上青年教育问题的报告”,政府因对于十四岁以上的青年不与以何种注意,曾受社会许多的非难。正当走入青年期的成熟期之紧要关头,忽然停止他们的教育,剥夺其受教育恩泽的机会,把这批临到危期的青年追放到社会,使在道德上、生理上受不测的祸,使社会蒙多大的累,真是可悲已极。
  更有可以注意者,即青年期受不到教育,是要减弱国民之社会的能率的。如果社会仅求国民顺从温良,能理解国家命令以服从之之素质,则单施以十四岁而终的小学教学及以后范围狭小的职业教育,已尽够充分了。但现在的社会是不能以这样消极的民众满足的。现在需要在一切方面能创作的,在道德上社会都有能率的人。果如此,就以有教养的知识为必需。为青年教育机关的中等教育之重要,即在这个地方。
  六 教育的机会均等主义
  现在的制度 英本国的中等学校与美国及英领殖民地不同,是不免费的,乃是按一定的条件以征收学费。在依据教育部所认为妥当的条件以设施的范围内,征收学费与否,一任地方当局的决定。一九一二~一三年,英国国库补助中等学校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四一,即在二,六六八,六六一镑中有一,一〇〇,二四五镑是学费收入。若按学费以区别学校,则每人每年的学费,在一九一三~一四年一,〇二五校中
  6校 免费
  242校 1几尼至5几尼
  623校 5几尼至10几尼
  107校 10几尼至15几尼
  47校 15几尼以上
  总计纳费与免费,把英国中等学校学生所纳的学费平均计算,则每人为五镑十先令(一九一二年)。仅就纳费的平均计算,则为八几尼至一〇几尼。在今日怕将增至一一几尼至一三几尼以上。于此可注意者,为每年若至少须缴纳一几尼乃至一〇几尼的学费,在劳动者的家庭,到底是不能胜任的。免除学费制度,系在一八九五年公布,当时免费者数,全国有二,五〇〇人,以后逐年增加,至一九〇六年为二四,〇〇〇人,居全体学生数四分之一。从一九〇七年起,政府规定受国库补助的中等学校,其免学费的人数应占全体学生百分之二五;不过遇有特殊事情,经政府的许可,可以减少免费额;有时视地方情形,也得增多免费额。这所谓免费,因有种种状态,其金额也有多少。有单免学费者,有更给书籍费者,又有支给旅行费及其他临时经费者;以外复有为生活费而给补给金者。
  这样,在一九一九——二〇年,英国国库补助中等学校学生二八二,〇〇五人中,有八二,六三〇人免除学费,占全数三分之一。
  但此数与小学校求学学生中认为有受中等教育素质的学生数,尚不堪比较。一九一八~一九年,英格兰小学儿童中年在一〇~一一岁间者,仅有百分之三六得受免除学费的特典。英政府于一九〇七年设定教育条例第二十条,其旨趣原在谋使一切阶级的子弟能入学于国库补助的中等学校。当时教育部的目的,即在使中等学校免除学费的人数能和同年龄缴纳学费的人数相同。但实际上,在许多地方,往往为得免费的特典而起剧烈的竞争,仅对于有给费资格者许其免费,其他则不得免。
  免除学费是当然 的在中等学校以征收学费为原则的情形下,谋从速增加免除学费率的方法,是不得已的。“关于给费及免除学费的省委员会”主张,应把学费免除率由百分之二五改正为百分之四〇。这样一来,中等学校学生数,可由八二,六三〇人增加至一一二,八〇〇人。但所谓改正为百分之四〇的免费额,也不过聊胜于以前的百分之二五,不免为一时的治标的办法。
  要之,免除学费制度,处于有如上述情形之下,不过为有特别能力者保留一种特权。工党对于这种制度自无满意之理。工党的要求,不在那样不彻底的所谓免除学费率之增加,而在不向全部学生征收学费。
  在美国及英领殖民地,已实行全部免除学费的制度。工党早立这种主张。若承认对自十一岁至十六岁的青年都应施以普通教育的主张,那么全部免除学费自是当然之理。然当中学教育未普遍实行以前,在顺序上,先应普遍的实行免除学费。世上不论何种教育,说是被教育者都能用自力支付教育费,是没有的事。或许有人以为像小学这种义务教育,才应免除学费;但所谓义务制,所谓免费,结局皆立于同一论据之上。因皆认设施教育是为社会的利益,故即使不是义务制,而免除学费也决不是怎样无理的。
