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大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771
颗粒名称: 苏联的大学生
分类号: G40-092.655
页数: 15
页码: 626-640
摘要: 本文是1929年年杨贤江翻译的苏联的大学生文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劳动者大学、大学之社会的构成、教授法的改善、大学的新教授、大学与民族、学生的补助、学生组织等。
关键词: 杨贤江 译文 大学生

内容

绪言
  在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是专为当时支配阶级的子弟,即资本家、地主、官僚、僧侣的子弟而行的。这些大学生,在俄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成为问题的时候,是表现过很激烈的急进主义的。②但在劳农起而革命的问题发生时,大部分的学生就暴露出布尔乔③的面目来了。
  沙皇治下的大学,事实上是把劳动者除外的。“仆婢之子,即入大学,也无所用”。这便是教育大官所说的话。以这一句话,就简约而痛切地说明:由布尔乔国家所指导的大学政策之阶级本质了。
  
  阶级政治是支配阶级自然的当然的特权。大学即为阶级支配最有价值的机关之一。在一九一七年十月以前,俄罗斯大学的任务,只不过准备支配阶级的卫队,以供榨取及压迫称为“异民族”①的广泛劳动大众之用罢了。
  俄罗斯的无产阶级,当然是不能满足这种样的大学的。在劳动者及农民专政的国家,势必以养成在世界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上适用的优秀干部人才为大学的任务。在一九一八年关于国民教育的第一次全俄大会中,列宁曾就布尔乔学校和苏维埃学校之间的差异有所指说。
  他说:“在一切国家,假令它的学校是有几分自由的,但学校总还是布尔乔阶级实行他们盗贼的目的的手段之一。反之,在俄罗斯,学校已不复成为布尔乔的拥护者,而是跟着从奴隶的锁链下解放出来的国民,同基于社会主义、友爱及自由,以开始新生活了。”
  在俄罗斯的大学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新时代。苏维埃权力已负了进而参与无产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之真正自由的教育设施,即负了现实地变革旧大学为在苏维埃权力之旗帜下的科学与劳动结成同盟之任务。
  为达到这个目的,苏维埃权力采取如下的手段:即学生的社会构成之无产者化,具有新的马克斯主义思想的教授之准备,如用途在于榨取劳动者的这种专门科(神学、观念论的哲学等等)的教案之废止、教授法之能动化、教授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之结合、以前被压迫民众的国民知识分子之教育等等。
  苏维埃权力的注意,最先向着劳动者及其子弟身上,谋使他们入学的事情,自是自明之理。根据一九一八年八月人民委员会评议员会的指令,撤去了一切制限,一切人都有入学于志愿所在的大学之可能性。这个指令,实把劳动大众从大学隔绝的一道万里长城毁坏了,又是反对旧教育设施的布尔乔的阶级精神之最初政治行动。
  劳动者大学
  在高等教育上,劳动者及农民虽有使用新获得的权利,但他们的可能性却甚少。因为要入大学,须有最少限度的预备知识。而劳动者农民及其子弟,在沙皇治下,当然不能获得此种知识,从而于短期间尽可能地使劳动者有入大学的准备之必要,由此发生。其结果,遂有劳动者大学(rabfac)和各高等教育设施同时组织。在有列宁署名的一九二〇年人民委员会评议员会的指令中,我们可以读到:劳动者大学的主要任务,在乎尽量广泛地使无产阶级及半无产大众入学于大学。在关于劳动者大学的指令发布,六个月前举行的学生全俄党大会的《纲领》中有言:
