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少年文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748
颗粒名称: 告少年文人
分类号: G40-092.655
页数: 39
页码: 318-356
摘要: 本文是1924年杨贤江翻译的告少年文人文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现在的著作者、 生活和著作、作品的性格、工作的定时、选用适宜的字、用单纯的语、简洁、传诵、接触生活、观察和发表、坚忍、格调和精神等。
关键词: 杨贤江 译文 教育

内容

本文原名为HintsforYoungWriters系美国马尔腾(OrisonSwettMarden)所著。马氏著有励志书多种,如等书。②
  “PushingtoTheFront”、Peace,PowerandPlenty读他的书籍的青年,无不收“顽廉懦立”的效果,故马氏被称为励志大家。他的文字极为流利晓畅,译者自愧不能传神,但终求不失原意。全书分十四小节,拟在本志分四次登完。
  一 现在的著作者
  几百年来,大家以为人间最大的成就,个人能力最完美的表现,当莫过于口才了。因为演说家站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的思想,实为最彻底、最有效也是最敏捷的发展自己能力的方法。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种更好的方式可以表现自我的了。但是到了现在,那些从前属于演说家的荣誉的桂冠,却转到著作家身上来了;而且我竟不能决定是否尚有别种表现自我的方式或是成功的种类,能够像著作事业一样可以发生完全的满意。
  我以为,著作事业是最足以精确思想、表现个性、丰富个人的字汇、促进发表的技术的。而这种描写事物的动作,更能使所描写的深深地印在脑海,不易磨灭。
  著作事业又是一种使人永远有所发见、有所惊奇的历程。没有一个著作家能够预知有什么东西将闯入他的思路来。他只是常在叩动他的新神经,搜寻他的新材料,因为想像力是最生动、没有限制的。这么看来,著作实是一种永远的愉快,永远的兴奋剂。虽然创造的努力也会使作者的脑筋疲倦,但一经休息,就可恢复了原有的热诚和爱好而重去工作。
  著作家还有许多地方胜过演说家。他可以顺从他的性情,他可以在高兴的时候尽量发挥;而他的稿子,在他以为不适意的时候,又可以任意焚毁。著作时,没有人来注意他,又没有听众来批评他的字句,估量他的思想。他更用不著迎合听众的意见,顾虑听众的判断,像演说家一样。当他欢喜时,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写来,多用些心力或少用些心力也尽可随便,因为并没有人在旁监视著。无论是他的傲慢或是他的浮夸,都影响不到人家;他所写作的东西,也可以永远不被人家看见,而他自己却很多修正稿子的机会。
  但是别方面,这种文章的事业,在现在许多专业中,竟可说是报酬最微的一种。虽然也有声名卓著的文人,能吸引群众的注意,为他的出版家增高广告的价值,这种人到底是很少的、不常有的。不过,我们总不要以赚钱的多寡去估定作品的价值。因为人生有许多最好的事业,并不能得到金钱的报酬,而对于社会却是有极大的贡献的。
  二 生活和著作
  当施多维夫人(HarrietBeecherStowe)①著的《叔父汤姆的房舱》(UncleTome'sCabin)①一书风靡世界时,她的出版家要求她再做一本,于是她就写成一篇讲“惨淡的沼泽”的故事,名叫Dred②。那时就有戏谑的批评家说:“施多维夫人的著《叔父汤姆的房舱》一书,是因她先有了内容而后落笔;但她做Dred则由于不得不著书的原故。”所以世界上有些作品是为了表现自己而作,而有些作品,则为了受外界逼迫而作,这样动机不同,情形就大变了。但真是不朽的作品,必是那些含有一贯的主张;倘使在著作者的本身并没有真情实感,则一时的涂抹,实难传之永远。
  你也希望你的读者对你起“共鸣”的作用吗?如果你这样希望著,那你的心弦必须先自拨动了,然后方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否则,你老是静止的沉默的,读者决不会受感动。所以你一定要先有情感,而后能在读者心里发生相同的情感。“原动”和“反动”的力量,原是相等的啊。倘在你作者并没有某种经验,那就没有法子可以使读者领会。倘使你的作品没有生气、没有美感、没有真理,那就不会受读者的欢迎。你如果真要得读者的感动和欢迎,那你的作品必须含有具足的精神、和谐的格调、人生的兴趣;这些内容都是你可以贯注在作品里面的。而且这些内容尤必须为你自己所有的,否则你的作品还不免成为浅薄、无聊的东西。
  这个世界所要求的是生命,是更丰富的生命。人间的事实、经验和争斗,便是现在大家所欲关心的。其实除出人的人格、人性以外,本来再没有旁的东西更能感动人的了。所以你如有意要做一个伟大的作家,你就必须和真实的生活相接触。不可隔绝了日常的琐事,不可远离了生活的竞争。又要有博爱的心肠来培养磅礴的热血。倘使单讲理论,就不会引起群众的体味,发生远大的效果。故我们必须记住,只有真实生活才有真实价值!
  假使我们问编辑先生们,在许多投稿中,究有那种最大的毛病呢?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缺少生命——意思是缺少兴趣、活动和悦人心目、引人入胜的魔力。一个人做的文章,也许文理通顺、排比工整,但骨子里没有生气,那就毫不足观了。
  所以你倘使要做一册有生命的书,你必须在实际生活上有充实的内容才行。
  试问你做文章时,你曾把整个的自己放进去吗?你所写的,便是你的生命的核心吗?你也曾把你的经验渗入到你的著作中去吗?
  我告诉你:你终当先有充实的生活,然后才来描写!要知道,好的文章是贯注著你的生命之流的。你可不能多写一点,也不可能少写一点。你倘使把一篇文章割裂了,它就会出血的——原来它是充盈著一贯的生命的血脉的啊!所以全篇文章的每个字,都和电气一样,是具有感应作用,会一触即发的。
  诺立司(FrankNorris)①说:“我不要做文学作品,我要做生活作品。”但大多数的少年文人便不这样,原来人家需要生活的作品时,他们却想专做文学的作品。我以为,他们应该觉醒过来,把诺立司的话常常记在心上。因为做文章必定要受著生命的热血的震荡才会做得有生气,否则这本书或这篇文,定会变成机械的而没有活气的了。
  现在,有许多文章因为缺少了色彩、品性、兴趣及特点,所以不得读者的欢迎。正如演剧者把主要的“哈姆莱德”(Hamlet)①删去,自然不能怪顾曲者的绝迹了。
  有些人很希奇有一派作者,如著MyMamieRose的OwenKildard等辈,②他们并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没有读过很多书籍,而他们的文字却能传之久远。这有什么缘故在呢?这乃因为他们的著作是言出由衷的缘故。他们心里有所感发,必须吐出以为快,于是他们用固有的力量极自然的说了出来,却不计较字句间的勾当。原来他们的这种作品,实是胸怀里有些东西再关不住了,自动地爆发出来的结果。所谓文学作品和生活作品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如果能写生活作品的一个人,也要字斟句酌地写为文学作品,那他的作品便会湮没无闻的。
  一般人每注意在较远大而不常见的事物,至于近在眼前的便不觉得稀罕。凡日常生活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终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这正如有些星宿一样,他们每夜都映到我们的眼帘里,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晓得那些是什么星,而且也不想去考查。
