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自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767
颗粒名称: 青年与自然
分类号: G40-092.655
页数: 34
页码: 580-613
摘要: 本文是1927年杨贤江翻译的青年与自然文章,内容主要从上中下三方面介绍了此文章。
关键词: 杨贤江 译文 青年

内容

(上)
  在青年期各种普通的变化中,没有比对于自然界诸方面态度的变化为更广博更能代表这时期心理的转变了。在这时期以前,青年对于自然,可以说是极素朴的认识著,极实利的受用著,而又极生物般的解释著;因为在自然界里,生命这样东西最易被人看得清楚,最易使人发生兴趣,从而把自然界的一切都视为有生命的。青年当初解释自然,便是这般模样。又在那时期中,自然法则之被我们知道的甚少,而迷信却是盛行。一旦到了成熟的曙光渐渐发现,从来耳目所惯熟的自然界,就要开始改变而呈新奇的形态。他们以为事物之表面呈现的并不是全体,一定还有些东西隐在后面,因之努力地要发现别种的意义。我们过去虽已知道自然的面貌,但现在更欲进而探知其精神。于是觉得凡在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富有意义,且使我们更求其高等的说明。现象不过是一种大秘密的面幕,仿佛舞台上的幕尚待揭开。所以青年时期实是一个沉思的时期,我们所有正常的具著勇气的精神,决不肯挫折或退后,定要找出或创造对于自然疑问的解答。这样,新的生命便开始在心情中产生,要是对于自然的爱与热情必须发现的,那么这就是个“当令”的时期了。
  青年对于自然之爱,是怎样地深厚,往往不为一般人所了解。然试证诸物质科学上各大发明家的传记,便知他们最初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内,爱好自然的人。对于自然的热情,实为他们学术上伟大事业的第一冲动。美术界亦是这样。美术家必须先以心情看“自然”,这是拉斯金(Raskin)所常反复称述的箴言。所谓顶好的美术家,即是能把青春时代所怀抱的热情与理想保持到成年及老年的人,而在美术上能得最大的成功者,也即是能保持青年期内所受于自然外围感动的结果,且能把对于自然的反应最充分最适当而表现的人。一般的文学,都是由于把自然界的事物或力量使之人格化而发生。同样,宗教的起源也在于自然,因对于自然有爱好或漠视的差异,宗教也遂有或盛或衰之别。
  在研究诗歌历史的人,一定能知道当诗歌与自然隔离之时,诗歌的内容是非常粗杂,记述不正确,材料不充分。这乃是都市生活与实利主义的流弊。在威至威士①(Wordsworth)以前的许多著名英国诗人,对于自然的形容,可说认识得异常浅薄,他们只知一切在上的都是蓝色,一切在下的都是绿色。对于海洋,在忒涅(Turuer)、摆伦(Byron)、塞理(Shelley)出世之前,②大家还只看作寂寞、广阔、可怖之处。其他咏花、赋鸟、歌小川之流,颂明月之夜等等,也不过遵守著寻常一样的规则主义、拟古主义。故打破此种诗家的常套,而能旅行,写生,直接与自然接触,实为清新诗歌精神的要素。
  近代的科学教育,也有使学者与自然隔绝之虞。这种倾向可由下列三方面认出:
  (一)使用专门术语,视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一切事物名称,都用希腊语及拉丁语分类,此种用语之多,可以编成一部辞书,欲记忆之以便应用,常需甚多的劳力,因此在研究自然之前,势非先学古语不可。
  (二)视数学为一切别种科学的言语,无论什么都要以数字及方程式来表示。因为过分重视了数学上不变数及公式的效用,即对于尚未足以受这种处置的事项,也欲应用其方法,从而不唯在科学的历史,更在思考的历史中,也到处充满著这种不成熟的劳力的枉费。精密的研究方法,虽是科学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但在自然所不容许的范围内也欲行详密的论究,实为虚诈,有远于亚里士多德的箴言。
  (三)形态学的研究盛行,有如各部器官之精密的比较的研究;各种形体之正确的认识、记忆及描写;高级族类构造上之并行的及同类的研究;应用解剖而及于须藉显微镜才能看出的物体等等;多数的科学即拿这种研究为其唯一的职分。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用以研究科学而使之与自然相隔离的。如果没有这种研究,则所谓近代科学自将不能进行他的工作,也且难以成立。唯在教育上看来,这种办法到底有给青年以真实的知识的力量吗?不!这种研究只会使人失去对于自然的兴味与热情。学生不仅不能领会专门家教授的讲解,怕反会和那咒咀拿三棱镜比虹的牛顿速死的歧次(Keats)①表同情,会和那因听了博学的天文学家的讲演、不耐思索其高速理想与精密技术,而跑到户外吸新空气,卧在草地上以仰观星月的惠特曼(Whitman)①示好感。实在说来,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不当这样地疏远自然的。洪保德(Humboldt)②以为爱好自然景物与描摹自然景物,大有助于发展对地理及自然科学的嗜好。故研究科学应从青年对于自然界的感情方面加以诱导。植物学的精神要在花木生长之处养成;地理学的进步不当求诸标本室,而当取诸自然的原野;又天文学的发达,只能在静寂之夜,于广阔之天空中得之。
  在青年初期,无论男女,如果要研究科学,便当率循未有科学以前我们人类所走的路。因为青年正处于富有人性的时期,自应有适合于人性的教法。“自然”在被为观念、为公式或为实利以前,实为感情。近世中学校及专门学校里,各种科学教授的少有实效,主要原因是在拘守精密的论理的专门方法,而破坏了心理发达的根本原理,蔑视了对于自然兴趣的深长源泉,徒然强使早熟,因而激起比意识更好、更真、更老的本能为青年本身利益故的反抗。从这种强制所得的些少科学知识,实不足以抵补由此而被破坏的为青年期最好的精神所包含的对自然及自然之灵的感情。故我对于世人因过重科学而陷于几多不测之弊,常不胜其叹惜。
  种族的历史与青年的本能,要求科学的教授应立于广大的包括一切的见地之上,先当对于科学的全体,即与一切的大臆说,大问题,大综合相接触,而用科学专门家所不知道的统一的综合的(不是分析的)方法,将人类所有思想批评一下。这种教法,在现今文学、语言两科也渐趋于疏远人性的时候,实在更大有其需要。
  关于人类真正的发生顺序之知识,在现在的我们,尚属极不完全,然于研究的方法固已懂得。这就是:(一)先行研究多数的儿童。(二)用可能的方法,研究人类一般发达的状态。(三)然后比较上述两者的结果,作成一较为完全的人类发达的记录。从这种的比较研究,可以发见儿童发达的顺序,颇有和人类发达的顺序同其模样的。(四)再来决定儿童发达顺序上,有哪种可任其自然萎缩,有哪种应更使其发达,以便后来活动。(五)决定在许多萌芽中的天才与才能;有哪种在各个人应最需要发展。(六)最后决定有哪种必需的精神滋养物,并应如何调制,如何供给,使之最能有效。
  如此看来,这方面所可做的事业,实在非常广泛,唯此地仅能略举几条根本原则。
  (一)青年期有一特征,即开始对于自然作情感的反应,其最善最初的表现是起于神话、诗歌或天然宗教。青年对于自然的这种解释,应能熟习而且爱好。因为这种情感的反应,占发生顺序的第一段,又可诱发后来科学的兴味,故极为重要。并宜从文学上采集此等材料以供青年诵读之用;要是没有此等材料,便是文学的缺乏,也是科学的不幸。
  (二)发生顺序上的第二段,为通俗科学。然科学上通俗的性质,在有几门科学上是极发达的,而在其他几门科学上是大有缺陷的。或者将来有聪见的研究者,能将新发明的学说及事物,除有专门的记述以外,更为青年们尽明白扼要的介绍的责任。而贤明的教师也能对于各科教材的性质、分量及部类而发生深切的注意。这种科学,更须讲到学生们在家庭学校、游戏休息、衣服卫生等方面的各种日常生活事项;而科学教授上的仪器、标本、图表等的制作及材料的采集等等,也当从此点而看出其必要。倘使科学而不接触实在生活,与无精神的尸体何异?