  劳动者大学必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建筑所由以确立的基础。劳动者大学必当成为大学中的最高大学。它又必须时常收容新的劳动者分子,排除旧大学,把大学变为劳动的学校,且成为把无产阶级之观念的组织的教育的影响及于劳动大众之无产的及非无产的分子精神的中心。
  最初的劳动者大学,创于一九一九年之初。到是年年终,已有十四所。至一九二〇年,便有四十五所。现在,单在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苏俄)内,就有了六十一所,在乌克兰则有三十所。在白俄罗斯、阿尔美尼耶、中央亚细亚等处,也有劳动者大学。据指令,一九二〇年起,凡年龄达于十八岁,由党及青年团工场委员会,及其他工会组织、农民苏维埃、县及郡执行委员会,及其他公共组织所派遣的劳动者农民,都收容在劳动者大学中。现在,在苏俄的劳动者大学有学生三万三千四百名。在乌克兰,有约七千名。其中约百分之四十为农民,约百分之十为下级官吏,其他半数为劳动者。自创始以来的九年至十年间,劳动者大学的成绩甚为良好,确已成为劳动者与农民为要入大学研究三四年而先事准备的真正劳动学校。至现在为止,已有由劳动者大学所养成的四万一千名以上的劳动者、农民进入大学。——本来,在他们看来,高等教育只是梦想而已。
  劳动者大学的授业,分昼间、夜间二种。昼间大学的学生(在苏俄有二万五千零九十名男子),中止他们以前所执的劳动,而由国家维持生活费,支给奖学金,住在“学生之家”,且得学校用品及其他的供给。夜间大学的学生,“在苏俄,有八千三百十一名男子”仍在工厂中工作。在苏俄劳动者大学学生的四分之三的,是在工场做工的无产者。这种工场及事务所之生产劳动,和大学的授业之结合,实为不知有阶级社会所独有的肉体劳动与精神劳动显然分离的将来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之萌芽。①
  劳动者大学是完成无产者大学之主要贮水池。本年度(一九二八年)所收容的大学生中,有百分之二十六又三,是由劳动者大学出身的。在以前数学年中,其比率还要更高。如在一九二六——二七年,占百分之二十八又三;一九二五~二六年,占百分之三十五;在一九二四~二五年中,占百分之四十三。为什么到最近反低下呢?其原因在:年来苏维埃权力之下已有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农民之子弟,开始升入大学之故,而在从前,劳动者是只有经劳动者大学以入大学的。故这个现象,足为苏联教育比已往为更发达之证明。
  大学之社会的构成
  苏俄大学之社会的构成,今渐趋于良好。大学之完成化,因极有组织,故人民中之无产的及半无产的,当入大学时,得受优待。在一九二六~二七年之前,学生依一定的方法以收容。其时,为了有送大学所能收容的候补学生之组织,特留起一定的额数;但有无充分的准备,是不大注意到的。后来据经验所示,知道这个制度虽能保证优良的阶级构成,然当时的准备,却往往归于失败。故于一九二六~二七年度,就采用了完成化的新制度,代替旧方法而实行全部志愿者的试验。①由是始获在充分的准备之下——依据阶级原则——以行严密的选拔。即最先收容劳动者农民及其子弟,其次收容科学家、教育劳动者、专门家、苏维埃官吏、艺术家、文学家们的子弟。学年度之初,在大学内设立以大学之完成为任务的采用委员会。这一委员会,是由学校行政、教员、学生党青年团、工会、工场组织及国家机关的代表所组成。为什么要这样?因苏维埃权力是代表如下的立场之故,即准备优秀的专门家,不唯是学术的,又为彻头彻尾社会的要件。
  我们为说明新入学制度,制表如下:观这一表,可知上述大学无产者化之过程。在初行新制度的一九二六~二七年度,劳动者农民的新入学数略有减少。其理由如次:即全体劳动者、农民当新制度实施与学年度开始的时期,尚未有充分的准备;公共组织,主要是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县教育委员会之机关,尚未着手于适应新制度的后进者之准备之故。一年之后,阶级构成当有改善,将来劳动者的比率自当增大。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曾发布训令,说大学中劳动者、农民(特别是贫民)的比率应向上,他们同时应更有准备。这一训令,无论如何总是要实行的。