  倘使少年文人能像密尔顿、迭更司、施各德、爱迪孙辈的作法,③凡所写的,都是他们日常所看见、所感触、所明了的事物,则他们就不难享名获利。这因为只有实际生活上的思想,最能鼓动人、信服人、感化人像用铁质渗入血脉中,便觉精神发皇一样。
  可惜一般少年文人都弄错了。他们以为,须选用很特别的题目,方可惊人。实则普通人的心理却爱普通的事情,就是日常生活上常接触的事情。所以只有将日常的经验,如友谊、爱情、苦痛、竞争、胜利、快乐等作为题材,才最能动人兴趣、引人注意。一个作者,如能在寻常事情中看出特殊的地方,于是用来描写,则他的作品便可不朽。
  一个人,决不能在他的文章里面,表现了比他自身的实际生活更丰富些、更伟大些的东西。大多数的作者的生活,因为是苦窘的、偏颇的,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就变为苦燥的乏味的了。当他们把著作公诸世间时,无异一个病夫登了广告说要讲体育,实则像他们那样贫乏的思想与鄙贱的心灵,只不过自显其丑罢了。
  所以要得到美满的著作和美满的画品,一定要先有美满的生活。安极罗(MichaelAngelo)能有不朽的作品,就因为他有不朽的精神。拉斐儿(Raphael)能有不朽的成绩,就因为他有不朽的品格。实在,他们都把他们生活的精髓贯注到他们的画布上面去了。
  大凡真诚自发的作品,都是含有作者生命的精髓的。他可说是描写自己;正和艺术家的精心结撰,把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经验,都表现在画布上面一样。
  所以,如果你的品格还不是坚实有力的,则你的作品终不会亘古不朽;如果当你写作时,没有尽你全身之力,则你的作品终不会感动人心。所以,你必表现你自己的真相,否则你的作品,不过是虚伪的零碎的涂抹罢了。
  我也曾领教过许多牧师及辩士们的宏论,但终不能使我信服。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说话不流畅、调子不动听,其实他们倒是很有口才的;他们的所以失败,就全为了他们没有美德、没有真实人生来做他们雄辩的后援罢了。
  我们对于作者,也有同样的感想。我们有时虽欢喜以读书来消遣,但所读的到底不曾叫我们感动,叫我们的意识界受著影响。这就因为作者人格有所亏损,所以我们虽未见过他的面,也未听过反对他的话,但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觉得他的浅薄无聊。只有生活的实际才能充实文章的内容。我们所不曾亲切经验到的,我们终无法使他人领会。
  唯有好的品性,才是伟大作品的基础。自古以来的大作家,都是有伟大的人格在他的笔底的。倘使只会掉弄笔墨,则他的文章终难得世人的重视。
  你假使要希望你的作品能动人兴趣,则你必须自己感有兴趣;必须你的心志受过训练,而且胸怀里藏著世界最丰富、最美丽的东西。像电池一样地能使读者受著刺激。要是不然,你的精神宝库里并没有多量的货色,则你的读者将不肯有第二次的光顾了。
  编辑先生当浏览许多少年作者的浅薄无聊的文稿时,常会对自己说:
  可怜的人啊!他已经走错了路子。他的内心只有尘埃。他对世界并没干系。他硬要做文章,其实是空无所有。因为他并没有确定的观念、热烈的情绪和旺盛的理想;他实不过想藉此强聒几句出出风头罢了。
  如果一般少年作者能够知道编辑先生的这种心理,当使不会因投稿不取而心灰意冷,且更会大受好处了。
  有经验的编辑先生知道,要尝到牛肉的滋味,并不定要吃尽全牛。文章也是这样看法,在大篇里只要有一小段说的不错,便可想见全文的性质了。如果在这段文章里面,是充满著作者的心血的,他就知道别段里面也不会没有。因为血脉原是贯穿的。但如果这篇文章的脉搏是很弛迟的,气息是很窒塞的,血液循环又是极不畅遂的,则他将很难辨别这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作品,而只好用“束之高阁”的一法。因为无论是编辑者或是读者,都是一样地希望那种生气蓬勃、精力弥漫的“健康文章”的。
  一个有经验、善分析的读者,能从文章里想见那作者的为人。他能指出作者的游踪、经验、环境、教育及生活贫富等等。他能根据了作者用语的丰啬、字汇的广狭,指出作者学力的高低。他更能说出作者有那些朋友和那些知己。这是因为,作品的内容都不过是表现著作者的个性。所以善读者只要看书,就能明白作者的人格,而并不定要认识他。
  三 作品的性格 新近有些作品不是由衷而发,只是很勉强地凑成,我们读不到犀利、清澈的词句,也寻不得扼要、提纲的思想,而反足以发见作者头脑的空虚。我们读了这种无生气、无精意的文字,自然要觉得厌倦了。
  罗斯福曾对我说,他的一切成就,要归功于他的积极有为的生活和户外健全的运动。他说,如果没有这种训练,恐怕他不会做出如许事业。从前在西部做牧童时期的经验,实是大有助于他的成功的。他并极端相信身体上的各种锻炼。不过,这并不专为想做个运动家,——他说在运动上,除去角力以外,一样都不在行——乃是为要养成健全的身体以期影响到健全的精神罢了。
  一种健全的精神,必须有健全的体魄做后盾。我们人类如具有强大的精力,方易成就伟大的事业。要是本无强大的精力而想勉强起劲,决不会有效果。
  少年文人须知道,只要你一有缺点,便不管是何种缺点,终会表现在你的作品里。所以你应该趁你心身健康、富有生气的时候来做文章。否则,在精力疲惫时,无论你用了多少的意力,毕竟是吃力不讨好的。而且无血性、无精彩的作品,也决不会感动读者的。
  凡是不朽的作品,定是有伟大的人格做背景的。如果你的内心没有坚确的旨趣,你的笔底下就不会发出力量来。
  没有人愿意读浅薄无聊的敷衍文章。大多的读者都能很快地断定作者的健康状态:强壮的、疲乏的、过劳的或虚弱的。而且多数读者还是求全责备,不肯稍加原谅。无论你有何种藉口,如说因为深夜出门、因为积食不化、因为身体不适等等,他们终是不肯宽恕的。
  还有一种常为作者所不曾留意的事实,就是善读者能从文中看出作者的性情、体态、心境、抑郁或愉快、厌世或乐天、希望或失意等等。凡是作者所有的感情,读者也曾有的。譬如作者当写作时,如果他的心神疲倦,则无论用怎样严重的字句或怎样漂亮的想像,终无法禁止读者不发生疲倦的感觉。换句话说,我们除出自己所感触的,实没有能力会把别的东西传给读者。我们只会把自己的感触放射出去。他人根据了这些,就知道我们是何等样的人,——不是我们所想假装的,乃是我们的真相。
  因此,我们当心神疲倦、文思迟缓的时候,切不可做文。一个人在深夜里很勉强地逼迫自己做文,甚至用湿手巾裹在头上“搜索枯肠”,则读者也须用同样的方法,才能把他的文章读至终篇。
  作者记住:清新、自然、气势这三者,乃是一切伟大作品不可缺的要素。而这三者又不是什么才具、学问所能代替的。作者的失败,常由他的作品缺少这三要素的缘故。有些说理的书籍,因为太严重了,也太拘滞了,往往被人弃置。好的文字,一方面要说得有力,他方面还要写得轻盈,这样,对于读者可以发生既微妙而又稳实的效果。也许你从不会有机会和他接近,但你却要勇决地问他,让他能从你的作品里感到一种深切的力量在字里行间。
  如果你的作品能尽量表现你的个性,必是那时候你的心身非常健适。要是一个疲乏、虚弱的人,便不会发生强力。他的人或是他的作品,也就不会使人感到深永的印象。
  作者心境的健康,不仅关系身体的状况,而也受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任性率情、不能自制的人。凡是具有艺术天性者、著作者及有创造能力者,通常要比性情偏于实际、肯自节制的人,容易被小小的纷扰所影响、所逼迫。这大概是美的赋性为发展他的特殊才能所付的代价罢。
  有许多作家,自己以为已尽所能,但如果他们能知道善用其天才的方法,他们的成绩还可加倍。所以当他们从事创作的时候,应该避去他们环境中的纷扰;因为纷扰是阻止精力集中的。凡是创造的工作,必须避免忧虑和惶恐。有些事情对常人并不生影响,但对于作者却会搅乱心意。创造的工作,更要避去过细的顾虑。因为过于琐细,便会减少一贯的精意。创造的工作,又必须有和谐的精神。因为凌乱、庞杂,最有害于创作的发展。
