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卷第十号(1923.10.5)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630
颗粒名称:
第十卷第十号(1923.10.5)
分类号:
I266.5
页数:
21
页码:
413-433
摘要:
本文讲述《学生杂志》中所收录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书信。
关键词:
通讯
书信
教育
内容
致祁延霈①
延霈先生:
谢谢你给我一个和你相识的机会。
你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大体可以赞同。如出科学特号,尤为我们固有的主张,将来自当努力设法。新思潮一类的文字,须有专人编辑,也容我们设法。“英文”一栏因为篇幅关系,故难恢复。但如有以英汉对照的短篇而有趣的文字见寄,也可发表。学生界出版物多为非卖品,故不能将价目注出。选载限于科学的文字,未免太偏。我则主张凡对于青年生活有关系而为本志
地位所许可的都有选载的价值。改印横行一层,我们现正考虑,大概可行。惟改为半月刊一事,因和定价、手续、办事人各方面都有关系,暂难办到。《学生杂志》社不是一个团体可以容纳会员的。社务或当扩充,但我们以为不必定收会员。传记之所以少登,一因限于篇幅,二因稿子缺少。
关于人生的常识的参考书,照周作人先生所说的,现在还没见出来。现在所有的,都是教科书一类的书,大概普通学校图书馆里都可找著。这里不再举了。
你所定的生活的原则,从大体看来,可以说是对的。但我希望你不只是讲讲,还能从实际生活上表现出一个具体的例来给我们看看。
你所问的几本未出版的书,据我所知,都还没有出版呢!
另外两个问题,另在“答问栏”答复。(下期起登)
贤江
【附】祁延霈致贤江
贤江先生:
我们虽不相识,但精神上我已竟相识先生四年了!但恐先生不识我,所以这次通信就是希望你我相识!我现在先与你讨论《学生杂志》的事:
1.我希望明年出一科学特号,内分科学研究——要有系统——科学研究法和科学书籍的介绍,并希望出一文学特号,分文字研究和文学研究法,和文学书籍的介绍。
2.从前《东方杂志》上有“新文艺与新思想”一栏,我希望《学生》上也添上这一栏。
3.我认为“英文”有恢复的必要,不妨把论文改为小说、戏剧等有兴趣的文字。
4.“学生界出版物的要目一览”一栏,应把刊物的价目、通讯处附在目录下,以便读者购买。
5.“特载”亦当选关于科学上的文字。
6.我最急的希望,就是改为横行和半月刊。因为《科学》、《学艺》、《教育》等杂志,皆可改为横行,书写又不费力——因为横行与直行是一样排的——故我主张横行。在这乌烟瘴气的社会中,很少与我们学生作伴的刊物,只有《学生》一种。而《学生》却一月出一回,真不能满足欲望,所以希望改为半月刊。此两件从明年起改为好,因为这几个月可以预备预备。
7.把《学生杂志》社扩充起来,容纳学生作会员。
8.“传记”为什么一篇没有?
现在再说几件别的事:
(一)先生在《学生》七号曾说,赞成周作人先生列举的正当的人生的
常识。我也是赞成的,请先生每种举出几本参考书来。
(二)我以为生活的原则应:
科学化,研究科学:从科学的内容中,知道生活现象的原则,从原则中,以定生活的标准。并用科学的方法,应用做人生的方法——生活的方法——以成有条理、有意义、不盲从、不武断的生活。
艺术化,鉴赏艺术品:生活要悬一个具体的高尚的理想,然后照著理想去创造。并要使生活像艺术品那样协和、整饬、优美、一致。以成理想化、美化的生活。
先生,这样定生活的原则对吗?
(三)我以为研究科学应作通论、基本观念、历史概要三步工夫。现在学校里只有基本观念一门,以外二种就非自学不可!现在通论方面,只找到《科学通论》、《科学泛论》,及《科学大纲》三种。创造社之《科学通论》和汤姆生的《科学引论》前曾登过广告,不知已出版否?历史方面只找到《世界科学史大纲》一种。王星拱的《科学发达史》及王岫庐先生的《科学小史》已出版否?请示知!