  (三)然后到了实利的需要,即应用在机械、卫生、商业、制造及其他生活上所必要的自然界的知识,与自然力利用的方法等是。在这点上有与普通的教育理论及实际不同的,即科学之实用的工艺的方面应放在纯粹学理的之前。
  (四)最后才轮到那脱离神话或实用,而专以爱好真理作研究目的的纯粹科学。
  现存的教育忽视这种发生的原则,且已发现可悲的结果,其例甚多,这里只举物理学一科为例。物理学在古来,认为许多科学的源泉,颇占重要的地位,但现在反呈不振的状态,其原因即在本科的教法与材料,忽视了并破坏了对于青年精神的本质和需要。试举其实例如下:
  (一)十几岁的男孩极欢喜听伟人的历史和料学家的苦心研究谈,倘使提供得当,大足以唤起他们的兴趣。物理学方面自也有不少的圣人、烈士与信徒;把这般人的希奇的事迹与迷信作战的胜利等等,搜集编制,于适当时期告知青年学生,定能收良好的效果。但是现在的物理科教授是否做到这个地步?
  (二)现行的物理学教科书,就我浏览所及,未免偏重数量方面,依赖数学的地方实在太多,而且过早。其问题皆经选择,其排列皆合论理的次第。岂知在这时期的少年,所要求的乃在动的方面,他们不喜欢静的学理而喜欢动的机械。我知道有不少青年,对于专卖特许的报告甚感兴味,但真能使他们感到兴味的报告,一定为限于运动的事物。即我自己幼年在学校时,教师所用为物理科上的说明的,不过是手制的粗杂机械,然而尚能引起多大的兴味。若在物理学上应用数学以重视精密,还是近年来才有的事。
  (三)在上述之点及其他各点,我是承认有反于近世学风的地方。据我的自信,近世科学方法因为期待透澈与圆满,却违反了青年的天性与其发达的原则。大概在十几岁的男孩总要求通俗的科学,他需要大的全体,广的事实,而少需要公式。他在物理学上要做许多种的实验,自用极不完全的方法继续地试行,关于以太、原子、爱克司光线、电气以及诸种的动力等,往往会发虽专门家也多未知的疑问。他实在是处于疑问的时代,所需要的答案,只是空漠的、简单的又是暗示的。
  (四)最后而也最当注意的一点,即是中学校的男孩正当开始做一个实用主义者的时期。对于他,纯粹理论的时代尚未来,只有“应用”是先于“法则”、“形式”及抽象的知识而存在。那些无线电报、蒸汽机关和各种复杂的机械可以支配自然界的,在他最感兴味。在街上、野外、商店和工场里所见理科应用的器具、机械及机关等等,凡所有对于自然的人力的反动,皆为青年所欢喜所欲知者。故在这方面的谈话和报告,应该常常举行,以引起他们的想象力。物理学天文学诸大家在幼年时所发见以开发他们自己天才的路径,也当为现代理科教授上所应用。
  过去数十年间,物理学方面大学教授的势力影响,甚能提高该科教授的标准,但现在这种影响反有过大之虞。我以为物理教授以大学为标准的时代业已过去,今之中学教授应自谋独立,而以适于提起青年研究的兴趣与否为标准。
  欧洲所行的博物馆、展览会或研究会议等,都是极有益处的。各种玩具,特别由德国制作的,有如飞行与匍匐的小虫、翱翔与歌唱的鸟类,以及猿、兵、舟、人形、运动的机关等等,实为机械简单化而且廉价的杰作,可用以说明科学的根本原理,其所能给与少年的利益、兴味及暗示实甚大。然而今日的科学教授,离去了现实与应用,只知追求高深的学理,殊堪叹惜。
  科学的人性方面一向多被轻视。现今有新的人性主义的唱道,殊足以补其缺陷,救其堕落。“文艺复兴”已把人类进展历史上比较新近的时期即希腊罗马时期归复了,于以改造欧洲。现在教育如想指导改善人类发达的一切阶段,则其研究范围,便不当限于有史时代,而应广求关于心性发达的各时代的参考资料。这样的更大更包藏一切的人性主义,目下正在开始形成,这于人类的将来是大可庆贺的。
  (下节将讲到青年期对于自然界种种事物——如空间及时间、星辰、太阳、月、云、风、冷热、水及海洋、岩石、花卉、树木、动物——所表现的感情,非常亲切有味,请读者稍待可也。)
  (中)
  本文上篇已论及青年期与自然界关系之一斑,本篇则将顺着一般进化的次第,把对于各种自然物的兴趣,特别择其关于青年期者,说个大概如下。
  (一)对于时间及空间的情感。
  在这时期里新的心理发达的一种,为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兴味伟大的,有时而且急骤的扩张。儿童时期对于稍稍辽远的时间与空间,若不是与人身有些关连,就会一点不加注意。因为兴趣这件东西,主要是存于现在的,距离现在愈远则力量愈少,这个距离自乘的反比例,正是他所特有的法则之一。然据我们所得的报告,在健全发育的每个青年当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常有一种关于空间及时间的无限性神经症(infinityneurosis),是症颇有些特性,其初往往有如自发的、本能的,而且发现的时候限于这种年龄,过后就稀少。是症能迷惑人,也能安慰人,镇静人。有的专去凝视天空,梦想沉思,探奇异的世界;有的把穹苍当作一堵墙,是来闭塞精神的;有的则认天体和精神之互相依属的;有的恐怖空间的无极,而怕出现于空地及原野;有的更以为星辰世界有如散布各处的沙漠良田,但其实也不是各相隔离的。其他尚有对于宇宙的组织、空间的性质等而作种种的幻想者。其中有许多想念与灵魂未来的观念直接连络,但别的则为更抽象的数学的观念。在我们所得的报告中,说到时间与空间的主观性的,除出曾受过特殊的哲学教育者以外,就连一个例子也没有。
  在现今进化论宇宙气体论研究的时期,青年对于自然的新的同情,更易流入东洋“一即多”的观念中。这种观念以为大自然是在一切差别后面的统一,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点。唯这种种情感因为没有世界之灵的概念,故实际上不至成为万有神教,即其初也不是什么二元论或一元论。这又不是一种体系,其初不过是一种所谓洞察的同类的感情,后来或可发展而为理解。当初对于自己及世界的起源与目的,即我们与生命、地球、太阳、天空的连续的意义,完全是素朴的无反省的同情的摸索与朝向。这里就伏着泡尔生(Paulsen)所称为现代科学之秘密的信仰的万有神教,而也是一切天然宗教所由丛生。斯多葛派的哲学对于这种情感,用唯物论的解释,把神学作为物理学的一部,用乐天的解释,认世界及其神灵为最完全,又用伦理的解释,以考察及模仿自然或宇宙为道德上的义务。
  (二)对于星辰的情感。
  年幼儿童看见星辰有如水泡之忽然出现,故把他们看做金刚石、金扣或支持天空的钉头,又看做火花、玻璃纽等。更以为,他们是一群互相爱好的家人,月是母亲,日是父亲,在那里讲到我们人类或上帝。在十岁左右,对于星的闪光,特别惹起注意;小儿们把他当作星辰正在互相以目示意,或是在向我们人类表情,于是也以一瞬相回报。他们更常指出某星为“我的星”,等待他的出现而敬礼之,若不出现,则悲愁不堪。或又对之为吉凶祸福的祈祷。时或以星为父母、亡友、伟人的灵魂,或又就星的位置表示种种角度、图形、动物、人物、建筑等的形状以资娱乐。