  有许多作者,虽有才艺,但因为不能设法脱离外界的刺激和纷扰,故终于无成。又有许多作者,以为在家里可以从事著作,但没有幽静的房间可以免去家人的烦喧,实是一个错误。
  总之,一个人如想在文学上有所造就,能出人头地,必须安置在适宜的地位,使自己创作的才能得尽量地发挥。所谓适宜的地位,就是一种怡情的和谐的环境,足以激发创造的精神的。
  四 工作的定时
  创造的历程可以操练心力。故如每天规定若干时运用你的心力,将你全部欲望贯注于凝集的思想中,而试用你的笔或口才,用力表现出来,便会使心力发达。并且你将自觉你的思想领域扩展无限。你更将感觉到一种满意的震撼,为抄袭、摹仿或从回忆所写的文字所从未有过的。
  这种继续的练习,是使得作文巧妙、灵捷、流利和自由的要素。要是他不继续这种习惯,那么这种作文的技巧,便将与他绝缘。他的文章,就将显出生硬、黯淡的缺点及勉强的痕迹来了。——真正的艺术是毫无破绽的。
  常人每只趁他高兴时去工作,这样便会失去灵感。因为我们倘已养成每天同时工作的习惯,常会在那时发现适宜的情态,而无须再费时去等待适宜的机会。
  我曾认识一个成功的作家,起初,他著作很没定规。因为他说,除非当他惬意时,除非有了适合的情态时,他是不能写作的。但是结果,有时他每费了几星期的工夫去等待这个情态。往后,他失望于等待机会的空想了,于是决计这样:不论兴会怎样,每天在一定时间内,终要坐到写字台边,拿起笔来写作。过了几月,他觉得写作的时间一到,相当的情态便来,而且他的思想集中的能力,也随著这有规则的习惯而日益增长了。
  前此,当他适宜的情态来时,他每通夜操管,惟恐失之交臂、再得须时;但是,这种不规则的生活,影响到他的健康了。直到有了规定工作的习惯,才恢复了他的神经的能力。
  照例,如果保养得健康的脑力,大都能够达到所希望于它的东西。希望脑子在指定时间内工作,是很重要的事情。当作者已养成了规定工作的习惯时,那么他的心意对于工作的倾向,既活跃热诚,而又富有希望,正如精力勇健的运动员向运动场出发一样。
  世上最快乐、最满意的事情,实无过于受过训练的心意之正轨的运用,无论这种适用是经商、著书或绘图。
  五 选用适宜的字
  一个有名著作家有一天和他的朋友散步时,忽然叫道:“终究被我找著了!”朋友问他找著了什么,他说:“一个字呀,这字我已搜寻了好多日了。”
  路德(Luther)说:“字是手足具备的生物。”法兰西(French)的文字讲义,使人了解字不仅是个符号,且是有生机的东西。爱美森(Emerson)①也说:“字是化石的历史。”因为一种特殊的意思,只有一个适合的字可以用;余外的不过是近似的字,要来表达真正的意思是无望的。
  能够严密注意于字的选择和排比,再审慎地表现出意思里微妙的奥蕴来,那就会成功一个声誉卓著的著作家或演说家了。大著作家或大演说家的用字,有如大艺术家的用色彩。一个不能恰合意义的字有背于他的风趣,正与以绿色来代替当用的蓝色,是有背于艺术家的风趣一样。有些作家每每待到数小时或数日之久—
  留出空白地位于稿子上——以待合宜的字来表达他们思想上确切的奥蕴。吉泼林(Kipling)②在寻不到一个适合于他意思的字时,他就创造了一个,这字是很能表达意思的,所以就成为了英语中永久的新字了。
  语言文字这件事,即使在教育深造的人,也常常有应用拮据的情形,这个足以表明他们缺少广博的阅读和文雅谈话的练习的经验。我心上想到一个人,他确有天才,然而不能成功,就为了他胸中的字汇是束缚、狭窄而有限制的原故。他自己每是继续地重复著,他的思想老是在一个圆圈子上,不能用新清、有力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字汇实在是枯窘极了。
  那些有名著作家似乎辨别到这件事了,就是文字都有特殊的风味,它们不单是建筑文辞的机械的砖块,且是有流动性的东西,那意思就打从此中流泻而出的。
  班利(Barrie)①所写《多感的汤密》(SentimentalJommy)书,描摹他的主人翁找索一个唯一的字的情状,并不是形容过分的。这很足以表露未来作家英才的萌芽。原来事实是这样的:汤密·散台斯(JommySandys)得到了学校奖金试验的最后机会。在规定考试上他是失败了,但在这第二次竞争——依所命题目写一篇最好的文章——他的朋友们都预料他可以成功,因为他的善写书翰和论文的芳誉,原早遍布色仑斯村(Thrums)以外了。汤密的心也深自喜跃。他算定这次奖金必是他的了。于是他开始写作,笔不停挥,直写到第二页的中段。忽然他停止了,这时他需要一个苏格兰方言中的字来表达一个意思。他想到了好几个是可以勉强适用的,而且实际上考试者也不会发出什么问题的;但是那一个他要用来表达恰当的心意的字,始终没有找著。事后他明白那时这个字原是在他舌尖上了,可是它终究回避著他。一个钟点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他忘记了一切——考试和关于考试结果的重要、时间、地方、旁人,而只专注在这个找而不得的字。等到主试的人来问他要考卷时,他才明白过来,可是文章才在开始啊。这次文章竞赛中,他的卷子将不能得到批阅的机会了。实在,汤密如早能自足地去勉用一个较逊的字,还是能出人头地的。但这个艺术家,有含蕴的天才的,除出那个恰当的字,实在没有东西可以使他满意。当他耻辱地被黜退后,他重复转身探头门内,得意地叫道:现在我知道了,这乃是“Puckle”啊。
  不经意的作者常用些随便在手边的字,不问这些字是否能传达他们心中的真意,因为他们是太疏忽了或者太懒惰了,不肯去搜求适当的字,这样决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通常在新闻纸及定期刊物上所登的文章,多为这一类作者所投稿,甚至有许多广销的书,且经富热诚而少抉择的评论家所评为“名著”的,也往往含有显著的谬误和错用的字。
  菲力普(WendelPhillips)说:“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个单独的字。”他可说是最能知道字的真价值了。原来他是美国所从未有的公众演说家,而他的得名,就因他用字的标准定得高。每字能恰合他的意思,每个仂语能有相当的长度和声调,每句能完全平衡。
  能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最适合他的意思的——既非过分,也非不及——表示思想的人,实在罕有。叙述细节的正确,乃是天才的一种特色。这种人,迭更司曾在某处指为“注意入微的人。”
  读者须记取,从名家所得的同意字,若不成为你的字汇里的生活分子,就不能说是属于你的。你倘仅知其为同意字,而对于这个字并未稔熟,且用之也不敏巧,你就不能选用这字。
  年轻人常常不肯耐著性子去过细认识并慎重选用那些足以表达真正意思的字。但事实上,非用恰合原意的字不可。你倘用了清澈确当的字眼,必能打动编辑者的心目,他能很敏捷的说出作者到底是个精细的艺术家或是个不事斟酌的胡诌者。他也能知道,你所用的字是否充分了解。所以你对于一个不十分明白的字,应该查考好的字典和辞书。你终要求个彻底才对。这种考查字义的习惯,并不会耗费你的时间;须知识字能丰富而圆满,乃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种“财产”。
  六 用单纯的语
  初学作文或雄辩的人,以为多事藻饰,敷衍篇幅,比使用简单的字句的,更能感动人心,故常以雕琢、堆垛为能事。但实际上的效益,却正和此相反。最好的演说词和最好的文章,乃以简单、明确为要素。如文学名著、耶教《圣经》及莎士比亚的作品,所以能卓越超群,都由于此。少年文人若有志于成功,不可不奉此为模楷。
  在现在许多投稿中,作者的真意往往沉在底下,并不显在表面。编辑者常觉得文中未尝不有些货色,只要作者能够指出;但是作者的心被蒙蔽了,以致格调纠缠而不圆到,语法不通顺,字句更不分明。
