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希腊与罗马之国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645
颗粒名称: 第四章希腊与罗马之国家
分类号: K109
页数: 7
页码: 21-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贤江译著国家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等。
关键词: 希腊 罗马

内容

我们在前章虽已知有国家之存在,但于此尚觉有对于国家制度及其发达稍加考察之必要。
  氏族制度,本来是建于血缘与共产制的基础上的;但后来,因他种族的俘虏,当作奴隶而加入氏族生活,其后又发生了财产私有制度,由是氏族制度遂不得不趋于崩溃的运命,即与氏族相连结的血缘之带,因阶级的对立而断绝;为氏族基础的共产制,因私有财产的沟渠而分裂。至此,适应于新的经济组织之新的政治形态,就有必要。这种新的政治形态是由地缘与财产所连系的阶级支配之国家制度。从前的氏族制度,凡是团员皆一律平等,谊属同胞,以协同与连带来统一社会;今之国家制度,则把国民分为有产与无产之阶级,用强制与权力来统一社会。我们从埃及国家,已见有僧侣、战士、商人、奴隶各阶级之分裂;又从波斯王国,知道那么庞大的区域和许多种的民族,皆为一个王和他的兵力所统治,于以构成为一个大的统一国。现在讲到雅典,更可明白一段国家制度之进化,就是以商业发达、货币增大为根基,适于更新的经济状态之政治组织的变迁。
  在纪元前约十二世纪的时候,有一原住在希腊北部的民族,Hellene①移住到南端来,散布于山间及沿海一带的平地,创造了希腊的各都市国家。雅典就是其中之一国。希腊人因为陆上无发展之余地,自然向海上发展,故与腓尼基及埃及等古代文明诸 国之通商,从早就有;从爱琴、伊奥尼阿海岸①达至黑海沿岸,皆有他们的殖民市。等到了纪元前五世纪之初,这个日趋隆盛的希腊国家,遂与东方大王国波斯的殖民政策,发生冲突。波斯王大连斯(Daius)②一世想一举而并吞小亚细亚,立派大军进攻;但希腊诸国却很能联合一致,共同防御。嗣后在半世纪间,两国便常有战争。
  在波希战争中,指挥希腊方面之军事行动者,有斯巴达与雅典两国;但是;这两国在政治上却立于刚刚相反的地位,足以代表国家制度发达过强中的二个阶级。即斯巴达是有强大的陆军的军国,实行以国王为中心的贵族寡头政治,富有质朴刚健的士风;反之,雅典为有优良的海军的贸易国,实行市民平等的共和政治,发达华丽优美的希腊文明。
  然波希战争结果,小的希腊之所以竟能使大的波斯屈服求和,实靠雅典海军之力。由此,在爱琴海、伊奥尼阿海、黑海全沿岸的海上贸易权,完全归于雅典掌中。雅典的势力顿然增大,富莫与比,希腊文明的光辉遂由雅典商人之货币面上放映出来。
  雅典商人的货币,实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它把贵族的权力夺取过来,平等地分给全部市民。凡在雅典民主国内的一切市民,对于国家经济上及智识上所有各种繁荣的恩泽,皆得自由享受。既规定公民会、裁判、民众大会等的制度;并由国家经营殿堂、道路、筑道、剧场等公共事业。故雅典成为当时世界文明之中心地,哲学、工艺、文学、美术等,皆在那里发达,许多天才的哲学者及 艺术家,先后产生。为近世欧罗巴文明根源之自由丰满的希腊文化的精髓,即孕育于这个时代的雅典。
  然而我们对于另一方面,为这希腊文明所由建立的基础,同时即为雅典自由市民所享有的民主共和国之反面的暗影,却不可忽视。原来当雅典全盛时代,在全部五十万人口之中,得能享受这个文明幸福的自由市民,为数不过九万人;所剩余的三十六万五千人倒都是奴隶。此外少数人,则为外国人及已被释放的奴隶。替那些一味以观剧、竟技过日的主人供给一切生活资料者,就是这般奴隶;在大海洪涛上的军舰及商船中,把世界各国的富力搬运到雅典者,也就是这般奴隶。他们老实是隔离了一切权利及自由,而在不容宽恕的榨取及虐待之下,巩固雅典文明之经济的基础的。
  但是,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雅典国家,到了纪元前五世纪之末,也竟为多年的劲敌斯巴达所败。此后半世纪中,为希腊之内乱时代,直到马其顿的菲力布(Philip)起来再告统一。菲力布之子亚历山大(Alexander)大王更是血气风光的勇将,征服了小亚细亚、波斯、埃及及印度,而建立一大统一帝国:惟不久即被杀死,死后被诸将分割土地。数小国互相争战,到底为罗马所灭。
