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结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56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结论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6
页码: 149-154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论著作品教育史的结论,人类之教育,以文明时代为分界,在它的前与后,有个极大的差异。在文明时代以前,大家共劳动,共消费,故教育是全社会的,是实践的,即劳动与教育相一致的。到了文明时代,奴隶制度最为发达,社会开始分出榨取阶级与被榨取阶级,奴隶制度即为榨取之第一形态;其次为中世之农奴制度(即封建制度);最后为近世之工银劳动制度(即资本制度)。这三者为文明三大时期之三大隶属形态。
关键词: 教育史 杨贤江 论著作品

内容

我们的教育史,写到这里为止。现在再概说几句,以作结束。
  人类之教育,以文明时代为分界,在它的前与后,有个极大的差异。在文明时代以前,大家共劳动,共消费,故教育是全社会的,是实践的,即劳动与教育相一致的。到了文明时代,奴隶制度最为发达,社会开始分出榨取阶级与被榨取阶级,奴隶制度即为榨取之第一形态;其次为中世之农奴制度(即封建制度);最后为近世之工银劳动制度(即资本制度)。这三者为文明三大时期之三大隶属形态。
  文明社会的总体是国家,而这种国家在所有典型的时期中皆是支配阶级的国家,而且在一切时期中还是主要地为统治被压迫、被榨取阶级之机关。……用这种基本的制度,文明已完成了为古氏族社会无论如何所不能及的事物。但是这种文明,是靠人类最下劣的情欲及本能之活动,且由牺牲了其他一切禀赋以发达它们而后完成的。卑鄙的贪欲是从第一日以至今日的文明之主动的精神;第一是财富,第二是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而是弱小的各个人的财富;这是文明的惟一最终的目的。即使科学之向上的进步以及时时返复的艺术之黄金期会落到文明的膝下,那也不过为了它们,则现代财富之最高利益将不能获得罢了。文明的基础在于一阶级之为他阶级所榨取,故它的全部发达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着。生产之一切进步,即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之退步。一阶级的一切利益,必然地为他阶级的害恶;一阶级的一切解放,即为他阶级的新的压迫。……在野蛮人间几乎是没有权利与义务之差别的;但文明却使这两者间的差别变成非常明显。……因为现在对于一阶级差不多给以一切的权利,而对于他阶级却差不多课以一切的义务。——恩格尔的《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第九章①
  故人类历史自入于文明期,即社会有了阶级以来,教育终是阶级的,为供支配阶级之“御用”的;无论重道德(在封建时代)或
  ①“恩格尔”通译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通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述引文的新译文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8页和173—174页。
  重知识(在资本主义时代),都为了支配阶级的利益。“古来思想历史之所表示,不是精神的生产跟着物质的生产一起变质的吗?所以支配一时代的思想,终只是那时代支配阶级的思想。”而男女教育机会之不平等、所有权与教育权之姻缘、理论与实践之隔离、“御用学者”之出现与“学问”之为贵族性,皆是文明社会之特征。教育原为求生之手段,为帮助生活发展之工具,目的在保存种族,性质是全社会的;但今则用为维持支配者权力之手段,故这种教育是偏颇的。
  但未来当怎样?人类的教育是否将永远如此?我可引用美国人摩尔根的话以作答,即以结束本书:
  自从文明开始以来,财产之增加如此广大,它的形态如此复杂,它的应用如此扩充,而它的管理为了所有者的利益又如此巧妙,故它对于民众已成为难以支御的权力。人类的精神在它自身的创造物之前,迷罔地站着。然一个时代终要来临,那时人类的理智将起而支配财产,且规定国家与国家所护的财产之关系,以及所有者之义务与权利的眼界。社会的利害绝对地居于个人的利害之上位,而且两者必须引入于公正而调和的关系。如果同在过去时代一样,进步依然当为未来的法则的话,那么,单单财富的追求并不是人类最后的运命。从文明发端以来所过去的时间,不过是人类生活过去持续期间之一断片;且也是未来当到临的年代之一断片。社会之解体可有终止那以财产为惟一最后目标的历史进路之希望,因这种样的进路,含有自己破坏的要素之故。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社会上的友爱、权力、义务的平等,以及教育的普及,即为经验、理智及知识所不断地倾向着的下一较高阶段的社会之前兆。它将是古氏族的自由平等及友爱在一个较高形态的复活。——《古代社会》五五二页①