祁延霈 一九二三,八,六 济南一中
致黄经民①
经民先生:
谢谢你送给我们很好的礼物。戏剧在教育上的价值确是极大。中学生肯担负改造社会的责任,欲以开演白话剧做一种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真是极可欣赏的一种事。不过你的意思在将社会上的“丑形劣像,旧风陋习,表现出来”。这个在我看来,似乎尚有应行斟酌的地方。我以为揭发社会上的黑幕,固然也有叫听众“触目惊心”的效用,但若形容逼真,描写尽致,或者竟会生出相反的结果。譬如五六年前上海某报所登载种种黑幕,就是一例。所以我主张要演戏来表演“旧风陋习”,只能以说明它的弊害,使听众有所惊觉为限。进一步,就须把好的风习表现出来,使能动听众向往之心,以改革那些不好的风习。我的意思是这样,不知你以为如何?本志如有相当的剧本,自当刊布,以供热心于社会改革的青年的采择。
又,毓英先生那篇《瑞德美柔软操式与轫造中国式之关系》文中(见本卷四号“体育研究号”)第一页下排第一行“须恢复昔日中立不移强者矫..”,这句里的“移”字,确是“倚”字之误。
记者
【附】黄经民致《学生杂志》编辑
编辑先生:
《学生》是我欣喜读的,我诚十二分的感激他。恨我以前的时候,思想简单,学问幼稚,没有相当的学识去研究。直到中学第二年级,学识颇见萌芽,一知半解,才能阅读《学生》,知道《学生》是专供中等学生的佳品,其造
福于我们,真是极厚了。却是我们对于《学生》,希望的心扉有底止;要贡献少些菲仪,在你们的面前,盼望笑纳,加以指教为幸!——现在我们所希望者有一件事:
希望以后登载些关于社会的白话剧本。因为什么呢?戏剧是社会教育中之最有力者一件事,其影响于社会甚大,可做社会的方针。近日鉴于旧戏剧的腐败——没有价值——恐怕流毒于社会,日后无可收拾,故有白话剧的组织。这个白话戏剧,其开演时,是将社会上的丑形劣像,旧风陋习,表现出来,做一个模范,使人人知道某事应兴,某事应革,一一引到光明底路。其胜这任者,为中等学生,因为他们担负改造社会的责任,有“社会好恶中学生有责”的口头,故学生等不烦披星戴月的劳苦,出去改造——开演白话剧——只是到那时候,少于见解,有〔又〕无能完全将社会的事情,表现出来,多缺明灯,甚为深憾,而《学生》是供给中学生的佳品,他们的益友,故宜登载这种的剧本,给以帮助他们改造罢。
黄经民 一九二三,八,四 广东文昌
致伍治之①治之先生:《学生》能得你这样热爱,真是感激不尽。以后还敢不更加努力以期能副你们的厚望吗?但我们仍望你肯时常赐教!问建人先生的同题,已经请他答复,将在下期的“答问”栏内登出。顺祝你好!
记者
【附】伍治之致《学生杂志》记者
记者先生:
我对这位《学生》委实百二十分的亲爱;所以我的身子虽然漂到这“天涯海角”“交通阻塞”的地方,仍是设法和他继续地交好。倘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等他来解决。不能摆脱的危境,就望他来搭救;例如青年问题讨论、体育研究号、学习法专号..就是。所以我每同他握别的时候,就在他的上面的空白地方,用笔大书特书:
“青年光灯”
“我的慰藉”
“学生福音”..向他表示万分敬爱感激的热诚!所以使他长进的种种计划,在几号前朋友们已有不少的贡献和要求。
我此刻也不敢再有别的奢望了。只是、“通讯”一栏,越看越觉有味。“专号”的指赐,尤是多而又多。所以请你们以后对于这两层要加倍注意!还有几个质疑的问题,就在给建人先生的〔信〕里。请把这〔信〕登在“通讯”里去罢。顺祝你们快活!