  罗马在纪元前七世纪时,为中部意大利的巴尔(Tiber)河②畔之一国家,最初也是王国,以后渐变为金力的共和政体。当政治变革进行之际,即有贵族、平民二阶级间之激烈的斗争,相续不绝。罗马之富力更超过希腊,惟自始即为少数贵族所独占,平 民只有些少土地,在平时经营小规模的农业,一到战时,就被强制为兵。
  平民从军在外,虽是可得些微的战利品凯旋,但他们的土地,早已为维持家族生活之故,而抵押于借钱的贵族之手。顾仅仅为借钱者夺去土地,弄得身无长物,还算是较好的。至于更不幸的,就非把妻子和他们自己的身体,当作奴隶而献给贵族不可。在此种状态之下,他们也屡用罢工手段以对抗贵族的专横;有时并想建立他们自己的独立都市以威胁贵族。此种威胁倒有效力。所以到了纪元前六世纪之末,贵族遂不得不向民权表示一点点的尊重。至前五世纪开始时,即有护民官之推选,更有主张民权的民会制度以与元老院相抗。前四世纪之中叶,护民官李克纽斯(Licinius)①且制定新法律以抑压贵族,扩大民权。惟以后贵族党与平民党仍继续猛烈的斗争,互有胜负。
  到后来罗马平定了全部意大利半岛,蔚然成为地中海上一大势力,遂与地中海南岸非洲北岸之加太基(Carthage)②发生冲突。加太基原为腓尼基的殖民地,掌握当时地中海上的霸权,在西班牙及其他各地多营殖民地,垄断贸易的利润。这个罗加战争,曾被称为布匿战争③( thePunicWars)。共计大战三次,其间延长至一百二十年之久。战争结果,罗马灭了加太基,将其全部领土收为己有。又在此前后,罗马更向东方侵略,屡与马其顿战; 败之,遂并吞希腊全土,且进攻叙利亚,夺取小亚细亚。至纪元前约五十年时,英杰凯撒(Caesar)①出世,北自不列颠,南至阿非利加埃及。把当时所知的全世界征服了,统一于他的专制治下,为后年建设罗马大帝国的基础。
  罗马之如此可惊的侵略主义,当然有一定的经济的理由,决不是仅仅英雄之空想的冒险。
  原来古代罗马的社会,是没有许多生产物,更没有输出品,只靠从别个国度输入一切生活必需品。常命令一切被征服的国家要进贡,每年必须有一定量的谷物及毛皮家畜等输入罗马。不特此也,罗马更需更多量的劳动力,故被征服地所有强壮的男女、有能的职工以及学者、艺术家等等,都被逮捕,送到罗马去当奴隶。假使罗马没有从属国来的奴隶与物质之供给,便一日也不能自立生活。故这样为奴隶所有者阶级之国家的罗马,自然不得不成为侵略主义国。
  罗马的文明,实为比希腊文明更其直接的奴隶文明。罗马市民的长处,大批仅在政治法律的范围内,其他如在文学、美术、音乐、演剧等方面所表现的华丽的罗马文化,乃全赖奴隶中的学者与艺术家的贡献。但试问:罗马市民怎样报答此种恩惠?却只有对于奴隶的难堪的侮辱,使他们绝对的隔离一切的自由与权利。他们是牛马,是“能言的家畜 ”,受尽极非人道的虐待。
  奴隶的叛逆,在纪元前二世纪的中叶到处发生。像这种孤注一掷的奴隶暴动,因为勇敢善战,也常击败罗马的官军;然结局陷于孤立,全军失败,暴尸战场的事也所在多有。纪元前一四〇年,西利岛奴隶蜂起之时就有二万奴隶,被罗马官吏处以最残忍的死刑。①但他们并不对此等惨剧而有所屈服。当纪元前七十四年,复有从圆形剧场的监狱逃出的一队战士,奉斯巴达·卡斯②为首领,在南意大利的威士维斯活火山③中,召集大批奴隶军,发动一次大叛乱。斯巴达·卡斯在四年间,与罗马官军作战,卒得胜利,一时威声遍于意大利全境。然到最后,仍被征服,当时因受恐怖而为残忍性所刺激的支配阶级,竟将六千俘虏在一大街上处以再残酷也没有的凌迟之刑。
  此后,政府采取严酷的高压政策,只要奴隶们有一点组织团体的形迹,即被政府严密搜查,次第扑灭。因此,奴隶运动只好匿迹于地下的秘密结社运动了。
  纪元前四年,犹太地方有耶稣基督者,为改革犹太教,以博爱平等为标语,唱出一种主张社会改造的新宗教。耶稣是工人约瑟夫的妻的私生子。他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最受不平的下层人中多有共鸣的,而且深入到渴望正义的奴隶阶级间,于是罗马政府恐有后难,遂捕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然由此反激起了信徒的热情,竟把基督教大为传布。
