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觉的特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763
颗粒名称: 冷觉的特性
分类号: G40-092.655
页数: 6
页码: 512-517
摘要: 本文是1926年杨贤江翻译的冷觉的特性文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据现在物理学家的意见,以为冷是没有客观的或“真正”的存在的。世上只有热这样东西,而且我们可以设法去度量;在人体上更有感觉热的神经,但世上虽没有客观的冷这样东西,可是我们确乎有感觉冷的神性。
关键词: 杨贤江 译文 教育

内容

若说世界上没有所谓冷的这件东西,但在我们人体上却具有感觉冷的神经,这话似乎有点希奇罢?但事实的确如此,容我们解释如下。
  据现在物理学家的意见,以为冷是没有客观的或“真正”的存在的。世上只有热这样东西,而且我们可以设法去度量;在人体上更有感觉热的神经。
  但世上虽没有客观的冷这样东西,可是我们确乎有感觉冷的神性。
  我们可以使热走进身体里来,也可以使热离开身体而去;但是没有冷这样东西,可以离感觉而独立,既不能走进身体,也不能离开身体。
  正和有了光,又有了可以看见光的视神经一样,世上看了热,也就有了可以感觉热的许多神经;但既是没有客观的外界的冷,何以倒有感觉冷的神经呢?莫非是笑话吗?不!请不要惊奇,我们且慢慢道来。
  热是物质(气体、液体或固体)分子的激动使然,而且可从甲物质转移到乙物质的。所谓温度的改变,就是热从较热的物体正向较冷的物体转移的一种表示。
  当两种物体在同等的温度时,则在他们中间不会有热的转移。
  假使我们拿一条热的火棒放到冷水中去,则火棒便要失掉热气,降低温度,而冷水却要得到热气,升高温度。
  我们人类的身体,能从火、日光、热水浴等吸收热气,而且跟著便有温暖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热走进到身体里来了。但身体是常在发生热气的,因此热气就常自身体离散以去。这个在生理上是有好处的,因为假使热气没有发散,而只是继续增加,则恐不消几天功夫,就得把这个肉体烧成灰烬。
  假使皮肤里有很多的热血,如在我们面红耳赤时,我们便感著暖,虽然热气是在向外发散,还是觉得热烘烘的;但反之,要是皮肤里血分极少,好比当脸色苍白或在发疟疾时,我们便感著冷。
  有些热气是时时发散的,可是我们并不时时感冷;这是因为只要皮肤里有适度的血液,我们自将觉得舒齐,既不太热,也不太冷。
  但在无论何种情景之下,如果身体上的热气骤然消失时,譬如从室内走到室外冷空气中,在洗冷水浴时,当坐在冷石头上时,我们便将说,“这”是冷的,我们“觉著”冷,我们“是”冷了;然实际在身外的世界中并没有真正的冷这样东西。
  所以使我们感觉到冷的,一种是热气的消失,另一种还是热气消失的速度。
  因此当我们把双手放在冰冷的水里时,将以为比平常的饮料水要冷得多,这就因在上例热气消失的速率,要比在下例的快得多之故。所以这个问题,是关于热气从皮肤方面转移的速率的问题,也是同时在皮肤中所有血液的分量的问题。因为在皮肤中如有多量的血,仿佛当我们面孔涨红时,虽然热气是在发散,但我们终觉得热;反之,在皮肤中如没有多量的血,而且热气也还是发散有如当我们发疟疾时,我们就要觉得冷了。
  无论如何,当我们感觉冷时,终没有一种客观的冷从外部走进身体里来;这一点是物理学家与生理学家都表同意的。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假定我们闭上了眼,且把一只手放在正和身体同温度的油里,则我们将不觉得手有什么热或什么冷,而且我们或许竟不晓得有所谓油。更有一种平常的经验,就是我们如果碰巧绝不痛苦的割去了一只手指,也没有见到血的滴下,则我们简直不感觉著什么;只于后来在某处看见了血,才知道我们已割去了手指。这是因为血和身体的温度恰恰相等,既不热,也不冷,故不会有什么觉著。
  于此,我们似乎可以发见下列四种不同的情形:
  (1)当热气通过皮肤进来时,我们觉著热;
  (2)当热气通过皮肤发散时,我们有时觉著冷;
  (3)当热气通过皮肤发散时,我们有时觉著热;
  (4)当热气既不进来也不外散时,我们简直没有热的感觉。故我们的热或冷的感觉,似在乎热的转移而不在乎向皮肤进出的方向。
  在皮肤中,血液的量是决定我们感觉的有力的要素。如对于冷,对于室内安乐与否的意见,皆以这个血的量为根据。因此,假定一个人坐在不生火的室内,从事于繁重的劳心的工作,或者在发疟疾,他将是“全身寒冷”;或者他的头虽然热,而两脚皆冷,他也感到十分的不舒服,以为这房子是太冷了,应该生火。但当他正想起举火时,适有人从室外快步进来,全身发红,在皮肤里充满著多量的血,则他将立刻说这间房子热极了,自然极不需要生火。故这是个相对的问题,实际上室内的温度对于这两人原是一样的。
