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财产之起源与初期文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644
颗粒名称: 第三章财产之起源与初期文明
分类号: K109
页数: 6
页码: 15-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贤江译著财产之起源与初期文明在中国,私有财产的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等。
关键词: 财产 起源 文明

内容

在一切物为氏族全体所共有而不属于个人所有时,所谓财产之概念,是不存在的。工具、武器及身上的装饰品等虽似私有,但这是根据物件 “使用 ”的概念而生,与今日所谓私有财产是迥异的。
  私有财产的开始,是在共同家屋分裂的时候。即从来共同住在长大的屋中的氏族,因配偶婚姻的结果,家族的人口增多,遂分裂为许多小的住宅,同时每一家族各占有一间小屋及在四周的小的庭园。在母系制度继续存在的时候,这一家族的私有财产,当然是为这一家族之母所私有。所以女子的权力与财产的概念一同扩大,男子常为其母乃至妻的家族之食客。母死后,这一家的长女继承家族的财产;她的兄弟们到了可以结婚时,便离开姊妹的家,而带着他们唯一的私有品(即弓与矢)到自己妻的家里去。男子如果怠惰或无能,不能用渔猎获得充分的食物以养活家族,那么他就要受女子的严重的责罚:不给他吃食物,甚至追逐出家。
  后来人类发见有一种动物,是温良而容易驯服的;倘若活捉此等动物而驯养之,要比贮藏为食粮及节约狩猎的劳力上,都来得有利。例如把野生的牝水牛,饲养起来,它可以每年生一只小牛,更可以每日供给牛乳。于是此等家畜,也就与弓矢之类的武器一样,同为行猎男子的私有物了。
  牧畜愈发达,家畜之数及种类愈繁殖,于是有饲养它们的广大牧场之必要。又为可以不断地供给家畜以牧草,于是刈取野草而贮藏之的事情也渐渐发生。当初人类的农业,便只有刈取野生的牧草,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忽然见了在此等牧草之中,竟有可供人类粮食的植物,于是更有栽培这种植物的作业发现。这种农业自然也与牧畜一样同为男子所做的事业。但极原始的一种园艺,在各家屋附属的小庭园中所行的,或者在较早的时候已经有了,也未可知。
  一等到家畜之数愈加增多,牧场及农场愈加扩大,以前算作最主要财产的家屋与庭园,便不足轻重了。于是具有前者的男子之势力渐渐压倒了具有后者的女子势力。终于在一个什么时候,男子把当作妻的财产的家屋也并吞为自己的财产了。而为得到确为自己所生可以让后财产的 “男儿”起见,就开始对于妻要求绝对的贞操。于是从来支配着男子的女子,如今就变为完全从属于男子的身分了。跟新的财产关系而起的父权制度,因此就代了跟旧的财产关系共灭的母权制度。以前在母系中心时代,到处可见一妻多夫的现象,如今在父子中心时代,便变为一夫多妻。在父权制度下的女子,连在母权制度下男子所享的那种权利,也被剥夺。女子们现在的地位,降落到与家屋土地等一样,成为做家长的男子之一部分财产。女子们什么自由都没有。所谓结婚,在她们看来,也只是由对于父的隶属转换为对于夫的隶属而已。妻常被掠夺,被卖买。男子虽占有一切,但女子是一无所有 ——甚至从她们腹中生出的儿女也没有份。故私有财产的发达,早已在人类社会中创造了奴隶制度。在男子奴隶存在之前,女子早陷于奴隶状态了。
  一切社会的隶属与压制,是基于被压制者对于压制者之经济的隶属的。故父权制度的确立,其意味即为占有者对于不占有者的支配权之推移;而母权制度的颠覆,实是人类史上最初的社会革命。此后 ——在私有财产制度存在的限度内 ——人类社会一切的历史,便为属于同一模型的种种阶级支配与社会革命之历史。
  实在,私有财产一经实现,社会阶级分化一经发生,人类的平等与协同便即消失,所谓原始社会的同胞爱,只在神话中残存而已。女子不能脱离男子的支配,即到如今,还是徒然苦闷而未得解放。有产者为争夺同伴们的富而争斗,遂驱使无产者陷于战争的漩涡中。一部历史,就是种种的支配阶级与被支配阶级在争支配权而演革命战,或者兴起而或者不免灭亡。
  然而人类的文明,确也和这个阶级的隶属同其起原。奴隶正是文明之母。我们现在要讲一讲为文明之经济基础的奴隶制度之发达,却不可不先知道一点从当时就开始在如今还是惟一重要的社会现象 ——战争。
  狩猎种族一旦成为牧畜及农业种族,就起异种族间家畜及土地的争夺。有时为气象上及地理上的变化,离了原住的土地,而袭击他种族的牧地、农场,掠夺他种族的家畜的事情是常有的。由此递嬗下来,就发现一种专以战争及劫掠为事的游牧民族。他们为指挥种族的军事行动,特选出 “酋长 ”;又发明用铜铁之类金属制的武器,于是战争的技术也得急速地进步。这种发明更精锐、更新巧的武器之种族,到处可以劫掠他种族、放逐他种族、杀戳他种族,但不见这个战胜民族对付战败民族的方法,不单是掠夺、放逐、杀戳而已,更进而征服他们,使他们做奴隶以从事诸种的劳动。这种不杀战败民族而饲养之以供牧畜及农业的劳动,遂使他们产生比供给自己食料还有多余的生产物。故奴隶制度实为生产手段的一大进步。在战争得胜的民族,能得更多的奴隶;这更多的奴隶,遂更能发达生产。这时候,一方面精制武器,同时他方面即改良铁制的农具及诸种器具。奴隶中的伶巧者,就变为专做此等工业之用。这样工业与农业的分化实现,劳动的分业即开始。占有奴隶的自由民,如今就成为全靠榨取他人的劳动以营生活的支配阶级。这种支配阶级由于所谓奴隶之新的生产手段,着着地征服其自然的环境,以可惊的速度增大社会的富力。因富力的增大,剩余生产物的交换逐渐开始发达。至于这种富力之最大部分为酋长所独占,自是显然的事。酋长渐渐成为小“王”。王率领许多自由民及奴隶,移住交通更便利的河畔之沃野,住定以后即建设起最初的都市来。这样,人类的文明遂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开始发展。
