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科学的发达与产业革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648
颗粒名称: 第七章科学的发达与产业革命
分类号: K101
页数: 12
页码: 53-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贤江译著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本是一个中世纪保留古代文明遗迹的地方,在那里住着许多抱残守缺的学者。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这些学者离开了首都,逃往意大利的各大城市。这些城市原本是十字军的中坚力量,也是东方贸易商人的根据地。
关键词: 科学 发达 革命

内容

一四五三年,东罗马帝国亡了。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本是个中世纪保留古代文明遗迹的地方,在那里住着许多抱残守缺的学者。东罗马既亡,这些学者都离了都城,逃向意大利的各都市去。这些都市原为十字军的中坚,也为东方贸易商人的根据地。但十字军战争的结果,把那些抱反抗中世封建思想而求经济发达自由的商人阶级赶走了,这样愈使他们对于向来的传说与权威存着疑惑轻视的念头,复因与文明程度较高的萨拉森人相接触,遂使他们自由研究的心思与冒险不羁的精神益发增强。这种种原为我们所已知道。现在因为许多学者逃至这些地方,故这些都市不仅为商业的中心地,也且为文明的中心地,学问的勃兴与商人阶级的抬头,乃相伴而并进。从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的古学复兴时代,实为文明智识与近代思想的黎明期,在历史上也称为文艺复兴时代。
  所谓文艺复兴,并不是智识的发生,而是智识的再生。在太古埃及及古代希腊,我们已知道有可惊的文明的发达。纪元前三世纪在亚历山大城的大博物馆,实可代表古代文明的烂熟期。图书室内的藏书,总计在七十万册以上,日常出入的学者,人数超过一万四千;当时学问的兴盛,概可想见。如几何学上的幼克里特(Euclid)①、数学上的亚基默德(Archimedes)②等永久的伟大科学者,都是此间中人。
  到了罗马时代,古代文明原已有衰微的倾向。那位统一了内乱不绝的罗马,成就世界大帝国建设的凯撒,当围攻亚历山大城时,竟不惜把那座伟大的博物馆付之一炬。然当时科学的精神实已广被人间,故发为破坏偶像、尊重自由的思潮,更使耶稣基督革命的教义普及;惟不见连基督教也受了权力的影响,竟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遂开法王政治的基础。
  古代文明没落之后,教会实为代表中世黑暗时代神秘主义的渊源。法王又封学校,灭科学,重兴偶像。凡一切研究与疑问,皆视为罪恶而严禁之。人民只许有信仰与祈祷,一切问题可由圣书的奇迹而得解决。
  然而一千二百年这样长的昏夜,也有重见光明的时候。渐渐地,近代文化的曙光开始放射了。古代文明的没落,原为经济发达程度较低的北欧蛮族侵略全欧所不能免的结果。而十字军以后的欧洲经济生活急激的变化,封建主义的破灭与商业及工商阶级的发达,实为发生文艺复兴之惟一的经济的原因。
  文艺复兴的根本意义,在社会为自我的发见,在世界为自然的发见。在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①名画上所浑然涌现的,由清新的气〔氛〕,便是对照着的为义务所束缚、为传习所隐蔽的中世人的姿态,而代表近代人泼刺的自我精神的。又从航海业者证明水平线的无限以后,此人对于地为正方形平面的中世传说也有点不信任了。
  自由研究发达的结果,使十四世纪以后,陆续有各种的发见 与发明。如时计、眼镜、火药、磁石、印刷术的发明,皆足以证明科学发达的急速。就中火药、磁石及印刷术三者,又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有了火药、封建时代的战术为之一变,使武士的势力大衰。发明了磁石,航海大有进步;向来航海者,必须是澄清的南海之夜,有光辉的星在照耀着时,才敢行船;现在有了磁石,即在无星的昏黑之夜,也敢大胆远航。由此有十五世纪末的阿美利加发见,有十六世纪初的世界周航,把世界为球形的立体这件事证实了,实与天文学研究者以极大的刺激。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使文艺复兴的文明止于古代文明的复兴,更进而达到灿烂的近代文明的发达,这一个主要的要素实不可忘。要是今日从我们的社会,取去了新闻,一切印刷物与印刷机器,而设想现代文明的将来,那么无论是谁,不能不对于十五世纪第一个实行印刷术的德国人哥登堡(Guttenburg)①发生感谢之情了。