伍治之 一九二三,十二,七 暹罗尖竹汶南华学校
致谷凤田①
风田先生:
承你热心批评,非常感激。
《学习号》的发刊,原是我们的大胆。我们鉴于教育上历来的缺点及我国一般青年学生修学的要求(因本社常接读者来信,要我们常登修学指导的文字),也就不自量力,敢出专号,以为我国教育界出版界的创导。但我们决不敢以“轻心掉之”,凡所登载的稿,自信还有一读的价值。而且我们还自以为本社所出专号必像这本《学习法》才算有实际的贡献于我们同学。孰知在你看来,竟是“一无所有”,都是“老生常谈”。这不但会使你“热心研究学问的人”失意,便是我们也觉得不能不失意了!但我们不知其他读者对于这本专号有什么批评。我们甚愿能得大家的指教!
关于介绍常识方面文字的意见,请你翻阅本志第八号“通讯”栏第六页我答林文方君的一封信。
你在下面所提的意见,我们可以容纳,当徐图实行。
自学问题是对无力入校求学而想自己研究,或者不愿入校求学而想从事自修的青年,讲一种如何可以达到他们的目的的计划的。若自述自学的过程,这只是一件事实的叙述,不是一个问题的讨论了。
历史性质的稿子,只要是适于中等学生看的,“学生”当然是要的。但字数过多的稿子,因篇幅关系,却不甚需要。
贤江
【附】谷凤田致杨贤江
贤江先生:
(上略)我近来为了爱《学生》的缘故所以我对于《学生》的希望也更奢,但是我的失望,也给我了相当的根据。我,自读了《学生生活研究号》、《十年纪念号》、《体育研究号》等,使我对于《学生》的信仰更深!我对于《学生》的热望,也就愈高了!那时我以为《学生》的发达,将永不可限量了!我千不料万不料,希望愈大,失望愈深!近来忽然出了一期《学习法研究号》,使我读了,实在是失望不少!我先以为这一期的《学生》,对于我们学生个个研究功课,将必有很大的帮助,孰意里面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无所不有,结果乃是一无所包,一无所有!这令我们热心研究学问的人,是如何的失意呢?全本学习法,都不过是些老生常谈罢了!又何尝有半点的法则呢?然这也或许是我一己的私见,或许别人读得竟是有汁有味(?)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专号,我希望先生主持者得能少出几本就少出几本,实在没大意思!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又,我希望先生对于常识方面,以后在《学生》上多多的介绍些。又,学生生活写真,学校生活写真,越法多收集些稿件越好,好教我们知道各地学生或学校的情形。又,短的文艺——诗歌或小剧——不必另开一栏,即在每篇长稿末尾之空白处即可。如此办法,一来可以节省《学生》的篇幅,二来可以使读者每于读过长篇之后,再读一段短的诗歌或小剧,很可以活泼活泼脑筋,并能增益读者的兴趣。先生以为何如?
又,如有什么有价值的读书杂志或杂感之类,亦可收入。这是我对《学生》的提议及希望,不知先生能见纳否?
先生提出的“自学问题”,是互相讨论的性质,还是各人按各人自学的过程上自述的性质?如若是属于后者,我将有一篇文字领教。又,《学生》上的稿子,要不要历史性的?如要,我还有两篇长的稿子领教,一篇是:《中国政治竞进略考》,一篇是《可怜哉,十八九世纪之中国》。
谷凤田鞠躬 一九二三,八,二〇 济南
致楼建南①
建南②兄:
我当然不反对文艺。我且主张育年应有爱好文艺性。因为我承认文艺是人的精神生活中一件不可少的安慰和鼓励、感染和宣泄的利器。但我却反对那些过消沉、颓废生活的自命为“新文学家”的人所大胆发表的全无气魄和生命的“作品”。他们何尝懂得什么是文学,他们何尝懂得什么是文学和人生的关系。老实说罢,纸笔是现成的,声名是欢迎的,这样轻而易举、有利可图的事,正配自命为有些“文学天才”者的脾胃,又何乐而不为?
请再看看国内出版界的现状,什么性质的杂志算最多?不是
以所谓文学的要首屈一指吗?在这样时代,这样政局下面,科学研究何尝不是重要的?体魄锻炼何尝不是重要的?政治革命何尝不是重要的?但何以竟少看见或听到有许多青年正在热心研究科学、或锻炼体魄或从事革命呢?何以只有所谓文学的出版物独到处皆是呢?我们自然切盼“他们拔刃奋起”,急望“掀〔轩〕然大波”。但是他们的“作品”能表现这种愤慨,能激起这种波动吗?在颓废享乐的空气笼罩青年活跃的精神的环境里面,所呈现的“作品”,真可说是“空幻”,直连做“茶余酒后派的仅供消遣的东西”还不配呢!