  大多数作者的弊病,在于“专务文字”——他们的思想被字句所掩蔽了。他们应该听取爱德华慈(TryonEdwards)的忠告,“要‘言之有物,’说完了就停笔”才是。
  在作者也许真觉得有些意思要说,但是他毕竟失望了,因为他不能把他的意思很充分地表出,使没有深思训练的读者也能领会。他们只是钻营在文章里面,却不能使偶然的读者来跟从他们。
  编著剧本的人,往往因情节过于复杂而不能成功。须知大部的看客不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乃是辛苦力作的人,闲暇时只求消遣,不耐用思。若到剧场而想求进益或刺激脑筋的人,真是非常稀罕。因为他们的目的唯在娱乐。当辛勤劳作之余,藉此以求报偿,正是自然的妙用。
  要望读者容易理会,必须作者著意经营。因为想把一种深在心底里的思想显在表面,而且要表白得十分真切,十分有力,能使读者一目了然,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些作者所自欣得意的思想,对于一般读者竟如石沉大海,毫无声响,真要使他心痛!但他们终于领悟不到自己的热望与读者的冷淡的差别来。
  有许多最好的书籍,内中包含著最优美的哲学和最深奥的理论,但只好束之高阁,饱饮尘灰,而未受世人的眷爱。这没有别的缘故,就只为作者未尝把他们的思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在纸面上,能使偶然的读者一目了然罢了。他们的思想乃埋在冗语赘辞之下,故虽有非常丰富的理想,而主要的意见,从没有经过开采,正如埋在矿沙堆里的金银未被熔化一样。少数沉思的学者,读了这种潜藏思想的书,固能赏鉴其价值;但不幸多数习于浅薄思想的读者,却只好领略一点浮面的意义了。假使这些伟大而不受群众欢迎的作者,能多用些时间,把他们的意思真切地表出,则他们的作品定会风行一时的。
  最伟大的作者,是不会多费读者的注意力的。他们没有什么东西遗下来要读者去操心。他们也不用无谓的字句或迂曲的语法来晦涩他们的真意。他们的真意乃是用清楚、简单、透澈的文字表现在纸面上的。
  凡是名传不朽的读者,终是能用明鲜的文字传达他们的理想的,终是脱去了冗赘泄沓的语病的,终是选用了最适合他们意思的字样的,终是不遗留著那些经久了便会消灭的痕迹的,他们为了这样,所以能够“常生”。假若我再开始做个作者,我将每天练习几小时,继续几个月之久,甚至几年之久,看我用了最少数的字,最平易的语,能够传达多少意思,且传达得如何清澈。我将取几个我所欢喜的题目,把每个题目在心里思索了好久,直到了一个透澈圆熟的地步。再用极少数的字,写出极晓畅、极雄健、也极隽永的文章来。又为了要再估量我那番新的意想的价值,我将把我的原稿暂时放开,然后再取来读过一遍,重写一遍,看我能否再表白得更有力些,更有味些,而且用字更简洁明显些。这种练习工夫,我将应用到各个题目上去,直到了我不能再将原稿更动一字为止。
  据说大卫·培拉司考(DavidBelasco)的能成为有名的剧本作家,是由于他的剧场上的专门技术。他见了一本新的戏曲,终要像解剖学家对于人身那样的从事解剖。每一字,每一句,每一词,都要估量一下;每一点小毛病要除去,每一仂语或段落如于全文旨趣没有确切关系的,都要删去。有一位铁匠曾讲到培拉司考审查剧本的精细说:“常从本日上午十时直到翌晨三时,我们要用万分细密的(像显微镜似的)心思去审阅剧本。有时为了二三行或为了一句,动辄费耗几小时。”
  七 简洁
  简洁是伟大心力的特征。心力弱者所用的词,常比强者多过两倍。格兰脱(Grant)①将军就是一个静默寡言的人。林肯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来表达重大的意见。请读者一读他在该的斯堡(Gettysburg)的演说,长不过八十行,但是没有一个字可以省略。可知伟大的作者终是常用单纯的字句或简洁的语法的。
  大部分的书籍,都可减缩篇幅到原有的十分之一,而且这样更可补助思想的表白而无害于全文的主旨。凡杂凑堆砌而成的书,终难传之永远。唯有那纯粹的思想,方能经久不灭。所有浅薄、虚伪、粗滥、抄袭之作,都是经不起无情的时间的摧毁的。只有那真实的辛勤的创作,方才可以长存。
  有些作者和闲谈者的欢喜饶舌一样,他们虽喋喋不休,其实却没有说出什么。他们把所有的意思无限制地拉长,卒至读者感到疲乏,毫无兴趣。还有几位作者的序文,做得非常之长,徒令读者读未终篇,即已昏昏欲睡。故少年文人不但要以简洁为目的,更要努力试作短语、短句、短段、短篇、短册,务将字句缩到最小的限度。
  依我的经验,如今少年文人学作广告文字,实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是练习文句的简短和明了的好法,且可知道删除浮文,精选确当的字的重要。又如令他们设想他们所写的,是要用“海电”传达,②,每字须费一个先令的价值,则对于他们也是一种有效益的练习。因为可使他们由此警觉,晓得意见虽多,却尽可用简单的文字发表出来的。
  还有一种最好的训练,就是做报馆的访员。访员必须亲身接触事实的真相,他不能贱狎,他只能如实地叙述一桩事情的经过,或者遇有什么紧急事故发生,他就须前往观察以便报告。在这种经验里,他第一次接触真实的生活。但报告中,如夹杂著冗长的词和繁复的句,又将受主笔的严刻的删削。于是他才知道单纯的原则的重要——观察的纯一和精确。他也会初次觉悟:做访员的,不但要会看,而且要会洞察;不但要会听,而且要会审度。他必须用最简单、最切实的字,把事实发生的真情描写出来。换一句话,就是他这幅字的画,必须用有力的几笔画成的。他必须走最短的路径以表现势力,所有赘言浮词及一切无意义的字句,不管他们怎样有声调,务必删去,以归于简洁。
  有一位少年通信员打电报给纽约报馆主笔,说他有一篇好的新闻材料,但须占报纸两排的地位。那位主笔就回电说:“你看创作的新闻小说,也只以八百字了之。”原来旧时的访员,以充塞篇幅为能事;但近代的访员,则必须节省篇幅。在某一家报馆的编辑室里,曾有这样一句标语:“简洁,精确,简洁。”实在到了现在,再没有冗长的作者容身的余地,也再没有迂曲的作者活动的余地,因为这是“鼎沸”的时代,唯有直捷才是当今生活的口号。
  八 传诵
  我们必须读良好的读物,这是不待言的。但倘使读物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他们就会不读。譬如我们能引马就水,却不能强它饮水。同样,我们能将优美的读物放在一个人的手里,但如果这读物不能吸动他,便不能强他诵读。
  有许多演说家,每因没有研究听众的心理以致失败。譬如他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这样讲,而对未受过教育的工人也这样讲。像这样不适应听众的程度,自然不能得听众的欢迎了。著作者的情形也是一样。他们如要成功,就要研究读者的心理,懂得读者的偏向和需求,务求和读者相稔知,然后发表具有鼓舞与感动力的作品,那么不怕没有成就了。
  大多数文人的毛病,在于他们的文字没有气势,没有确信,没有生动的描写。雄健的作者,必须有自信的勇气,而他们则畏首畏尾,疑虑读者的批评,于是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到处流露著懦弱、犹豫和恐惧的心理。但大胆固为文章的要素,而鉴别能力和冷静头脑也在所必需。如果不是这样,便会变成粗率、愚蠢、拙劣和不入时的东西。只有勇气和常识相兼,再加以表白的技巧,才能博得读者的欢迎。
  但实际上,能把智慧、元气和强力贯注在作品里面,因以鼓舞读者、感动读者而使他们不忍释卷、忘尽世间一切的一切的,这一类的作者为数太少。不过真想成功的作者必须把他的生气和热忱贯注在作品里面,因以使读者感到文字的魔力,历久而不爽。
  有些读荷马作品而深受感动的人,对于书中主人公超群绝伦的事迹,永远不能忘怀,于是他自觉比前为伟大,别人看他也像伟大些了。故著作者有一个问题和演说家一样,就是要注重唤起读者的雄心,激发读者的壮志,引动他们有更高尚的理想和求有价值生活的决心。