  至十六世纪,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唱出有名的地动说,痛斥“《圣经》的虚伪”。至十七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更盛,学者辈出,如创引力法则的牛顿、动物学家古比、化学家拉瓦谢②、植物学家林纳③等都是。
  中世纪对于一切事物,皆用演绎的方法去论证 ——即由理论去推断实际。以为世上自有任何人不许质问其真伪的一般原 则,而个个事实得由此 ——屡用荒唐无稽的诡辩 ——说明。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研究法,将事实的重要性放在理论之上。一切事实在被概括以前,必须与以注意深切的观察。
  跟着新的事实,遂有修正的理论与概括。这种近代的新论证法,正与演绎法相反,乃是由事实而综合理论的 —即归纳的方法。用望远镜、显微镜、分光器、晴雨计与寒暖计等做武器的这个科学的精神,实为惟一打破中世的迷信与无智、发动近世可惊的文明社会的要素。
  总而言之,在中世主义的黑暗与文艺复兴的光明中间的斗争,即是行见灭亡的封建制度与新兴资产阶级中间斗争的精神的反面。这个也就是由罗马教会所代表之封建的神秘主义与由工商阶级所支持之近代的合理主义中间的斗争。我们在前章,已知道封建主义的灭亡以及资产阶级的成功,罗马教会的失败与合理的近代思想的胜利。现在这个也就是科学的胜利。
  这个得胜的资产阶级与科学的结合,在十八世纪以后,是怎样的发展,生出何种的经济关系与社会文化,而又怎样的相乖离呢?我们从本章后半所述的产业革命的历史与在次章所述的产业资本主义发达史,便可知道这中间有趣的过程。
  在研究产业革命之前,我们对于在这以前产业组织的发达应该有所知道。
  自古代罗马的奴隶生产灭亡以后,在封建制度之下,工业不能为独立的存在。到了中世末期,因商业及都市的复兴,乃与农业脱离而为有组织的经营;以及以后手工业者的基尔特勃兴,又为了内部的矛盾而趋于衰颓。这些在第五章中已经详细说过。
  此后代基尔特工业而起的,有称为家庭工业的新的产业组织,约从十五世纪中叶起,渐渐发达。在家庭工业的工人与基尔特的师傅情形有不同:基尔特的师傅须自己购入原料,雇用徒弟,从事制造,更直接贩卖之于市场;而家庭工业方面,原料与工具皆由批发店供给,在自己家里与其家人一同制造,然后将制造品交给批发店,取得扣去工具借金的手工费。这样的家庭工业者,从都市的郊外起,一直到村落,皆有散布。在他们中间,并没有何等联络,因之没有同基尔特的徒弟与雇工一样的团结起来反抗师傅的忧虑;为大商人的批发所,也不如基尔特的师傅般须负生产过程的责任,故很可以尽量榨取。家内工业本来是由纺织业而起的,因十五世纪织物业的发展,也遂趋发达,至十七八世纪的英吉利,算达到了极盛期。
  英吉利本是个出产羊毛最多的国家,欧洲大陆毛织业者的原料,大多靠英吉利商人的供给。十六七世纪之间,大陆诸国的工业制造者因受宗教上的倾轧,为避免危险故,逃至海上的岛国来,且把新的技术也带过来普及,遂使英吉利成为用其丰富的原料,自行制造的一个大织物工业国。这样到了十八世纪,英吉利居然获得世界商业的霸权,在国内急激的积聚资本,对国外扩张销售制品的市场。英国本是一个富于煤、铁之地,又保持一个超出大陆战乱的岛国位置,更有其他种种优良条件,所以它就完成为产业革命母国之经济的准备了。
  产业革命发生于一七六〇年至一八三〇年之七十年间,为在英吉利的经济上及社会上的大变动。可是,这和前章所述的政治上诸种革命不同,这乃是直接在工业上、技术上的革命。因纯粹科学的研究,既有如前所述过的发达,以后就想把可以利用的这类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上。这种应用科学的研究,遂在英吉利的纺织机的发明上结其果,以后续有新的机械发明,终于把一切工业上的生产技术完全变革了。纺织工业包含二段生产工程:即纺纤维为丝与织丝为棉布是。当初这两种皆用手工 ——前者用丝车,后者用手织机 ——作业,后因英吉利制品的市场急激扩大,特别对于棉布的大量生产又极感需要,故当时以在这一方面的生产技术之改良与新兴为最大的急务。一七三三年有钟表师约翰凯①者发明自动梭,这于织布工程大有用处;顾在纺织工程上进步依然迟滞,已纺成的绵丝不能从速织布,故虽由美洲输入许多棉花原料,只好在码头上堆积起来,即新制的自动梭也竟不得发挥其能率,有空待纺丝的状态。于是悬巨赏以求纺车的发明,一七六四年有兰卡西亚的织物业者哈葛里维斯②发明能在同一时间纺出八本(后改良为八十本)的复式纺织机。一七七一年阿克拉特③发明纺车。一七七九年克洛扑顿④发明精纺机。一七九二年华脱内发明缫棉机,由是棉丝制造忽然发达。