  到了青年期,对于星的感情更加深切。有的对星希冀某种应答的标记,发生半爱好半崇拜的柔情。有的冥想着星,欲把精神超脱了肉体而逍遥于星界。而情不自禁地向星有所祈祷的也不在少数。少女们有时感到与星相默契,心情为之坚定,视现世的烦恼为不足挂虑,而获得镇静,纯洁与节制。更有时少妇们竟成为热烈的星的爱人。其他有视银河为有着广大的和平的石床之天河;视火流为从北而流为电的贮藏所,为雨的源泉,而上下交流者。
  古代的占星术及关于星辰的神话之类,皆为根据对于星的这种感情而生。然近世天文学的发达,却把人类与隔离开来。青年在教科书上所读到的,无非是这一类的话,即说太阳的直径如果是二英尺,那么地球不过是豆一般大,相距有二百二十英尺之远,然最近的星尚在八万哩之外。其他也不过说说用望远镜所能见到的星之数目,太阳之大小,以及由星云而生星界之情形等等。
  在一切科学中间,天文学是最古的了,他的问题是世间最大的;他所讨论的,不独为最大的物质的集团,而且说及时间与空间最大的延长。然在中学校及专门学校里天文学的教授颇见衰颓,纯粹由于天文学的教法不适于青年要求之故。大概天文学的教法,有全用数学的计算的,也有用通俗方法诉于学生之恐怖、尊敬及好奇的心情的。用前法,专从数学方面教地球之回转,轨道或昼夜平分等精密的计算,虽非不可,但实际的兴味却完全丧失了。反之,用后法,告学生以占星术发达以来的历史,刻卜勒(Kepler)、格里雷(Galileo)、泰可卜拉海(TychoBrahe)等研究的事迹,①则大能唤起学者的兴趣;又如谈谈望远镜的历史或大的“灵视”(lenses)的制造,也能诱起感兴有如听雪莱的钟歌一样。又把时计、计时器(chronoscopes)以及测定一秒之十万分之一的时计等,就其装置构造方面加以说明;把古代的宇宙开辟论及星云说,当作进化论的一部分而占一地位;更把天文学在航海方面实地的应用,美洲的发见,天体的写真,及用四十英寸之镜观测数万万星辰的情形,都叙述在教科书内,则所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一定不是单用数学方法者所可并论。
  (三)对于太阳的感情。
  我们人,不特肉体精神都是太阳的子,即每日从大黑暗中而得救,从睡眼中会觉醒,也皆是太阳之力。所以,人的精神是本能地向太阳的,而且崇拜太阳的。有些快活少年把太阳当作人看待,以为太阳的出现,是从床上起身,是由别人推醒;又或视太阳为气球,为弹子,为神之眼,为灯光。稍稍年长的青年,则感到太阳正从地平线上努力上升时,见了云雾会发怒,要与黑暗作战而胜之。在小儿,也如在原始人类,以为太阳是个随便游行者,有与月亮相似,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轨道、时间或速率。他们看见太阳从地平线上上来,觉得安心;遇着黑暗而不成眠,则不胜其忧心,直待光明来了,方感喜悦。
  其他对于太阳的光辉,人类,特别是小孩与少年的感想尚有多种;总之在他们的精神上,实可见有超于所谓诗歌及神话以上的丰富的想像与思想的萌芽。
  某种盲目的动物,因为没有促其觉醒的刺激,永远就眠;而盲目的儿童,也有一部分相同的理由,永远懒于活动。反之,辉耀的光却有兴奋白痴精神的作用。阴沉的天气要是连续多日的时候,在小的儿童,就会趋于怠慢、短气、没精神、消化不良。然当太阳现出时,特别在降雪之际,他们的活泼、喜悦、激动,简直没有际限。
  这种情形,到了青年期却来一很著的变化。薄暮为刺激消灭、活动休止及安息的表示。而青年对于日落的光景,不特有如小儿般欣赏其美观,悲悼其消逝,且更诱起他们的沉思与静虑,供给他们以一日中最深沉幽默的时刻。当这时际,外部的感觉朦胧,而内部的精神益形明了,于此就附有一种更深沉神圣与象征的意义。意识也醒来了,若不为呵责的形式,便为激励以指示新的更好的生活。这种薄暮的和平与纯洁,正反映着人类道德的性质。暮光渐薄,静寂渐增,义务与理想之感也更深切。而对于更高大的生活的新期望,即一种更求自知与自显的意识,也由兹而生。这又是一个时刻,可以回想已往,省察德行,以及计划将来的进程,有许多不能在日间想到说到的,可以在这时候层层发现,或者从无限的感想里而咏为诗歌,编为乐曲。宗教的信念与艺术的兴感也都于此得启发的机会。试观古今诗人所写对于薄暮落日的光景,当知青年期的感怀为何如了。
  当黑暗完全占领地面时,醒着的小孩们就变为无能为力,既不能抵抗,又不能飞跃。但是一旦灯火点著,他们的眼与脑,急从寂寞里归来,恍如得到新的晨光,又要活泼嬉戏了。这样对于夜间灯火的光明感到一种复活一种新生的局面逐渐发达的结果,使人养成了“爱灯光”的习惯,虽然对于白昼之乐天的向上的喜悦不免为之减损,而夜之灯光自也能振发向上的精神,一日的疲劳既去,重兴的精神反来,这于文化及心灵的训练实大有裨助。
  假如克里安息斯(Cleanthes)把太阳视为一切生命本源的颂歌,真有使哥德变成终生太阳崇拜者的能力,则当异教全盛时代太阳所生感化力之大,当不难想见。亚里士多德也视太阳为神圣,因其有自动能力之故。即如近世热心从于太阳观象台事业的保滋达(Potsdam)及缪顿(Meudon),也基于同样的心理根据与同样的敬畏观念;而太阳对于今日的科学界,仍保持从前对于柏拉图及苏格拉底的尊严。自小孩视太阳为一个火球以迄于成立太阳物理学与太阳化学的高尚学科,可见思想进化的系统绵绵不绝,其高贵性正同其连续性与自然性一般。
  神话及诗歌之对于少年,正如大胆的假说之对于成人,能供给科学的根基,自非心地褊狭者没有不表欢迎的。所以如果少年们真已一度读过为太阳、曙光、暮光及夜所鼓动的文学,便当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亲身去接触那些自然现象,以便体会由此所生的感兴;否则,只是读着没有意义的文字、没有感觉的作品,将见记忆愈充实而心怀愈浅陋了。
  (四)对于月的感情。
  月是天体中最接近于我们所住的地球者,因而对于月的思想最早发达,也最易惹起兴趣。在少年对于天体的兴味中,实无有比对于月为更大者。他们于月的大小、距离、组成分子,为何能在空中,为何不落下来,其各部分的形状如何,不见时又到何处去了,其中所见者究为何物等等所发疑问甚多,流行于少年观念界的种种俗说也由此酿成。
  少年常常对月谈话,对月唱歌,对月供献玩具。假使他们作了恶事,会向月告别;或者更会向月要求接吻,要求做他们的游戏伴侣;视云、星及太阳为月的亲戚;或以之为基督的容貌;更以为是摩西,是圣诞老人;或想像人及天使的容貌在月中;或想像亡父亡母及友人的容貌可于月中见之,因而揣摹其眼、发等等。他们还测度月的动法,以为月是从森林背后出现,或是从海中上升。又常以为月是他们外部的良心,当他们良善时,他会得笑,会得增光辉,会得扩大形体,会得与他们亲近,然当他们乖戾时,他就要暗淡,要隐避,要变小,要和他们远离。
  到了青年初期,月对于青年情感上的影响更其伟大。幼年时代的思想业已消失,而以月为新的兴趣的对象,与道德的诗的及宗教的生活有密接的联络。在这时期以前,看到月游行日久了,或者太阳不供给他所需要的光亮,于是担忧着怕他惨淡、疲乏,甚至害病。青春的女子,多怕在月前脱衣,唯也有少数人喜欢浴于月光。月的姿态有时使少女喜欢,有时却使少女忧愁。也有许多少女,坐着,注视着月,逞种种的幻想,以为她的亡母或即在月宫里,于是希望能到彼处;以为月是这样的温柔,这样的和善,一定是平等地爱万物与万人的。月能使他们安静,使他们良善,也能使他们起怀乡之念。也有只觉得月是可敬畏的,而愿静静地独自对月,或者伸臂以就月。