  还有一点,著作家和演说家立在相同的状态的,就是他必须利用听众的心理,使他们兴会淋漓,乐于听讲;否则,他们因为不耐烦,将从后门逸去或且扰乱会场的秩序。做文章也是一样,如果起始不能引动读者的兴趣和注意,中间又有许多冗言赘语,纠缠不清,这文章就不会受人欢迎了。
  书名和篇名固然要动目;即每章甚至每节的标号也须显豁。有许多杰作的不被传诵,有许多作者的湮没无闻,就都由于标题不动目、无生气、不能激起读者好奇心之故。
  但一个好的题目,又须有好的内容。作者所说的话,一定是要有价值的;否则,即使用了非常动听的名目,仍然掩不住他的空疏。所以名实必相符,为文人应守的规律。
  有几位作者仿佛商人的行径,商人对于异客,起初很能殷勤,引起兴趣,鼓动热望,几乎把他引到决心买物的时候了;但终不能周旋到底,竟致失却好主顾。同样,作者于开始时颇能说得动听,激起读者的热忱,但终于不能使读者决志有所作为。这因当他初下笔时,他虽觉得气势蓬勃,惟入后他的热忱渐渐冷却,走入原来的懈怠一路去了。这样的作者,虽然刺激了读者的雄心,但因为不说明一个“怎样”,不指出如何动作、如何进行以收良效的方法,竟使读者莫名其妙,无所适从。这实是不好的现象。
  凡是伟大的作者,必须能把一个平凡枯燥的题目,写得栩栩欲活,富有生气,使读者心底受著震撼,而有未读终篇不忍释卷的感觉。
  有些作者,常会故意引逗,使我们读他们的著作时觉得歉然有所不足。譬如读迪更司一辈人的作品,常使欲生情的作者。别种作品则使我们疲倦,使我们扫兴。而我们的阅读这些作品,乃出于不得不的一种义务感;只因为这些作品富有教训,以为读了足以增益智识、启迪文明而已。但读者心上,却没有留著什么铭感。
  真正好的书籍或文章,必是能使人读了爱不忍释的。我每当冬夜读书时,当初曾决心一到九时或十时即行停阅,以便入睡;但既经诵读,却不肯中止。因为所读的书,既是这样有趣,这样迷人,竟使我忘却自身的存在,只觉得和书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见书中的景象呈露在眼前:和活泼的女侠接谈,和阴险的恶汉密谋,警告勇士以可怕的祸害,欣见英雄美人结成美满的姻缘。这样,当读未终篇时,钟上时针已指在翌晨的两点或三点上了。这种境地,表示读了真有生气的书籍,读者自会著迷。故书中的人会走动,鸟会歌唱,溪会流,车会奔驰。仿佛身游了异乡,参访了古迹,抚摩了美术品,亲接了柏拉图、华盛顿、韦勃斯脱①或拉斯金。专制帝王们把不可告人的秘密告诉我,过去的英雄们把最后一句的箴言留赠我;这些种种,都好像本为我们而发的。
  作者如真有这种生活的精神贯注到他的作品里,他一定能得到盛大的群众的欢迎。
  剧本作家DionBoucicanlt有一次讲演到剧本作法时,曾说:“要作好的剧本,我以为有三种要素须得注重的——第一是动作,第二是动作,第三是动作。”做小说也是一样。平常读者并不喜欢景色的冗长的描写,也不喜欢男女的琐细的谈话,却喜欢人们的动作和生活;只要作者能这样做,他会成功,会吸收读者。
  九 接触生活
  著作者的主要能力的来源有二:一由于他的天性的秘奥,一由于他对于人世的经验。故你如要写作有生命的文章,你决不可离开实地的生活;但你也不可永远囿于生活的范围,因为这样过犹不及,仍将在别的方面有所欠缺。
  不管作者的研究如何深切,作者的工作如何坚苦,倘使他和人世隔绝过长,他便成为一个偏面的、理论的、不适于实际的人。
  他将动辄流于空想及种种妄念。他的智识缺少了普遍性和应用性,而偏于主观。但反过来,他若过分的接触实地生活,而未尝有充分的反省,仅在社交、游历等方面大费时间,则他的作品将缺少从思维得来的深切和丰富,从凝想得来的思考能力了。
  著作不能单靠智慧,否则无论智慧力怎样巧妙,终不能使作品亘古不朽。JonathanEdwards自是一位智慧卓越的人;但他的作品,只有少数学者去读,并不受群众欢迎。这因为他的文章过于繁重、复杂,在常人很不容易领会。而这样的状态,又因为他只知在房内研究学问,未尝和这个世界融洽,未尝深知人间生活的缘故。
  西洋中世纪的作者隐身读书,从未看看人世现象,所以湮没无闻。到了现代,作者一方面固要深思,一方面还要切实。无论什么著作,如要受人欢迎,必须含有热烈的人间的兴趣,否则文义即使非常高深,也只是种枯燥乏味的东西。有些古代伟大学者的著作,何以到现在竟不被人传诵?没有别种东西,只为了这些作者单过孤寂的生活,没有和这个世界完全接触。他们既不知道研究人心,又没有具足的生活经验和人间兴趣,他们著作的内容,便都是繁重的、迟笨的、回想的、主观的,所以结果不能不归于湮没。
  真正伟大的作品,必须适合于群众的要求,必须使用平易的字句。作者必须和人群接触,必须熟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热望、他们的希冀,乃至他们的苦痛和他们的竞争。迭更司便是这样一个和人群生活深相接触的一个文人,所以他的著作能历久而不灭。
  我们很能举出好几位著作家的姓名,他们的著作曾经风行过一时,但是不久便湮没了。这因为他们一旦成功,就不知不觉趋于隐居的生涯,而和实际事物少相接近。他们自己也知道,最初的著作没有以后的那么好;但以后的著作,却没有最初的那种生气了。
  宣教师的讲道何以会索然寡趣的呢?这就因为他们的作者没有生活经验的缘故。而培赤(Beecher)的能成为大演说家,就要归功于他的锐敏的观察。凡他所见所闻,都在他的演词中表现出来。故生活的经验,实为发表的重要根源。
  十 观察和发表
  我们生活的经验,常在我们文字或语言的发表上反映出来。发表内容的丰富与强劲或枯窘与薄弱,即看我们生活经验是多方或单调而定。凡我们所发表的,除得自遗传而外,全根据于生后的经验和训练。但遗传的量,远不及生活的多。
  要成功一个有伟力的著作家,必须从孩提时代即受观察的训练,使他能看出事物的真相,能窥见事物的底蕴。阿格希教授(Agassiz)教学生时,常要他们用一点钟的时光专去观察一片的鱼鳞,然后回到教室再问学生以观察的心得。这真是观察的好训练。
  假使你想写一篇故事,但你对于那个题目并不熟悉,则所描写的一定是机械的敷衍的,决不会含有生气和真理,因为生气和真理,是必须从亲切的观察得来的。所以作者如果没有锐敏的观察力,没有受过精确的研究事物、明了的描写情景的训练,那么他们的著作,一定是枯燥乏味、没有精彩,而且他也没法能把他的头脑超乎纯粹主观的见解以外。除非他的见解是受过实际经验的训练。这种经验乃是外来的,由严密的生活观察得来的。我以为,一切著作家应该奉拉斯金为模楷。因为他能从最简单的一件事物里,看出千万种惊人的美处。对于常人不起注意的自然物,在他却视为公开的宝藏。譬如道旁的野草是最平常也没有了,但他能从这里看见美色,寻出花纹;这种美色,这种花纹,尽足以迷惑天使的灵魂。总之,凡不能引动常人惊奇的感觉的事物,在他却能激起一种不可思议的反响,引出无穷的浩瀚的思路。
  随带笔记簿,随时有把含有深意、值得希奇的事物记录的习惯,最足以增进观察的能力。我们常常对著名的作者发生疑问:他们从那里获得如许多趣的资料呢?这没有别种缘故,就只为了他们继续不断的在搜集资料罢了。你倘肯闭目一想,也会觉得你生平未尝不遇著许多惊奇多趣的事物,只因为你不曾耐烦把它们记下来,所以它们就永远离了你们去了。这样你就把他们忘掉、失掉了。
  我们有时常出于不自觉的发生一种新的意想,但这种意想有如电光的一闪,瞬间即灭,而且下次决不会依样再来。许多著作家,就因为不能设法把这些意想保住下来,竟受到非常的大损失,但有几个著作家能觉察呢?因为它们出自创造的机能,极为清新、卓越,故你倘不趁这个时机,用笔记住以便随后考查,那么时机一失,决难再得;即使重来,也决没有最先发生时那样的显明活跃了。
  某著作家曾经告诉我说,当他有一次正爬上阿尔巴山岭的峻壁时,心中忽然发生一种意境,他觉得是非常难得的。到了山顶以后,他想把那个意想记在笔记簿里,岂知事出意料,无论如何试法,他终不能把那最先由灵感所流露的活跃的色彩重新表现出来。请问读者这是多么重大的损失!