  到这时候,棉布方面的发达反见落后,幸而至一七八四年,喀铁拉脱⑤发明以水力做动力的新织机,其后更加几度的改良,至一八一五年遂通行起来。
  为新工业技术的基础者,是动力与机械的结合,除自然的水力及风力以外,更利用蒸汽的膨胀力,由是动力的使用更见进 展。一七六三年华德继续纽可梅的研究,①遂完成蒸汽机关,应用于纺织、棉布、锯木等方面。
  因要供给种种机械及运转机械的蒸汽动力,遂以廉价的铁与丰富的燃料为必要。十八世纪英国铁之产量,尚极微薄,后因知用石炭,又于一七九〇年发明新熔矿炉,于是生产有急激的增加。一八〇六年的总产额,一跃而超过二十五万吨,输出的也不少。同时石炭方面,在十八世纪末以前,虽用蒸汽唧简能掘到深处;一八一〇年以后,因采用蒸汽穿坑机、安全灯及装置机械的矿内搬运法等,产量也大增加。至一八五〇年,实已超出五千六百万吨。
  平常视运输与普通生产有别,然所谓生产者,并不限于制造物件。运物 ——即运输,实也是生产的一分科。纺织、掘煤 ——即从地底将煤运至地上,是生产;同样,运美棉到英国,运英布到日本,正是很好的一种生产业。故产业革命的记述,势必及于运输交通的领域。
  在十七世纪,英国煤矿地方,已有短距离的轨道运输。至一八一四年司帝文逊(Stevenson)②发明蒸汽车,应用于这种轨道上,遂使陆上运输起一大革命。以后在一八三〇年,于利物浦至曼却斯德③间铺设三十哩的蒸汽铁道。此后每年延长,速力与牵引力皆有增加,驯致于实用化、民众化。
  水运方面也以同样的比例,发达甚速;用钢铁做造船材料,用蒸汽做推进力,其耐久、快速与载重的力量,均大有增加。至于汽船究为何人所发明,本属难言,还是说基于长期的社会的经验 ——一切发明原来都是这样,而以汽船为尤甚 ——为更妥。一八〇七年,美人富尔敦(Fulton)①完成的“克拉蒙脱”号,开始世界的定期航海,以后在英国及美洲沿岸渐次普及。一八二〇年有英国汽船航行伦敦 —巴黎间。一八三八年有 “大西 ”号横断大西洋。一八三九年才有利物浦 —波士顿间的连络航路。于是,英国的商业又到了它的历史新时期。
  由生产技术的大革命,产生现代大规模的工业的经营上所必须的一切要素。如增大生产能率的机械之发明,制造大机械的铁材之廉价的供给,因有丰富的燃料而动力之无限增加及长距离的便利敏捷的运输之发达等等,皆是促成工场生产制度的勃兴的。
  工场制度在机械工业以前,因工具专门化而劳动分业的结果,原已与家内工业并存。惟在工场手工业时代,人的劳动与生产的主力,工具只是补助人力的;反之,在新的工场制度的机械工业时代,以用人力以外的动力所运转的大机械为生产的主力,人力反而变为机械的补助了。
  假定如今有一位多年经商、积有财产的商人,他看见机械工业的有利,用他的全部资本,去购买精巧的巨大的许多机械,又建设装置这些机械的大工场,收容数百甚至数千的劳动者,从事于大规模的棉布生产事业。这时候,他已经不是商人,而是一个 企业家,他的商业资本,如今也变为工业资本了。这样的工业,不但脱离了从前从属于商业的关系,完全获得自身独立的地位,且更进而把商业置于自己支配之下。如此在过去七八世纪间,所逐渐蓄积的商业资本,自产业革命以后,续续变为工业资本,资本主义由此完结了它的摇篮期的商业资本,而入于所谓产业资本的青春时代了。
  这一位企业家,每日运输那大规模装置的工场,可以制出一千匹棉布。把做原料的绵丝的代价、机械与工场的损伤、燃料及机械油的消耗、劳动者的工资这些一切生产上所费的统计起来,每日不过五百元;——但他出卖棉布,即使每匹值一元,这样他还可得到半数的利润。另一方面,与工场制度并存的旧式手工业者,从天未明开始工作,一直做到深夜,也不过织得一匹布,他若把一匹布以一元钱卖了出去,连维持一家的生活费尚恐不足。如此,家内工业为工场生产所压倒,手工业为大规模的机械工业所灭亡,从来独立的手工业者只好弃了工具,离了家庭,跑到新的工场主底下,被雇用为工银劳动者。与此类同的事,在大工场与小工场间也是有的。大工业愈益发达,愈益集中了极大的资本与工人。那么小工业就不得不从资本主义社会渐次绝迹了。
  故产业资本的积聚,实比商业资本为更显明,为更迅速。社会全部生产为大资本家所独占,人口大多数沦落为工银劳动者,而加入无产阶级的行列中,于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就由人数极少而占有一切的资本家与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包含贫农)、自己除一双手以外别无所有的劳动者 ——这样相对的二大阶级所成。