  更进一步思之,月大概是暗示爱情的。有不少少女对月陈诉自己的苦痛,且要求许多事情,也常能获得慰藉、鼓舞勇气。许多年轻女子在异乡地方,更有不堪见月感想及月者,她们会起忆乡病或感到不可耐的悲戚,因为在她们看来,这简直是一种冷酷无情的世界;或者竟愿意脱身求去,而且号哭不止。但另有一种少女,坐着,注视着,想念着,觉得有一种异样的魔力,竟不忍把视线离开。更有的则为月光鼓舞着,会出去散步,骑马,访人,偕女友或美少年并行,竟不忍在这月光大好的当儿就去睡眠。故有时青年们竟会陷于一种名叫月狂的精神病,这于消化、发育、睡眠、健康、疾病等皆生影响,甚或至于企图自杀。原来月为宗教的感情重要原素之一,许多种族,无论其为野蛮与开化,皆曾以月光崇拜的对象,即在希腊人也视月为神圣的;少年对月所怀抱的爱慕、信赖及畏敬之感情,与其幼年时对于母亲所怀抱的感情正是一样,到了成年时期,更一变而为对于神起真善美的感情。
  现在要是从感情的月而观察到科学的月,在一对照之下,不能不使我们感觉一种不快。因为照科学来说,月乃是一块没有水分的烧尽的渣滓,既无云,也无动植物,他的温度从冷点下二百度以至沸腾点之间往返不定;他在过去虽然也曾有过生物,但现在实不过是一种游行的遗骸罢了。著名的月球研究者如俾尔(Beer)、梅特勒(Maedler)、内逊(Neison)等,年少之时,虽都是对月具有深厚的兴趣的;然而,试问这种爱月的情果能与他们对月的知识并行增进吗?或者他们成年时代所发生的智识上的热诚就是当初这个爱的变形吗?我们是否愿意舍了古代那种浪漫的热情而取这种近代的知识?又要问这两种的关系又若何?假使我们要做月球之专门研究家,可不可以在用知识而抹煞感情之前,使他们陶醉于诗的感兴呢?在这种种深远问题上,我们又要接触到神话与科学关系之大问题了。现在对于受月激动的少女而说月仅是一块冷却的烧石,大家试想像她会受何等的惊愕呢?
  对于天界物象的兴味,在区分最高的兽类与最低的人心上,正也是一种适当的标记。我们人类当仰视天空,就昼夜、四季、暴风等的原因而玩味时,我们的理性与科学的思想开始发生,即我们开始表现成其为人。对于月的热望,似乎是最初就有的。因为月与太阳有差异,她有往返,有盈虚,而且特地在静寂而适于冥想之夜中才出现,所以能引起多大的注意。
  (五)对于云的感情。
  小孩对于云的想像力真是伟大,举凡世间事事物物,几乎没有一件不可从云中见其形象。不独地上一切事物能在云中变形,实际还能创造出种种空想的幻影。要是我们的住处不是在那表现无穷变化的空气的底层之下,则我们的精神将成为大不同的非常庸俗的东西。因为不唯种种物象见于云界,即一切情绪及情操也跟了云界的光景而变化;我们感情生活的得以深邃丰富,也为受他的影响。倘若没有这般情景,我们的神话与诗歌便要蒙极大的损失。即哀瑞开尔(Ezekiel)或约翰(John)的幻想将不会产生;阿利安(Aryan)人的神话,吠陀(Vedas)及圣经的预言,也将大杀其丰富的内容,其他各种神奇的故事之类都可归于无有。小儿对于云的想像,不特丰富强烈而已,差不多更带有幻觉的性质;他们大都以为实际圣人、上帝的容颜、朋友、风景、破船、城廓、车马、妖怪、战争、仙岛、火山、队商(成队之旅客商人)、刀剑、旗帜、手、鱼、圣诞老人、死人、最后审判的情形、动物、乐园、花卉等以及其他地上十二分伟大美丽或可怖的物象,没有不能在云中望见的。因此,距离大为减缩,其影响也就变为直接的,而且几乎是反射的。他们更常想走入云中,与云相接触,与云共驰驱,跟从云中的人物,并参与所见到的云中各种情景。有时见着云雾起变化,不禁为之神往,恍惚莫定,当其消失,又往往发为长叹息或竟哭泣。
  这种对云的情感,到了青年期,便要起此时所特有的变化。他们不复希冀与云共飞扬、与云相拥抱,而由于云的可爱的形状,带来一种比地面上所能贡献的更大的美丽,就激起了他们在道德上及美感上的渴慕。他们思念着为此世所不可见的高尚纯洁,从物质方面的欲求一变而为精神方面的期待;他们的心意被引到难以名状的平和与绝无沾染的光明之境,而有人世间是阴郁的孤独的之感。从前以为云的背后有神或天使,现在则不再如此设想,唯从云的色彩形状,感觉到美丽外,尚以为有些神秘的意义。故错觉虽去,而空想依然继续,感情也更加强。
  对于云的狂热,在女子方面更比男子为显著。女子的保守性胜过男子,可知这种现象与人类发达的历史有密接的关系。就人类初期的历史考察之,大家认云为启示神意,预告未来事变的东西,故于云的观察当作一件非常严肃而急迫的事情。因上古人民住于山野间,生活单调,社会的刺激毫无,从而特别关心于在头上的天象的变化;且牧畜及农作的生活多受气候的支配,故对于云的兴趣格外增加。但近代的小儿安然居于家屋庇护之下,对于气候的变迁少有重大关系,从而仰视天空的机会自然减少,把物象人格化的能力也渐次萎缩。即有向云凝视时候,也只为了单纯的娱乐,并没有什么神秘的见解,以为在现象里面另有实在而能有所显示的。
  儿童对于云的景象,发生惊奇、恐怖及赞美之情。但到青年期,则感到一种不可言说的思慕与敬畏,或想念一种伟大的爱,由以为在云之背后另有一物存在的思想转而至于以为在自然背后另有一种力量存在的思想。然快乐、苦痛以及其他诸种感情,与刺激的强度相比,常为不相配的增大,则由于过去长时日中有经验的痕迹存在之故。儿童对于云的反应,有如画家用画笔直接绘出所见的光景;而青年对于云的反应,有如诗人用笔将恍惚所得的感想描写为诗歌。儿童恐惧感情与苦痛反应的强度虽为与其原因最不相称的;但在青年,其喜悦的激发之由于感情者实胜于其由于目睹者,且常伴着一种悲哀的悦乐。宗教的反应也甚显著,故如没有这种反应,则宗教本身及根据宗教的情操皆将全异其趣。
  感情并不因科学的知识而全减却。神话与诗歌实可为科学的先驱,而使精神的土壤容易耕作,且更膏腴。
  (六)对于风的感情。
  儿童对于风也有许多种的想像。以为风要睡眠、醒觉、私语、怒号、歌唱、哭泣、叹息、悲叫,又以为风有人格,可与谈话;有时会作下列的呼喊:“啊!”“啸!”“看呵!”“听呵!”“去呵!”更以为风住在云的山里,是有大力的物。在它的怒号中,他们听到有音乐,有战争,有大笑,有叱咤,仿佛原人所想像的。然到了十几岁,这种想像渐渐消失,唯以为常与我们的性情最有关系。即风的呼啸可以惹起一种倦怠及不安,有时或驱我们入于睡乡。若发暴风,则以为暗示的威力,藉这以表现其怒气。古代希伯来人及其他人种皆相信空气为代表一种灵的实在,以微风为代表上帝的爱的宣传。有许多国的国语中,凡指示灵魂及精神意味的语,其起源皆属于风,由这可见风当是最早教我们以实在的观念及不可目睹的物的作用之教训者。现在又常视风为表白对于我们行动及思想的感情,即以为有时示亲爱,有时示愤怒,其中当有妖怪、巫婆之类潜伏着。有的人对于风想像到他们自己是在海上,患着晕船之病;别的人更想像到种种苦难、种种动物、战争、机械车马等。有时这些想像都是非常明显的。
  (七)对于寒热的感情。