  许多作者从来不备笔记簿,故有时虽有最优美的思想、最新奇的意境,于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但如电光般的闪动,一瞬即逝。这种思想或意境,有的由于某种不清楚的从暗示得来的联想而发生,有的由于不明来源的某种暗示把它们从潜意识里唤出来;但再要得同样的联想、同样的情境,就不可能。所以当那种意想发生的一瞬间,无论你正在做什么事情,应该暂时停止,马上把它们记住,使它们成为你的永久的东西。你能这样做,自会更能引起人家的注意了。
  即使你不预备作文,如你有了笔记的习惯,也会丰富你的生活,使你成为一个更圆满、更有价值的男子或女子。
  著作者应该从小就有对于观察及发表的很好的训练。他必须训练他的视力,能用活泼鲜妍的笔法去描摹他的思想及观念。他的想像力也该从小就加以鼓励及培养。他更应觉得有自我表现的必要。
  我有一个邻人,他告诉我本乡鸟类的种类及各式的动作,使我非常惊奇。这位夫人对于本乡那一部分的鸟类极为熟悉,她说她所得关于鸟类的知识,是在暑假中由游行林野间及读书得来的。至于我呢,虽然住在那里已经多年,却从未想到那里竟有许多种的鸟类。我的所以不多去观察,或者因为不曾去寻求之故。但这位夫人却善用她的眼力,竟关心到这些快乐的生羽毛的动物,且利用各种机会去研究它们的生活,所以能有这样亲切有味的报告。
  当我们读书时,常常希奇作者何以能想著那么多的情节,何以会有那么丰富的经验。实则他的知识,大半是从他的善用眼力得来的。他知道不但要去观看事物,且要去审察事物,更要从观察而得推论及断语。
  阿格希因为善于观察,故他对于一片鳞、一粒沙、一块细小的化石骨所得的意义,竟比常人在一整个动物园里所得的还要多。拉斯金也是这样,他对于一茎草、一瓣花,所得的也比普通人在整幅景色上所得的还要多。所以一个人的伟大的程度,是和他的感觉力、观察力的大小成正比的。
  我的少年作家啊,当你自以为做一篇文章已经淋漓尽致的时候,试再细心想一想:假使爱伦坡(EdgenAllanpoe)处此,当更有何种心得。恐怕他所想得到的远过于你的罢。DeVoix是十九世纪一个最伟大的新闻记者。假使他奉命去访问一国元首或政界要人,将带回何种新闻来给我们欣赏?少年文人啊,你要用力,更要把你的狭隘的浅薄的乏味的文字,同他所作的比较比较看:到底有什么两样。
  十一 坚忍
  当路易沙(LovisaM.Alcott)①最初做投稿生涯时,她的父亲拿自《大西洋月刊》退回的稿子给她,并附有该刊主笔费尔特的信说:“告诉路易沙,还是专心去教授,她是决不能成为一个著作家的。”但这位女郎却回说:“告诉他,我必将成功一个著作家,异日我将为《大西洋》作文。”果然有一天到了,她的文章竟被该杂志所录取。她居然靠了一枝笔,赚了二十万圆的美金。在她的日记上有这样一段话:“二十年以前我立志想谋家庭的独立。直到了四十岁,此愿终算实现。除偿还所有债务外,更有多钱过幸福的生活。”这可见她的坚忍工夫了。
  《老式女郎》是她的有名作品,但当她做结论时,正值她的左臂受伤,一足缚著绷带,头在发痛,口喑失声,但是她坚决的志愿从不知失败为何物。
  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一种最伟大的造诣,但也是一种最困难的成就。常人知道,要在大众面前奏琴,非有长期的练习不可,否则终不敢贸然尝试。但他们对于作文却不这样,他们竟会坐下来,在二三小时内草成一篇文章,马上寄到杂志社去。等“原稿奉还”了,还觉得诧异,不是很可笑吗?
  音乐家告诉我们,要达到艺术纯熟的地步,一定要有亘久的练习和长期的警觉。在著作家也是一样,继续的经久的心理创造室是文才的操练地,他须每天在那里加意训练,使他的心力能强健、勇敢;因为不这样做,他的心力是会失掉生产的本领的。
  但要获得那表现自己所怀的心愿和描写自己所见的生活的能力,必须有多年的坚苦而持续的练习,正和音乐家的艺术依赖不断的应用一样。
  在青年所作多种最愚蠢的事情中,偶然握笔作文为求名利的阶梯,当也算得一种。因为著作及新闻事业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你须得先审才具是否相配。无论何种工作,假使你不爱它,漠视它,处处觉得不称心意,那便是你已走错了路子,你须赶快转变方向。著作事业也是一样。假使你对它不具热感,而且以执笔为苦,那么你就可以明白,你到底是不配做这件工作的。一个人是否配做著作或新闻事业,就看他对之是否发生热心,是否倾用全力,是否肯不断地努力以求成功。若不是衷心爱好,而且只由理智判断的结果以从事于此,那是不会有大成就的。
  大半数的少年文人,往往不肯忍耐著对于基本的训练用工夫,他们只急切地盼望有作品发表,且用大号字刊载出来,下面则署著他们的名字。
  但他们应该知道,无论何种艺术,如要成功,必经过长期的忍耐的练习。法国伶人D'Aubray当扮演剧中屠夫一角时,他一清早就跑到市场上去仔细观察割肉的屠夫,如是者经过几个星期之久,到实地表演的一天,竟是个真的屠夫模样,观客都觉得希奇。其实乃是由于每天清晨的观察得来的。
  一切有价值的事业,当开始动手的时候,因为从未试过,都极讨厌的、困难的、烦闷的。但有坚忍可以克制。请看古代作者当未成名时怎样的忍受艰苦!而且他的从事著作,并不为了金钱,乃是为了艺术。不幸现在的作者,竟不能稍耐艰苦,只想赶快出售。结果乃终是失败!
  各杂志社所收到的稿子,每百件中几有九十九件是要退还的。投稿者自以为文章做得甚圆满,意思也很漂亮,竟不懂得何以竟不录取。但有经验的编辑者却能洞见作者的缺点:如经验的不广、思想的枯窘、字汇的有限等都是。他更能看出作者怎样缺少游历的经验,怎样不懂人间的性情及人生的哲理。甚至有许多稿件竟及不上一个中学生的作品。他们的文章,连格调都不像样,更不必论思想的一贯和旨趣的具备了。大概多数的毛病在乎个性不显、能力不足,几乎每行里都露出破绽来。
  但也有不少内容优美的稿件被退回的。这乃由于材料的排列不能按照论理的次序,以致一贯的思想时被截断,而全文就成为贫弱枯窘。须知一篇的段落应该调和,同绘画的须求色彩互相配合一样。不调和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终不能出售。好比一个干货商把所有的鞋袜、针线、毡布等物不分类别的通通摆在一起,以为顾客自能寻得他所欲购的货色,试问这家生意能发达否?若在一个有经验的商人,便不这样马虎,他知道货物须好好的陈列,使顾客能留个极好的影像。所以有的商家,特用重金专请擅长艺术的人来布置窗口的陈列,务求花样翻新,以便吸引买主。
  一个有经验的作者,也必须有艺术的眼光与手腕,他必须能鉴衡得当,能排比顺序,能配合适宜,决不使次要的意思与主要的意思前后倒置起来。何况编辑者的职务繁忙,无暇改正投搞,故虽有可取的材料,却因论述不得法,只好拒绝不用了。
  有许多画片,显然表示作者具有大力,但其中仍不免还有些微的缺点。可惜通常的作者,每不肯再忍耐些,多用些心力去修正完成。可是大画家却决不肯这样疏忽。当密雪儿·安琪罗(MichaelAngelo)的一张煞费经营的名画垂成时,还斤斤地去修正琐细之点。常人以为全幅已成,何必再多费时力,他却说:“琐细诚然琐细,但琐细却是完美的基础。”
  在著名的画片中,所描写的景色有主要和附属的分别。附属部分的作用,只为显出主要思想的特色,指示中心观念的地位。文学作品的构造也是这样。有许多作者并非没有技术上的特长,只因为缺少“远景”,忽视细节,所以不能成名。
  少年作者往往称羡吉布林(Kipling)的天才。固然吉布林具有非常的能力,但要知他的成功,并不专靠天才,却多依赖坚忍。他做小说时,为要使他的思想能用最有力、最清楚、最切实的笔法表白,故常在尚未公布之前,重写至八次至十次之多。试问一般少年作家能有他那样坚忍吗?他们一方面既没有他的天才,别方面又没有他的坚忍,只是本了些少的经验,大胆地在二三小时内草成一篇小说;等到后来投稿退还了方才觉得懊丧,岂不好笑?
