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教育的产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689
颗粒名称: 新兴教育的产生
分类号: G519
页数: 14
页码: 675-68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贤江译著1914年以德国为中心爆发的世界大战,在俄罗斯地方到了中途,就转化为1917年的政治革命,成为俄罗斯内部的国内战争,持续了四年。由于经济封锁和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干涉的结果,经济状况混乱,工业生产跌至战前的13.8%,农产品收成跌至战前的43%。所谓战时共产主义到1921年3月才改为“新经济政策”的经济组织。但由于货币价值暴跌,1921年至1922年发生了大饥荒,使得一般人都认为那个地方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但是现在,在那个地方,人类悲惨的前史已经结束,人类光辉的历史已经开始了,这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教育当然也和其他新兴科学一样,是必须作为世界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真正社会性的新兴教育出现在世界上。
关键词: 俄国 教育 书籍

内容

大革命的一瞥
  一
  一九一四年以德国为中心所卷起的世界大战风云,在俄国地方,到了中途,即转化为一九一七年的政治革命,且成为俄国内部的国内战争,继续至四年之久。其间因经济封锁、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干涉的结果,以致经济状态紊乱,工业生产跌至战前百分之一三·八,农产物的收获跌至战前百分之四三;所谓战时共产主义,到一九二一年三月乃改成为“新经济政策”的经济组织;唯因货币价值之暴跌,一九二一至二二年大饥馑的惨酷,使一般人都想像那个地方不知变了一块怎样荒凉的废墟;但至现在,就在那个地方,人类悲惨的前史已经告终,而人类光辉的历史却已在那里开始了,这是我们显然已经知道的。教育当然也和其他新兴科学一样,是一定要作为世界教育史上所未曾有的、真正社会的新兴教育以出现于世的。
  这种自觉著新兴国家的文化建设之重要任务的新兴教育,在它的目的和它的方法上,是和迄今为止的他国所起的新教育,以及一切社会的教育学,在原理方面大不相同的。纵令在新兴国家中,也要把世界各国过去及现在的教育学说和教育实验严密地加以分析、批判。但这件工作固不仅把它们综合统一,以谋自己的融合消化而已;却是要把它们清算,谋真能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兴教育之一种教育实验。
  一九〇三年勃发的日俄战争,是由用士巴笃夫政策不能阻止革命运动,①思籍对日本的交战,将国民的注意以国内问题移向对外战争以诱起的。但因在满洲方面俄国连吃败仗的消息传来,反更浓厚地激起了国内的革命空气。
  一九〇五年一月九日以请愿反对战争为名而举行示威运动的一般民众和工人,大队地拥聚在冬宫门前。可是,俄皇尼古拉第二竟下命令向群众开枪,除非杀到最后一个才止。因此,民众受著机关枪的扫射,死者千余人,伤者数百人,终于成为俄国革命史上不能磨灭的“流血的星期日 ”而深深地印在一般民众的心上。
  这一次的骚动,传到全俄国的各地,就到处发生了工农的暴动,跟著有军队内的变乱和战舰朴替姆金②的反抗;到了这年十月,就进展为全俄范围的总罢工。
  这样,一九〇五年革命的锋芒虽因政府方面答应开设议会而暂时缓和;然而这次革命的经验,实是成为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的序曲,成为十月革命的基础准备的。
  在“政权归苏维埃”的标语之下,以列宁为领袖的布尔塞维克之政治革命,于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现今的列宁格勒的冬宫中,打倒了由是年二月革命所建立的克伦斯基③的临时政府而宣告完成。这一次,虽未见有怎样流血的惨事,即成就了对于变革世界历史的一政变;可是从那天起到十一月二日止的期 间,在当时成为第二政治中心的莫斯科,曾有过激烈的巷战;至在乌兰克的许多都市中,据说在国民战争经过的四年间,曾反复过前后及于二十回的攻击和退却;在其他各地,或由武力,或由政治罢工所行大小无数的国民战争,连著当时发生的大荒灾,一时竟把俄罗斯的天地,为了死伤、放逐、牢狱、溃灭、破坏等的一切灾祸及饿死、孤儿、浮浪儿、卖淫妇、疫病、窃盗等的一切惨象,化为非文化的荒废的旷野一样。但是俄国果真这样下场了么?