  当皮肤里充满著血时,不管他四围的热度如何,而且即使他体内的热气是不绝地离散以去,但他至少在短期内要觉著热。
  现在且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假使我先用冰水把一只手指弄冷了,又把另一只手指用热水弄热了,然后一起放到和室内温度相等的一盆水中,则在冷的一只手指将觉得这水是热的,而在热的一只手指将觉得这水是冷的。但无论如何,水的本身是只能有一种温度的;然而感觉的效果恰恰相反;这不过是相对的另一例子罢了。这时候,皮肤上的神经对于所通过的热所发生适应的情形,实为决定我们感热或感冷的要素。
  当我们的皮肤对于一物既不感热也不感冷的这种状态时,称为皮肤的“适应温度”(adaptationtemperature),或叫做皮肤的“生理学上的零点”(physiologicalzero)。
  为更加明白起见,我们可把这个“生理学上的零点”说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就是四周的温度要是比这零点升高了,则有热的感觉;但要是比这零点低下了,就有冷的感觉。
  最后,我们要问在人身上是否具有感冷的神经,和那感热的不同的?照一般人所相信,我们是有的。这个全部的证据虽不能在此发表,但用一件简单的仪器,把皮肤仔细检查一下,也就容易懂得。
  这件简单的仪器就只是一条金属,例如铜器之类(约如一枝铅笔的直径),把他削成稍尖的头。试验的方法如下:把被试者的眼睛用巾扎住了,然后将这金属的尖头轻轻地在皮肤上一点一点地压下去,在每一次接触时,即叫他把所感觉的报告出来;这样,他的报告可有下列各种:“触著”,“热”,“冷”,“不明”,“没有”。
  所谓“不明”是指被试者对于所接触之点是感觉著热还是感觉著冷,或者还是仅仅一种接触之感,都不能确定。所谓“没有”,是说他虽然知道他是被金属触接了,但其感觉既不是热,也不是冷,而是非常含糊,所以竟使他不能确定接触的所在。事实上,当金属的尖端触到皮肤痛点上面时,要是压力不大,他是不会觉痛的。试到这里时,假定这金条的温度和室内温度相等。但要是我们现在把他放在冰冷的水中,再取出按在皮肤上,则他的报告必是:“接触著了”,“显然是冷的”。在这例中,那时是触著了一个皮肤上的“冷点”,故其感觉是非常明显的冷;而感热的神经却没有受著刺激。但要是金属的温度和皮肤的一样,则他的报告将仅是“接触”罢了。又若特别选取某一处的皮肤,譬如在手背上的,更把触点温点以及冷点的所在各用不同的颜色表出,则可见每种神经各有其特殊的型式而和别的型式是不同的。
  在皮肤的每个单位区域里,所有冷点之数要比温点的更多些。
  说到身体内部的器官,他们所有感觉热或冷的天赋能力是极不完全的;譬如用饮料时,我们的唇或者感著非常的热,或者感著非常的冷;但一到了胃里,竟是一点也不感觉。
  从上述分项看来,我们可得一种普通的推论,就是感觉冷的神经的末稍,分布在皮肤上,为一种点的形式;当用和室内温度相等的金条去触接时,仅受寻常的刺激;当用极冷的金条去触接时,才受剧烈的刺激。
  更推论下去,这种感冷神经的分布是和那些感热神经不同,和那些接触神经也不同。我们可以证明,来自感热及感冷神经的冲动是在脊髓部分通过的,这就和接触冲动及肌觉冲动所通过的区域是不同了。故如一个人的脊髓受有特种伤害的,将没有热或冷或痛的感觉,因此他能握持烧红的炭或冷极的金属而绝不觉痛。
  感冷的神经也能用化学的方法,譬如用薄荷,把他刺激起来。假使你用少许纯粹的薄荷,擦在前额的皮肤上,则过了些许时间,你一接触什么东西,将无往而不感觉极冷。即使你仅用手指一按皮肤,或只呵上一点气,却不必放冰在上面,也都要感为非常之冷。
  从此我们可以明白世上虽然没有客观的“真实的”冷,有如同热一般意义的;但在我们人身上却有一套的神经,分布他们的末梢在皮肤上,专司感知那和热不同的冷。
  我们要是对于人身的构造与天赋所知愈多,则对于他们的能量与适应的详情将愈觉惊奇,虽然我们是不常能充分了解他们的意义。

附注

①本文节译自英国弗雷索·哈里斯(FraserHanis)教授的原著。本篇署名:应康。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收录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贤江译文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17-年至1931年作者译文的优秀作品包括意志之修养、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近代教育上之需要、社会问题之本质及其解决、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哲学的起源、最近的国际教育运动、教育心理测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