  现在,苏维埃学生的社会构成如下:
  25% 劳动者及其他子弟
  25% 农民及其子弟
  40% 官吏与其他头脑劳动者及其子弟
  10% 其他
  全体学生的约三分之一,是党员及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关于各方面的入学倾向,大致如下:
  在艺术大学(音乐学校等)内,劳动者的比率显然向上。在一九二三~二四年度,此等学校全部学生的百分之八是劳动者;在一九二六~二七年度,增至百分之二一·八(农民为百分之五·九及百分之一一·九;官吏为百分之二一·四及百分之四五·五;其他为百分之六四·七及百分之二一·九)。这可见,劳动者的比率已在稳定地增大。在技术大学(一九二三~二四年,百分之一七;一九二六~二七年,百分之三二·四)、社会经济大学(百分之一五·四及百分之二七)、农业大学(百分之一一·六及百分之二〇·九),劳动者人数之增大也已确立。惟在医科大学(百分之一六·四及百分之二〇·八)、师范大学(百分之一五及百分之一八,一),劳动者的增加比率,较为缓慢。从劳动者学生之绝对数观之,第一位是技术大学,第二位是农业大学,第三位是医科大学,第四位是社会经济大学,第五位是师范大学,第六位是艺术大学。党员大都入技术大〔学〕,其次入社会经济大学。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大都也入技术大学,其次则入师范大学。
  教授法的改善
  由于大学之新的无产者学生之出现,教授法也被改革,老教育家E.修布秀曼曾经这样地说过:
  因有代替以前“小孩子气的学生”——他们用畏敬之念视教授,不问教师的言语是否正当,一一信之——而不屈于权威的,为批判者又为实行者的新学生之出现。于共同劳动之一年间,他们(新学生)遂使教师修正其教授法,自己也帮同教授。
  旧的大学生,欢喜教师的独断的教导。他们原是想成为支配者的温驯的工具,掩灭批判的思想与资格以屈服沙皇支配之利益的。
  旧的大学学生在讲堂内,不敢和教授议论。只在坐席默坐,听讲义,学学教授的言语而已,所谓自己的思考,是没有的。
  但在苏维埃权力之下,这种死的教授法是不适当的。人民委员会为了教育制度及学生组织,曾经做过斗争,谋有方法以使学生的自动力与创造精神得能发挥至最大限度。从前,全部专门科之采用积极的教授法者,不过半数,其故在于设备不全,优良教师无多。如今在劳动者大学,实验室制已在自由行使,人人得在演习室及实验室中学修。学生在教授直接指导之下,做课题,报告,讨论,著作,并报告新发见,研究新问题。质言之,学生是被教育为独立的自发的人,而不是被教育为满装虚伪知识的书呆子。
  苏维埃权力依据有名的马克斯主义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的密接关系益形发展。苏维埃大学的教案,规定全体学生在一定时期(修业期内分为二次,约经数月),有视所攻的专门学问,分别在工厂及事务所中实行劳动之义务。这便是所谓学生之“生产实习”。此外,大学的纲领及大学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还包含国家工业化、农村集体化及劳动大众文化向上之一般的与具体的任务。而大学生自身及他们的组织,也加入劳动者及农民的队伍中,共同劳动,藉以和劳动大众保持恒常的组织的结合。这类劳动——苏俄学生在大学外部的大众劳动——通常是和学生的专攻学问相联络的。例如医科学生从事卫生上的劳动,艺术家在工厂及俱乐部指导造形美术的集合,教育者则帮助文盲扫除的工作。