但我可要回到前头的话。我不反对文艺。我只反对那些“靡靡之音”。发这些“靡靡之音”的青年,乃是“晏安鸩毒”,将不可以救药!
贤江
【附】楼建南致杨贤江
贤江兄:今天商务把第七号的《学生杂志》寄来,我读了你的《再论学生与政治》,似乎使我更其明了了你的纯正的态度。不过七页第三格的一段话,似乎还有商榷的余地。我以为现在青年人所表露的情绪,并不是仅仅颓废的消极的烦闷,委实是处黑暗的焦躁的呼声,这种靡靡之声,就是他们拔刃奋起以前的宣言,是掀〔轩〕然大波的预告!文艺是沟通人的内心的工具,是燃烧人们心儿的火种。有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始有俄罗斯伟大的革命。在这血腥澜〔烂〕漫的中国,我们正该努力我们的工程的第一步!
兄似乎有些迷信实利主义,把文艺看得太空幻了罢;以为尚是那些茶余酒后派的仅供消遣的东西罢!
你曾读郭沫若的《女神》,俄国的《灰色马》吗?我知道你一定不会当它是徒供享乐的东西。或者你是戟于花呀,月呀,她呀,安琪儿呀,红玫瑰呀,闹得太利害了的缘故,因此发这种绝端的言论罢。对不对?
楼建南 一九二三,八,十五日 余姚
致李义炳①
义炳先生:
你的苦衷怕是多数青年所同感的一种苦衷吧?使你感受这种苦痛的原因:一由于人类的互相戕贼,一由于
中等学生的“道听途说”。你生活在两种不“光明”不“霄凉”的环境里,便发生了“上月亮”并且“努力上月亮”的希望。这也可见环境袭人的力量了。
但我的“主观所见”却和你有点不同。我相信人终要在地面上生存的,在地面上活动的。我所生存所活动的地方发生了困难阻碍,我可不能就“望风披靡”,“曳甲而逃”,我必得尽我之力去考查、去解决以至于凯旋而归。所以我倒要劝你努力爬地面,不要上月亮!
贤江
【附】 李义炳致杨贤江
贤江先生:
我现在感受了一种苦衷,我想也是世人一部分的苦衷,所以此刻要请先生帮我们来解决。现在一班人每谈到涵养道德便出了许多方法与理论,像那些对己待人之道真是谈得纯熟彻底啊!从前我认为人类是和爱互助而不相戕贼的兄弟的观念,到如今算不做这梦了。我是中等学校的学生,我看中等学生们的言语渺无所依的很多。俗言道“听风就是雨”,真把他们心理写得十二分了。是故几许人,往往侮人名誉,胡道短长。这便是中等学校学生的通病了。
我便是这苦海中的一分子,我终日所希望的便是上月亮,因为地球上的人心是没有像从前那样梦想的了。可是上月亮,在现在虽不能成为一种事实,但我很想把我的精神寄托在上,我每天要默念的便是:
“上,上!努力!努力上月亮,那里光明,那里霄凉;没有人间的尘烟,又无人类的心肠。”不然,我这数十年的春华,恐将永远沉在海底,永不接人世了!人心是难以改良的,岁月是有限度的,要不求些理想快乐,减些烦闷,尽力于社会,则天将几时再我生呢!社会对我之鸿德更几时能再报呢!唉,只得在这人心之中强返返身了!
