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世的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56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中世的教育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21
页码: 91-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约自千五百年前至四百五十年前之一千零五十年间中世的教育,其中包括了阿拉伯人的教育、中世的大学、工商业者的教育——市民学校等。
关键词: 中世教育 杨贤江

内容

约自千五百年前至四百五十年前之一千零五十年间
  这时期内,我们的历史上发生如下的几件大事:基督教势力之普及与基督教教育之支配;日耳曼民族之兴起与封建制度之确立;还有回教徒之活跃及新商业都市之发生。我们于此先来说个大概。
  基督教是犹太一个苦木工约瑟之妻在未婚前的私生子耶稣所创的。他要改革犹太教,自称为惟一万能的宇宙创造者,全人类之父的神之子,以博爱为宗旨,无视阶级的差别,主张经济的平等,谋于正义之理想下以改造社会。基督教非如佛教之非现世的,乃用平易简明的标语,从当时制度下最是不平的穷困人中找出热心的信徒,向着吸取偶像破坏、自由、民权之新文明思潮之全罗马人心,忽然流入;尤其是饥渴于解放希望的奴隶们,翕然信奉;且因耶稣之被罗马殖民总督处以十字架磔死之刑,愈激起了门徒的热情与反抗,使基督教广为流传。其时,罗马帝国治下的一般庶民,困于支配者的横征苛敛,沦落于奴隶之境遇者日多。这样大群的“能言家畜”,虽然也曾几次集合数万人崛起动乱以反抗政府(二千年前斯巴达克斯之奴隶动乱,与政府军对抗四年之久),然终于为支配者的绝端恐怖政策所扑灭,且因酷虐取缔,严重搜索,再也不能有结社形式,于是只好匿迹于秘密之宗教团体。又因当时的经济关系,尚未到可以使奴隶结成为社会的生产阶级之地步,故他们在多年压迫之后,逐渐丧失勇气,很自然地投入于含有神秘的宿命观之基督教怀中,而把促进历史发展、革新社会构造的推进力流产了。最后在第四世纪时,又经君士坦丁帝定为国教,怀柔利用,以谋吸收民心而与皇帝野合,成为支配权力之城寨的基督教教会,更称最尊之长老①为法王②;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更巧妙地教化新来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初入于农业文化之阶段,教会即当作农村组织者,深入其间。因教会是当时惟一的过去智识之贮藏所,僧侣是惟一能读写之人,他们即教授播种及收获之时期,并为农民医病。于是教会势力深入于民众生活之内部,且渐渐具有政治的组织之才能,法王与皇帝遂互相利用。至八世纪之终,法王利用查理大帝③幼稚的虚荣心,授以帝冠,使复兴西罗马帝国。由是基督教会之世俗的权威足以支配封建主义全盛期中欧罗巴诸国之王。故基督教之所以普及与得支配教育,自有其物质的背景,决非仅靠教义之力。
  日耳曼人在第四世纪以前,尚是狩猎民之种族团体,多少带原始的定住农业与酋长的游牧群,故属于未开化的社会发展阶段;至第四世纪之终,才侵入罗马帝国之领土。纪元四七八年西罗马帝国为佣兵哥特蛮族所崩坏以后,遂占有西欧罗巴全土,创立族长的农业王国。当时他们开始入于父系制的阶段,然母系制痕迹尚颇浓厚。女性尚为一般〔人〕所尊敬。(今日欧罗巴之有尊重妇人之习,还是那时的遗风。)日耳曼人因不能将多数的罗马人包括于自己氏族之内,又不能以氏族制支配罗马人,于是便有设立新国家之必要。日耳曼人的氏族组织之各机关,急变化为国家机关,氏族之军长遂变化为国王。如斯,日耳曼人将濒死的欧罗巴赋予了新的生活力。爱国的历史家,指这个生活力为日耳曼氏族固有的魔力(即国民的特质);然实际不然,当时的日耳曼人仅具有野蛮性的强味罢了。