  二
  战争是浪费人命的,一方面敌人队伍中出了许多死伤者;同时在战后能从事新国家建设的年轻指导者也牺牲了不少。但在此等扰乱的漩涡中,有如哥拉托可夫的《水门德》剧中所见到的新的指导者,也从一般劳动者中产生了许多。
  不管是战争的荒废,是灾害的饥饿,是经济的困迫,是疫病的恐怖,是外敌的威吓,到底不能使俄罗斯民族的少壮生命的发展力归于闭塞或断绝。恰恰相反,这些生命的力,正犹原始基督教时代,在流着迫害的血的地方,便闪着信仰之花似的,也就越发为现实的力而勇往前进。养育于希腊正教和拜占庭(Byzan-tium)文明①之中的俄罗斯民族,自行创造出俄罗斯正教,与北欧气候及土地等自然关系,更与斯拉夫民族的特质互相融合,遂有着一般俄国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沉重、宽容和怜悯之性习。就个人生活的根柢深加探讨,即可发见严正的正义的观念、高贵的纯情和火烧般的情热、无论何种困难都堪忍受的意力,以及对于行为的果敢的决心。“运命与使命之矛盾,其结果,复者的破绽可谓为希腊悲剧的基调。”但俄罗斯的悲剧却和这个相反,乃是为了实践使命,打碎了如铁的运命之轭,将自有史以来以至于今的人类前史,为观念论世界所封锁的运命之秘密,竟是被实践地打开了。
  有如俄国有名的革命诗人布洛克①在他的题为《十二》的诗中所歌咏似的,俄国的革命也是为了实现未来新时代的使命,为了从人类悠久的前史自己束缚的运命之轭底下解放出来而做的。它绝对不是为破坏而破坏。它也不是率性任情的胡闹、嗜食人血的虐杀。它乃是要有所建树,要向着新世界建设的发展的变革。
  三
  对于人间永远忍从的悲惨和为得到解放而作苦战恶斗之后所产生的新兴教育,固有如今日俄国最卓越的教育家沙节基②所说,在“我国所行的世界大革命,不独根本地变革苏维埃俄国生活之经济的社会的及政治的形态,即在教育上也遂行了伟大的变革”。但我们如今更可于新兴国家建设之世界史的事业上,看出布洛克在他的诗中所欲讲的事情已经成为现实。特别在人类教育的领域上,是正在完成最最醒目的发达的。
  这虽不免令人惊异,但到底并不是奇迹,这乃是全由俄罗斯民众自身的要求所不得不起之历史的必然。
  在此种历史的必然性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基调所产生的新兴教育,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际,在它的发展过程上,果然有著怎样的现实形态?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相对的或是绝对的,果然有著怎样的本质的意义?这些问题是我们所欲逐渐解答的。
  然而,这些问题之不能作为已成的事项就静止的固定的形态以研究,自是自明之理。新兴俄国,如今正是个世界的教育实验室。就在目下,在这个世界的教育实验中,正尚有几多研究为了新兴教育的确立而有所贡献。所以我们所能努力解答的,也将多半不过是这种发展过程中暂定的成果罢了。但我们所认为最最必要的,倒不是新兴教育所已完成的理论体系,而是它的基础的考察,对于它的新的理论体系化之方法论。因之,我们相信,从暂定的成果之中,可以察知过去必然的过程与对未来的预测。
  新兴教育与文化革命
  一
  在俄国马克思主义之政治的实践,如前所述,是于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以列宁为领袖的俄国布尔塞维克派,打破那个在列宁格勒的冬宫中梦想拿破伦①英雄主义的克伦斯基之临时政府时,确实地踏出了它的第一步。世界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府,即由此开始建立。但这样的事件,不只是现代唯一的,且是全部世界历史中最初的事件。列宁所说“建设比破坏更要困难”的话,是今日为努力建设新兴国家的人所时常念及的。
  在俄国革命的计划中,最初就被企图的新国家之文化的建
  设,虽于革命后即刻著手实施,然在新兴国家建设的端绪上,著实成为各方面的大障碍者,是为国家的存绩上所必要的大众之非文化性。大众的非文化性之克服,不独可使新的政治组织容易实现,容易奏效;且被认为,谈新的生产劳动之组织和由于技术以理解之经济的进步也更容易之根本契机。苏维埃政府之所以把国家建设的新分野上的全部文化革命委于教育,以及教育之所以决心把这个作为自己任务者,即为了这个缘故。
  二