  儿童对于温度的感情,又有可注意的价值。兹就儿童对于霜的感想言之,有所谓“约克·福洛斯特”(JackFrost)者,是与条顿民族神话中称为热精的“洛基”(Loki)相对的。他的富于形状的变化,有过于耶稣圣诞节的老人,而他的通俗性惯例性,却不及圣诞老人。这位“约克·福洛斯特”在儿童看来,是与神同住在雪堤、冰山、岩穴中,或在大地、苍空、太阳中,他或为冰柱、为雪人、为雪片,或为侏儒,为妖魔,或为枭,为鸠,又是以树木,田园,花鸟,动物等的绘画而装饰富户者。他又能看儿童的行动而与以祸福,能刺鼻头、手指、足趾、面颊,能进入于闭着的门窗;他的须是水柱做成的,他的发是用雪粉白地,他在白昼睡眠,在夜间彷徨;什么东西触着他,都要破碎;气候都受着他的支配;他有时阴险,有时滑稽,有时和气,有时狠恶。而女子生活上所有对于“约克·福洛斯特”的观念,着实要比在男子生活上的显著。
  这样地把“约克·福洛斯特”视为有人格,一方面固然由于暗示所使然,但也不能不承认是由于儿童之丰富的想像所自动创造者。若是问他何以会比热的精怪(即洛基)更被一般儿童所想及,大概当不因为世上没有“冷日”或寒冷的中心点,而需要有些什么具体的东西以便解释之故——因儿童对于热的中心点及热的源泉即太阳也并不想及。据我们调查所得的暗示,“约克·福洛斯特”似乎还近于现代儿童心理之独立的创造。他同其他神话上的人格化一样,是得助于许多方面的许多事实与暗示,而决不是从无生有。我们于此,也可获得一个最好的可以开示各民族神话发生的秘密之关键。自然,这里所得的思想是极粗率,极有差异,并没经过文学或艺术的薰陶。唯这个毕竟是近代儿童应于日之心灵的需要,任情地逞其活跃而新鲜的想像,不仅仅止于反映成人所思维者;故各个儿童有各个的“约克·福洛斯特”,他的富于变化,不成惯例,缺少统一性,即为是故。
  其次,火对于儿童想像力之养成,也大有助力。火比云、比霜,皆更有变化,更易动摇。世上没有别的东西,能更示人以无限的变化如火者;当余烬忽焉归于乌有,而光明全然消灭,就是使人怀有从空想之梦而突告醒悟之感。儿童在这里,可以看见动物的脸、天光与海景、云与船、花卉、鬼神、妖怪、兵士与战争、血液、跳舞、礼拜,或者茅屋一变为宫殿,为海市蜃楼,为矿产富饶的山脉、为火山。又在火中,可以听到各种动物及昆虫的声音,可见火在笑、唱、怒号、悲泣,更可听到树叶的沙沙声,波浪的汤汤声。儿童的这种种经验,因为如此鲜明,所以经过长长日期之后还可忆起。还有,烟是污浊的蒸气,是鬼神之带,是火焰或是生息于其中的动物之呼吸。冷灰乃是无生命的遗骸,即我们人也当变成灰烬,于是儿童将不胜其战栗之情。故儿童在炉边能大得道德的教训,以及关于万物始终的观念。
  原始人类的精神,实可视为儿童精神之放大,而原始时代的文化,即从火之利用开始。在那时代炉灶变成家庭生活之中心,神殿内也点着火,永远保持着,作为永生不死的记号。波斯教规定有污此圣火者处死刑之律;在阿士的克(Aztec)①山中每五十二年重点一次火,意欲“息神之怒,不致焚烧人间”的圣约重新一回。又从许多关于火的起源之神话,许多火葬之形式,许多用火作洗礼之规例看来,火对于人类,实比其他原素更亲密而也更残酷。人以火为介,可与神交通。火乃为纯洁、灵化及精化的象征。
  祭坛上的烟,是神所吸的香料,火焰的红舌卷着燔贽(供神坛所烧的贽,多为牛羊之类)即为圣灵的符号。倘使没有热的经验。生命就要失去其思想,比喻及学术、道德,也要大杀其势力;世上将没有热的或冷的地狱,生命也将成为单调。
  (八)对于水及海洋的感情。
  人的身体具有许多人由海洋动物起源的证据。例如当人的胎儿初生脊椎时,不能决定它是否将成为鱼类,或爬虫类或四足兽。人的脑在某一期内曾似鱼类,要是成为人脑,须在发达以后。他的心脏也如鱼之有二室。人更有如鱼之鳃,到后才变形为肺脏。人间的畸形儿,有时在颈部存在有腮的空隙,还有许多儿童保持着这些痕迹。胎儿生长了,这些裂罅中之一变形为胸腺,也有变形成甲状腺者。某些学者以为人的口,即由一对的裂罅融合而成,嗅官则由另一对融合而成。而中耳、外耳、eustachian管①、鼓膜,甚至那有时伸出在头部的外耳,大都认为皆由这些裂罅所派生。
  由是以观,胎儿有鳃的裂罅的时期,是正在返复远祖状态的时期。在远祖时代,地面上除水以外,没有旁的东西,故曾经经过海洋生活。我们的精神既与肉体同时发生,则在精神上自当也有海洋时代的痕迹存着,虽然这些痕迹多少有点消灭。
  在儿童的单纯的活动主义看来,水是活着的,能唱歌,能发笑,能叹息,能用字句讲话。当被暴风或岩石所激怒,就会残忍,会狡猾。他们要向水诉述秘密,向水供献礼物,把泉流或波涛视为有人格,认水中有水精、妖怪、海神之类生息着,更以为那里有用金银珠玉镂成的龙宫或宝穴。
  青年所受于海洋的影响尤大。如水滨生活即为引起最大的兴味者。当放眼海上,远至水天相接之处,自能兴起不可名状的永生无穷之念;又当立于海滨,聆着那变化无限的波涛的响声,更易引起静寂、平安、和缓之感情。跟着海洋的变化,不禁一一反映出自己内心的状态。海水引到远的地方,我们似可乘帆航去,简直能达到月球星辰的世界;而且我们也会反抗现代科学的思想,认海洋为有界限,而与荷马时期认海水围绕万物而且水天相接着不同。青年不像儿童般欢喜与水相戏,或者游入水中,却爱远眺海面,独个儿从事冥想。见了海水的广阔深远,但愿自己的心情也能这般。因此青年的感情,与海共变化,不断地发生高低强弱。海实使人能鉴赏那存于文学神话及宗教仪式中的一切意义,使人想到精神上也当存有水生时代的痕迹,和肉体上所存者一样。爱是“生于海底深处而与日共升天上”。波浪“破裂有如伤心,终于化为泡沫而消亡”,海底充满着恐怖或魔力,有如西莱奴司(Silenus)及屈里登(Triton)等的传说所示于我们者。在普通人士的精神上,也有同一的思想,如以水涤罪,或行洗礼式,或祭水神;希腊之科学家赛勒司(Thales)以水为万物的根源,海拉克里得司(Heraclilus)更从气、水及冰中,认出宇宙或为稀薄或为凝固的原理。根据了这种种事实,我就主张人的肉体及精神中,今尚存有海洋生活的痕迹。
  (下篇将继续写对于岩石、花卉、树木、动物等的感情,并论科学教育革新的必要,全文就此结束。)
  (下)
  (九)对于岩石的感情。
  在自然物中间,再要比岩石、矿物等类更少惹人同情的东西,恐怕是没有的了。你想这些东西是如何的坚硬、寒冷而暗黑啊。但你们可不要小觑了它们,它们在形成与表现人的精神上,却有极重要的功用呢。有许多人,当他们想到物质时,就要想像岩石或诸种的土。我们所谓固体的印象,有一大半即从岩石方面得来的;而许多人心理上所称为实体的观念也和这种印象有密接的关系。此外,在战场上为纪念品,或为墓标所建立的巨石,为供神而筑的石坛,由石可以治病和处女从石的表面得见未来的良人的信念等等。要,皆以石看作神灵。这些例证在历史上或风俗上所表显的,真是不胜枚举。故在考古学上有一个石器时代,在心理学上也可类推而想见其有一个岩石时代。野蛮人常相信他们所视为神圣的石,能在夜间徘徊。巴力斯坦①的大部分,尤其在东部地方,除石以外,考古学家再也找不出古希伯来时代及比这更前时代的仪礼的痕迹了。
  在塔希提②(Tahiti)地方,有一种极强固而通行的原始的信仰,即以为石是具有灵魂的,要是石被毁坏,灵魂即归于神。