  古代文明史是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及中国的平原为舞台而发展的。其中埃及处于世界有名的大河尼罗河流域,因红海及地中海得与阿拉伯及中央亚细亚之侵略的游牧种族完全隔离,故得有最早的农业文明之发达。又因温暖的气候与尼罗河定期的泛滥,使沿岸一带都成为丰沃的农地;所以那里从古就是多数民族的密住地。在距今数千年前,已有有力的王国存在。今日在埃及沙漠中所看见的巍峨的大金字塔、怪奇的斯芬克司巨像、摩天的阿培里斯克石塔,都是那时代的遗物;而我们也得由此惊叹当时文明的发达,并追想无数奴隶劳动者惨惨的苦迹。
  农业所受于天候及季节的支配为最多。故古代文明一方使天文学的知识发达,同时他方即唤起了对于天体畏惧的事情。宗教的观念即由此发生。王自称为太阳之子,祭天求雨,以博得人民的尊敬与服从。当时的政治,即是祭祀,僧侣同时是执政。王廷与寺院占有莫大的土地和奴隶。僧侣仅有余裕,埋首于高级的学术研究之生活。天文学、数学皆有显著的发达。当五千年前,已经算出了和今日太阳历并无大差的一年的日数。还有雕刻绘画之术也颇擅长;今日在金字塔及寺院所发见的壁画,实为文字发明以前的历史研究上最贵重的资料。
  在埃及社会中,在掌握一切权力的僧侣阶级与毫无权利的奴隶阶级之间,另有战士与商人这二个中间阶级。自异氏族间互以使用为目的之单纯物品的交换开始以来,对于一切生产物又加上一种新的效用。那就是货物不单如从前般为了使用而生产,也为了与不生产的他一氏族的货物相交换而生产。由此,交换更发达而为商业 ——以获利益而交换(卖)的目的去交换货物(商品),且发生了专以此种交换为职业的一群社会层。这就是商人阶级。在埃及社会中,这个商人阶级之富,已渐成为一种社会的势力。其后,如金银之类的贵金属被发见,就有了当作交换媒介物之天然的货币,大有助于商业的发达。等铸币实现以后,商业资本遂在希腊掌握了社会的霸权。
  正犹尼罗河畔发生埃及的文明,在底格里斯、阿付腊底斯①两河中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发生了巴比伦的文明。在约四 千年前的古代,巴比伦王演米拉比(Hammurabi)①制定那个为后世历史家称作最初典型的法律之演米拉比法典,更用楔形文字写在泥块之上,写好后在火上一烘,就成为可以保留的硬砖。纪元前一千二百年光景,亚叙利亚国②建立起来,灭亡了巴比伦。又几乎统一了西亚细亚的全部,成为一个大帝国。其他尚有为摩西(Moses)所率领,反抗埃及王的压制而逃至耶路撒冷的一群罢工奴隶所建立的希伯来国家,长于航海,以世界最古的贸易国知名的地中海岸的腓尼基人,皆曾极一时的兴隆。及纪元前六世纪时,波斯突起,把这些地方通统征服,成为占有印度以西的全部亚细亚与埃及的一个大统一国。
  中国本为住于他利盆地的农业种族之集团;以后渐向黄河及扬子江流域发展,而发生东洋文化的渊源。在纪元前二千数百年时,有尧、舜、禹等明君,治平了黄河的水害,农业顿然发达。以后经过夏、商、周三代,设制度,兴教育,故当纪元前六世纪,已有所谓中国文明之精髓的孔子及其教义出来。
  印度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为后起。纪元前十六世纪时,从西部亚细亚流域至南方的诸种族,住定在北印度的平原(印度河恒河之河畔),建立许多小国家,即为印度文明的开始。约在二千五百年前出现的释迦③的佛教,是与孔子的儒教及后起的耶稣的基督教,都是代表古代世界之三大文明的。

附注

①阿付腊底斯通译幼发拉底。 ①演米拉比通译汉穆拉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法典》由该国王颁布而得名。1901年在埃兰古城苏萨发现。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刻在一黑色玄武岩圆柱上,计有 282条,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今存巴黎卢佛博物馆。 ②亚叙利亚国通译亚述国。 ③释迦即释迦牟尼(Sākya-Muni,约公元前 565—公元前 486),佛教创始者。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五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杨贤江翻译这本书是《世界史纲》的一部分,由日本上田茂树所著。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帮助中国革命青年认识这个世界从古以来的真面目,理解目下这个世界所以形成的过程,更预定这个世界未来进路的方向;换言之,即帮助他们获得在实行革命社会的变革上的一种武器、一种把握、一种心得。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