  又,当初日耳曼人侵入罗马帝国领土时,他们不知有奴隶,将古代文明社会之阶级制度全然破坏,创建自由农民之村落,在所谓黑暗时代的历史期内,却现出生产劳动者之黄金时代。然后来进于住定农业,为防御新的侵入者起见,发生分业:一部专任战争守卫,一部专任耕作,而提供一定的收获于为族长之战争指挥者,以保证战斗者之生活。由是发生领主与武士之阶级。大领主独占广大的领土,使有功劳的武将分治,自己支配所有诸侯而为王,各诸侯也各养许多武士,预备为王效劳。他们的这种关系,即由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制度所建立的土地与农奴之根本基础所维持。当时的社会组织,上为法王,次为国王,然后领主、武士,最下为农奴。
  在领主的居城与教会的建筑所在之处,便有专门的手工业者与交易物产的行商出现。在古代旧贸易都市及大城镇中,许多工商业者集合,成为常设的市场,终于发达为中世纪后期的新商业都市。因货币资本与工商不断的发展,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封建制度遂告没落,而国民的统一国家着着实现。
  我们的中世教育史,即在这样的背景中相应而生。这所谓中世的范围,虽在历史家也各有异见;若在思想及教育方面言,大致是由纪元五二九年封闭希腊式学校(前述雅典大学),以基督教统一教育开始,迄于十五世纪为止的约一千年间。然在此以前的基督教初期教育,因内容上当入中世教育之范围内,故即从此说起。
  一 基督教的教育
  原始时代之教育,为宗教与军事之实用教育或职业之实地指导;在希腊全盛期,才有美的理想的教育。到了中世纪,虽还是以希腊之学问与哲学为其内容,但要由基督教的见地予以选择取舍。其间有种种的学校与种种的教育形式,且实为近世教育制度之基础。今依次述之如下:
  问答教授学校 这是用问答教授法(Catechism)实施基督教教育的学校。初期的问答学校,全为洗礼之准备,学生有老幼男女之不同。第一世纪中叶,在亚历山大里亚的问答学校颇发达,兼教几何、物理、天文、哲学。其他问答学校,仍以道德的修练为主,唱唱赞美歌,行行祈祷而已。这一亚历山大里亚的问答学校,在许多年间,实为一切基督教学校之典型,又为古代教育与中世教育之桥梁。基督教学校与异教学校不同之点,在前者把一切当作永久的救济之手段,而惟在神学与宗教之周围回旋。希腊人为现世而教育,基督教徒则为来世而教育。在基督教教育上,虽以耶稣之国民的神学占主位;但已因希腊学问而合理化,从而普遍化。这表示东洋思想对希腊思想得胜利,理性变作信仰的天使。在此,超自然做了主角,屈科学与自然成为奴隶。
  教父的教育 神、救世主、神圣之三概念,是被压迫的犹太人于欲恢复其本国与政治的权力一事上所联带发生者;然在基督教徒间,变为三位一体的人格,堕落的人间在天国复归于神之思想。而这思想,由于与希腊思想之接触得着哲学的表现,因此发生了教父①之教义。这教义实由犹太人得其实体与权威,由希腊思想得其普遍的形式与形而上学的内容,再由罗马得其组织与普及力。在希腊语与希腊思想行使的地方,希腊之哲学的要素,不绝地压倒犹太的要素。然在他处,特别是拉丁语行使的地方,情形全异。耶路撒冷陷落后(纪元七〇年),犹太的基督教,即非希腊的基督教之中心,在乎罗马。在有势力的罗马社会中,犹太之传统的非哲学的要素,确乎保持优势,竭力拒绝希腊的要素。此由“使徒之信条”可以为证。那是不含有希腊思想与形而上学思想之痕迹的。犹太之传统的要素,即随罗马社会之势力而广远,罗马僧正之权威扩大,同趋优越。换言之,信仰夺科学之地位,超自然界取得自然界之地位。