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封建制度与基尔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646
颗粒名称: 第五章封建制度与基尔特组织
分类号: K109
页数: 10
页码: 28-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贤江译著在罗马帝国分裂后的公元5世纪到10世纪,欧洲历史上确实有过一段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处于混乱状态,文化衰退,商业停顿,城镇减少,人口增长缓慢乃至继续下降,混战不断,新的蛮族也不断入侵,总而言之,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缓慢的时期,人民也生活在困苦当中。
关键词: 封建 制度 基尔特

内容

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之约五百年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所谓“黑暗时代”。除北方蛮族以外,更有东方蛮族(芬族Fins)来侵,罗马文化到处被其蹂躏,欧罗巴有重现希腊以前时代的状态。
  这种侵入是有地理上的原因的。中央亚细亚从几百年来渐渐变成一块干燥之土。原来当初时候,贝加尔湖、阿拉耳海及里海是一个连接的大内海,后来水量渐渐减少,湖面也较缩小,果然分裂为三,其间且有沙漠出现。因此,腹地的游牧种族,为求水草起见,渐次伸入到南方的平野,甚至于夺取文明地方的农场,并劫掠其都市。
  日耳曼人本是勇敢粗率的蛮族,早已扰及罗马帝国,且占去了不少边境的地方。其中另一派的哥德族(Gaths),则更南下侵入意大利。因得同族佣兵的内应,遂于五世纪之始,灭了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尚在东欧存在,严防芬族的入寇,一时国势甚强。到六世纪之始,与波斯战又得大胜。然以后渐入衰运,卒至仅仅维持古代文明的遗迹。
  当是时,从纪元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大演活剧者,为阿刺伯①的回教徒。回教的始祖为萨拉森人(Saracens)②摩汉末德 (Mohammed),他采用武断的布教政策,先把阿利伯半岛②统一起来,所谓右手执刀,左手执《可兰经》。又把东自印度至中央及西部亚细亚,更经北非洲以达于西班牙,占有着这一大块领土,其威势竟凌驾基督教国之上。到了八世纪之中叶。这个萨拉森国也分为东西两国,然能藉队商与航海之力,沟通东西两方的物质。其建筑技术的发达,更呈异彩。
  与康斯旦丁帝野合了、由被压迫阶级之革命的宗教一变而为罗马帝国之御用宗教的基督教,因获政权的援助,竟得在欧洲广为传布,又向新来的日耳曼人予以教化,故西罗马帝国虽然灭亡,而神圣罗马教会,还隐然保持了帝王般的支配势力。
  日耳曼蛮族渐次到了固定的实业文化的阶级,同时基督教会正和埃及的寺院一般,也负有农村组织者的功用。原来当时的教会,实为过去文明的惟一贮藏所。僧侣能读能写。更知道播种及收获的时期;又有能医治农民疾病的医师。因此教会的势力愈深入于民众生活的内部,驯至于成为政治的组织者。当时之所以能防止东罗马帝国及西班牙回教徒的侵入,实全赖这种教会之组织的势力。
  罗马教会最尊的长老称为法王③,他与顶有势力的王侯的兵力相结纳,图谋罗马帝国之复兴;因此他得于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上造成更稳固的自己的地位。
  所谓封建主义者,乃是一种新的政治形态的概念,是由军事的漂泊种族的大酋长的支配权,和农业本位的新的土地资本主 义经济制度相适应而发展的。我们在上面,已知埃及古代游牧种族的酋长,占有极大的土地与奴隶,渐渐地成为小“王”,以建设农业王国的过程。又知道王的渐次发展以至成为希腊的都市共和国,成为罗马的大帝国的这个国家制度进化的形迹。然到了此刻,为全欧洲新主人公的日耳曼蛮族,颠覆了古代文明,又于尚包藏着不少氏族遗迹的社会组织中,采用了固定的农业与奴隶生产,遂创造了独特的封建主义国家制度。