  在技术、农业、医学及艺术大学的纲领中,规定教授最小限度的社会科学,即社会经济学、史的唯物论、苏维埃宪法、革命运动的历史及苏维埃权力的经济政策。由此,专门家的教育,不仅精通于所专攻的学问而已,还能通晓四围的情势,知道把自己专门的任务和国家、社会的利益相结合。这一社会的原则,是根据马克斯主义以实行的。至于社会经济大学及师范大学之教授,也依据马克斯主义以行,自是当然之理。如此,苏维埃学生就学会了把握无产者之理论的武器。
  大学的新教授
  在大学制度领域上的一切改革,最先以准备能适应于此种改革的教员为必要。旧的教授,大概是不能胜任新的要求的。他们中的一部分,反对苏维埃支配的大学政策,另一部分则取傍观的态度,视大学政策的全部为:“虽是冒险的,但为值得注目的经验”。再有一部分,是协作这个政策的。为了要实行因近代教育学的发达与我们大学教育的组织所成为必要的改革,实不可不准备具有新的进步的思想之教授。
  以前,从事科学的及教育的工作之教授,有独断独行的权利。如今,科学的劳动者之选择,不专属教授的职权,而推荐候补者,尤其在可能范围内尽力推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劳动者之学生组织,也是对此问题有实际的关系的。最后选拔之权利,固然仍属教授的权限,且教授也能回避由学生所推荐的候补者。但因学生组织把学生们实行自治化,对于科学的事业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而使教授对于他们不能怀抱何种异论。所以,这样的事情通常是稀有的。二年以来,为了已有特别的准备,故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活动能力的学生,就在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时,被人请定了。
  还有一件事情,即在莫斯科地方,有以准备有马克斯主义思想的大学教授及科学的劳动者为任务的二个特殊大学,那便是赤色教授研究所与联合科学研究所。此等研究所,采用如下的优秀人物为研究员,即精通专门学问的,通晓马克斯主义的基础文献的,至少有过一种科学的著作的,且受严格的试验而合格的。研究所的修业年限为四年。苏维埃的大学新教授,即是这样地养成出来。
  大学与民族
  在大学内,苏维埃权力之民族政策,也值得一说。当沙皇时代,大学为纯粹俄罗斯式的教育设施,被压迫民族的青年,常不能入。加入各个民族,另有特殊的负担。即俄国贵族于一九一一年给沙皇的学校政策以如下的适切的特征。
  国家之学校,必须是俄罗斯的民族的爱国的学校,国家之学校不得有异民族之性质。在学校之内,一定要保住国语之无限制的支配。教授课业,一定要用俄罗斯语。俄罗斯是俄罗斯人的,因之所谓学校,必须是俄罗斯的这句话,对于我们贵族是最适切的。
  为了以前曾为被压迫民族之文化的物质的幸福而努力之苏俄,曾做了供建设民族的大学用的自然的条件及优秀的民族专门家之准备。在今日,已有用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阿尔美尼亚、乔治亚语、土耳克美尼斯坦语教授的高等教育设施。设在莫斯科地方的俄罗斯的国立大学中,即有用波兰语及犹太语教授的专门部。仅在苏俄共和国内,当革命之年,大学中便有了十八个民族部。另外,还组织了民族的劳动者学校。民族大学只设于二三处文化较发达的民族(例如乌克兰人)。反之,劳动者大学是为了文化不大发达的国民而存在的。只在苏俄共和国内,今日已有十九个民族的劳动者大学。俄罗斯的大学,也为其他民族的青年而开放。此外,还给他们以某种的便宜。俄罗斯大学全体学生中,有约百分之七的为东洋人。此种大学生,在大战前真是绝无仅有。有一位丘华西的教育学者,曾计算在沙皇完全支配时代受过教育的丘华西人总数,只占全部丘华西人约百分之〇·〇〇〇一三。反之,在苏维埃大学,今日已有非常之多的丘华西人在求学了。他如:在沙皇大学里,仅有数十个的阿瑞尔巴琴的土耳克美尼斯坦学生,女学生还没有。反之,今日在大学、技术学校及其他大学中的,便有二千人以上的巴克的土耳克美尼斯坦人。另外,在别个苏维埃共和国求学的土耳克美尼斯坦人,也有一百五十人以上。且有几百个土耳克美尼斯坦女学生。自苏维埃权力存立以来,已有五十个土耳克美尼斯坦人毕业于大学(是在土耳克美民族的历史中破天荒的事情)。巴西基尔系的鞑靼人之求学者也所增多。在一九二一~二二年民族教育威尔研究中,鞑靼人只占全体学生约百分之八;然今日,已达百分之四十一。今年(一九二八年)五月终,在乌斯维克斯坦要举行许多讲习会,为乌斯维克的青年准备入学中央亚细亚的劳动大学与高等技术大学。学年之始,将有四百个乌斯维克人毕业于讲习会。