科学与知识固然衰微,而残存的信仰也堕落于极度的迷信。在四世纪以后的教父,特别是在西方的教会,便都是这样竭力排斥希腊思想的。虽是真正的学者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①,尚且于改宗后,即抛弃异教知识,甚至宣言“建设天国者是无学者”。六世纪时,有僧正教授文字(文学),法王即予斥责,认为莫大耻辱,宣言圣语是离文法而独立的。其时,虽也有人著一种教育百科词典(题为TheNup-tialsofMercuryandphilology),翻译希腊语及其他书籍,劝国人努力研究;又有本泥狄克特派(详下)定僧侣每日读书的规则;但迷信与无知之浓云,终在罗马加特力教会②支配之下,层层笼罩。到第八世纪,黑暗达于极点。其时,学问差不多从全欧罗巴大陆消影灭迹;直要在极西的英吉利诸岛,特别是爱尔兰与极东的叙利亚,才得到最后的避难所。在第八世纪后年,由爱尔兰与英格兰僧侣所发起之运动,与三四纪后先在叙利亚发生,次由胜利者回教徒输入欧罗巴之运动相会合,才见欧罗巴稍放光明。故回教徒之教育是值得注意的(另详下文)。
  查理大帝时代 当第八世纪黑暗之后,教育在欧罗巴复兴时,已不复在拉丁人间,而在征服者的日耳曼人间了。这个复兴,所受于爱尔兰或苏格兰僧侣之感化者实多。爱尔兰于第六世纪后,已成为强固的信仰与学问之地。等罗马人退去不列颠,另发生一种与罗马大不相同的基督教。有学识的僧侣,将其教训传入全欧罗巴。不久,盎格鲁撒克逊的传道师与教师,随从爱尔兰人之后,也努力于大陆教育之复兴,尤其注意于佛朗克①人。佛朗克人其时已发展为政治上重大的民族,除为回教及君士坦丁堡所占有的土地,已占有原为罗马帝国所支配的全领土,且与加特力教结成关系。到查理大帝(CharlestheGreat)做了佛朗克的惟一统治者(七七一年),益谋利用教会之力以统一种种民族间的感情及教育;等他从罗马法王戴上西罗马皇帝之冠,西方世界之政治权力,便显然由拉丁人转于日耳曼人。同时,佛朗克寺院也进而成为西方基督教之代表。查理在戴冠式以前,本已召各国学者,立普及教育于民间之计划。其中最有名的学者,为盎格鲁撒克逊人阿尔琴(Alcuin,735—804),任为宫廷学校校长,且一般被认为中世教育之父。他的目的,似在复兴尚包含异教要素的圣奥古斯丁时代之教育,且保护“自由七科”。七八九年曾有所谓教育普及会,叫各僧院设立学校,教授唱歌、算术、文法。但查理即帝位后,一旦得势,即主张教会当服从国家,无论国家与教会,皆当以大帝之意志为其法律;且力主教育要养成国民爱国心;更命僧侣废拉丁语而用本国语以讲演。顾虽如此,教育仍然以教义为本,因宗教究是吸收民心的良工具。等查理死后,八一七年之法令——僧院学校以修道僧为限,遂又成为排他的教育机关。而阿尔琴实际在一切方面,也是拘于教权,非常保守的人。他受改宗后的奥古斯丁之感化,所行一切事业,皆以使人人准备来世为目的,埋首于纯基督教的教育,连子弟间的游戏尚且鄙视,对于科学自然更无所知。惟当时因阿尔琴及查理的影响,在西方终算兴起了教育。这种教育成于三个阶段:(一)初等教育,由教区的僧侣教授;(二)中等教育,与寺院连络或在僧院教授;(三)高等教育,限于“家庭教育”,在某种意味上为后世大学之起源。至九世纪末叶,英国有亚勒弗烈大王者①,仿查理之所谓学问复兴,设许多寺院使为学术之中心;然其改革之动机,不过为弥补了解教会仪式及拉丁语牧师之不足而已。