  与心的高尚发达有更密接的关系,因而兴味更觉其浓厚的,为关于宝石的思想。现今有许多用为装饰品的宝石,在从前皆曾经认为有神秘之力的。试举数例。琥珀可以治喉痛;阿拉伯羚羊肾脏中的结石可以去毒;青玉可以治卒中;月石在幸福时透明,在不幸时朦胧;磁石可以愈头痛及恋爱;蛋白石外观虽美,但恐招致灾殃;其他如对于金刚石、金、铁、水晶、水银一类的这种传说与标记等加以研究,也都可发见有神秘的象征的形而上学的意味。
  据斯宾塞及阿仑(Allen)对于自然崇拜的见解,以为当初把石建立起来,作为墓标,然后由祖先崇拜的神圣,而把石视为人,更视为父母而礼拜之。我们从这里,可以约略窥见偶像教的起源,而且对于如希伯来教的厄尔(El)及基督教的神,认为是由崇拜神圣的墓石而来的,这样极端的见解,也很可以悟到此中所含的道理了。
  更就宇宙神话观之,认山岳支持天体。那个地球之神亚特拉斯(Atlas)的头有时接触北极。印度的神山麦鲁(Meru)认为神的住家,结合地与天,由地球的这一端通至那一端。中国人视山岳为比普通土壤更精致的物质;叔本华说,当研究与看见山岳时,会叫人起一种崇高之念。山常为神圣的场所,故在山上到处可见有寺院、教堂之类。许多的三角塔或高塔,即为对抗自然界的山岳而造。释迦视巡礼登山为弃现世快乐而堪受艰苦的表征,当登临高山时,常有灵感发生。故古来僧侣大都选胜山为乐土。
  赛奈(Sinai)山为由荒凉的暗色的花岗石所成,全无水分,无生物,而且位于可恐的风暴的中心,实为一种奇特的山,地面上的异象之一。但此山的岩石,在希伯来人看见时,早成为崇拜的目标。平原地的住民,当第一次望见时,也要有一种不可名言的感想。它像日本之圣山、奥林帕斯及他山等,皆是神的住家;然赛奈山之神,性极凶暴,一度下山,便发起暴风,叱咤雷电,使人不能看见他而且不能生活。耶和华(Jehovah)是它的特别的地方神,赛奈山在摩西之后,即为以色列人一切神学的源泉。
  儿童的心理,对于石又有许多的幻想。他们搜集珍奇而有幸运的石,携带至各处,与以热气,有时更以棉覆之。视砂砾为石的幼儿,把它们栽培灌溉,看是否长大,聚在一堆的使之分离,且不欲践踏之;降雨后见有许多砂砾,则认为自天上降下,或由地上产生,其形小而丑者怜之,认它们会交际而放在一起,给它们取名,向它们谈话,对于某石视为友朋,某石视为有恶意,形状类似者视为亲戚,又认它们会欣赏,有德性,具同情,更常以宗教上的礼拜物目之。
  至青年期,这种思想即在游戏中间,也所少见。据我们调查所得,青年期有如下的主要变化:(一)看重岩石的年龄,有永远生存之感觉,这乃跟了时间感觉的扩大而来;(二)对于宝石的兴味有显著的增加,而且常带着新的迷信;(三)对于稀有的及远地的宝石,格外珍重;(四)联想力渐大,能有作为纪念物的更多的意味;(五)对于纪念碑,尤其是山,到青年期开始加以欣赏和了解,因在儿童心意上山的体积过于伟大,难以感觉之故;(六)认岩石及大地为一般的实在、实体及物质的符号,因之不仅搜集而已,还要用更多的心力及热诚,加以整理及分类。
  在现时美国中学校里,研究地质学及地文学的学生逐渐减少。这因是种学科与民间传说、天然景色、海图、绘画及动的历史的要素等缺少关联,成为不近人情之故。古生物学、岩石学、结晶学等又过于精密,太多用专门的术语,教授方法又不得宜,故学生能得的印象甚少。采矿冶金之技术、经济的商业的及工业的事项,都当比分类及专门的知识先行教授。而如研究冰河、海矶、涟波、息火山等,登山远眺,采集标本,作修学旅行,都是适于青年及各科目的良教法。
  (十)对于花卉的感情。
  在青年时代,可认为最特异、美丽而且富于暗示的变化的,是对于花木所生的新关系。从二三学者的调查,以为儿童们爱好玩弄花卉,到花园里就情不自禁地要采撷花儿。或当游戏时,拿花作玩具,作人形,作兵卒,作金钱;或以花作成颈饰、花环、腰带之类。那些有刺的印污点的,则加以蹂躏,摧残。惟从十三四岁至十九岁这个时节,他们终喜欢将花抱在胸怀,或接触颊、颈、口唇,或与花接吻,把颜面埋在花中。又,那种给花以寒冷之感的花瓣的柔软或香气的芬芳,皆为他们所赏玩;而于自己所爱好的花,或于与所爱好的人物、场所或事情有关联的花,尤为已甚。反之,于自己所漠视或讨厌的花,也更不愿与之接近。
  香气在春情发动期以前,虽不过为感觉方面好恶的媒介,但到了青年期,便成为极强大的要素,更带主观的性质。如此,香气殆成了花的精神,花的象征大概即由嗅觉所暗示。因为花的香气,可以表示罪刑、死亡、葬仪、病室、婚礼、教会、春期、凉森、流川、广野、日光、夏时及收获景况、祭礼、各种爱好等,或者可以陷于忧郁,或者可以发生肉欲的感觉,使人嗅了某种的香会感到一种罪恶似的。恶臭的花在道德方面是恶的,而有佳香的花则可以与之亲切。据说,某青年在田野间突然闻着蔷薇的香,竟是全无意识的哭喊不止。
  花的色在这时代也更能使人心发扬,它可以暗示血、火、天空、雪、孤独与社交、宝石、日光、黄金的光辉等。又,色彩的好恶可以显示复杂的象征,譬如白有纯洁得难以言说的意味,赤有属于中心的生活与爱情的意味,紫则有王者的意味。总之,色彩似更增加强度,其背后是有些什么神秘的存在。色彩相互的关系即成为谐调与不和。
  在儿童看来,花是有生死、有生长、有疲劳、有睡眠、有疾病、感饥渴与寒热的。工人阶级之所以被爱,及因它们是鲜丽、娇美,而且芬芳。它们如其受伤,竟有用绷带裹之,更有为工人阶级而向雨祈祷并感谢者。
  到了青年期,花的世界渐渐地获得一种新的更复杂而在内心的意义。即由五官的触觉较为减少,而主观的反响渐次增多。花对于人间的关系,已由物质的而趋于心理的、内部的。以前是一般地爱花,而现在有了个人的好恶。粗杂的空想渐易为精致的情操;幼时的活物主义不复存在,只能成为更深切的一种感觉。在某种青年,对于同一花卉兼有可恶的与可爱的性质,就难免惶惑不定;或者对于有香气而缺少美的形状与色彩的花卉,就不胜其怜惜。
  就儿童所认为花的语言观之,“然”则点头,“否”则摇首,要求水分与看护互相通语,如独个儿在夜间或月光中时,可以听到下列的话:“勿践踏我”;“带我同去”;“爱我们,否则变为和我们一样”;“春在这里”;“要快乐”;“我们为你从天上来”。至少,花儿要用极幽默的言语说愉快的事情,或者要吟咏,要叹息,要唏嘘,还要对蜂儿、鸟儿、草木私语。惟一般的青年,固不听见或相信有声音上的言语,而在心理的象征方面得为更深沉的交通。即以为花儿是把自然的真情启示于我们的,它们沉思,它们同情;神秘的爱情燃烧在它们的心里,一芽一叶尽具著梦。它们的言语虽没有人能正确知道,但在某种方式里却能诉于各人的胸怀。它们实垂示了有德与有用的教训,且激励着过高尚名贵的生活。
  花及于人性的影响,更有在道德的性质一方面的。它们可以教训温良、谦逊、柔和、满足、忍耐、快活、纯洁等德性。但有些花表示粗暴、自私、顽强、旧式。各人对于花所指说的性质,虽有多少的差异,但大体自有其共通之点。而这些花所及于青年期之影响,在女孩子方面,更要比男孩子为充分而且富于暗示。