  其他要举实例还有许多。但仅就此而言,也足够说的大学的苏维埃政策之民族政策了。更有一言须补说者,即在民族的大学中,对于住民中之劳动者分子,也是优遇的。
  学生的补助
  苏维埃政治所自课的任务,第一在以劳动者充实大学,同时在使他们得物质的安定,且得委身于科学而获成功。关于教育制度的人民委员会中,设有专谋学生的物质扶助之特别部。国家的维持,在用种种方法以持续。如学生可受奖金,可住于“学生之家”,可免费利用交通机关,可免费受医生治疗,送往疗养地,可减价购教科书及戏票,可减轻自治的义务等等。但在一切方面,物质的维持说是可以满足,却不是的;因苏俄目下的设备,尚觉不足。以国家之力维持十万学生的生活,尚觉难能。不过虽然如此,我们所得见到学生之物质的状态,正在年年改良。在此刻,支配机关正在从事于下学年度(一九二八年九月以后)实际方法的准备。于此,正有充分的根据,足认物质的状态能以显然改善,且由奖学金的增加,使真的生活必要费能以确保。
  唯奖学金之数,还不足以适合要求。在苏俄大学中,只有学生的百分之四十三又二,受得物质的维持;而在乌克兰,尚只百分之三十九;在阿瑞尔巴琴,只百分之十五而已。在大学求学的工会会员,今由工会与以补助。奖金又由派送学生至俄罗斯大学的民族共和国所供给,或由地方执行委员会所供给。凡是本身劳动者的学生,是没有一个不受奖学金的。
  学生的住宅难还是个大问题。现在的“学生之家”,尚不是尽应需要。新的“学生之家”已开始设立。约二月前,在莫斯科又有一所收容十万人的大的“学生之家”完成了。今有每五年建设这样的住宅一所之计划。虽然在下学年度,我们当不敢期待学生住居状态之急趋改善;但苏维埃机关及学生组织自身,对于住宅状态的改善而谋自力的发动,是很可注意的。另有各个模范的自治体之组织(例如列宁格勒的海尔脱研究所),并有监视“学生之家”的卫生状态之三大委员会正在活动。
  学生组织
  我们还想说及学生组织对于大学及学生生活所尽的作用。大学之无产者化,改革了大学全部的生活。新学生当作有创造能力的人间,关于大学的一切问题的解决,已有努力的协作。今日学生代表在大学的一切机关、大学的行政、大学评议员会委员会,及关于大学制度的政府机关中,都派有同权的委员出席。当学生集会及开大会时,大学行政及人民教育委员会就大学行政及教育事业报告过后,即由学生加以严正的批评。经学生采用的决议,通常是由关于教育制度的人民委员及大学行政采用为正确的方针的。在学生的中央委员会及政府委员会的会议中,研究各个问题,且以此为根据,将学生的要求提出于相应的机关。
  学生新闻
  学生新闻在大学的建设及学生生活的形成上,是大有功用的。无论那个学校,都有墙报;有些学校,更有誊写版的杂志。发行印刷的周刊、杂志的大学,约有二十个。乌克兰人另有用乌克兰语印刷的杂志。从明年起,用别种国语(白俄罗斯语等)印刷的学生新闻,也将发行。苏俄的中央学生机关志,为半月刊《赤色学生》一种,普及于学生大众之间。此等出版物,皆在学生的手中,为不断地改善学生生活及对大学的缺陷而作斗争之有力武器。这种出版物,为了组织大学群众、作新生活式样、谋高级文化及社会主义之斗争,而争取学生大众以集于他们的周围。
  学生与工会
  大学内之决定的大众组织为工会。只有这种无产者的组织,才得表示苏维埃学生的特征。同时,这也是国际运动结合的象征。苏维埃学生的大部分,是已在入学大学前加入为工会会员的。修业中,他们仍当作工会会员。倘若他们入学于其他职业的专们科时,则转隶一种工会。例如学于师范大学的以前的化学者,今当入于教育劳动者同盟。反之,学于化学大学的化学者,仍留在原来工会中。以下为表示加入工会组织的学生之比率表:
  全部在苏维埃联邦内,共有一百二十三所单科大学、十三所共产大学、一百〇八所劳动者大学及九百七十六所技术大学。因为以后的新学生是加入工会的,故被组织在工会中的学生数,正在增加。自然,所有学生全入工会是不然的;只有劳动大学生出身,而在大学的研究期内又是社会上的劳动者,才入工会。未组织的学生,则由工会委员会用种种方法使他们接近于劳动。当选举学生委员及代表时,即不加入工会的学生也有选举权,且得被选举为工会委员会以外的任何机关的职员。
  学生的工会,是属于同种类的一般的工会的,在一般工会指导之下活动,且受一般工会的支持。在学生的各种工会运动之上,有属于苏维埃联邦工会中央评议会的共产学生中央委员会。这一中央委员会,是由每二年召集的联邦全学生大会举出的。
  工会在大学内,指导学生之社会的政治的学术的经济的及文化的启蒙运动。有工会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俱乐部、赤隅等等。工会在全体学生间,做大众的活动。其他,大学工会又指导大多数学生,使担任工厂及劳动者俱乐部的工作。大学且担当农村教育,即协助农民组织科。种种自由团体,如济难运动等等,也在活动。由学生自己指导以促进知识、研究问题的关于科学技术之会,且广为普及。
  从政治方面看,苏维埃学生是与苏俄的无产阶级一起进行的。革命第一年(还是旧的布尔乔的),及影响于学生的反苏维埃组织,等到无产阶级一出现,立刻丧尽了它的地盘。党是有决定的影响的。被组织在党及青年团的学生(约全数三分之一)——入于大学细胞——在全体学生间,用列宁主义的精神,从事于重要教育事业。全学生组织内之共产主义的党团,在大学生之一重要问题上,保持着共产主义的方针。
  以上是今日苏维埃学生的样子。这自然在布尔乔国家的学校是不能见到的,又在外国是全然或是差不多不能知道的。这里,也不过就新学生说个一般的概念而已。再过二三年,为防止归于“旧支配者”而在“二道战线”上活动的年老专门家,行见其将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成为真正苏维埃的指导者的青年后继者代之以起了。

附注

①本文原作者是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联邦学生中央委员会委员阿尔钦扬。本篇署名:柳岛生。 ②指1905年1月9日沙皇下令向游行示威群众开枪后所引发的民主革命运动中,俄国的大学生均能积极投身其中,并表现得相当激进。 ③布尔乔 法文bourgeoisie的音译,即资产阶级。 ①“异民族”,指前苏联境内除俄罗斯族以外的130余个少数民族及部族。其中人数超过百万者21个。居前者顺序为乌克兰人、乌兹别克人、白俄罗斯人、鞑靼人,哈萨克人。 ①作者原注:“按各个大学,正在依据原则以组织,即学生以劳动时间的三分之二在工厂做工,以三分之一在大学的讲室用功。例如莫斯科的电气技术研究所就是如此。” ①作者原注:“以优好成绩毕业劳动者大学的学生,当入学大学时,是无试验的。另有一定名额为以前被压迫民众的青年所预备,剩下来的名额则由自由的采用以充之。”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收录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贤江译文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17-年至1931年作者译文的优秀作品包括意志之修养、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近代教育上之需要、社会问题之本质及其解决、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哲学的起源、最近的国际教育运动、教育心理测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阿尔钦扬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