  再要实行生计费补助 免除学费,是形成中学教育的民主制之第一事。但仅仅这样,还不能说已除去了贫困者子弟受中等教育的障碍。家庭对于已过义务教育年龄的儿童,正想靠他们的劳动所得以维持生计,如今使儿童入中学,便等于使家庭失所得;故这在普遍实施中学教育上,实是另一种重大的障碍。为此,若不实行生计费补助,就算不得彻底。
  所谓生活费补助的制度,原与给费生制度同样长久的制度。然而这个制度,却不能与近代免除学费的制度以同一步调来进行。一九一一—一二年,地方当局支出生活费补助费的金额,计一五〇,〇〇〇镑;一九一八—一九年为二四四,六七九镑;受此项补助的学生数,计二六,九一二人;换言之,国库补助中等学校的全体学生中百分之一〇点九,是由地方当局接受生计费补助的。
  地方当局补助生计费的办法不一样,有些地方,以免除学费,补助几许生计费,即包含在所谓给费生一语之中。有些地方,则视生计费与给费不同。同一支给生计费,有费额一样者,也有视家庭的收入与人数而设差等者。
  生计费补助必须相当的增加受领者的人数,更必须延长受补助的期间。一九一八—一九年,固然因为免除学费额少,约有八,〇〇〇儿童不能入中学;但即使有了免除学费的特典,而因没有生计费补助,结局能入中等学校的儿童数,一定还是要有许多的。这由经验上可以推知,不过没有确实的统计罢了。而且愈入上级学校,愈要增加生计费补助额。英国的中等学校,随年级的递进而减少学生数,是著名的事实,尤其在贫困者为如此;故在除去这种经济的障碍上,实以巧妙地运用生计费补助制度为必要。
  保守党政府及资本家,以财政不裕为藉口,而不肯支出生计费补助;这未免为短见。恶货驱逐良货,是经济上的原则。十四岁的儿童如果即行加入实业界,那么,低下工资的他们当然要驱逐十七八岁的青年。此等青年更要使多数壮年劳动者失业,又是当然的事。英国现在不是正困于失业问题吗?如果对十四岁的少年与以生计费补助,国家实可收二重的利益。一是教育此等少年,养为优良的国民,并造就在产业上也具有高能率的人物。又其一是由防止此等少年之加入产业界,便得减少工人的失业,也即减少国家的祸害。要之,如对于少年的就学而吝给生计费补助,乃其拙之又拙的政策,这是现任工党教育部长特勒味连(Trevelian)所主张的。
  七 代用中等学校难以承认
  所谓中等教育,是合于教育部对中等学校的规定,在受国库补助的设施中所施的教育。如依据这样的解释,则凡当于青年教育的一切小学校以上的教育,都包括在内,连补习学校及工业夜学校也在其中。这种见解,为赞成一九一八年教育条例第十条的人所表示,把补习学校也欲作为半日中学(part-timesecondaryschool)而承认为中等学校。我们现在来看在此等补习学校及其他中等学校上,工党具有何种的见解。
  补习学校 工党本来所期望者,为如以前所述的中学,而非这种补习学校;但对于一九一八年的教育条例是表示好意的。工党虽以为这不足令人满意,不能有多大的期待;但当作过渡期的设施,在保护并发达濒于青春危机的少年男女,终可以有所作为。每周在学校学习八小时,在工厂工作四十小时,这在十六七岁的青年虽不算特别无理;但对于十四岁的少年是不可通的。这儿使少年分头做工厂与学校二处的事,势必有累于对知的方面之兴趣。要之,和我们所主张的中等学校相比,它的教育力一定非常薄弱。故补习学校这样东西,真不过是一时的设施。在一九一八年以前,也常把补习学校问题提出;但那是用以救济少年劳动等的弊害,以社会的道德的根据为出发点,并不具有教育的意味。照工党的意见,补习学校的机能有和一般人所想稍稍不同之处。这应该不是小学校的继续,而是意为中学校的继续之补习学校(continuationschool)。因之,这当是适用于十六岁至十八岁的人。
  “集中学校”及其他 在被认为代用中学校的学校之中,除补习学校外,尚有集中学校及初级实业学校。初级实业学校,就其目的、就学年龄、学科课程等言,在中学校不同。这是对于欲就产业而离去学校的少年男女施以实际的教育所设施者,普通于十二岁至十四岁入学,学科课程是特殊化的,普通教育极少。集中学校为收容经特别选择年自十一岁至十四岁的少年男女,在四年间授以以工商业为基础的普通教育之处。这为小学校系统的一部。若与中学校相比较:一.建筑物设备,教师都是不如;二.学科课程为半职业的;三.教师虽必须具有中学教师的素养,但薪水不如中学校;四.毕业年龄比中学校为低;五.生计费补助不发给;六.学校自身的素质也比中学校为劣。