  有些作者,十年以前曾在文坛上大著声誉的;但到现在,竟难得看见他们的名字。这因为他们不细心、不认真,所以文名就衰落了、消灭了,当他们早年成名的时候,扬扬得意,自信过甚,以为世人对于自己的作品正在竭诚地盼望,断无不欢迎之理。这么一来,他们就不免轻率用事,写作时往往不加思索,不计内容,只求充塞篇幅。但结果呢,他们的作品的要求和报酬,却渐渐地渐渐地减少下去了。
  文学作品的成功,须有待于用心的坚苦。可惜,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很少。英国著名的机警家雪立敦(RichardBrinsleySheri-dan)①以善用字著名,这种字好像是可以脱口而出,不费思索的。但他死后,有人检得他的笔记簿,方知他所用的最机警的字句,都是用心搜集而成,而且经过重写数遍,直至成为完全的机警的形式。所以他的成名,决不是偶然的。
  许多作者,愿意把他们所有的一切书籍去交换葛雷②所作仅仅包含几小节的诗《Elegy》。但是这首诗对于葛雷的苦心与忍耐究有什么意义,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估量。实在这乃是一生努力的结晶。他在这首诗里,曾经安排著给后人步武的余地,但有谁能赓续这种工作呢?我们试深究他对于选字用字的工夫多少精审?诗的限制正所以唤起最佳妙的用心。请一谈坦尼逊③的“艺术之宫”;看他在一行里面到底表白了多少意境?用字愈简,描写却愈充实!这正是著名作家的工夫。
  从前著作家的成名,都是由于积年的练习及艰苦的忍受;但今日的少年文人,有几个肯先付这样的代价呢?他们在尚未明悉作文的必要原则以前,就非常急切地来发表作品了!殊不知白芬(Buffon)①著某书,曾易稿至十五次然后发表。毛柏桑②在未成为名小说家以前,曾在某一法国文学家门下苦心练习者七年。那时他每次所作稿子,都被他的先生毁去。别个成功的作者,也都经过试习的时期,而且初期的尝试,大半是不可用的。不过到了后来,作品居然受人欢迎了,他方觉悟从挫折里所得的教训,因为由此他能知道如何写作的好法。
  当你对于自己所作的文觉得讨厌、失意,而想掷到字纸篓里时,姑且忍耐一下,把它放在旁边。因为有许多成功的作家当初也想丢入纸篓的稿子,后来却使他成名。所以你现在所轻视的稿子,也许是你从来所无的最好的一种。你终要等一等,直到你能用一种新颖的意思,至公无私的判断去修正它。但究竟作者中是否都能不任情地毁弃稿子而肯重写,我却不敢置信。唯我们应当留意:在疲乏失意的当儿,决不可作任何种有关重要的结论,因为那时心力不站在可以运用良好的判断力的地位。要使决断有效,一定要趁心境新鲜、勇壮、具有自发力的时候。否则,所决断的将归无用。
  投稿如被退还,千万不要灰心。要知投稿不用,反是玉成一个作者的机会。惠尔柯克司(EllaWheelerWilcot)说,当她开始文学生涯的时候,她常把一篇同样的稿子,投给十九位不同的编辑先生,在这篇稿子录取以前。烈雷(JamesWhitcombRiley)在成名以前,也经过一次重大的困难。道益尔(A.ConanDoyle)③能列入文学作家之林,更费了多年的苦心。这种种例子,都足以表示最伟大的最有成功的著作者的经验。我们少年文人,应当有所警觉。
  十二 格调和精神
  有许多作者并不重视格调(style)。在他们的意思,以为作文的要点在于发表一个人的思想,至于表现的形式如何,殊可不必考虑。这一种作者,正像那一般轻视服装的人,以注意服饰为无谓,以耗费时间于服饰的改良为虚文。总之,认服饰为不足与实质并论。同样,他们看作者重视格调为虚伪。
  但实际上,格调乃是作文的灵魂。他的作用,不仅止于装饰、点缀,实具有主要的品质。他比较我们所穿的衣服,还有更多的意义,因为他是本体的一部分,不单是外表。
  假使作者轻视了格调,那么他的文章将缺少感人的妙用与气势。我们只消一读那些表现技术拙劣、粗率的文字,便寻不出作者能力和天才的所在。所以作者如果没有艺术的感觉,没有想精通优美的作文技巧的决心,那么无论他怎样去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终归无用。
  但反过来,也有过分重视格调的作者。因为他们用力过甚,反致他们的作品变成矫揉造作,极不自然。这种作者,对于措词运意的方法太讲究了,全文的结构太拘谨了,就不免流于呆板迟重,而缺少流利清新,所以也不能成名。
  世间事固有弄巧成拙的。尝见有许多妇女在摄影时刻意打扮,自以为美貌极了,岂知她们的照片反现出最丑陋的影像来。这不为别的缘故,实由于过分矜持。所以这种的自觉,也为作者应慎防的大敌之一。作者如果存了这种心理,他就不能一任自然,而流于装腔作势,惶惑虚矫。假使他是个作者,则于下笔时,常要顾虑到字句的影响及人家对于他作品的批评。但这样拘忌迁就的文章,一定难以出色。我们要成就伟大的文学作品,终须专注于题旨,并利用内心自发的力,顺著自然的趋势来描写才对。
  当音乐家专心奏乐,不自意识的时候,他的音节里就会发生一种力量,足以打动灵魂的深处,使听众到了妙不可言的一个世界上去。当绘画家专心作画、不自意识的时候,他的画片里就藏了不朽的生命,处处都流露了世界不可形容的美。当演说家专心讲演、不自意识的时候,他的言辞就具了不可侮的权威,使听众觉得他所说的都是真理。当著作家专心写述,不自意识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更伟大起来,他的笔力就能更充分更真实的表演他的天才、他的人格——那时他的最伟大的作品就成功了。
  死心塌地的恳切,为著作家最重要的一种品格。假使他不真挚、不专心,是虚浮的,是假装的,则无论他的用字怎样广博,他的格调怎样优美,他的造句转调怎样圆稳,也终不能瞒过读者,使他们觉著感动。
  有许多作者,为要使他们的文字圆转起见,竟把原来的意思牺牲了。但因为修剪太甚、琢磨过度的缘故,竟致陈述的气势、表现的力量以及本可发生的效能都丧失了。他们的个性自然更不能表显出来。
  做著作家或演说家,真有意思要发表的,自当善用语言文字,却不可为语言文字所用。一个伟大的作者,不过用文字做工具,以表达他的意思;他可决不会为了工具,而把居主位的意思看轻了。一个伟大的作者,也决不用那些仅足以表达一半意思的文字来充数,他必要选用那极适合的文字把意思充分的流露出来。
  表白的技巧是最难得的一回事。真正的艺术是隐匿艺术的。有名的伶人,必具有一种超人的技术,能使观众看不见他卖力的痕迹。他在扮演的时候,就俨然是那剧中的脚色,不复是他本人了。著作者也必须有这样一枝灵巧的笔,这种灵巧自然,须经长期的练习而后获得,但读者却不能认识他那辛勤力作的迹象。他的文格和语调,看起来真是十分自然、十分流利,有如呼吸一样。
  有一位著作家说:“我能把我的脑筋所能想像的意境(thought-Landscape)描摹出来。”像这种作者一定已发达了一种富饶的技术,他能运用文字像画家能支配颜料一样,而且他一定要发表作品,当他的灵感在活跃的时候。
  十三 著作事业的商品化
  当今人事繁绩、生活急遽,著作者也就受影响,未暇从容著想。前人要费几月几年去精思的情节或题材,要去广访博览而后得的资料及内容,今日的作者则可于极匆促的时间内完成。因为现在的书籍要迎合出版家的要求,现在的论文要赶登某一期的杂志,故作者必须依时成功,不容延缓。但其结果,在大多数的作品里都表现迫促或神经躁急的印象。他们对于格调的讲究,也就不及古代的作者了。而古今作者见地这样差异的缘故,也很显明。因为古代作者并不像现代作者受著这样大的金钱的诱惑。他们要那样辛勤力作,只为了传之永久。而爱好著作、希冀在作品里表演他们的不朽,实为从前文字生涯的主要动机;但到现在,文学一道已经沾染了商业主义的色彩了。
  所以现在讲到著作者的时候,总有人首先要问:“他从著作里能有多少收入?”世人对于金钱既这样看重,故以为人人必须有钱;假使无钱,他便是个不足重轻的人。这样一来,无论在何种事业,都以赚钱为大事,我们的文字艺术自然也要被金钱所左右了。但试思密尔顿生在今日,费了几年苦工做成一首诗,卖了十五镑;高尔斯密斯把他的《荒村》出售,得了三百元,这当成何种景象?然现在有些杂志的撰稿者,每篇索价不得少过五百元,有的要一千元,有的则要一千二百五十元——比爱茂逊全年的收入还要多。还有许多作者,竟至每字论价,好像文字的质竟不及量的重要,岂不可怪!尤可怪的,著作家过了些时,就向出版家通知,以后他每字的定价须增到多少;再过一些时,又提起更多的要求来。试想一篇文章在下笔以前,竟值如许代价!