  烦琐哲学当加特力教会之世俗的权威支配全欧罗巴时,一面有庄严的歌特寺院到处高耸;一面有赞美神秘的迷信之诗歌随地吟唱;而至十一世纪,更有为证明圣书奇迹与天地开辟之“御用学者”烦琐哲学(Scholasticism)②发达。烦琐哲学想用论理或辩证法,作宗教上信仰之证明,想给以前种种神秘的遁世的僧侣之人生观以合理的根据。因此,固然呈现排斥教权而重视理性之倾向;但其实际,乃如八世纪查理大帝之复兴古典,为教会而利用文法修词;烦琐哲学之研究神学,也为教会问题而利用希腊哲学。原来这时候,东方的回教已着着进逼,基督教教会立于防御的地位。为对抗计,不得已,只好向向来视为妨碍信仰的文法、修词、论理俯首,权请它们来做武器。烦琐哲学就是应这个机运而产生的。中世末叶兴起的中世大学,虽为由社会生活的要求,具有独立的学术机关之性质;但因当时的教会尚占有最高权力,故神学科不得不设;即在大学以外,神学的研究也极兴盛。大学虽尚有法科、医科,但如有名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竟尚以神学为主科。十二世纪后半,在监督学校即基督教之监督长所监督的学校,实施神学中心之教育;又,高僧教会学校亦复如此。
  这种烦琐主义之教育、神学的教育,固有许多批评家评为狭隘偏颇;然也有人,因其注意于知识之系统的组织、崇尚论理①的分析、养成锐敏的论理力,认此为开拓近世科学研究之基础者。实则用权威以说明,仅知演绎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已窒碍了自由研究与批判态度之启发;何况知识的内容以神学的材料为限,教育的方法又惟形式是重,试问哪里来的科学精神?原来当时的教会,看科学的研究、知识的追求以及疑问的发生为罪恶,违反禁例者,由宗教裁判予以严罚。人只须信仰、祈祷,一切问题要由神之全能来解决。初期教会之组织的机能已经告终,过去智识之贮藏已经丧失,如今却变为代表中世之黑暗与保守的最迷顽思想之渊源了。
  其他受教会支配者 文法学校、唱歌学校等,都是实施基督教教育的。文法学校教拉丁语,唱歌学校教唱歌及读书。十四世纪以后,有许多学校(附设于小寺),凡有僧侣二人同居之处,即以一人教文法学校程度,一人教唱歌学校程度,即下级生。这种学校,支配十四五世纪之初等教育;故虽至十五世纪,即距今五百年前,基督教的精神还不失为一个中心。
  女子教育 女子入尼院学校学音乐、手艺、拉丁语等,毕业后在妇人之私室受遁世的隔离的修养,也无不是中世的基督教的性质。
  二 反教权的教育
  中世欧罗巴的教育,弥满着基督教的精神,即说教会教育差不多占有教育全土也无不可。因之,通常教育史终把我在本节所欲述的二种教育乃至后面将说的中世大学,都列入基督教教育范围之内。原来这也不算错误。惟这种教育,虽然形式上离不了宗教色彩,但实质上却在基督教之圈外,甚至含有反教权的性能。敌特另节述之。
  本尼狄克特派教育 第四五世纪时,有基督教徒认为当时社会堕落不堪,而隐入山林以修行者。初皆独居,后知独居有弊,遂设立僧院,制定严格的院规,以营共同生活。同时附设学校,以教育教徒及俗人子弟。此为僧院主义与僧院学校之起源。其中最有关系于教育者,为本尼狄克特派,创于罗马贵族之后裔圣本尼狄克特(St.Benedict,480—543)。在他所创立的僧院,制定每日礼拜与作业之条规,力斥当时隐遁者所行之激烈的苦痛;至作业种类,则为耕作、慈善事业及少年教育等。这些,都为救当时社会乃至教会之“时弊”之要图。以后继起者大有其人,未及百年,此种僧院竟达二百五十有余,遍于欧罗巴各国,且皆出其丰裕的资产,从事于教育事业。此类学校,所收学生有贵族、僧侣、自由民;最初授以道德的与宗教的之教育,稍进则授以养成将来之宗教家、政治家及学者之教育。所教学科,即以希腊百科的知识之教育精神的“自由七科”(SevenLiberalArts)为主。这“自由七科”,在当时已经流行,内容如下:(一)文法(包括读、写与言语之构造及其使用法);(二)修词学;(三)论理学(三段论法、辩论、定义等);(四)算术;(五)音乐(包括绘画、雕刻及一般美术);(六)几何学(包括地理学);(七)天文学(兼占星术)。各学科之教授,固仍基于教义。且至九世纪之初,有僧院学校专以教授僧侣为限的法令。教育性质,仍为了来世而集中于纯基督教的倾向。然我何以要把它作为反教权的教育呢?则因刚在四世纪后,教父,特别是西方教会排斥希腊思想之际(见上述),本尼狄克特派却起而发达僧院教育,研究由希腊自由的主知的教育所传来的“七科,”是俨然和教父教育取对抗的形势。
