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杂志》编者按及附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585
颗粒名称: 《学生杂志》编者按及附言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9
页码: 714-722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学生杂志》编者按及附言的论著附录,其中包括了《培根与笛卡尔》附白、《我们怎样改造思想》附白、《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英语》附言、《入学试题》前言等。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附录

内容

《培根与笛卡尔》附白②
  按:培根注重经验和实用,提倡归纳法;笛卡尔主张疑惑,证明自己的存在(笛卡尔的一句名言便是“我能思想是故有我”)。对于我们处世求学的态度和方法上,确有许多帮助。这篇所说的,原是非常简略;但我们为增进一般读者的常识起见,所以就把它发表了(若要看得详细些,可购文明书局出版的《新编泰西学案》一书来参考)。
  记者附白
  原载1921年12月5日《学生杂志》第8卷第12号
  《我们怎样改造思想》附白③
  陈先生以这样诚意告诉我们这许多话,我们不但觉得我们的脑子因此一清,我们更感受到陈先生的可敬的精神。陈先生的话是说:“我们该怎样改造思想呢?我们该从我们向来空想的思想改造到实践的思想。”他的精神是:“我们想了出来,我们便要做去。”我觉得他的全篇演说词里都包括这几句意思。
  邵力子先生说,陈先生这话是对着有思想的青年说的,是对着已有目的、已有高远理想、已有将来观念、已有终极目的、已能怀疑的青年们的进一步说法,希望大家不要误会。
  原载1922年1月5日《学生杂志》第9卷第1号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英语》附言①
  邝富灼博士说:英文已渐成为世界通行的言语,学习英文,自然可以为谋生之助。但我希望学英文之学生要别有所志。因英文典籍之中富有科学与艺术,学者能广为研究,自足以增进心力而占优胜。再如我国方需通英文而为国尽力之人,倘得如伍廷芳博士者若干人,当大有益于国家。我以为,学英文以期服务于国,实为最高尚的动机。
  原载1922年3月5日《学生杂志》第9卷第3号
  《欧洲中学生生活》编者按②
  本篇系新近到上海的德国M.Diamant所作。因为他是德国人,故所讲内容多偏于德国方面。好在下面还有几篇讲法国学生和牛津大学的文字,读者把他们参看一下,便了知道欧洲学生生活的一般了。
  原载1922年7月5日《学生杂志》第9卷第7号
  “青年问题讨论”按语①
  学生与学潮
  学潮问题,在三四年来已成为中国中等以上各学校普遍的流行病。其中能免于旋涡从不感染者,实在很少。因此,我们承认这个问题是现时学生界最切要而又急待研究的问题。本会会员有的还在学生时代,有的刚离学校,对于学潮二字,脑袋里都有个深刻的印象。所以本会成立不久,便由侯绍裘君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现因这次讨论的意见都很相类,所以只把其中二篇(侯绍裘和高尔松的)发表,以示一般。
  自学问题
  自学问题,是现在青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自本会会员沈昌提出这个问题讨论后,共得四篇文字,各有意见发表。且曾聚会一次,讨论这问题。下面的一篇文字,是会员侯绍裘君把四篇文字的总结和自己的意见组合而成的,可作为本会对于这个问题的代表文字。
  青年学生应该怎样过暑假
  “青年学生应该怎样过暑假”一问题,由本会杨贤江提出大纲,高尔松略注要点,再由各会员的讨论增补而成。但因时间局促,大家不能充分讨论,以致所说亦很简短而不周。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原载1923年2月、7月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2、7号
  《中学校体育之设施方针》按
  本文虽为对于主持学校教育者立言,但如中学体育设施,体格检查事项,三项运动及五项运动及格标准等几项,都足以增进中学生的常识,帮助中学生的反省,所以特在本期体育专号上发表。
  ——记者
  原载1923年4日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4号
  《入学试题》前言
  我们受读者的要求,调查国内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入学试题,以便有所预备,因特托陈东原先生调查北方各大学去年之入学试题。承陈先生的热心帮助,已将北大、北高、北女高、高工以及天津方面的北洋及南开六校试题寄来。本期先发表北大及北女高的两篇,其余都归下期发表。据陈先生说,他的调查,深得他的表妹雷茞君及刘剑夫、佘梦庄、娄之常、陆震雷诸君的帮助。为此书此志谢。
  本期所登东大的试题,是由张毅生先生寄来的。我们也要谢谢张先生的帮助。