  正在这个时候,罗马开始实行帝政。原来罗马因版图扩大的结果,道路虽加修整,但在当时终觉交通不便。因此,要施行综合全国民意的共和政治全不可能,一旦有了战胜内外声望煊赫的 英雄出世,自易于发生专权的帝政,以图大帝国的统一。在凯撒之后,有奥古斯都(Angusut)①帝布行善政,故能把罗马帝国维持了三百余年。然其间为历代皇帝最所处心积虑的,莫过于讲究统一这样一个庞大的全国领土,如康斯旦丁(Constantine)②帝竟至于承认一向被抑压加害的基督教为国教,想利用了它以统一全国的民心。
  然而这种巧妙的政策,终于不得良效,罗马帝国是必然要灭亡的。其根本的原因有二:(一)因帝国的隆盛与长期的平和,贵族阶级集中了全国之富力,骄奢淫泆,奖励奢侈品的制造,而一般民众的生活反陷于极度的困难;(二)富力既集中于少数贵族之手,多数平民遂沦落为奴隶阶级,公民人数大为减少,政府为压制奴隶计,遂雇用北方蛮人以便用兵。要想转变这个局面以恢复往日盛大的罗马,只有一个手段可用。这就是为当时劳动阶级的奴隶起而革命,夺取贵族之富与政权,建立为多数生产劳动者利益的奴隶共和国。只是当时的奴隶阶级尚未充分成熟,加以受了多年的压迫危害,不免萎缩退避,更受制于御用宗教之神秘的宿命论,要希望实现这个革命,到底不能。
  这样大罗马帝国的末路,一方面被雇兵的故乡即北方日耳曼民族所侵入,他方面被东方波斯属国的叛乱,结果遂于纪元三九五年分裂为东西两帝国。

附注

① Hellene为古希腊人,亦称 “多立斯人 ”。 ①伊奥尼阿海岸 通译伊奥利亚海岸。即希腊北部的帖萨里亚和中部的彼阿提亚,以及小亚细亚西北沿海一带。 ②大连斯 通译大琉斯或大流士(约前 558—前 486),古波斯帝国国王(前 522—前 486)。 ①菲力布 通译腓力,即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philippos Ⅱ,前 382—前 336)。 ②的巴尔河 通译台伯河(Tiber),位于意大利中部。 ①李克纽斯 通译卡努列优斯。前445年提出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并保障平民权利。 ②加太基 通译迦太基,非洲北部(今突尼斯)的奴隶制国家。 ③布匿战争 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迦太基系腓尼基人的殖民地,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oeni),故名,共三次。战争结果,罗马争得西部地中海的霸权。 ①凯撒 今译恺撒(GaiusJuliuscaesar,前 100—前 44),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和作家,著有《高卢战记》等。 ① “西利岛 ”通译西西里岛。此次奴隶大起义爆发于公元前137年(并非前140年),起,义者推举优努斯为首领,占领了恩那城,建立了国家。前132年,罗马遣军攻克恩那城,对第一次奴隶大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 ②斯巴达 ·卡斯 通译斯巴达克(Spartacus),古代罗马加普亚城 —角斗士学校的角斗奴隶。公元前73年领导奴隶起义。公元前71年起义失败而牺牲。 ③威士维斯活火山 通译维苏威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 ①奥古斯都(前63—后 14)罗马帝国皇帝(前 27—后14),恺撒之甥孙及养子。原名盖约·屋大维(GaiusOctavius)。前27年元老院奉以“奥古斯都”(拉丁文意为“神圣的”、“至尊的”)称号。 ②康斯旦丁 通译君士坦丁(FlariusValeriusConstantinus,约 280—337),即君士坦丁一世。古罗马皇帝(306—337)。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杨贤江翻译这本书是《世界史纲》的一部分,由日本上田茂树所著。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帮助中国革命青年认识这个世界从古以来的真面目,理解目下这个世界所以形成的过程,更预定这个世界未来进路的方向;换言之,即帮助他们获得在实行革命社会的变革上的一种武器、一种把握、一种心得。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