  还有依据革命的纲领,于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九日第十一次苏维埃大会所制定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第一篇第一章第八条中,规定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为对劳动民众保证真正知识启发的自由,以授免费而且普遍的教育为自己的任务。”在宪法上对教育而有这样的规定,实是世界教育史上破天荒的事件。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十日,卢那卡尔斯基①就教育人民委员那个时候的教育界情状,实在对于苏维埃的新计划之著手,是异常困难的。二月革命以后所成立的全俄教育同盟,对于十月革命的新政府表示不满。据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发给各机关的命令看来:“要用口头或文字公然否认由于人民委员的政权,或用不服从的方法,或至少用政治罢工的方法,以反抗布尔塞维克政治。”可知这种情势,对于教育当局,实是非常困难的状态。在大学中,不独教授,连有许多学生也是站在敌人方面,要大学无 产阶级化更是难极。承认大学的自治,允许学问的独立,固为当局所最愿做的事;但在这种情势之下,要容许大学独立和学问自由,实不可能。不过卢那卡尔斯基得同志的协力,竟能于革命、国民战争、经济封锁及大灾荒后经济的穷困之中,不失与国家政治及经济之统一的协调,更能于文化史上的战野,不唯与各方面的阶级或思想的反对者憎恶者直接冲突而已,又在对潜伏于他们自身中间小市民感情所表现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及怠惰、怯儒等等作不断的征服之斗争中,愈益深切地自觉其任务,愈益组织地奉行其计划,而有全面的本质的获得,如今日所见那样的发展,这种值得惊异的成果,老实是要完全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
  但今日俄国在新兴国家建设过程上之“文化革命”,是不是含有已成文化及文明的破坏与灭亡之意味呢?这却完全相反。现代产业的合理化,结局业已跳过了蒸汽时代,而由现代最进步的电化事业以统制社会各方面产业设施。而且这是列宁的产业革命的根本原理。列宁以最良状态的十年间为期,而计划全国产业的电化。如电化事业问题之成为今日国家计划部的主要课题,可决不是偶然的事。将国防军备强化之用意,也复一样。与其拥有几万的旧势力,老实不如具有现代最进步的精锐的武器及其战术之为好。
  在同一新的国家社会的建设上所必然要遇到的“文化革命”,也以对现代最进步的机械文明与文化全盘之彻底研究与本质理解为最必要。即使在别个国家或别个阶级,为了解一种的企图所、成就的事象,当以一切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革命之根本精神,把它们摄取过来,靠苏维埃的意识形态之力,而于新兴社会之中占着新的地位时,它就得变为完全不同的意味,具有真正文化的作用。只有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原理的要求。同在机械文明上的情形一样,在思想上,也以对现代的事物之理解为使思想成为最本质的同时,又为最生产的之根本要件。
  三
  如果我们就今日新兴俄国的“文化革命”及“教育革命”各方面的实际运动观察一下,看到它们用国家力量那么样大规模举行的伟观,怕要为之大吃一惊。属于政府的国家计划部、教育部内的国家学术会议、对外文化联络协会及其他在文化各分野上一切专门性质之科学的艺术的技术的研究所设置之完备与其效果,都正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所有的现实形态与其内容的丰富性。世界人类只有在这样科学的领域上,才能有超越民族和国家之自然关系的、真正为世界史的共同的世界。也唯有这样的精神,能使社会及国家之组织为合理化,从而能必然的从现实地盘上获得确实的发展。对于真实而可能的未来之展望,也得由实践的方面与以把握。各个人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国家中,才得将自己的生活原理提高,将自己的使命实践。社会的必然性之认识,到了这儿,作为自己所愿欲的义务之遂行,而自发所规定个人的自由。于是“以各人的自由发展成为全体即社会的自由发展之条件的那样的协同社会”之实现,可在实现上有所期待。