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761
颗粒名称: 人性与战争
分类号: G40-092.655
页数: 6
页码: 494-499
摘要: 本文是1926年杨贤江翻译的人性与战争文章,原载1926年11月5日《学生杂志》第13卷第11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译文 教育

内容


  《启示录》(耶教《圣经》上末卷之一篇,为使徒约翰所写描写世界的将来者——译者识)上面所描写的四骑士(fourhorse-men),科学已经给与我们最好的希望,即其中至少有二个能打下马来。第一,我们日进月异的医学知识,已经渐渐把瘟疫驱走了;第二,我们有理由敢信,科学不久并能将饥馑消灭了。只是对于战争一项,人人都以为科学也难以补救,好像我们只有失望了。
  为什么呢?因为有人说,战争是根源于人的天性的;要是这个不改变的人性存在一日,那么战争也必继续的存在一日。
  科学研究的结果,是于人世最有关系的。它可以影响于一国的事业,也可以有关于国际的政治。心理学最大的效用,就在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如果你们都以为然,而且具有兴趣,那么我们可以对于下面一个问题慎重的研究一下。
  这问题是我们研究人性所得的知识,以为人性常需要国家用武力来解决国际的争端,而不是循法津或其他较为和平的方法;究竟这话对不对呢?这个问题的真确答案,实在值得一番详尽的考究。
  以为战争是由于人的天性,且主张天性是不变的人,他们确也有很充足的理由在。盖当人类有史之初,就已有了战争;即在有史之前,也必有战争无疑。再远溯上去,到动物的世界里,争斗也是很平常而普遍的。可知人及动物中有种遗传的潜势力,带着我们向不幸的战争之途以走。人类的神经同筋肉,看来的确都像到处喜欢争斗的。人的生成好战,犹如“水之就下”。历来人性都表示同样的性质,不管有如何强烈的欲望去过异样的生活,但终地改变不成。
  只是我现在所欲说的意见却是相反的。请你们自己看看人类社会上所已发生的深切的变动,这种变动并不需要转移人性,却欲摒弃战争于社会之外。那些根乎人性特点所成立的制度固已消灭,然而并没有破坏或减弱人类原有的意旨。
  二
  你们喜欢同我一块儿考察吗?那不必回到穴居野处的原始人,只就离现在并不过久的人类,如在墨西哥的,在太平洋群岛,在非洲的考察一下好了。这种地方的人,有献生人供牺牲的习惯。有时他们一场战争,只不过为得一个可作祭品的囚奴。甚且有人以为更用自己亲生的儿女献为祭物,可以息神的怒同脱离天罚。要是有人要取消这可怖的制度,则必另有人出来反对,说道:“甚么!你想改变人性吗?你希望人舍弃他们的宗教吗?你要我们不将我们所有最珍贵的物品献给我们的神吗?”然而事实又是异样,不管人类有这种种的疑问,而以人为祭品的事,在文明的地方,固已永远绝迹了。而且,仪式虽然改变,献祭的主旨却依然未动。再从另一方面看,爱亲子的心只有增长,对于宝贵人类生命的感觉也更有发展。即敬畏神灵同希望脱离罪孽的心也还依然存在。这样,以人为祭品的制度固然破除了,然而并不见得改变了人性或破坏了宗教信仰和理想崇奉。
  还有一种社会的行为,也是真实的。这就是复仇的举动,曾有一时风行全世界,大家觉得对于杀死自己家人的人,必须把他杀死才好。这种流血复仇的冲动是非常激烈而且最难约束的。像孔子的仁慈尚且以为杀其君者与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并主张人臣当不可任其君之仇未复。
  可是后来到了一个时期,那时法律之神出来说话,却与上述情形全然不同。它对于主张报仇的人,喊出“不可”的口号来。它说:“复仇雪冤之权在我,而不在你;你的动机固然没有不合,只不过用这种报复的方法以求得公道,未免太粗暴,太不值得。要之,让没有罪的人来定罪人的罪,最是公平。”在此地,我们更可想像当日的批评者的话:“难道你希望人遇着骨肉至亲被人害死的时候,既不忿怒也不动心么?这样,你须首先改变人性,然后才能达到你的目标。”但这种事看似不能办到,然而现在私人流血复仇的事固已没有,都可交给法律办理,而人性也并未需要改变。这只要看人类复仇之念仍然存在,骨肉遇害,无不思有以报之;惟因已有更好的方法足以满足这种人的冲动,故这种冲动也竟无所施逞。
  我现在更要讲到奴隶制度。废止奴隶的事并不久远,尚能为我们所记忆。奴隶他人的起源,来得很早。役使奴隶这件事,且为优秀民族的标识。就文明本身言,觉得还是不能缺乏了它。即在我们美洲,不久以前还有着卖买人口的事;它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举目所见遍处皆有的黑奴。由这可见,奴隶制的心理根源之深!若考它的发生当有三种原因:一是由于人类获得的冲动,即贪财富的欲望;二是由于支配他人以图享乐的观念;三是由于希望从间暇中得到满足,并有机会以供给家人亲友的需用。蓄有奴隶的主人,常从理智上及感情上说出可能的理由以拥护这种制度。故在当时这种制度却似自然的、社会的、上帝的律法,不特要拥护,而且是实在需要的。而看那些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以为他们是没有人心的,是不懂得人性的可能的。