我仅是一个中等学校的学生,见解浅薄,岂敢谈些什么。不过以主观所见,陈诸先生之前,是与不足尚祈先生赐教。
李义炳 一九二三,八,十日夜 于开封一师校
注:月亮,是河南人对于太阴的俗称。
致张秉仁
秉仁先生:
我很感激你肯和我通信。“僻居西陲的陕西省”的同学的消息,在这里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所以我也希望你常常和我通信,使我能晓得一些陕西同学的生活现状。
《人生目的何在》一文,我把他节录一点登在下面,好叫大家对于这个重大问题有所激动。《孤哀生活的一片》一文,将来或当在“青年文艺”里发表。
贤江
附:《人生目的何在》
这个问题,不是平常的问题。所以经过了几千年,没有人把他痛痛快快的彻底参详透了,一齐答解明白。但是我们若果答不上来,糊里糊涂活一世,这又不是无意义吗?所以他虽是个大题目,我却要把我个人对于人生的观察写下来。
人到世上,无论是谁,都有知觉,思想,所以不管好坏,怕都有个目的存在;不然,就不能够生活。举例来说:非洲的黑奴,南美的土著,处在热带之下,天然果实,大小禽兽,所在皆是。所以生活很是容易,饥时随便捕食,乏时任意卧息,除吃、喝、逸、游、保生命、繁子孙而外,毫无事事,不用心意、脑力,无社会国家组织,每日营营,一世模糊,还有什么人的意味呢?人类有他何多,没他何少,正和禽兽是一般。这是野蛮民族,不必为怪。至于开化国家,号称文明社会,上流人物,仍是争权夺利,想总统、督军、省长,..以谋个人一时升官、发财、荣利、幸福,..日日侵略,终年风光,至于人民痛苦、教育黑暗、财主横暴,..绝不过问。生为害于社会,死遗臭名于万世?曾黑奴、土著之不若了。岂不可恨!人类有他,何如不有之为愈呢?但我们普通一般人民,既非黑奴、土著,又非军阀、政客,其所生活,定有真正意义,——目的——当然不能与他们同日而语。试看孟子的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玩这“几希”二字的意味,就是两方——人类、兽类的大界限。这界限的定义,就是说:人类是有目的的生活,兽类是没目的的生活。什么是有目的的生活?可分两层,分说于下:
一、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消灭的。换句话说:就是个人是生死无常,父子递代,世世交蕃,不足轻重,好像春夏秋冬之轮转,有一定常例。社会是个人寿命的总机关,具有继续不断的性质,生生不已的作用。进一步说就是:我们人类创办的事业,造成的幸福,留到后世,相递传授,这是民族不灭的道理。
二、前人既替后人做了些事业,幸福,我们到了世上,有所凭藉,有所受享,这是很好的了。若只知受享,不知创造,不特个人无所受授,怕那总寿命机关,也要绝弦废弛。拿我国旧家庭受遗产的恶习来说,自己的父兄,积了许多资财、田产、..到自己手里,挥霍殆尽,至儿女初生时,不能上学,求知识,谋自立,势必至堕落,这就是只知享安乐,不知做事情的罪过。所以说:幸福是个人应享的,也是个人应造的。
照以上二层看来:人生目的,一面是保持社会组织,使不至紊乱斯灭;一面是个人刻苦自励,造成幸福,以传无穷。
【附】张秉仁致杨贤江
贤江先生:
我处在这僻居西陲的陕西省,已不幸极了!尤其在这孤陋寡闻的华县成林中学校,既少师友指导,又乏新书参阅,实是不幸中的不幸啊!所以我平时的对象,充满了孤哀生活、忧郁生活、枯燥而庸碌的生活!因此,我又不揣冒昧的,请你常常和我通讯,以解我生活的痛苦。果尔,我以后把我《二年来的经过和觉悟》诸篇文字,给你寄来,好求解决。
现在我还寄了两篇文字,接到后,烦你修改一下。能介绍在《学生》发表,我就感激的很了。第一篇——《人生目的何在》——不过是说明“人生目的何在”的一点大意,想你看了定要一笑。可是对于不了解人生目的的人,也许因这粗浅文字,能得个人生意义的常识,这是我所希望的。至于第二篇,——《孤哀生活的一片》——是我暑假无事时,随便草上的,登载与否,无甚关系。明天学校开课呀!心中紊乱,字迹草率,词不达意,恳请原谅。顺祝健康!