犹之乎向世界发展的心在其根本上,并不和爱民族及国家之心相反,认识此种必然性的自由,也并不是将个人消溶于普遍之中而把自己没煞,倒是个性在这个地方才不致丧失真正的自己。占世界六分之一的那样庞大的俄国版图,到处充实著自然的富源。它乃是以战后二年的丰登,即恢复了日俄战争的疮痍之国家。可是,因北冰洋所吹的风一路吹到克里米亚半岛的自然地理的关系,遇着丰年,固足以养活世界的全人类;一旦碰到荒年,却要发生像几年前在伏尔加流域竟不得不饿死二十余万人的那个样子。真的,俄罗斯这个国家,有如诗人耐克拉索夫①所歌咏似的,乃是一个“伟大而弱小,富饶而不毛之国。”如今革命后的新政府与民众,正在极科学的极有组织的著手开发这个无尽藏的富源。自然的暴威,虽在今后,怕终还要时常光顾那个地方。革命后十年之内,农产物的收获,受了内外多事的国情和战时不调的影响,常不免落在平均以下。可是虽则如此,在文化各领域上所表现的确实的发展,对开发富源所投巨额的资本,以及生产机械的购入,国内电化事业的进步,当终能征服自然力,经常地表示生产额增进的平均率的。何况目下世界的动况,正同新兴俄国一样,是向著同一个希望走的。
  这样,在今日俄国文化及教育革命所正在尽著的庞大的任务,实在是基础的且是本质的。它的建设的发展,常是原理的又是确实的。它在不久的将来,怕要超过一般的世界文化的水准而成为照耀世界的高级文化的策源地呢。
  人类教育看来好像是在唯物史观上开始发见科学的发展之地盘、方法与理论的,实际却是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人类教育者,乃为唯物史观。我们所以称它为新兴教育的理由,即因它和德、美及日本等国用新教育的名词以称呼的一切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之故。
  新兴教育之世界史的使命
  一新兴教育的产生,就已经说明的范围以内来讲,原不过为俄 国革命后新建设过程上所伴随以起的一个现象。但新兴教育的使命,并不以此为限,它乃是和革命一样,同由历史的必然性以产生的。不认识此种历史的理解,将不明白新兴教育产生之本质的意义。马克思说:“哲学家仅仅把世界作种种解释而已,然而成为问题的是在变革世界。”同样,新兴教育的使命也不是与其他教育学说列在一起,为这样那样地说明人类教育之一教育学说;只有在具有变革的意义上,它的出现才成为问题。所以新兴教育的产生,在历史上为必然的限度以内;它的历史的回顾,是为使其自身的使命能强有力地转向于实践,并对其未来的展望能更明确起见所必要的。
  二
  决定新兴教育产生之历史的必然性者,是无产阶级自己的自觉,是无产阶级意识的成长。
  当亚当同夏娃于神话的和平之中住在爱甸园①里边时,那儿是既无历史,又无发展,而是永远的完成。仿佛《圣经》所说的样子,到了他们因食了禁止的智慧之果,受罪而被逐出爱甸之乐园,遂不得不自行流著额汗而谋生活时,人类的历史方才开始。同样,人类的前史,也是到了和平的原始共产主义时代过去了时才开始的。而且这说是人类历史所不得有的支配和奴隶之阶级对立上,人对人的隶属、人对人的榨取之悲惨的历史。虽说在古代为奴隶,在中世为农奴,在近代为无产者,有这样的变迁;但其间所行隶属和榨取的悲惨,到了由封建时代所生的资本主义时代,是愈加趋于深刻的。他们的富的蓄积,由算术级数的成为几何级数的,其倍数,竟至无限;又由于对立的深刻化,为社会支配 阶级的政治家,就与这些资本家相结托;同时无产阶级在隶属和榨取中的悲惨,也达于顶点。现代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
  他们是除劳动以外别无所有的生成的无产者。《圣经》说:“不劳动者不得食。”但如今却是个他们因劳动而愈引入悲惨与绝望之社会。劳动为什么必须视为社会生活之根本契机,容在将来讲“宗教与教育之分离”时再行说明。要之,不能不劳动到消耗他们自身之生命的地步的这个现代社会,决不是他们所有的。不过,到了他们觉悟他们所住的这个社会并非为他们所有时,这在他们是非常难堪的一件事。然而,现在他们正在达于这样的自觉。
  人类要从这个隶属和榨取底下解放的运动,是与这种隶属和榨取一起开始的。我们从旧约圣经中就可看到希伯来①的预言家们有为此而斗争的事情。一直至于近代,尚有许多志士仁人在为此而努力。然而终于不能实现者,是因做此等解放运动的人;他们自身并不属于被隶属阶级及被榨取阶级的缘故。
  如今无产阶级从唯物史观中发见了他自身的哲学。唯物史观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哲学而由马克思以确立其基础的。