  普通所说的资本主义 ——近世资本主义时代,乃指产业革命以后的资本主义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要想明白这时代的社会,不可不研究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特别是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什么?资本最先必是某种一定的价值,或为货币的形式,或为机械、工场建筑物、土地、原料、商品等种种的形式。而这种种价值,要皆为了生产更新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利润而使用的。故所谓产业资本,乃是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所谓资本主义生产,即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然则剩余价值 ——即利润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即拿织物工场为例。资本家买原料,买机械,买煤,买机械油及其他一切必要的东西,最后又从劳动者买其劳动力。他雇用劳动者,讲定每日工资多少,使他每日做十小时的工作。这样,生产的事情就开始。煤烧了,机械运转,工场建筑物动摇,原料耗费,而劳动者疲劳。其结果,每日约有千匹的布织出,要是这些布每匹能卖出一元,那么一匹布就保持一元钱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从哪里成立的呢?先是其中包括供消费的原料、煤油及机械的磨减部分,其他一切为生产而使用的价值。现在这些统通变为这匹布的价值。而发生这样变化的根本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力,自然也同样包含在这匹布的价值之中。现在假定有男工十人、女工五十人从事生产,总计为生产所费的劳动时间为:(10十50)×10=600。因生产物的价值,相当于其再生产所需劳动时间的总和,故如今要是更假定生产所费原料及前述其他一切的价值,相当于四百时间的劳动,那么这一千匹布的价值,相当于一切时间的合计,即:600十400=1000劳动时间。然实际上,资本家卖去布匹,可得半数的利润。即他在实际生产上,不过要“1000÷2=500”劳动时间的生产费。这个原因在哪里呢?他对于煤、原料及其他一切,是付过金额 ——即相当于四百劳动时间的价值之货币的。那么这个利润,一定是由其余六百时间 ——即对于劳动力所当与付的价值中出来的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巧妙关键,实在于此!工场主对于劳动力,是支付对于其劳动日的劳动价值的金额,原是事实。这为何故?是为恢复劳动者当日的疲劳,又为蓄积可供翌日劳动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休养与衣食之资料 ——即一日的生活费而与付的。这个费用占何等大的金额呢?答复是很明白的。是比用六百时间劳动的生产的价值要小得多。要恢复在一日同做十小时劳动而疲劳了的力量所必要的量,是与我们用这些劳动力所得生产的量,决不相等的。换言之,我们一日虽做十小时劳动,但为恢复疲劳所需一日间的生活资料 ——即充分的食料、衣服及其他生产所必要的劳动力之价值,仅不过相当于二小时而已。故相差八小时的劳动价值,是当作不付代价的劳动,永远无代价的为资本家所剥夺去了。
  再就前例言之,从劳动者每日买六百劳动时间之劳动的资本家,只付了相当于一百劳动时间价值的工资,便以为是尽够维持劳动者一日的生活了。而劳动者对于自己所有相当于五百时间的无代价劳动之价值,为狡猾的资本家所剥夺。这一件事也并不注意,却只拿了供一日生活费恐尚嫌不足的工资而若无其事地归家了。由是资本家尽量地从劳动阶级榨取剩余价值,靠利润来过奢侈淫泆的生活;劳动者万一翌日失了业,或者为疾病或负伤而失了劳动力,那就不免在濒于饿死的可怖的威胁之前而发抖,不堪其悲惨的不安的生活。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者,说近代的工银劳动者是和从前的奴隶及农奴不同,而是很堂皇的一个独立自由人。