  然日耳曼人一经定住了经营农业,新的漂泊种族即从四面侵袭过来。这些种族,北为诺曼人,东为芬族与斯拉夫人,南为萨拉森民族。在这种形势之下,日耳曼人为保护其领土起见,不能不谋对付。惟以耕作事业决不能与战斗事业到处一致,故有分业的必要:一部分人专从事战斗,其他一部分专从事耕作;而对于指挥防卫领土任务的酋长,则供给收获的一部,以保证战士们的生活。领主与武士的两种阶级即由是发生;而后来由领土的防卫进而至于引起领主与领主间的领土战争,也即由此开端。这个领主间的战争,与现代资本家间商业的竞争相同,其结果必至土地集中,由最强大的领主独占了广大的土地。这个大领主即是国王。将领土分配给有功劳的武士们,而使之治理;此等诸侯也领其封土,各养许多武士,一朝为事,就为国王效劳尽忠。
  领主与武士的关系,是由顶密结的相互的义务关系上面结成的。领主对臣下,有扶持与保护的责任;武士对君主,即负忠义与尊敬的义务。而维持这种义务精神的经济关系,不仅结合在君主与武士的二阶级间,即在国王与诸侯、领主与农奴的各阶级间的关系上,也多少存在。这个正和氏族制度的社会精神建于共产制之上面有协作、资本制度的社会精神建于个人私有财产制之上面有利欲一样,实为构成封建制度之重要的社会的约束。
  封建主义的社会组织,用个比方,仿佛是一座用义务的水门汀所筑成的人类的金字塔。塔之尖端为法王,以再依次为国王、领主、武士,越到下层,越增阶级之量,最下为构成塔基的农奴,则人数最多,踞在土地之上。至于法王如何能在塔顶发见其椅子,姑留后面再讲。现在,先就为封建社会根本基础的土地与农奴的状态,稍加考检。
  土地为封建制度中最主要的生产机关,农奴即为养活寄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上层阶级的唯一生产阶级。农奴为当地的土著,决不能和土地分离。而土地所有者,却不是农奴,而是耕这些土地的农奴的领主。因此,当时有“无无领主的土地”的谚语,其意义即为不许有领主以外的自由农民存在。
  讲到农奴的生活状态,绝对不全优于古代社会奴隶的境遇。他们离开了土地,单有肉体是不能出卖的;故土地出卖时,必然连同身体一并出卖。农奴受不住领主的压制与横暴,常有起而暴动者;但当时的武士道对付他们的态度,更比罗马贵族对付奴隶还凶。绝可怖的虐杀,公然在白昼到处发生;故在英吉利、法兰西及德意志等地,续发的农民暴动,无不一败涂地,比如从前斯巴达 ·卡斯所得一时的胜利也不可能。
  八世纪之终,继法兰克王国而兴的查理大帝(CharlestheGreat)①,屡讨东北的撒克逊(Saxony)人,扩大领土,势力极盛。后入意大利,自称意大利王。又与罗马法王结合,利用基督教的势力,遂由法王授以帝冠,复活了西罗马帝国。在他本身,布施善 政,宣传基督教,国内颇称统一;但他死后,三子互起争斗,遂把国土分裂为三。纷乱不堪。后世的德意志及法兰西即建基于此。
  当时,又有在北方斯干狄那维亚半岛的北人(Northmen)以海贼为业,①常劫掠西欧诸国的海岸。后来此骠悍勇武的民族,有一部分于十世纪之初,在法兰克王国之诺曼底(Normandy)地方登陆,建立一国;更进而侵略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诸国。至十一世纪之中,诺曼底公威廉(DukeWilliam)遂就英格兰王之位。其他一部分入俄罗斯,与斯拉夫族结合,开始建设俄罗斯国。更有一部南下而据西西里岛,建拿巴里五国,雄视地中海。
  东法兰克王国的多一世(OttoⅠ)②极有雄才,抱统一世界的大志,迎诸侯而张王权;至十世纪中叶,并吞意大利王国,由法王授以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冠。其也称之为德意志帝国。以后德意志历代的君主,皆由罗马皇帝任命。
  然皇帝虽说是由神委托,有地上支配权的威势;但代表神之意志的法王的权威,更高于皇帝。十一世纪法王格雷哥七世(GregoryⅦ)③与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HenryoⅣ)发生冲突,法王处以破门罪,终于引起了法王党与皇帝党的内乱,最后至亨利向格雷哥谢罪了事。由是法王的权力益足以号令全欧诸国之王。
  自古即以农业国发达的中国,在周时已行封建制度,但至春 秋时代群雄割据之后,即被诸侯中最强大的秦所统一,嗣后有汉、晋、隋、唐、宋等的霸者相继而兴,皆称皇帝以统治民众。至十三世纪之初,成吉思汗起自蒙古,代宋朝以兴,乘胜,更由中央亚细亚侵入南俄罗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Batu),更从事西征,征服土耳其,臣属俄罗斯,其先锋直远至中央欧罗巴。