  无产阶级哲学的使命,是当实现其使命之际,古代希腊苦于使命与运命的悲剧,终于不能克服运命,而把它归于神之意志的那样静观的态度,从最初就否定的。他们因为是实践的阶级,故当然不得不与以否定;在这儿,就有著无产阶级的哲学,意识,斗争,以及对于世界史的变革之决定的意识与力。无产阶级因其自身为隶属者,被榨取者,包含大部分民众的实践的阶级,故世界史之发展的革命的变革,是确实可以期待的。无产阶级应创造为 人类一般的新世界史如今正在走上它的壮途。世界之被解为仅依一个希望以动,又现代之被认为孕育著壮大而深刻的运命,也是由同一个 “对于斗争与希望之自己了解 ”之思想来的。
  历史于革命、建设、维持、没落之中不绝地发展,社会也同时代一起常在变化。在此等历史的变化发展之过程上,无产者阶级的自觉与其勃兴是具有划期的意义的。
  我们在此种历史的必然性之认识上,不能不考察当面的问题即新兴教育之产生。
  三
  新兴教育如今正在俄国用著卓越的方法以进行。但这不是仅仅伴随著俄国革命所发生的一个现象。犹之乎俄国革命自身是在世界史的使命与必然性上所出现似的,新教育的产生,也只有在和它的相关上才能获得本质的意义。根据这种见地,新兴教育之产生,实是世界史的问题,它不独对俄国革命后的建设有用,它的原理的适用,实为有关于世界人类的重大问题。幸而新兴教育在这样的自觉上,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以开始科学的来说明人类教育,是世界教育史上所当特笔的事件。
  新兴教育既是无产阶级的教育,自必须为以民众自身为对象的社会教育。从而在社会尚有阶级的对立存在之情形下,如果没有阶级的意识,它是要消失它的具体的现实性及斗争的实践性的。而且新兴教育在这种社会性及阶级性之现实的地盘上,企图把生活与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之理论能有辩证的发展之情形下,又在它的生于过去的历史的必然性,且预期于未来的展望中得著确实的发展之情形下,对于现代之理解,实属非常重要。历史的时间之特质,是把过去当作被回顾的现在而包含于现代之中,又把未来当作被期待的现在而孕育于现代之中的。
  新兴教育之历史的社会的使命,因之是在此等的社会性、阶级性、现代性中以发展它的本质的性格。对于在转形期中的新兴教育,这个本质的性格之认识,特别来得重要。
  四
  新兴教育不仅以有根据社会的观点之见解为必要,更以儿童学的智识为必要。我们可于列宁格勒教育大学校长巴索夫的《儿童学之一般的基础》中知道它的典型的内容。但这儿所成为问题的儿童学,不可和今日在美国,特别在维也纳所盛行研究的儿童学(Paidology,Padologie)相混同。因为那些不过是根据主观的实验儿童心理学立场的研究之延长或转释罢了。
  今日为在俄罗斯全国所设置的九个教育单科大学及十个综合大学所并设的教育科,不仅以在与一般教育者发生密切的关系之中,引起科学的兴味,用客观的又组织的方法研究儿童而已;而且研究者的态度,更是热情的。这可以说明,俄国的儿童研究是由新兴国家之社会的要求中发生出来的。因之,俄国的儿童学研究,是靠作为无产阶级的哲学之唯物史观做基础,而真实地得为客观的合理的之推进的。
  从儿童学即目(ansich)的立场言,它不特包含(1)生物学的见地 ——遗传学、细胞学、进化论、生理、比较解剖学 ——和(2)心理学的见地 ——不是旧式主观主义的心理学,而是特别发展的心理学,从而是比较心理学的 ——而已;它更就儿童与环境社会及自然 ——的相关关系上加以研究。其详细当另行解说。下一章我们将特就转形期中特别重要的新兴教育之社会性、阶级性、现代性的特质有所论述。
  犹之乎 “假装开发智力实则抑制智力的书本上的科学 ”,由忠实地对付现象、注重实验观察及经验的归纳之培根而得转向似的,假装发展人类的社会生活,实则使之闭塞的现代教育,也将由于新兴教育而引入光明之路。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杨贤江翻译这本书是《世界史纲》的一部分,由日本上田茂树所著。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帮助中国革命青年认识这个世界从古以来的真面目,理解目下这个世界所以形成的过程,更预定这个世界未来进路的方向;换言之,即帮助他们获得在实行革命社会的变革上的一种武器、一种把握、一种心得。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