  因此,有认这为小学校稍稍进步的形态者,也有认为中学校之一种者。许多地方当局谋把它发达,作为中学校的代用。工党方面则以为如果认这类学校为中学校,便有忽略中学校的本质之虞,工党之感不满于集中学校,并不因其有职业科。如果能善为利导这种职业科,固足为促进普通教育之手段,即在中学校,也当认为必要。它的缺陷乃在想以集中学校廉价地代用为中学校;其原因有二:一起于经济上的理由,再则误于单视少年所当加入的雇佣关系之必要以谋决定在青年期内的少年教育。
  集中学校是根据一八七〇年的教育观念所产生者。它乃是与中等教育截然划分,当作延长小学教育的方便以设置者,与工党所主张的中学教育原有极大的距离。其结果就只成为小学教育的延长,若以之为中学,就不免低劣了。故新设集中学校的这种事情要中止,已经设立的也宜从速改造为中学。教育部与地方当局都须根据这个方针,进行各项的设施。
  八唯有工党才能胜任
  工党就教育制度全体,自幼稚园以至大学,发表独自的教育政策。而且工党以为这样大胆的改革,唯有工党才能执行得好。这儿就介绍工党内阁现任教育部长特勒味连的主张,来观察工党的抱负究竟如何。
  他的主张的大要是说:
  要想实行工党所主张那样的计划,不可不觉悟到支出的大大增加。而且这种支出主要须由国税负担。本来英国的教育制度系立于地方的设施统制之上,我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并不想对这个制度加以变革。虽然因把教育事业委于地方行政的结果,以致有的地方有显著的发达,有的地方迟迟不进,像这类差别的表现,原属不得已的事;但所谓教育的事业多有赖于经验,当国家方面决定一般的政策时,自以查知各地方特有的结果为必要。如想依据这样的制度,以形致教育上多大的进步,就必须由国家来负担经费的大部分。
  欲实行工党的政策,在今后五年内关于教育全部所当支出的经费,预定要增至三千万镑以上。像这样大事业的遂行,是只有工党才能胜任的。如保守党不是连二百万镑的增额都有所恐惧,而放弃其教育上的主张吗?依我们计划的预算额,虽是非常之大,但对此另有二大财源。其一为军费。工党主张从军备项下减削三千万镑,以之全充教育费用。但要保守党来以军事经济中挪出大笔款项,是完全不可能的。其二为资产课税。工党以为拿剩余资财供社会必要的经费,是非常自然而且当然的处置。在富之分配上,最最不妥当的事,为以政府之力而膨大富有阶级的钱袋。一国的产业仅足使富豪阶级致富,别无何等贡献。这种慈善行为乃是近代政治所付的代价。如何拿这笔剩余资财活用之于社会,实是个大问题。其中最适宜的,当莫过于拿工人所生产的这笔剩余资财而用于教育。这为对工人最大的报酬。这样可把生活、知识、活力加入到国民的资本之中。我们再握政权的时候,当毫不踌躇为下代国民以活用这个大资源。前次的工党不幸仅有九个月的寿命。未来的工党内阁如能不是九月而是九年的在位,那么对于工党使英国为学校少年的乐园这件事,怕没有谁个会怀疑的。
  本篇的要点,因为在就成为工党教育政策之中坚的青年教育问题立论,故其他的事项暂置不言;现在具体地来观察工党对于普及中学教育,在经济上究欲采用何种方法。
  工党的主张即令为议会及社会所承认,但如实施起来,暂时就有教师供给学生收容力增加等等的事情,不容不逐渐进行。在经费方面自也如此。目下的问题为国库补助中学校中学费的全部废止及生计费补助的增加。地方当局也必须增设中学校,扩大学生收容力。
  依据本案所定的经费增额,是为了要实行以下三事:一、完全废止国库补助中学校的学费;二、扩大生计费补助的范围;三、增加中学校的学生收容力——这里所需要的经费之大部分为教师的薪水。
  一九一二—一三年度中学教育的学费,为一,一〇〇,二四五镑,一九二〇年估计为二,〇〇〇,〇〇〇镑。这是不增加学额而全废学费时所需的经费。
  生计费补助额,可不能这种简单地决定。因生计一有变动,所得也有变化之故。一九一八—一九年,英格兰及威尔斯在生计费补助上所需的金额为八,二五三,一四九镑;得此项补助的学生数为二九,四九六人,占全体学生数百分之一〇点六。学生数如果增加,受补助学生的人数当然也要增加。假定为全体学生百分之三〇,则为现在之三倍。对于这百分之三〇的学生如与以现在给与平均额八镑九先令的话,则可得如下的数字:
  由此可见,完全废止学费,将生计费补助增至最大限度(百分之三〇),然所需经费也还不及一支战舰的建造费。
  其次增加中学校的学生收容力,是个更重大的问题。今日以前中学生每人的经费为年额二八镑至三〇镑。现在姑作三种假定来估计中学教育所需的经费:
  但现在从十一岁到十四岁的少年未入中学者,尚在小学校中。小学生每人经费为年额八镑十五先令九辨士。再据一九二〇年教育部年报,在国库补助学校学生三〇八,三七二人中,以十岁至十二岁者有六〇,五〇五人,从十二岁至十六岁者有一九四,六六五人。又自十一岁至十六岁的少年中,估计有一五〇,〇〇〇人(全体中学生数百分之四八)就学于小学。如把这批少年收容于中学,便当从中学校所需的经费减去现在在小学教育上所费的金额。这样:
  上表把小学校在学者经费的减削估计得过少,把中学校所需实际的经费估计得过大。因为(一)即使不入中学,未必即在小学在学,却有许多是入经费较大的集中学校及中间学校(inter-mediateschool)是;(二)由小学入中学者愈多,为此所需的小学经费就也要减削愈多。因此,如作精密的计算:(甲)假定每一,〇〇〇人中有二〇人入中学,那么所需要的经费年额为一五,〇〇〇,〇〇〇镑至一八,〇〇〇,〇〇〇镑。又若:(乙)假定有离小学少年的百分之七五入中学,那么所需经费年额为五〇,〇〇〇,〇〇〇镑至五五,〇〇〇,〇〇〇镑。唯所谓振兴中学教育,自当逐渐进行,如果采用甲案,把五年间完成的话,则每年各增加在三,〇〇〇,〇〇〇镑就行。如果采用乙案,在十年间完成的话,则每年须各增加五,〇〇〇,〇〇〇镑。
  今就甲乙两案,列举具体的事项观之:
  一、甲案所需的经费(各年额以镑为单位)
  二、乙案所需的经费(每年额以镑为单位)
  即依照甲案,所当增加的经费还不及战舰一只的建造费。即令采用乙案,教育费全部(包括初等高等在内)所需年额,也还要比一九二一~二二年陆海空军的支出少去五千万镑。故以工党的主义纲领来看他所主张的教育政策实行之可能性,是不得不认为无怀疑的余地的。
  九 教育为最良的经济
  无论何国的资本家,终是不喜欢民众教育的进步的。英国资本家藉口于战后经济力的疲弊,不肯谋教育的进步。实则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另有理由。其一,怕民众教育一旦进步,廉价的少年劳动就不可得。其二,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之子弟要忘记自己从来的社会地位;借用英国产业联盟中人的话,便是“变为不适于雇佣”。再有一点,即为他们不愿意有撤废社会之经济的阶级的差别之运动。至于由对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意义不明了所起者,当然也有。
  工党则以为国民的不健康与无知,乃是经济上的重大负担;任何社会如能知道有可以减轻此种负担的方法,一定将不会置之不问。如果小学校在学的百万儿童都是不健康、精神发育也不良,德性又低下,这就是莫大的不经济国民在自然所赋与的资本中,再也没有比开发儿童的知识为更能使国家富有的了。从纯经济的立场来看,一国资本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所包容的人间。为增进国民之体力知力所投的富,乃是一切投资当中利益最多的投资。因为这样所投的富,是养成能以使用人间以外一切资源的能力,及战胜自然方面不利状态的特殊生产力的。经济学者也尝就这点有所论列。波来①教授谓比以前更活用国民之潜在的能力,当作增加富之生产之方法,实以有良教育为必要。马瑟尔②教授也说:“无论在伦理学者,在经济学者,都认少年所有的机能是最重要的东西。现代人最必要的义务,是使少年的从机械的劳役底下得到长期的解放,使他们入学校而与以可受学问的许多余暇,使他们为当作生产者,又当作男子或女子而与以可学习一切应做工作的最好的教育。”工党之所以对教育具有多大的关心,提出热心的主张,其真意所在,当不难了解。
  十 参考文献目录
  1.Towney,SecondaryEducationfor-All.