  现在要问:为什么花有这许动人心情的魔力呢?又为什么对于青年期的女子更有强烈的影响呢?元来花的美丽并不是为使男子喜悦,而是为诱致蜂儿和别的昆虫。女子或者有如对于一般的动物一样,是最先培养花卉的人;至于为什么女子会有这种特殊嗜好,则可说是因为花儿最能表现青春妙龄的时期,花儿繁盛的时季正堪与女子最美的处女时代相比。诗歌多为儿童思想感情的发表,而儿童对于自然的忠实,要比成人为已甚,因此蔷薇便成为历来诗人的好题目。女子多取花类的名字,也即为此。马来岛女子的总名,就叫做花。
  植物的随地取名,起源甚古,把花卉与动物、星辰、鬼神、天使、历史上人物等相连结,又为祭礼、俗谚等所由产生。某学者说:“我们倘能就花的名字而懂得其最初所以得名的动机,就会获得有益的知识,可以知道最初人类对于自然的心情是怎样。”而取得这些花名也是妇女的事业,她的创作力当以在这里为表现得最多,她实以植物界用作自己启示宇宙秘密的关键。
  (十一)对于树木的感情。
  儿童对于树木的感情,据我们研究所得,知道他们不待有人教授,自会本能地承认树木有感情、感觉、知识及道德。在他们想来,树木有腕与脚,汁液是血液或眼泪,叶是衣服,要是失去了会感到羞耻;树皮是皮肤更把树木人格化,以为是互相恋爱的,如果近傍的树木被伐倒了,他将感到寂寞;树木欢喜有儿童在自己的周围嬉戏着,树木伸出树枝来为儿童作荫、护家,儿童要是不集合拢来,则将因孤寂而涕泣。又以为树木能彼此通话,至少能对于同种类的树木了解相互的思想与语言。有时高声发笑,仿佛握手似的摇动树枝,说着晚安。枝叶互相擦合,作索索之声,是在和住在树中的仙童私语;有时风吹树枝,是在唱歌使其婴儿安睡;同类的树喜欢种在一起,因为要是一颗榆树种在一颗枫树近旁,就仿佛一位美国姑娘和一位小的荷兰小姐放在一块,是不妥当的。六岁的女孩,在林中散步时,能应树叶的问而作答;十岁的女孩;当大风狂吹时,会听到树叶自诉其悲苦的声音;十岁的男孩,有听到树木对风发怒并加以叱责鞭鞑者;十一岁的男孩,当云挂上树梢时,以为是上帝到树上来。无荫的树木认为是自私的,不结果实的、苦的、有毒的树木,则认为是邪恶的。
  但上述现象不能由儿童个人的经验加以说明,因此我相信,不能不回顾到精神发达的历史。在各种礼拜仪式中,恐怕再没有比神圣的树木的礼拜为更普通、更足以了解原人及儿童的思想的了。一切原始种族,差不多各有所谓神圣的树木或森林,筑祭坛于其下,供奉着牺牲,在树根间埋葬,灌酒其上,复于墓上种植树木,认死人之灵魂或死尸为在树木生命中间的一种新生。人生时植树,以为木与人的运命间是有密接的关系的;树木的汁液就是血液,树木若被切断,则作祷告,供礼物,并以为可听到树木的说话。德鲁易(Druids)教①崇拜一切树木,惟以为寄生树尤其神圣。人的幽魂生息在枝叶之间,上帝会在树木中投生,或者会在燃烧的丛林上显圣。又有人把树木涂油、穿衣、熏香,以树木为有医病之力,或得为预言,且设殿宇以敬礼之。回教徒的图巴(Tooba)波斯人的好马(Haoma)皆为巨大的树木,它们的根支持着地球,靠神秘的河流以长养,其枝以星辰为果实,人诞生时灵魂由树下降,爬在树上可以登天。阿加底亚(Acadian)人以树木为神的符号,今在耶稣圣诞树及五月一日祭礼中,尚保存其遗风。
  如果以上所述的人类与树木的关系,为足以说明儿童时期的现象,则我们更可进一步假定儿童的现象和人类的现象皆与人类祖先所过的树上生活有关。原来在古代地球上的森林,更比现在要多,故在体格上最近似人类的类人猿,即经过很长期的树上生活。四足兽的体格至此一变而为适于树上的生活,匍匐者也改取直立的姿势,手足等的构造与作用都逐渐成为人类的。再就人类的精神作用观之,如恐怖之情,以关于电光或雷鸣者为最,原来树木更比空气易于传导,而树上生活却与电光最相接近。第二种最怕惧的东西为爬虫类,特别是蛇,因为过树上生活的可以免避别种野兽的袭击,但不能禁止毒蛇不爬上树来吃他们的幼儿。其他如小儿怕从高处下坠,然又喜欢攀木登高,都足以表示人类祖先的树上生活的痕迹。
  然现在有一个显著的事实,即儿童时代的活物主义(ani-mism)与对于树木的特殊感情,至青年期而衰颓或竟完全消灭,在对于树木的感情与对于花的感情之间,乃生出一个显明的对照来。即在此时,那种以树木产生金的果实、宝石、鸟及婴儿,化而为女神、男子或处女的想像,又以叶为树木之手或毛发,以根为其足的思想,已在学龄时代渐次薄弱,至青年期完全消灭。这一点,在考察人类初期的历史时,也可得多少的解释。热带地方之原始的人民,专靠果实以维持生活;在干燥的平原,即一本的树木也与饮料住所及休息有关,故皆觉得贵重。从这些事实上,很可以了解何以在许多高等人类的宗教上有对于树木的崇拜和仪式。然曾住过热带地方森林的人,如其移住于北方,则因可食的果实比较的少,而且树荫的必要也少所感觉,故对于树木的感情要减退。还有,在北方宁以伐木为薪或造住宅为适于实用,故与尊敬树木的感情不容并立;为发达农业计,更须斩伐森林以便种植;故为植物界王者的树木的威力也不得不降低了。
  现在的青年,所受于森林的感化影响逐渐减退,青年的环境更使青年趋于模视森林,惟这个一般法则也不是没有限制与例外。他对于古代文学,即想像那支配森林的女神,记述血液、牛乳、葡萄酒、生命树等的譬喻和橄榄、松柏、莲花、榕树的象征的,皆容易发生憧憬之情;又由于宇宙树的神话而得受深的印象与教训。此外,对于青年更有影响的,是在走入寂寥的林中,到那静寂无声的地方,不觉为一种敬畏之情所动,自能发起崇拜自然之念,更有生者必灭、盛者必衰的感慨涌现于胸怀,也就不得不就神、爱、运命及本人的未来而有所遐想。林木的音又足以引起和远祖为神秘的交通,平素所不能见的诗兴,至此会情不自禁地勃发。故青年于春夏秋冬四季,受这种森林的感化实非常切要。他们天性中的最善者得由此事趋于发展成熟,驯致于占着优势。
  (十二)对于动物的感情。
  有人以为,接近心理学最好的方法为研究动物的本能及生活历史。这种见解的当否姑置不论,惟由动物学开始的方法,一向专注意于解剖形态与发达阶段的研究,实不得当。对于幼年儿童,在儿童精神与动物精神之间,并没有什么隔阂存在。动物的思考、感情、行动乃至于爱憎、恐怖、睡眠、同情等全与儿童一致,儿童所有根本上精神的性质,在动物差不多完全具备。故在这一点上,我们用教育方法,把心理学教授给儿童,实有绝大的便利。例如豚,在知其习性者,不仅明白豚是贪食的而且自私的象征,更可知道是污秽不洁的标本。又如说妇人是蝴蝶或是孔雀,在不知此等动物的习性者,每不容易理解。其他如鹅、狐、狮、鸠、蜂、蚁等鸟兽虫鱼,各有其特性,故皆得为教训儿童的资料。那个中世纪所广行的《狐的故事》(ReynardtheFox)①,经过几百年的长时期,犹为人所称道,这可说是借用动物说话以显示人类道德性质的最好的一种作品。故如设动物园,或于公园中饲养种种动物,更于学校内陈列剥制的动物标本,搜集各地特有的动植物,皆值得我们的赞同。若能在教科上,把昆虫鸟兽对于耕作园艺之为益或为害详细指示,自然更属重要。因关于害虫与益虫的话,在儿童不特可以发生科学的兴味,又足以诱起道德的兴味,故大有教育上的价值。