劳动者有自由 ——他们说 ——劳动者要劳动,要不劳动,都可自行决定,决非如奴隶及农奴,须受无理的强制,懈怠了要受鞭打的。他们没有买卖身体的事情,又不为土地所束缚。他们在自由的相互契约之上将自己的劳动力供给资本家,而得到相当的工资;要是条件不合意,无论何时都可解除契约。这些便是资产阶级学者所宣传的。劳动者原和昔日的动产奴隶与农奴有不同,并不为资本家所任意买卖,也不终身被关在某个一定的工场。但他们虽不卖身体,却代以卖劳动力;虽不是一个人被束缚于某一个资本家的工场,却代以阶级的被所谓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一大工场用工资的铁锁束缚着。他们虽没有从资本家那里用鞭来强制劳动,却被用饥饿的大铁锤所逼迫着而不敢偷惰。他们原是自由,要生要死,都可自己作主。但在不想饿死的奴隶,便必须绝对的服从资本家的命令,同蚁及蜂一样地劳动才好。倘若有不想生活的奴隶,竟敢反抗资本家,那么资本家便可在无论何时,把他逐出工场,使之饿死在道旁。古代的奴隶,为保证所有者的生活,没有死的自由。中世的农奴,为土地所牵累,没有倒毙路旁的自由。在这一点上,近代的劳动阶级,的确比他们自由的多。然而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的工银奴隶的境遇,实在也要比古代的动产奴隶、中世的农奴悲惨得多,黑暗得多呢。

附注

①幼克里特 通译欧几里得(约前 330—前 275),古希腊数学家。著有《几何原本》13卷,是世界上最早公理化的数学著作。 ②亚基默德通译阿基米得(前 287—前 212),古希腊学者,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得定律的发现者。 ①米开兰基罗通译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①哥登堡通译谷登堡(JohannGensfleischzumGutenberg,生于1394至1400年间,卒于1468年),德国人。1437年间到1445年间,从事金属活字的铸造和金属活字版印刷的研究工作。 1450年前后用所制活字字模浇铸铅合金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圣经》等书。 ②拉瓦谢通译拉瓦锡( Antoinelaurent deLavoisier,1743—1794),法国化学家。 ③林纳通译林耐或林奈(lime或linnaeue,1707—1778),瑞典植物学家,“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 ①约翰凯通译约翰 ·凯伊,英国兰开夏人。所发明的织布飞梭使产量增加二倍。 ②哈葛里维斯 通译哈格里沃斯(JemesHargreaves,1720—1778),英国纺织机的发明者。该机以其女儿的名字命名,通称 “珍妮纺织机”。 ③阿克拉特通译阿克莱特(Arkwright,1732—1792),英国纺织机的改进者和棉纺厂的创立者。 ④克洛扑顿通译克隆普顿(Crompton,1753—1827),英国发明家,“骡机”发明者。 ⑤喀铁拉脱通译卡特莱特(Carwright,1743—1823),英国牧师,水力纺织机发明者。 ① “华德”,通译瓦特(Watt,1736—1819)英国发明家、蒸汽机的研制者。 “纽可梅”,通译纽康门(Newcomen,1663—,1729),英国发明家,蒸汽发动机的改进者。 ②司帝文逊通译斯蒂芬逊( Stephenson,1781—1848),英国人,矿工的儿子。 1814年,他完成了第一部实用蒸汽机车的试制工作。 ③曼却斯德通译曼彻斯特,英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①富尔敦通译富尔顿(1765—1815),美国工程师、发明家,建造蒸汽机轮船 “克莱蒙脱号”,开创航运史新时代。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杨贤江翻译这本书是《世界史纲》的一部分,由日本上田茂树所著。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帮助中国革命青年认识这个世界从古以来的真面目,理解目下这个世界所以形成的过程,更预定这个世界未来进路的方向;换言之,即帮助他们获得在实行革命社会的变革上的一种武器、一种把握、一种心得。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