  武士的教育 这是显然的反抗基督教权的教育。在本章开首讲述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时,已说明日耳曼人间领主、武士阶级之发生。大领主兼并土地,分封武将,自为支配国内诸侯之王;诸侯也各领封土,豢养许多武士,预备一朝有事,可为国王效忠。虽然他们自灭亡罗马后,大受超自然的帝国即基督教的软化;尚有查理大帝受法王的利用,不惜用武力强制日耳曼人信奉基督教。然以日耳曼人之蛮性,岂容易屈服于厌世的教权。自第十世纪之黑暗时代以后,查理大帝国已陷于分裂,基督教会又非常腐败,于是日耳曼人之现世的进取的“野蛮性”,更不满意于基督教之隐遁的教权。所谓武士的教育①,遂跟着封建制度之发达勃然而起。
  就当时武士与君主之关系而言,是以密接的义务关系相结合的,即君主对臣下有扶养与保护之责任,武士对君主则有忠诚与服从之义务。又因日耳曼人尚有母系制之遗迹,故对妇女保有尊敬之风(见前述)。故武士教育之目的,就在效忠主人与保护妇女。所受学科为骑马、游泳、射术、击术、狩猎、将棋、作诗之七艺,②又注重练习交际,鼓舞名誉心,与基督教教育之性质正相反,且为宗教的势力所不及。然基督教对世俗的权威,究竟确立已久,故虽在武士教育中,也要学习教义,并宣誓保护基督教。以上各科之教授,无特别学校之设施,即在王侯宫庭或有名的武士家行之。武士的子弟,于七八岁以前在家庭受母亲的教诲,习顺从尊敬诸德;到七八岁入贵族家供差遣,并习武士的礼节及游戏;至十五岁,乃持武器,练武艺;及二十一岁,行庄严仪式,加入武士之列。女子也在家庭习家政及当时所行礼仪作法,有时加以读书、习字、诗歌诸科;贵族武士之女子,入王侯宫殿,在特设学校受高尚的教育。
  此种武士教育,在全欧罗巴各国皆有,惟以德、法及西班牙等处为最盛。以年代论,则以第十世纪及第十二世纪为最著。
  三 阿拉伯人的教育
  当中世初头所谓欧罗巴文明史上之黑暗时代,自纪元七世纪至九世纪间,却有独自活跃者,是为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住于沙漠地方,以游牧与队商为业,在不统一的族长支配之下,为近邻强国所征服;但罗马衰颓后,又以东方贸易业者之地位,渐渐获得经济的势力。他们之神秘的宿命观与热情的剽悍性,不久与犹太教及基督教凑合,遂生出第六世纪谟罕默德①之战斗的宗教思想。在他的指导之下,获得政治的统一与民族的独立,以武断的布教政策与商业的经济势力之发展相伴,成就了阿拉伯人的神政国家之大活跃。回教徒东西并进,东及印度西北境,西经非洲海岸而至西班牙,更胁迫罗马帝国。到八世纪中叶,分裂为东西两卡力夫(Caliph)②王国,以交换东西两洋物产,传播萨拉森③文明于欧罗巴,留有独特的功绩。
  回教在非哲学的阿拉伯人间,原无需于知识与教育来维持;《可兰经》④之记号(诗句),只凭口传以记忆,文字也不必要。谟罕默德自身,恐怕确是不会读书的。但当回教用刀剑越过阿拉伯领土而传于古代文化之地,如叙利亚、巴比伦尼亚、埃及等处时,事情就变。大概要望在此等地方为基督徒的人民容受回教,所以不能不如初期基督教之用希腊思想之普遍的形式及理性来装饰一下。本来,东方的叙利亚,与其他东方诸国相等,自亚历山大时代以后,即受希腊文化与学问之影响。到了此时,在此等地方,即把希腊哲学者、数学者及医家之著作,一部由叙利亚语,一部直接由希腊语翻译为阿拉伯语,故进步的学校陆续建设,伟大的医学家、数学家及哲学家开始出现。自第九世纪中叶至第十二世纪初期之间,世界学问之大中心,实在伊剌克(Irak)①地方之回教学校。后因招狂信的阿拉伯人之猜疑与反对,遂把这种学风迁往西班牙的回教徒都市中。其时,这些学者为真理与正义,作成教育方针,与回教之宿命论及迷信相斗,并在当时科学所许的限度内教授完全的教育。因此,哲学、文法、天文学诸科,盛行研究;化学、代数、三角术诸科,大有进步。欧洲各国之学生,都来就学于此种阿拉伯人之学校,其中尤以在西班牙的哥尔多巴(Cordoba)②为最盛。