  ——记者
  原载1923年5月《学生杂志》第10卷第5号
  《北高的平民学校》按①
  记者按:本文原题为《北京高师学生课外活动的实况》,由董君于四月间寄来。当因本志篇幅关系,以致未能从早发表,对于作者殊深抱歉。原文除平民学校外,尚有五个补习学校——数理化补习社、英文补习学社、文科补习学校、乐群补习学校、劳动补习学校——的介绍,不过尚未完篇。现在为希望能满足他处办理和平民学校一类学校者的要求——见本期通讯一,特把“北高”的平民学校的详情发表出来。其他各补习学校的详情,当由董君续完后再行发表。
  又按:北高现已改称北京师范大学。兹将原文序言及平民学校本文登在下面。
  原载1923年9月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9号
  《地震与灾异》按②
  杨君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生。今秋赴德留学,将专攻古生物学。
  ——记者
  原载1923年10月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5号
  《国文法的学习法》文中附言③
  普通论调中如文学界上的一般评论者,因要反对这些徒尚形式言之无物的文字,便发出不究形式等主张,甚至以为只要能从刹那间的直觉上赤裸裸地写下,就是写出几个错字或不通的句子也并没大关系。这些话固是美丽而动听,在那一方面也没有理由可反对;但仅仅这样圆活浮泛局部地说说,却很易使人误把文字所原有的文法和那些从外面硬加上去的声韵格律、句法章法等等束缚的镣铐要同样看待了。
  原载1923年11月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11号
  《教学小品文的一个尝试》按①
  本文作者夏丐尊先生是春晖中学的国文教员,对于国文教学法深有研究。本文原题为《作文教授上的一个尝试》,是从教者方面说话的。但我们认为,这对于学者一样地可以适用,所以特把它登在《国文研究法号》上,而改为现在的这样一个题目。
  ——记者
  原载1923年11月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11号
  《青年人精神早熟的危险》按②
  褟君所说的是常理,但是目前的中国,却是在非常的状态。我们从实际上看,一般青年学生何尝不要安心读书,但是环境逼迫他们不能安心读书,而且许许多多的青年还未能入学校,这样,那又何忍不分些时力去干社会运动、政治运动呢?所谓觉悟不觉悟,就要看这一点。所以,我们希望大家一方面要能读书,别方面还要不仅读书。
  原载1924年2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2号
  《欧美科学名家传略》按
  为提倡科学研究,鼓舞青年科学兴味起见,本社特请东南大学理科学生沈昌先生担任科学名家传略的撰述。大致所选名家为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及生物学家。每人传中包含下列各点:(A)生年月日,生地及家庭教育;(B)幼年及壮年有趣的生活;(C)处世态度;(D)研究方法;(E)对于科学之影响。我们希望读者诸君能从这些科学家得到深切的感动并研究的精神,使将来的科学史上也有中国人的科学家的地位。
  ——记者
  原载1924年2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2号
  《寒假生活中的两幕》按①
  我们还是习于“拍马吹牛”,习于“忍气吞声以受之”的生活以混世呢?还是发愿改革,结合有觉悟的同志去改革,以求得过合理的人的生活呢?愿作者及作者的友人深思一下。
  原载1924年5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5号
  《学生休息时间的教育》按②
  树楠君此文,注重休息时间的修养方法,用意甚好。惟统观全文,作者的修养目标似乎止于“独善其身”,甚而至于“极力注重把一切外事抛之九霄云外”,认此为休息教育上的基本点,则我未敢苟同。我以为,我们讲修养,应该注重在造成自己为人群中最有用的一个人。如讲体育单为自己谋快乐,求知识单为自己炫博学,而于人群的健康和文化全然不管,而且还要极力抛之九霄云外,这不太偏于自私自利了吗?这能算得是完全的修养了吗?这真是目前中国的环境所许可的吗?故我愿补充作者的意见,希望讲休息教育的人,除出作者所列举的方法以外,还要看看四周的情境,注重如何与群众发生关系,如何使不知利用休息时间,或竟不得充分的休息时间的人(如每天做十二乃至十四小时以上工作的劳动者),也能享受休息教育的利益才好。
  ——记者
  原载1924年5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5号
  《读本志三号后的管见》按①
  有产阶级能独有正确的人生观吗?我们却以为有产阶级除挣钱享福而外,再不会有什么人生观。反之,无产者为生活问题所迫,只要他能思想,就会很容易地感到现状之不平而努力于人生正义的鹄的。就如你下段所说,即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你何以竟说不可能呢?