  2.Towney,Education.TheSocialistPolicy.
  3.Laski,TheStatesinNewSocialOrder.
  4.Trevelian,WhentheLabourRulesAgain.
  5.TheLabourParty,FromNurserySchooltoUniversity.
  附录:劳动少年教育问题
  英国的教育传统,置重于普通教育。即基于大多数民众之切要生活的工党教育政策,如以上本文所述,也是依从向来的传统,前进数步,以图国民教育之完成的。今特介绍英国政府所发表的马科姆(Malcolm)委员会的报告,作为本文的补篇。
  小学校修了后的青年教育问题,为一九二〇年以来英国的困难事件。跟着战后社会情势的推移,这一问题也特别带来重大的色彩。一九一八年的斐雪法,也不外想对这问题谋个解决。以后政府召集海登委员会,审议青年教育的根本问题,他的报告(一九二七年刊行)或可说是现时英国舆论之代表。还有教育、劳动两部复组织关于教育与产业的委员会,以马科姆为委员长,评议青年教育之社会的实质以及关于国民生活上的事实,于一九二七年及一九二八年分为一二两篇刊行于世。这两个报告恐怕是必须看做关于英国青年教育之定案的。这儿所介绍的,是马科切应做工作的最好的教育。”工党之所以对教育具有多大的关心,提出热心的主张,其真意所在,当不难了解。
  十 参考文献目录
  1.Towney,SecondaryEducationfor-All.
  2.Towney,Education.TheSocialistPolicy.
  3.Laski,TheStatesinNewSocialOrder.
  4.Trevelian,WhentheLabourRulesAgain.
  5.TheLabourParty,FromNurserySchooltoUniversity.
  附录:劳动少年教育问题
  英国的教育传统,置重于普通教育。即基于大多数民众之切要生活的工党教育政策,如以上本文所述,也是依从向来的传统,前进数步,以图国民教育之完成的。今特介绍英国政府所发表的马科姆(Malcolm)委员会的报告,作为本文的补篇。
  小学校修了后的青年教育问题,为一九二〇年以来英国的困难事件。跟着战后社会情势的推移,这一问题也特别带来重大的色彩。一九一八年的斐雪法,也不外想对这问题谋个解决。以后政府召集海登委员会,审议青年教育的根本问题,他的报告(一九二七年刊行)或可说是现时英国舆论之代表。还有教育、劳动两部复组织关于教育与产业的委员会,以马科姆为委员长,评议青年教育之社会的实质以及关于国民生活上的事实,于一九二七年及一九二八年分为一二两篇刊行于世。这两个报告恐怕是必须看做关于英国青年教育之定案的。这儿所介绍的,是马科姆委员会报告的第二篇,把直接有关于产业与教育的事项,择要节述。
  英国公共教育制度概观 英国的教育制度颇不一致。直隶于英国政府而服从其命令者,仅为英格兰与威尔斯;苏格兰与爱尔兰自由邦则各有独立的机关,发布独立的制度。本篇所谓英国,主要系指英格兰与威尔斯而言。
  英国的公共教育,除大学教育及农业教育以外,归教育部监督;自一九〇二年教育条例公布以来,地方的教育主要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但所谓地方教育当局,也是种类繁杂,今只举其概要。大体县(county)及特别市区(countyborough)掌理初等教育及上级教育;市(borough)及市区(urbandistrict)仅管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分为二种。一为公共学校,二为私立学校。私立小学虽主要与各派宗教有关,为宗教团体所经营;但除宗教教育以外,依然受地方自治团体管理。
  由教育部受国库补助的中学校,约有半数系地方当局所设施;其他半数为教育组合,罗马加特力教所设置,在威尔斯则另有中间学校。
  实业学校、补习学校及其他中等教育机关,主要系由地方当局所设置管理,其经费则由国库补助及地方税支出。初等教育方面,对与地方税一镑,补助一镑以上;中等教育方面,,则补助地方当局支出实费百分之五十。
  其次就英国的学校系统简明说明之:
  一、小学校从五岁到十四岁有就学的义务。在英格兰及威尔斯入学于小学校的儿童总数(一九二五~二六年)约五百六十万人。
  二、集中学校 在伦敦及曼彻斯德等地,系由小学校选拔优秀学生以收容之;在伯昆海特及勒脱兰,则将志望者全部收容之;从十一岁起入学。