  但到了林肯总统签释放黑奴宣言的时候,他难道一并注销了人的天性么?不!人类还是贪婪无忌,还是利用他人以谋自利,还是相信自己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不过现在的社会对于人的寻求财富,支配他人以及获得安闲奢侈等等的欲望,已立定了限制的范围,仅让这些欲望在这范围以内去求满足,却并没有根本铲除它们。但买卖人口像买卖牲畜一样的事,是已经绝迹了。
  三
  末了,仍让我们回讲战争的事。战争对于人性的关系是否与其余所说及的行为根本不同?实在,战争也不过是我们人性自求表现之一种方式。它在人性上有深切的根源。我们中的最善的、最坏的无不加入战争的漩涡。我们身上的组织没有不和战争有关的。我们的兴趣也没有不和战争相干的。所以想遏制它,确有很大的困难。如果欲用旁的方法来代替它,也不是一种容易的工作。因为战争的历史如此之长,战争的根底如此之深,故一切思想家一想到防止它,却不免感到失望之苦。
  然而,我以为这种失望是没有科学上的证明的。认反抗战争为不可能的思想,实在可以取消,却不必定需要改变人性。从我们的经验看来,这种不变的人性却容许人类行为的重大改变。实在在社会事业的刺激之下,人性不但容许改变,且确实需要根本的改变。
  我们固然仍要承认,人性中还有着趋于战争的冲动——如爱财产、爱事功、爱名声、爱祖国等等,然而我们可以有更大的耐心,也可以有更大的嫌忌,表示不满意于流血的旧法。心理学不曾说,我们到了此地再不能前进;也不曾说,人类的创造力已到了极点;更不曾说,再没有更聪明、更有效的方法可以表示爱国家、爱世界的忠诚。
  假使有相信科学的人发问:“那些主张人性不变的人以为如何?”科学当能这样的回答:“不错,大概言之,在广大的范围内,人性是不曾改变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话也有理。但他们如果以为至终我们必需把人性来改变,那就大错了。”只看许多大事业已经成功,却毋需改变人性。例如:以人为祭品、在海洋行劫以及奴隶制度,在文明地方都已消灭了。由此可见,要减除这些邪恶背道的举动,不必需要连人性也减除了,更不必等候把罪人都成为圣贤。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人类应求社会的进步,创造与事功。人类固已不断地相互协作以改良各种野蛮的举动了。所以我们还当用善意来看待新式的正义、律法与秩序,而不致偏向于太粗暴而少实效的行径。
  论到人性,也有二方面的话:一方面人性是守旧的、顽固的,常常倾向于旧的举动;一方面人性也表示不满意于旧法,而趋向于新的进步。现在有许多人在寻求更合理的制度,更能满足人群竞争要求的方法——这种改变就足以表现我们的人性。隐在人类行为后面的最深沉的力量,不仅不反抗文明,实驱使我们更求文明。人性虽似拒绝进步,然而在一切重要地方,人性却已把它自己的隋性、保守性都战胜了。它给人以动机,以智慧,以利器,以不息的要求,于是在过去的时候,已把人类生活弄成丰富了,增强了。而这些同样的势力,还能使各国制定比战争更好的制度,以实现战争所欲尽的工作:这种希望是心理学所决不禁止的。

附注

①本文原作者是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教授斯屈拉顿(Stratton)。本篇署名:少英。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收录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贤江译文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17-年至1931年作者译文的优秀作品包括意志之修养、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近代教育上之需要、社会问题之本质及其解决、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哲学的起源、最近的国际教育运动、教育心理测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斯屈拉顿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