  东罗马帝国虽然久已呈不振的状态,然在此种形势之下,竟尚能保持国家,防止亚细亚人的侵入,易为基督教文明的守护者。及至十五世纪中叶,小亚细亚有新兴的一个国家出现,是为土耳其,自战胜中央亚细亚的强敌铁穆尔①后,国势益强,终至陷入君士坦丁的要都,把东罗马帝国完全灭亡。
  自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当东方欧罗巴诸国属为亚洲民族大规模的西征所威胁时,西方的英吉利与法兰西两国,为争夺领土而战争不息。这次战役延长至百余年,法兰西终于获得最后的胜利;但到这时候,两国已经不堪兵火之乱,武士与诸侯的势力为之减少,于是王权大为扩张,而集中的统一国家之形态以渐形成。
  早从十世纪的时候,热心的基督教徒,有瞻仰耶路撒冷地方的耶稣墓地者,他们带了东方诸国珍奇的土产以归,故圣地巡礼,竟成为当时重要贸易的一法,此风至十一世纪为最盛。忽然当时支配耶路撒冷地方的萨拉森国,为土耳其人所灭亡,这些回教的信徒重新占领了巴勒斯登②,遂禁止欧罗巴人的圣地巡礼,断绝了基督教国民贸易的路。于是被夺去唯一财源的欧罗巴商人与志在侵略地盘的封建武士,以及威信被伤害的耶教教会,成 立了一个强固的三角同盟。经过了法王欧贲(Urban)二世①的大说教,使全欧人为恢复圣地的大义事奋然思起。此后约二世纪间,组织了几次的十字军从事远征。但每一次远征,终于暴露了潜伏在宗教的假面之下的经济侵略的野心。凡宗教战士足迹所到之处,无不发现可惊的劫掠行为,有一次曾经侵略到圣地以外的非洲,而如第四次十字军且在中途攻破君士坦丁而占领之,建设起拉丁王国来。迨渐到目的地,也要争夺战斗品,没有一致的军心,卒至不能维持强国的根据地,被驱逐以去。
  唯十字军战争的结果,民众的冒险风气增进不少,航海业遂大为扩充,同时因十字军失败,法王的权威失坠,宗教心也渐次减衰;又因封建诸侯的衰颓,武士阶级的势力减缩,在零落的王侯中,竟有据地以从事大规模的强盗业者。而当时与东方的贸易交通既经恢复,种种新知识又得输入西欧,结果人心大为开发,以后都市的勃兴与产业的发达等等一切,皆起因于是。
  交通贸易既盛,欧洲内地也到处有市与行商,结果使手工业有显著的发达。当初手工业者不过是属于村落、寺院或庄园的一种公仆而已。他们建筑宏伟的大寺院,制造武器及农具,或者织布、造细木工,以获得每年的生活资料,当初他们仅应主顾的要求从事工作,由客供给原料,即往客家做工。后来交易开始,队商与市也续续出现,于是手工业者,除出特定之客以外,更发见出卖生产品的方法。至此,他们已离客而独立,不必等客来供给原料,即由自己购求原料,在自己家里,制造擅长的物品。他们把制品藏着,拿到市上出售。如此,手工业者同时又成为商人。他们 督励家族,更雇用徒弟及帮手,大大地扩张生产。多数的徒弟住在师傅家里,与师傅共同起居饮食。在师傅的指挥之下,一起工作。由是手工业制品急激的增加,商、工阶级也渐次兴起而成为中世纪社会的新兴阶级。
  最初位在道路交叉点及在河口或海边等交通便利地方的村落,常有定期的市集,手工业者以及附近的农民,队商等皆来集合实行交易。后来在大村落及城廓附近,渐次有职工密住,手工业从而发达,其地就变为常设的市场,终于发达为一地方中心的都市。都市实即当地经济的中心,如太阳然,周围绕着许多的游星,在都市的周围也有农业地方围绕起来,由农村供给食粮,由都市供给工业品及他种文化。农村又向都市供给富与劳动力。因有许多企慕自由的青年、农奴常为避免领主的压制,逃至都市,而成为手工业者的徒弟。
  以后职工人数增加,手工业愈趋发达,他们为脱离贵族的压制以拥护手工业的利益,又为防止职工相互间的竟争起见,遂有同业组合的组织。起初这种基尔特(guild)①是对一地方所有职工完全开放,不设限制,后来因在市场上的制造品太多了,基尔特为保护其利益计,觉得有制限同业人数及生产品数量的必要。于是基尔特受严重的封锁,到入基尔特者,非付极大的会费不可。在基尔特相互之间,又各守其门户,不许彼此侵犯,譬如制鞋工基尔特的会员,绝对不得侵犯补鞋工基尔特会员的利益而替人修理鞋子。基尔特对于会员相互救济的设施也有规定,会员身故时,由基尔特给与葬费,寡妇、孤儿的生活也由基尔特维持。 这种基尔特的团体,虽然包含着后世工会的胚胎,但两者之间实有重大的差别。即前者占有生产机关,规定生产,并且自行出卖劳动的结果;而后者并不占有生产机关,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且与生产管理完全绝缘的。这种差异,后来在基尔特的内部自行发现,师傅方面的人数限于非常少数,营业上的特权须用高价卖买。这样一来,大多数的职工早已没有独立而成为师傅的机会,于是此等徒弟与雇工的联合团体 ——只有这才是真的工会的胚胎 ——与师傅中间,遂有剧烈的斗争,基尔特也渐趋于衰微。