  三、小学校高学年 对于十一岁以后尚欲留在小学校者,于普通科之外,施以实科教授(烹饪、洗濯、家政、验乳、手工、园艺等)。
  四、中学校 分二种:受国库补助者与教育部虽也认为优良学校但不受国库什么补助者。前者以地方当局设立的为主,学生数约三十六万人,后者约五万七千人;满十一岁起入学,公立小学校学生百分之九升入中学,占现在中学生三分之二,其中免除学费者约百分之四十。再由受国库补助的中学校升入大学者,男子占百分之五·五,女子占百分之四,其他则由中学校直接到社会就职。
  五、其他中等学校 其种类繁多。系为教育修毕小学校课程的第三阶级子弟,应诸种修学上的要求而设。此等学校可总括而称为实业教育(technicaleducation);其所教授的学科虽为工业商业等等,但所置重者还是一般的教养,以普通学为主。兹举其主要者:
  甲、初级实业学校 收容尚未从事职务的少年,授以二年至三年的课程。通常自十三岁入学,在英格兰及威尔斯,每年入学于此种学校者有一万二千人,毕业而为实业界所采用者每年约五千人。
  乙、补习学校 大都限于夜间或一定时间,系对已经从事职业的少年男女施教育的机关,以完成小学校的教育为目的,有时
  则授以从事工商业之基础知识。普通以自十四岁至十六岁为修业期间,若更有志修学者,可编入高级实业学校。因此种学校以收容已在实业界就职的少年为本体,故学生的移动甚多。未满十六岁而在学于补习学校者有二十二万五千人。
  依一九一八年教育条例,当时教育部长斐雪规定昼间补习学校义务就学,在伦敦及其他二三大都市着手实行,但因种种理由陷于不能继续之状态,现在实行昼间制者,只有拉哥比一处。
  丙、高级实业学校在 英格兰及威尔斯,小学校以后的教育,除中学以外,即要算这种高级实业学校。授课采时间制,以夜间为主。十六岁入学,修二年或三年的课程。遇必要时,设更上级的实业学校,可以修学至二十一岁为止。
  丁、技艺学校(schoolofarts) 其目的不仅养成普通意义的美术家,还养成现在正从事窑业纺织工业等图案及设计的人,以及预备将来从事的人,学生数约有五万人。
  小学校批判 自小学校入产业界的人虽然非常之多,但产业界对于他们并不要求何等产业上的技能。产业界所希望者,还是一般的教养,顺应境遇的能力。技能倒是在次。
  近来由小学入产业者的素质已不如从前的良好。自一九〇七年免除学费规定公布以来,优秀少年在中途升入中学,只有劣等者遗留下来。故从小学校中已不能得有同二十年前一样的优秀者。
  小学校的学科课程多伸缩余地,因之教师的责任加重。
  近来盛倡学校教授要适应学生环境的情形,这是非常有意味的。地方产业是形成学生环境的重大要素。加以学生大部分在修业终了后须加入地方产业。惟如伦敦、柏明罕等处,各种产业皆有发达。学生将来可活动的天地因之极为广大。若徒然缩小教授的范围,采取关于环境的材料,倒非良策。
  把小学校作为就业的准备教育,自然无人首肯;但事实上尽多年幼儿童骤然走入完全异样的境遇者,故设置所谓initiationschool这样的机关,使之熟习工厂商场等开始一二周间工作的组织、法制、习惯、原料的性质与操作等等,也属需要。在小学校中设毕业准备学级这样短期的设施也好。
  实业家方面对现在小学校制度有种种的意见。有的说儿童的锻炼不足,顺应力缺少。实则如现在这样一组收容至五十人以上,任何良好教师,自也不能对各个学生予以详尽的注意,以期心身的锻炼。
  其次就小学教育的结果来判断,有以国语数学等的基础学科之能力不足相非难者。这将是小学学科过于伸缩自在、趣味分散的流弊。
  实业界人更对小学校的实科特别是手工科具有多大的关心。这倒不是练习技术,以便从事实务。普通教育上的手工科,盖为在培养儿童的精神品性方面有价值。这一点是与实业家方面的意见相合的。
  关于小学教育,有主张延长小学义务就学年限者,有主张以昼间补习学校为义务制者,有主张缩短学校修了年龄及失业保险年龄间的距离者。以前教育部的海登委员会,认就学义务年限要延长至十五岁;这不是徒然延长一年义务年限,而是完成青年期教育。雇主团体联盟却不赞成。雇主们之所以不愿义务年限延长,理由极为简单:一.因义务教育延长,教育费要增大,其大部分变为雇主方面负担。二.在最近的将来,产业界要有少年劳动力不足之虞。
  但雇主方面不知道延长了义务年限,产业界可由得到更有知识更有顺应力的职工,以获提高产业能率之利益。这点不惟教育团体要赞助,即劳动者团体也要赞助。