张秉仁 一九二三,八,二十七晚 于陕西华县成林中学
致陈曼卿①
曼卿先生:
我们对于你深表同情。一个可以活泼有为的青年而受“十三经”、“通鉴辑览”和八大家、桐城派的陶冶,不但不能适用,简直是剥夺生机。所以我们很赞成你的出校。关于自修的方法,可以参考本志第六号的《学习法专号》。以后如有别的疑难,请尽管写信来问,我们当竭力回答。
记者【附】陈曼卿致《学生杂志》记者记者先生:我是个受师范教育的学生。但是在受外人管治下的学校里听讲,终日受著..十三经、通鉴辑览和甚么八大家,甚么桐城派等书所陶冶,可以说是不能适用的。但是在香港的一方面而言,除掉这个“中国文”的中等学校外,简直可以说再没有了第二个了。所以受了两年枯寂无味的生活,也是没奈何的。但是现在呢,觉得我的“知识荒”闹得很利害,所以下学期打算离了这个学校在家里自修,预备明年去广州投考初中二三级,继续读下去。但是我对于自修方法很少研究,若“行不择途”,岂不是“弄巧反拙”,变本加厉的无所成吗?本志是负光明的引导责任的,是以我敢把我的要求写出来,希望给我一个良好的指示,因为近日出版界多得很,采择太难了。(下略)
陈曼卿 一九二三,八,二五 于香港下环
致崔烨②
崔烨先生:
你要我们在八月号上作复,可惜是办不到了。因为你的信刚于八月二十一日收到,所以只能在这十月号上发表。
你说你的家人要逼你在九月里成婚。如此看来,这个回信到了你的眼前的时候,那件所谓婚事者,不论如何,终当已经有个解决了。是吗?但我们认为这种事情关于青年的幸福非常重大,所以不管对你有效无效,还是要说几句,以供一般青年读者的参考。
我们以为,一个心身尚未发育完全的人固然不宜结婚。但我们又以为,关系男女两造极深切的结合这一件事,也须得由当事人互相了解以后才可举行,万不可一任第三者强为撮合而荀且从事。
现在你的问题只限于“把这个婚事作缓论”。这大概你对于所欲成婚的那个对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所争的只是成婚的迟早问题。那么我们也不必说到旁的地方,只就你既不愿现在成婚这一件来讲,则以为你该把你的理由向你的祖母及双亲声明,并且坚持下去。万一你一方面认为目前万不能成婚,而他们定要逼你成婚,则你为免得自己的痛苦计,你就采取一种“临期一跑”的法子,也就不能说是怎样不正大、不妥当。但我们不懂得你们的实际情形,究该怎样,只好请你自己斟酌了。
记者
【附】 崔烨致《学生杂志》记者
记者先生:
我与《学生杂志》做朋友,亦将近三年了。自然得的益是不少!只因我是个中学生,程度很浅,不能发挥一点意思,实在可羞可恨。
现在我有一桩难解释的事情,要你指示。就是:我的祖母及我的双亲逼我在九月里成婚。祖母及母亲她们没读书的,闹这“五代同堂主义”,尚不足怪;为何父亲亦不听我的恳劝,竟固执要达到他坚持的目的呢?若是我有这三个缘故,那亦可以:
(a)设使我是个游荡,不务正业的。因为要约束我成人的意念,不得不逼我成婚。犹今我“反躬自问”,并没有侵犯。虽我不敏,亦晓得这种娱乐,非我辈青年所应能的;我们的娱乐是神圣的,在范围之内的。所以我连游戏场去的也有限。
(b)设使我的年纪有二十七八了。那末,“人到三十半老人”,为后的必要,自应逼我成婚。可是我今年才二十岁,怎么说年纪大呢?
(c)假使在我做事,进款额裕,自己支持有余的。惟恐少年之性易乱,不得不逼我成婚,益因可以籍此束约,练习人生观。现在我不但没有做事,并且才从中学毕业,还要用他老人家几个。
你是晓得的:一个中等学校毕业的程度,是很浅的,况且我们学校里没有物理、化学、新学制的预备;至于能力亦很薄弱,到社会去谋生活,自然不易。既顺了他们(指家庭而说)的意成了婚,少不了要进邮政局里谋生活;学问不免要从此作罢。这样,为赚几个钱,反把前程弄得浑浑,人生的基本弄糟了。试问依这几个钱,或有双亲的助,当这“米珠薪桂”的时代,又支持得几年呢?