  教育史参考书目
  中文的——
  王凤喈著:《中国教育史大纲》
  姜琦编:《西洋教育史大纲》
  吴康译:《近代教育史》(F.P.Graves:AHistotyofEducationinMod-ernTimes)
  庄泽宣译:《近三世纪西洋大教育家》(F.P.Graves:(GreatEduca-torsofThreeCenturies)
  郑梦驯译:《教育理想发展史》(M.I.Emerson:TheEvolutionofEdu-cationalIdeals)
  周焕文编:《中外教育史》
  李大年译:《欧洲新教育》(E.M.Roman:TheNewEducationinEu-rope)
  大学院编纂:《全国教育会议报告》
  舒新城编:《中国新教育概况》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余家菊 汪德全编:《战后世界教育新趋势》
  余家菊编:《英国教育要览》
  周太玄编:《法国教育概览》
  汪懋祖编:《美国教育彻览》
  许崇清译:《苏俄之教育》(EducationinSovietRussia.)
  外国文的——
  EdenandCederPaul:CreativeRevolution,AStudyofCommunistErgatocracy,1920.
  EdenandCederPaul:Proletcult(ProletarianCulture),1921.
  KarlAugustWittfogel:DieWissenschaftderBurgerlirchenGre-sellschaft,1922.
  LucyL.W.Wilson:NewSchoolsinNewRussia,1928.(已由作者在翻译中)
  志垣宽著:《リウ工—卜口シク新教育行》
  仲宗根源和著:《劳动露西亚新教育の研究》
  岛为男著:《阶级文化上教育の革命》
  L.Trotsky:PromblemsofLife(系英译本)
  附言:以上所举各书,有的虽是教育史,但编者的见地不一定正确;有的虽并不是教育史,但足使读者明了教育之“为何物”;因本丛书须列参考书一项,故略举如上。
  据1929年5月《教育史ABC》上海世界书局版
  〔附〕
  《ABC丛书》发刊旨趣①
  西文ABC一语的解释,就是各种学术的阶梯和纲领。西洋一种学术都有一种ABC:例如相对论,便有英国当代大哲学家罗素出来编辑一本《相对论ABC》;进化论,便有《进化论ABC》;心理学,便有《心理学ABC》。我们现在发刊这部ABC丛书有两种目的:
  第一,正如西洋ABC书籍一样,就是我们要把各种学术通俗起来,普遍起来,使人人都有获得各种学术的机会,使人人都能找到各种学术的门径。我们要把各种学术从智识阶级的掌握中解放出来,散遍给全体民众。《ABC丛书》是通俗的大学教育,是新智识的泉源。
  第二,我们要使中学生、大学生得到一部有系统的优良的教科书或参考书。我们知道,近年来青年们对于一切学术都想去下一番工夫,可是没有适宜的书籍来启发他们的兴趣,以致他们求智的勇气都消失了。这部《ABC丛书》,每册都写得非常浅显而且有味,青年们看时,绝不会感到一点疲倦,所以不特可以启发他们的知识欲,并且可以使他们于极经济的时间内,收到很大的效果。《ABC丛书》是讲堂里实用的教本,是学生必办的参考书。
  我们为要达到上述的两种目的,特约海内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力学的专门研究者来编这部丛书。现在这部《ABC丛书》一本一本的出版了,我们就把发刊这部丛书的旨趣写出来,海内明达之士幸进而教之!
  一九二八,六,二九
  出处同前

附注

①上述引文的新译文可参见杨东纯等译《古代社会》下册,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556页。 ①本文原载《教育史ABC》1929年初版扉页。署名:徐蔚南。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为杨贤江全集第三卷,1929~1931年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具体“编年”原则为:(1)写作(包括演讲等)和发表时间皆备者,以写作时间为据;(2)无写作时间而有发表时间者,以发表时间为据;(3)写作和发表时间皆无者,由编者考定时间,置于相应的时段之后,并在题注中予以说明;(4)报刊上连载的文论,以第一部分的发表时间为编排依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