  照理,文字的价值,应以内容为标准。同样一千字的文章也许价值有多少;或者同一作者所做这一篇仅仅一千字的文章,也许要比别一篇长至一万字的更有价值。但当这金钱万能的时代,当这评论文章只问字数、不问内容的时代,我很疑惑:美国究竟能否产生一种文学。在从前英国文学的黄金时期,能有不朽作品的文人,无论他的衣服怎样褴褛,他的居处怎样苟简,但在种种盛大的集会上,他们的受人欢迎,终比那些非文学家而富有财产的人要体面得多。
  十四 含蓄
  艺术家在形式上有所表现的迹象,并不真和他们在意想中所描摹的相称。无论绘画家的刷、雕刻家的凿、文学家的笔,都有不能充分表白自我的困难;不过这种困难,在常人并不是单看画片及雕像,或单读印刷品所能完全领会的。唯在艺术家自己,因为有非常强固、非常明显的想像,故他所看到、所感到的,远比他在形式上所表现的要多。可惜他这种使灵魂发生狂乐的感情和思想的纯粹美,没有能力变成具体的印象罢了。
  实在,现在的文字,很不能充分的表现真实的思想,至多也不过是一种拙劣的工具。所以从作者的心理转达到读者时,往往把那些精妙的思想丢失了。
  斯宾塞说过,文字终归是思想的障碍。故我们必须记取,就是无论何种思想,用文字表白时,没有不受损失的。实在,世界确乎没有一种文字能把我们的思想感情极圆满、极精切的传达出来。要传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不能用什么具体的媒介,却只能凭藉某种精神上的无线电。像人间普通的伟大的情绪,就能超越语言文字的一切限制。譬如在歌剧场里,歌者唱得入神时,听众不禁为之大笑或为之流泪,虽然他们并不明了歌者所唱的字句。
  著作家的表白,如能尽量的忠实、热诚、丰富,则读者必能于文字的形式以外,更受深切的感动。这种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著过剩的情思及深沉的意味。所以有的作者说,文章的精彩,不在形式的字句,而在丰富的暗示和言外的深意,实是不错。
  爱茂逊的文章最有精彩。无论你读过多少遍,终不能说已把他的精意完全领解,毫无遗漏。因为文字的本身只是一种标记,用以指示爱茂逊心中所有的真意。它的作用,仅在暗示那种更伟大、更有威势的理想,就是爱茂逊勉强用文字传达而终不能圆满的。这就是所谓含蓄。在一般艺术上,我们称为暗示。
  世间有许多画片,尽是很美丽、很动目的,但一览无余,使人不高兴重看。至像拉斐尔的SistineMadonna①或弥勒Angelus,的则虽看至一千遍,还能寻出新意;因为我们觉得在画片的里面具有一种大力,这种力所含有的意义,实比画布上用颜料所表现的要多到无限。
  大演说家的价值,不在你所听见的他的说话,而在你所感觉的他的行为。凡曾经听过韦勃斯德及费立普的演说的都说,当他们演说,即在最彻底、痛快的时候,我们听者还是不免觉得在他们言词之下,仍含著一些更有力、更伟大的意义;而且以为他们乃是具有超乎寻常人的潜藏的势力,足以做出可惊的大事业的。其实,凡是伟大的作品,都必有含蓄。这是不待言的。善读者无论读多少次,一定可以由继续引起的兴趣而把这种性质辨别出来。
  当你读书时,倘若觉得作者已经把所能说的统通说尽了,则你将不会受著他的感动;但如果你所领会的意义,来得极自然又极平易,觉得里面含有一些更深切、更伟大的事物,那么你便会感到在作者笔底下面的势力;于是你要说他已经成就了一种名著,他乃是一个文学专家。
  我们遇著一个人,若是他在口说以外,另有些微妙的东西从他的仪表、他的品格里映射出来的,就会在心上留著印象。据说凡曾经见过林肯的人,即使他们未尝听他口里说什么,甚至连他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但大家的心里终会觉得他是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人。
  同样,凡是名著,终有一种不可言状的“空气”;但这并不流露在文字间,须是由读者口诵心维而后体会得的。在各家的著作里,终有些东西不容分析,只可由读者领悟,正如晤见一人,感到一种不能捉摸的感动一样。
  伟大作者所指示读者、所感动读者的实比他所言说的多得多。譬如你和他在山顶散步,他给你浏览那些迷人的美景。他让你谛视那难以深测的思想之玄奥,那时自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奇的感觉临到你的心头,虽然他并没有向你明白的宣说。
  伟大的著作家和艺术家,实只不过显示无限大力的一种媒介。我们读了他们的名著,看了他们的杰作,就得和那种大力发生关系,而且感到一种神圣的震撼和永存的刺激。
  无论是画家,是诗人,是音乐家或是著作家,如有这种暗示或潜藏的势力,实足成为一种品格高贵的人。在他们的作品的背面,必须有伟大的自制力、注意集中力及生命凝聚力。但要造成这种潜藏的力,必须有多种的要素、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天才。
  作者的人格愈伟大,他的作品也愈有价值。他的创作的来源,必须出于他自己的生活、知识、同情、恳切和坚忍以及感觉和表演的能力。假使你想成为一个作者,你就要说你的最好的意思,更要用你的全力来说。而且不要为了表白而怕有什么牺牲;在字里行间又须扬溢著你的灵魂的潜力。这样才算已尽了你最善的力,你的作品就能亘枯不朽了。

附注

①本篇署名:华因。 ②英文书名,顺序为:《青年作者须知》、《奋力向前》、《镇静、权力与丰富》。 ①施多维夫人 通译斯陀夫人(HarrietElizabethBeecherStowe,1811—1896),美国女作家。 ①《叔父汤姆的房舱》通译《汤姆叔叔的小屋》,旧译《黑奴吁天录》。 ②英文书名:《沼泽》。 ①诺立司 通译诺里斯(1870—1902),美国小说家。著有《小麦史诗》三部曲。 ①哈姆莱德 通译哈姆莱特(Hamlet),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的王子。 ②英文书名:《我的玛米·罗斯》。英文人名通译为欧文·克尔得德。 ③“迭更司”,通译狄更斯(Dickens,1812—1870)英国作家。“施各德”,通译司各特(Scott,1771—1832),英国诗人、历史小说家。 ①爱美森通译爱默生(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诗人。 ②吉泼林通译吉卜林(1856—1936英国作家。获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 ①班利 通译巴里(1860—1937),英国剧作家。剧作有《彼得·潘》、《第二梦》等。 ①格兰脱 通译格兰特(1822—1885),美国总统(1869—1875在位)。 ②“海电”,指海底电缆。 ①韦勃斯脱 通译韦伯斯特(DanielWebster1782—1852),美国国务卿(1841—1843,1850—1852)。毕业于达特茅思学院,后任律师,擅长演说。历任联邦众议员、参议员。著有《关于禁运法的补偿》等。 ①路易沙 通译路易沙·梅(1832—1888),美国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妇人》、《好妻子》等。 ①雪立敦 通译谢立丹(1751—1816),英国戏剧家。 ②葛雷 (ThomasGray,1716—1771)英国诗人。著有《墓畔衰歌》等。 ③坦尼逊 通译丁尼生(AlfredTennyson,1809—1892),英国诗人。 ①白芬 通译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 ②毛柏桑 通译莫泊桑(GuydeMaupassant,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 ③道益尔 通译柯南道尔(ArthurConanDoyle,1859—1930),英国侦探小说作家。 ①SistineMadonna 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西斯廷圣母》。 ②“弥勒”通译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法国画家。“An-gelus”,即米勒的代表作《晚种》。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收录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贤江译文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17-年至1931年作者译文的优秀作品包括意志之修养、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近代教育上之需要、社会问题之本质及其解决、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哲学的起源、最近的国际教育运动、教育心理测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