  教育者以为这个延长的一年,于获得国民教育的实效上,极为重要。因为以现在小学校修了的年龄,是不具有保持由小学校所与教育的效果,并使之将来发展之能力的。补习学校义务制教育的见解也基于是。
  小学校义务年限延长与昼间补习学校义务制两者,究以何者为优,殊难判断;前者足使现在发展途上的小学校以后之教育组织更趋于完全,后者则当形成品性、养成习惯的最重要的青年期,足与少年男女以教育的影响。从教育政策之理想言,莫好于兼用。又从对于产业的效果言,也以兼用为更能收效。
  中学校批判 英国的中学,主要是供资产阶级的子弟入学,故其内容实质效果,多不为世人所了解。一九二五~二六年国库补助中学的毕业生中,男子的百分之六五点八,女子的百分之六三点九,从事自由职业(学校教师除外)商业及事务员;男子的百分之二八点五,女子的百分之七一,参加产业(包括农业);后者的大部分可说与雇主或产业界的有力者有血缘关系,对于本人的将来是有确实的保证的。要之,总不外是小资产者的学校。在这样事实的前面,就发生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中学校果与修业者所正就的职业(自由业当别论)的要求相一致吗?二.中学校毕业者在对古来英国的实业有裨益的商业及贸易业上,不是应能更广泛地受雇佣吗?三.改造中学校的内容,以供给更多的人物于生产业,岂不好吗?
  原来英国的中学校系基于一九〇二年的教育条例,以养成升入大学的人为目的;其学科课程极为典雅,于实业界的雇佣关系少有关心。商人方面也没有期待中学毕业生的必要。不过商业组织趋于高级,事业变为复杂,自然需有高级的职员,于是中学毕业者的需要也将增大。
  再看产业界与中学校的关系,非常薄弱。因之,将来中学毕业者大批地送往产业界,果为有利与否,殊不容易判断。如果使用中学毕业生,给他一个什么位置,也是问题。要是使居优越的位置,那就非加入更与产业有关的学科使之学习不可。至课以实业科目的时期,以从十四岁起为宜,其性质当选有非常普遍的产业上的价值者。
  中等实业学校批判 为便宜计,分为以下四种:一.就职以前的初级实业学校;二.补习学校;三.高级实业学校及技艺学校;四.农业学校。
  一、初级实业学校批判
  此虽系近年所创设,却颇受世间欢迎。其目的为:甲、对从事某种产业者与以一定的训练(包含女子)。乙、施以适于家庭雇佣的教育。丙、兼施普通教育的课程。
  伦敦以外的初级实业学校,差不多全部有关于工业,男子学校八〇校中的七〇校,学生数一〇,七八五人中的一〇,二九〇人,皆属于此。伦敦设有图书生产、摄影术,照相版等多种。女子学校约收容二,〇〇〇学生,以养成从事裁缝一类的妇人职业之熟练劳动者为主,对于家庭雇佣者的教育,却不认为特别重大。
  教育部的政策,以毕业生能有适当出路的地方,才许设立这种学校。他的社会的效率很为显著:甲、使毕业生得有适当位置的能力。乙、与产业上的工厂商场有密接联络。但此种学校尚限于局部的产业范围,是否适于广大的各种产业,还是疑问。
  二、补习学校批判
  补习学校分为昼间的夜间的二种,大多数为夜间补习学校。在现在小学制度继续的限度内,它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应使两者间有紧密的连络。教师也多为小学教师兼任,因负担过重,自易于教授上发生缺陷。
  一九二五~二六年度的昼间补习学校数七一校,其中单独设立者三四校,附设于大的机关者三七校,大要为地方教育当局与雇主方面所共同设置,在雇主方面以就学列入雇佣条件之中。
  昼间补习学校自一九一八年教育法令公布后,虽预期成为国内一般的制度,而为相当的设置,但自一九二一年市况低落,大多数即归于废止。纵令经济界形势转佳,而事业家方面不能了解它的经济的价值,它的发展还是不能有望。
  三、高级实业学校及技艺学校批判
  高级实业学校教授的大半是时间制,此为特可注意之点。学生数有二十六万至二十七万(全日课程者约一万五百人),成为现正从事产业的青年教育之中坚。其中有入更高级的实业学校课程者,人数不明。技艺学校方面约二万人(全日课程者四千六百人)。
  此种学校的时间制设施,在产业界是最适切最有效的制度。其学科目有矿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包含瓦斯工业)、金属工业、纤维工业、被服、食料及饮料产业、书籍、印刷、制纸、建筑业、木制品、家具制作等。又在商业上,从速记及打字以至半职业的科目,凡商业上必要的方面皆包括在内。要之,实业学校中的工商业教育,至少是在大都会非常适合的。