  阿拉伯人的学校,分普通、专门两种。施普通教育的小学校,设于各地;施专门教育的大学,在阿拉伯领土内共有十七所,如巴格达(Bagdad)大学及哥尔多巴大学等就是。
  四 中世的大学
  在中世欧罗巴发生大学之前,高级之教育机关,只能从寺院的学校中见到。但这并不是适应一般社会之要求者,而只是为僧侣之教育机关。原来罗马帝国之崩坏,关于教育的支配权,也随着它的军国的世界帝国之支配权同征于以罗马为中心的基督教之世界的宗教帝国。故教育制度之成立,也受宗教帝国的限定。宗教支配教育的情形,就如本章首节所述。但这是教会的支配之要求。另外,却发生与此各别的社会之要求,虽是这个全能的宗教支配,也属无可奈何。
  罗马帝国之统一欧罗巴,是靠世界交通之发达。如今为中心的罗马帝国之崩坏,就把中心文明——即罗马文明——以外的东方文明,循着同样的交通路径输入于欧罗巴全土;同时,为这个输入传导体的工商业之世界的——全欧罗巴的——发达,一面打破文明之罗马的中央集权,一面即作成各民族之文化的中心——此为后代民族国家成立之素地。宗教的大统一帝国,在政治上促成封建的小国家,在社会上促成自治的诸团体——都市基尔特①——之发生。
  这时代基督教的世界精神之使命,虽在超越此等分权的小国家之割据的对立,而产生一种可以适应世界交通之生活形态的大寺院阶级。然而,宗教意识之机能究有限制,教会教育要当作欧罗巴交通发达所引起的新生活组织之科学的方法,自不可能。教会之教育机关,只是教会支配所必要的智识之机关,对于世俗的生活之智识,非所顾问。而现实的社会生活者之要求,实不在前者而在后者。只为了最高的统制权力属于教会,社会尚未有得不经教会许可而创设自己所要求的制度之自由。所以,一方面,在各个文化中心地,有应于社会生活所必要的智识的要求之学术教育机关自然发生;他方面,这种自然发生的机关,为要具有学术团体之充分的机能起见,不能不服从当时教会之统制。因不如此,便会当作异端而受教会的迫害。当时,教会虽尚自信于人间教化上具有绝对权力,但终于不得不对此等学术团体而下特许证。实可视为:在教会的统制与社会的统制之竞争上,社会的统制获得胜利之表示。
  此等学术团体,完全为社会的协作体,——虽然为对付当时公共的统制起见,不能不含有一定之宗教的性质——在实质上是超越宗教、民族等之范畴,而为纯粹的学术团体。称为欧罗巴第一大学的意大利之撒列诺(Salerno)大学①(在十一世纪),虽有人说是继承寺院学校;然起初当作大学而发达时,实包容当时因宗教关系而在欧罗巴全土受迫害的犹太人,构成为教师及学生之一集团。一切大学,原来都以世界的交通为动机而发生者,故不论起于何地,其团体之要素,多为由各地移住于该处之异邦人所成。寺院学校多系在于山间僻地,而大学独发生于当时新文化之中心地者,即为此故。当时之大学,无如今日之学级,②却依国籍(nation)而区分。university(大学)一语,也起源于拉丁语之universitas,即为当时由此等国籍所成之集团。
  故所谓大学之学术机关,显然不是由教会或国家之阶级的支配所生者;反之,因是社会的统制所生之组织,却与教会取对立的态度。虽因当时教会强制的统制对此占有支配的地位,是以不得不受其特许;然这种特许,正是学术团体之实力所争得者;而且学术机关在中世当作独立的社会集团而成立,确乎具有今日所盛唱的“大学自治”与“学问独立”之事实。