  封建主义是建于以土地为最主要生产机关的经济制度之基础上的。农奴即为这时代唯一的生产阶级,一切上层阶级都寄生在上面,靠他们来支持。但至现在,农业以外另有商工业;仅恃土地与农奴的生产,不足以养活全社会。故新的生产方法与新的生产阶级,遂在社会之经济生活上占更重要的地位。商业资本与新的商工阶级不断地发达,与土地资本及旧的封建领主的政治组织不复能保持调和,遂至于要求新的社会制度。封建主义至此已经完了任务,入于凋敝之末路了。
  我们已经知道,屡次的外征与内乱之结果,武士的势力衰颓,封建诸侯渐趋末路,集中的王权之威势增大,国民的统一国家之倾向大为促进。还有,反抗贵族专制的农奴暴动也到处皆有。到了现在,被都市手工业劳动者勃兴所刺激的农民,愈加不甘屈服,叛乱愈多。再加以到了十四世纪中叶,配斯脱(鼠疫)流行于全世界,因当时医术不发达,几乎给全人类以致命的打击。特别是陷于绝端贫困的农民阶级,受害独多。其结果,遂使田园的生产劳动力发生极端的不足。需要供给的法则,在此也竟发生效用,那些未死的约半数的农业劳动者,突然升高地位,要是领主不容纳农奴的要求,则全地面只好让杂草生长。昨日卑顺的农奴,今日居然高唱着“亚当耕,夏娃织,到了这时候,哪还有什么主人!”的歌。基石既已开始崩溃,金字塔当然不能再保原形。义务的精神忘了,封建主义的阶级制度再也不能修补其百孔千疮了。
  在这样行见崩坏的封建社会之胎内,今已孕育着新的生产力,革命的新兴阶级徐徐抬头。这个就是在基尔特所代表、曾经建设繁华的中世自由都市的商工阶级,这个就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成就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第三阶级,这个又就是产生今尚为我们所生存着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资产阶级。我们在下一章要来研究它形成的过程,想必大有参考的价值。

附注

①阿刺伯通译阿拉伯。 ②萨拉森人通译撒拉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十字军东侵时的阿拉伯人或伊斯兰教徒的称呼。 ①摩汉末德通译穆罕默德(约 570—632),伊斯兰教创始人。 ②阿利伯半岛即阿拉伯半岛。 ③法王通译教皇。 ①查理大帝一译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42—814)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814)。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号为 “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曼帝国。 ① “斯干狄那维亚半岛 ”通译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北人”,指 8至 10世纪北欧的海盗。 ②鄂多一世通译鄂图一世(OttoderGrosse,917—973),即鄂图大帝。德意志萨克森王朝国王(936 —973)神圣罗马帝国创始者。 ③格雷哥七世通译格列高利(GregoriusⅦ,约 1020—1085),罗马教皇(1073—1085),意大利人。 ①铁穆尔通作铁穆耳(12 65— 13 0 7),即元成宗,12 94~ 130 7年在位。 ②巴勒斯登通译巴勒斯坦。国名。 ①欧贲二世通译乌尔班二世(约 10 42— 10 99),法国人,罗马教皇(10 88— 1099)。1095年召开“克勒芒会议”,号召发动“十字军东征”。 ①基尔特英文译音(亦作 gi ld)。意为 “行会”。即封建社会城市中的同业公会组织,通分手工业行会、商人行会两种。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杨贤江翻译这本书是《世界史纲》的一部分,由日本上田茂树所著。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帮助中国革命青年认识这个世界从古以来的真面目,理解目下这个世界所以形成的过程,更预定这个世界未来进路的方向;换言之,即帮助他们获得在实行革命社会的变革上的一种武器、一种把握、一种心得。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