  要知道,古代人类与动物有如此密接的关系,可由普通儿童对于家庭所豢养的二种动物的关系而知之。布利姆(Brehm)说过:“没有狗,我们不能认识野蛮人。”又说:“狗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狗在儿童生活的各方面皆为伴侣,不仅与以食物,并且赐以卧床,与之游戏,见其柔滑的外皮、毛皮与活泼的举动而大加宠爱,或竟认出某种优于人类的性质而破格相待。据巴克(Bucke)的调查,正在春情发动期或刚在春情发动期以后的少年,对于狗的态度为之一变。即急剧的增加了喜欢狗的适于狩猎的性质,因之喜欢偕猎犬到郊外去。而喜欢争斗的性质也在这时期感到其趣味,由是养成了大胆、勇敢、忍耐等新气象,有时它的影响,竟可深刻地表现在儿童生活中间。同时还觉得狗的伶俐,而以自己教以种种技艺相夸耀。更就狗的眼、口、齿、尾等而考察狗的血统的能力,也以在此时为最敏锐,巴克从调查所得的事实,曾有这样的论断:每个儿童及少年,须为道德的及心理的教育而有一只狗。美国西方某个有名的暑期学校,给一匹马于每个儿童,即以对马的饲养、驯熟、使用及研究为夏期的事业。同样,要是使儿童养狗,自也能学得忠诚、尊敬及诚实。其他如忍耐、同情、好意等德性也可学得,而且因所有权属于自己,故更能自负责任。
  猫是许多年代当作给危险于人的猫属的代表,一向并不如今日的认为温和的动物。儿童及成人皆怕猫,对猫有种种的迷信与俚谚,且因猫常会联想到魔术,这可证明我们祖先对于猫的恐怖依然存在,也可证明对于猫还未有过分的驯养。
  在一切年期,特别在到了春情发动期,猫终是女孩的爱物,犹之狗是男孩的爱物一样。男孩对于猫的争斗感到趣味,早在十三四岁,但女孩的那种爱好颇为薄弱。在青春期之初,男女虽都感到猫像是真能讲话的,惟这种思念不久即归消灭。男孩常要用残酷的方法待猫,或竟杀之,如此已经是没有童性了。从儿童对于猫的举动、性质、眼色、毛色,或就足和耳的形状、温和和活泼的程度等而有精密的观察力,以及特别注意于猫的攀登,又当取名时能鉴别雌雄等等看来,足见在儿童教育上,关于猫的这种爱物的经验实为极重要的因素了。
  巴克又用统计法,调查儿童对于动物之爱与其年龄之关系,特制为曲线以表示其结果。今由结果观之,男孩对于狗的爱,无论在何种年纪,都要胜过女孩,特别从七岁到十四岁之间发达最速,似乎已达于顶点。但对于猫的爱,无论在何种年纪,男孩都不及女孩远甚,至十一岁似已达于顶点,而在女孩则自八岁后即不增加。男孩对于马的兴趣,在十二三岁时忽然发达。而他们对于兔的趣味,八九岁以后毫不增加,反似减少。在一切动物中,狗最受儿童的爱,猫次之,小鸟、兔、马、鹦鹉、鸡、鸠之类更次之。
  以上的事实,虽不一定可以认为正确,然我们由此已尽够想像:要是儿童期一经不能受到动物界的影响,便将大有缺憾,犹之成人没有动物,将无从狩猎、牧畜一般。所以我相信,教育学如果真想适合精神的需要,是必须特别置重于动物的教育的。
  现今教育上急务的一种,在就犬、猫、狮、猿、马、蛇及鸟、鱼、昆虫等各种类,有几册的动物书;此等书籍,并不需要繁密的记载,而是重在说明此等动物的巢居、食物、移住、家族、驯养等方面,且及于有关此等动物的故事、寓言、传说、神话、诗歌之类。插入历史上有名的动物谈话,叙述一点经济上的效用,固无不可;但专门的事项,终不宜多讲。
  从上述各点看来,我们可得一个这样的结论:青年时代的科学教育问题,尚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都市生活对于人类、物理学及化学等的知识,固然有一点可以促进的效果,然而使儿童与天体以及生物相远离,仅仅得到一点单纯的书本上的知识,实为一件悲惨的事情。而且教授的方法也不得当,硬将形态学一类的知识灌注到少年人的头脑中,如何能望其领会?所以爱自然的感情虽萌芽于青年的精神中,然这一点半生长的萌芽,自始即受妨害、剪裁,竟不能为充分的发达。现今科学教育之必须革新,即由于此。

附注

①本文原作者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尔(G.S.Hall,1844—1924)。副标题为《青年期对于自然的感情及科学的新教育》。本文为原文的节译,分为上、中、下篇,分三次发表。本篇署名:健夫。 ①威至威士通译华兹华斯(1770》一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②“忒涅”,通译透纳(1775—1850),英家;“摆伦”,通译拜伦(1788—国画,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理”,通译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①歧次 通译济慈(John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 ①惠特曼(WalfWhitmen,1819—1892)美国诗人。 ②洪保德 通译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德国自然科学家。 ①“刻卜勒”,通译开普勒(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格里雷”,通译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的物理学家;“泰可卜拉海”,通译第谷·布拉赫(1546—1601),是丹麦的宫廷天文学家。 ①阿士的克 通译阿兹台克。阿兹台克人即墨西哥印第安人。 ①“eustachian管”,即耳咽管。 ①巴力斯坦 通译巴勒斯坦。 ②塔希提 太平洋中部的一个岛,当时是“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经济活动中心。 ①德鲁易教 Druid一词意为(古时克尔特人中的)巫师、占卜者。克尔特人是公元前1000年在右居住在欧洲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流域和多瑙河上游的部落集团。 ①《狐的故事》 通译《列那狐的故事》。12~13世纪形成的法国讽刺故事诗。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收录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贤江译文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17-年至1931年作者译文的优秀作品包括意志之修养、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近代教育上之需要、社会问题之本质及其解决、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哲学的起源、最近的国际教育运动、教育心理测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霍尔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