  ——记者
  原载1924年7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7号
  《工读主义与函授学社》附注
  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所设各科,均有详细章程。其入社一切手续,因限于篇幅,不能转录,阅者谅之。有志入该社者,请向上海宝山路商务印书馆索阅简章可也。
  原载1924年7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7号
  《美国之青年运动》附识
  韩德先生是一位青年运动者,此篇是他在北京大学青年会所讲,曾登载《京报附刊》,他的题目是:《美国之青年运动》。因环境、国势之悬殊,与吾国青年运动当然不可同日语。但感讲者满腔热忱,共谋世界之和平、青年之友善,能够破除成见立论,要亦足多,故转录之。
  ——编者附识
  原载1926年4月5日《学生杂志》第13卷第4号
  《十四年度各大学入学试题》按
  本期因篇幅关系,又因收集不全,故所登各大学试题,以下列各校为限:(一)国立北京大学;(二)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三)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四)国立北京工业大学;(五)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六)国立北京医科大学;(七)国立北洋大学;(八)国立广东大学;(九)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及(十)北京清华学校。敬希读者注意。
  原载1926年6月5日《学生杂志》第13卷第6号

附注

①各篇均无具体署名。编者认为,均系杨贤江起草或参与定稿。题目为编者所拟。 ②《培根与笛卡尔》一文的作者是徐亚生。全文2千余字。简明介绍了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an,1561—1626)和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的生平业绩。 ③《我们怎样改造思想》系陈独秀的演讲,由宓汝卓记录。文末提及的五个“已有”,系陈独秀在演讲中提到的五种弊病及其相应的诊治之方。即:目的——方法;理想——现实;将来——现在;终极目的——具体途径;怀疑——信仰。 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英语》的作者为周越然。时任商务印书馆英文部编辑、函授学社英文科科长。 ②《欧洲中学生生活》系一组文章。编者按置于总目之下、各篇文章之前。首篇为介绍德国中学生生活的文章。 ①本篇所收三则按语署名:青年问题讨论会书记部。编者结合《青年问题讨论会简章》所附按语及该会组织情况考定,系由杨贤江所撰。题目为编者所拟。二级标题系撰者自拟,编者略去了各自副题:“青年问题讨论会稿”第二或第三或第四。 ①《北高的平民学校》的作者为董渭川,时为北京高师学生。 ②《地震与灾异》的作者为杨钟健。 ③《国文法的学习法》的作者为“CP”,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辑。附言系针对文内提及“人们普遍不重视国文法,视之为形式”而言。 ①原文作者夏丏尊(1886—1946)原名铸,字勉旃,号闷庵。浙江上虞人。长期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努力革新教学。 ②《青年人精神早熟的危险》的作者为褟参化,时为广东高师的学生。按语针语文,对文中的如后观点而发:青年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社会服务是“精神的早熟”,认为“因代成人负责而早熟了自己的精神,断然是不值得干的事情”。 ①《寒假生活中的两幕》的作者为汪汝干。 ②作者树楠为武昌师范大学学生。 ①《读本志三号后的管见》的作者为袁绍文,时为浙江二中师范部学生。本按针对袁绍文读了《学生杂志》第11卷第3号(青年生活态度号)后所发表的如后意见而言: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无产青年迫于生活,要“立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实是不可能!设或有之,也只好认少数有产阶级的独享了吧”。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为杨贤江全集第三卷,1929~1931年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具体“编年”原则为:(1)写作(包括演讲等)和发表时间皆备者,以写作时间为据;(2)无写作时间而有发表时间者,以发表时间为据;(3)写作和发表时间皆无者,由编者考定时间,置于相应的时段之后,并在题注中予以说明;(4)报刊上连载的文论,以第一部分的发表时间为编排依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