从这一看,前程目的危惧得很,只好不盲从,然而他们不征求我同意,
一味糊里糊涂往前进行,这又奈何?他们的意虑我娶亲难,所以恤怜我;谁知是害我。他们只顾为婚事方面虑,不晓得谋生计还大;他们只想到一时喜欢,不知察将来精神上之无限痛苦。唉,临时逃跑的法子,固然是好——虽然好多青年实行过的;但是依我理想,未免不是正大、妥当的,在情理所许的吗?这时,我好像一个没有舵篷的小划子,走在江中,忽然江风大作,吹得波浪怒起,无法进退,只随浪而流。可是前面又布满的是磐石,要想不碰它,除非不随浪而流,不随浪而流,这是不能够的。终究难逃舟碎的结果!
你的智力比我强得多!恳请你想个法策,使我上不抗双亲及祖母的意,下不致处于危险的地步;能教我升学读几年书,把这个婚事作缓论,那就感激不尽了!这个法策请你在第八号的《学生杂志》通信栏内发表罢!祝你四育进步!
崔烨 一九二三,八,十五
致萧若兰①
若兰先生:
读了你的信,叫我既感激,又惭愧。所感激的,是我的言论竟能得你的同情;所惭愧的,是我对于你的要求,我实没法答复。这“没法”两字,觉得很使你失望,最好是不说出来。不过实际的情形逼我不能不这样说,我又有何法能不这样说呢?但可敬爱的朋友!请你相信我的话:将来如有机会,可以容我告诉你,我一定要告诉你的。
贤江
【附】 萧若兰致杨贤江
贤江先生:
在本卷五号和八号《学生》里,读了你两篇勖自学者的评论,实在令国中的自学者和苦学者感激,钦佩多多呢!你指引他们良善的自习方法,勉励他们自动的精神,教他们何等欢迎,何等快乐呀!我也与他们一样很表同情的!因为也是一个不幸者,为著经济的压迫,感著家庭环境的困苦,受著学校教育的腐败;故发生以上三种重大原因,不得不退了学啊!虽在那里呼号欲转进别校,总是没有人来援助。甚至声喊到哑,脚走到跛,总是无效的!你道可怜还是不可怜呀!但是,现下我个人家庭生活一层,有父兄出来维持供给,不致专籍个人的负担。所以此刻仍有一线希望就是别图良策;尝决意作坚固的向前奋斗,以期竞全求学的欲望。现下敬恳你,能告诉我沪、京、津,各地..有中等以上的工读学校没有?对于书金,或寄宿各杂费等,可全由自己一方面读书,一方面作工而免费的没有?因个人颇欲进此等学校为今最后的希望。如有,..请将他的组织、办法,详细披露,使一般同境的青年也能知道。是为至感。不知你以为怎样?祝你健康!
萧若兰 一九二三,八,二十七 星加坡厘律街四十一号
致刘巍东①
巍东先生:
读来信,见得你极关心于本地学生生活的现象,并觉有不胜愤慨的感触,实可佩服。
呆板的和浮动的两种学生,怕不仅是山东如此,别的地方也多不免。大概呆板的学生,多由于未明学生生活的意义和求学的旨趣所致。如果他懂得学生生活的范围除了读书以外,还须讲究运动、娱乐、服务等等;求学的目的除了明理以外,还贵养成改进环境的品格、能力等等,便不致于终日埋头书案,不问闻时事,课本以外一无所知了。浮动的学生则多由于未明服务原理和学生天职的缘故。如果他懂得服务宗旨是为增进群众知能,改革社会恶习,并为自己练习干才,应用所学;学生责任是为研究学理,完全人格,便不致于终日奔走活动而抛开学校功课了。
要救济这两种学生,使他们得过合理的生活,据我想来可有两种方法:一是教职员的责任,他们该随时随地指导学生向合理的路上走,不可单以上堂授课、入室点名为已尽责;一是优秀学生的责任,他们该用文字或口舌时常向同学指示出一条合理的路并达到的法。我相信优秀的学生如果能团结起来,诚恳地毅力地做这件事,必能很有力地造成一种风气,使感染到各个人的心
里。“事在人为”。我敢奉劝你担当这个责任。
要免去全省学生的干枯、沉闷、死板的习气,自然也逃不了教职员和优秀学生的觉悟和努力。我以为无论在何种社会里必有领袖。那些做领袖的,必须有卓识,有勇气,肯负责任来做“除旧布新”的事业。做这种事业自然免不了许多麻烦,但既已觉悟了有做的必要,便也只好准备奋斗了。
我知道你们济南一中里很有不少自好的青年。但愿你们能团结起来做一番“起死回生”的大事业。
贤江
【附】 刘巍东致杨贤江
贤江先生:
(上略)我是一个山东的学生,我在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我极感山东学生们的生活干枯、沉闷、死板,但是没有一个极善的方策来使他们不受以上的几种痛苦。
我老实说几句话;就是有两种各趋极端的学生。
a.呆板的——终日埋头书案,不问闻时事的;课本以外,一无所知。(多数的)
b.浮动的——终日奔走活动;抛开学校功课,结果,得不偿失。(少数的)
以上两种学生,总之都是不合理的生活。我来信的意思,就是请先生给几个法子,来解决我问的几个问题:
1.多数呆板的学生如何可以救治?