  实业学校制度的发展,虽受战时状态及一九二一年市况不佳之累,但战后已有相当努力之处;这是全由当局者与雇主及工人方面协力所成,由此可知将来教育与产业界间的接触协调当愈扩大强固。
  要奖励少年职工就学于实业学校,务以雇主方面的理解为必要。这里就有赖于雇主与学校的接触与提携。在这一点上,任何一国固皆遇着理论与实际的冲突,以致不能得理想的结果。但教师方面,已放弃以前那样高蹈的态度,原与实际的产业协力,互相理解,以促进工作的进步。
  四、农业学校批判
  英国的农业教育制度,系近时的产物。一九〇八年才公布关于农业教育的法令。这在制度上虽属新近,但从产业本身的重要言,从农业现在所遭逢的困难言,更从英国人口的分布问题言,农业教育却逐渐增加了他的必要的程度。
  如果英国移民政策之目的,特重开发海外领土农业资源之开发,则在英本国公布农业教育制度,加深这种教育的程度,自是当然之理。现在制度之下,农务部对于大学及农业专门学校乃至县,给与补助金,以促其完成。农业教育的设施大体如次:
  一、大学或专门学校的课程:对于将来为大地主或大农家者,于七大学农学部及七农业专门学校中设二年至三年的课程。对于修毕此项课程者,与以学位称号。也有设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课程者。
  二、农场学校(farminstitute)的课程:由县设置,以寄宿制度为主。现在在十七县中,已有十六县设置农场。
  三、昼间或夜间学校宣传及其他:此为由在县服务的农业部员所施行者。这一种与上面第二种特别值得注目。在农场学校中,普通有六个月的冬期课程,教育农民的子弟(有时也有女子);在夏季课程中有家畜饲养及园艺之教授。昼间或夜间学校之组织虽因县而不同,但近来大致对于耕作、榨乳等的技能教授,特别加以注重。
  能享受农业教育制度的恩惠者,不过农民的极小部分。农场学校虽好,但现在一年只能收容八百至九百的学生。使县支出更多的经费来从事于此,今也不见有望。昼间夜间学校靠县农业部员的功绩,一年能有一万二千学生就学于此等课程;但因他们的负担过重,再也没有余力可得更多的发展。又在学生方面,日间从事劳动,到夜间再出席课程,也为困难。要在日间工作时期内特别抽出暇时以学昼间课程,事也非易。此为乡村少年为比都会少年不便继续受教育的难处。因之救济之法,有提议设立半教育半娱乐的农民俱乐部之类,使少年在学时即行加入为会员,至二十岁时止,于其间施以适宜的农业教育。要之,像英国这样的国情,对于农业教育是可由种种立场上发生问题,不如工商业教育之可简单解决的。

附注

①本文原作者是日本学者宫岛清。本篇署名:李宏君。 ②英国工党 英国的两大政党之一。1900年以“劳工代表委员会”的名义成立。1906年改现名。该党以费边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政策基础。 ①humanresources英文术语,意为“人力资源”。 ①威尔斯 通译威尔士。 ①斐雪 通译菲什或费舍(H.A.Fisher,1865~1940),英国历史学家。1916~1922年为教育大臣,提出“菲什方案”(也称“费舍教育法”),主张发展初等教育。 ①波来 通译鲍莱(ArthurLyonBowley,1869~1957),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 ②马瑟尔 通译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收录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贤江译文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17-年至1931年作者译文的优秀作品包括意志之修养、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近代教育上之需要、社会问题之本质及其解决、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哲学的起源、最近的国际教育运动、教育心理测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宫岛清
责任者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