2.少数浮动的学生如何可以挽回?
3.山东全体的学生生活如何免去干枯、沉闷、死板?刘巍东一九二三,八,八草自济南
致崔万秋
万秋先生:
承你告诉我山东学生界活动趋势,非凡感激。我深望别处学生,也能像你一样以这种好消息见告。
得了你这一个报告,我益信你们山东青年学生中,已经有不少觉悟的了。刘巍东君所见的山东学生所感受的痛苦,或者能从此得救罢。但愿你们努力!努力!
《学生界的批评》一文,希望能早日成就。据刘巍东君说,他愿给《学生》作一篇《山东学生界状况》的调查。我想最好你能和他合作,不知可以吗?
贤江
附白:还有许多来信,在本期里不及答复,当在下期发表。从下期起,将另立《答问》一栏。请看本期的《编辑余谈》。【附】崔万秋致杨贤江
贤江先生:
山东教育界、学生界的消息,在贵志上很少看见,大概是学生界沉闷,无可记述罢?不过现在有几件事发生,足以表现山东学生界向上的精神,我很愿意把它介绍到《学生》上去,使阅者明了山东学生界的趋势。一是学生界的社会运动。组织了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山东支部,从事工会的运动、工人教育运动及社会主义的宣传。二是学生界的学术的研究。一中、正谊、育英中学各校的学生组织了一个征痕读书会,目的在研究学术。又发刊一种旬刊,名叫《征痕旬刊》,目的在:一、激发山东青年的思想;二、提起山东青年研究学术的兴味;三、改善山东学生的生活状况。其他学生自动的出版物,第一中学有《一中旬刊》,已有两年的历史,内容虽免不掉“幼稚”,然那股淳朴勇猛的精神,颇有足多者。他的目的,在于师生共同发表言论,研究学术,鼓吹本校的教育方针,报告本校的进行状况,二年之间,影响于本校、外校同学的思想,亦颇不少。育英中学,也有同样的《育中旬刊》。第四中学有《四中周刊》,第六中学有《六中汇刊》,都是学生们自由的组织,都可以表现山东学生界的趋势与精神。我是山东人,有把山东学生界的趋势报告于大众的必要,所以写了以上一些话。关于学生界的批评,我早想做一篇论文,在贵志发表,以不能自信,故未果。(下略)
崔万秋 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二日 济南
附注
①此函原发表于“对于本志内容的意见及其他”分栏内。 ①此函原发表于“要求登载社会的白话剧本”分栏内。 ①此函原发表于“对于本志的希望”分栏内。 ①此函原发表于“对于学习法专号的批评及其它”分栏内。 ①此函原发表于“眼前的青年文艺的批评”分栏内。 ②“建南”,即楼建南,又名适夷。杨贤江的同乡,与杨贤江、朱公垂等发起组织“余姚青年协社”。在《学生杂志》上有较多的公开书信往来。 ①此函及后函原均发表于“两个青年的人生观”分栏内。 ①此函原发表于“受外人教育的学生的冤曲”分栏内。 ②此函原发表于“一个专制婚姻底下的青年的呼声”分栏内。 ①此函原发表于“一个苦学生的愿望”分栏内。 ①此函及后函原均发表于“山东学生界的现状”分栏内。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四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收录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采取体裁特殊的采取编年记录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