  当近代的民族国家发生时,为对抗教会的支配计,因与大学同其利害,故对于大学脱离教会支配之运动,终是站在后援者的地位。不惟如此,国家且由自己设立大学,具备国家统制的教育机关,以与教会的相对抗。所以在基尔特的起源之大学以后,便有为国家即帝王所创设的大学之时代。欧罗巴最有力的大学,如英国牛津(Oxford)、剑桥(Cambridge)、法国之巴黎(Paris)、意大利之波伦亚(Bologna)等,①大都属于基尔特的起源;然有许多大学,是以封建的贵族当作创设者的。故近代国家发达,大学也和一切基尔特一样,同处于国家的支配之下,而失其独立的性质。
  以上是认明中世之大学与基尔特同有对国家极无交涉的起源与地位。所谓大学之组织,本为社会的要求之产物。然这种社会的要求之产生,又从哪里来呢?这当归于东方科学之侵入,即前述回教徒之商工业的世界发达,所以这种学问之性质,是与广义的社会生产之目的相一致的。大学所设学科,如医学、法学等,是全立于基督教教育之范围外的,而且学者极为踊跃;然在传统上,最高学府须得教会及国家之特许,故大学中也包含为教会及国家之支配所必要的神学乃至哲学。惟由外力来支配为自治体的大学,即当中世,也已在巴黎发生问题;至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则早经独立,自行选择校长;不过在十六世纪以前,所选校长还不出宗教家以外。
  八世纪之后,东方回教徒已在巴格达、开罗等处设立大学,惟大部分到十二世纪之初期停闭。以后西方回教徒在西班牙之哥尔多巴等处设立大学,约存在一世纪,至一二〇〇年时,为正统派的狂信者所压迫。回教大学之学科,除“自由七科”外,尚有医学、哲学及神学。其时,西方欧罗巴在阿尔琴时代之后,也稍有与大教会有关的小学校教读书,与寺院有关的高级学校教书法、声乐、初步算术与神学;至十一世纪,更在大中心地如巴黎等,发生更高级的学校,对稍有准备的学生一切公开,教授辩论法、神学及其他学科。一一〇〇年时,这些学校受着新的刺激,又因阿拉伯学问之侵入(一一五〇——一二五〇年),遂也发达而为大学,容受各国的学生,上所谓universitas的制度即起于此。故回教大学,实可说是中世欧罗巴大学之父。自一二〇〇年后至一四〇〇年间,大学之数殆有四十,散在于加特力教世界之各国。其中,尤以意大利与法兰西为独多。巴黎大学与波伦亚大学,则最有威势,牛津大学次之。出席于此种初期大学之学生数,有多至殆难置位者;如牛津一三〇〇年时收容学生达三万人,即在一二六四年也占此数之半。至出席于巴黎大学之学生数,还要更多。
  当时还是烦琐哲学旺盛之时代。如前所述,这乃是中世纪之学问以对神学之知识为一切研究之目的,谋用哲学辩证法以作宗教上信仰之合理的说明。凡在近代意味上之学问,殆不存在。然而,这种宗教帝国的工具,到此世界交通发达、新的社会生活发生时,已无活动之余地,故也趋于衰微了。——通常,还分烦琐哲学为三期:(一)发生,纪元九五〇——一二〇〇;(二)极盛,一二〇〇——一四〇〇;(三)衰微,一四〇〇——一六〇〇年。
  五 工商业者的教育——市民学校
  本章开首述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时,已说及手工业者及行商阶级①之发生,且形成了常设的市场,终于发达为中世后期之新商业都市。自十一世纪,因土耳其禁止欧罗巴基督教徒之耶路撒冷巡礼,阻断了基督教国民之通商路,于是欧罗巴商人与欲得新地盘的封建武士以及基督教会结成三角同盟,发动了所谓十字军的远征,亘二世纪之久;而终于失败以来,法王之权威渐渐失坠,武士阶级也趋衰落。而它方,冒险不羁之风愈加增进,与东方之交通恢复,有种种新知识输入到西欧;结果,一面为独立的大学之发达,同时即为各地都市之勃兴。都市中之工商业者,因在法律上未获相当的保护,为相互扶助并促进职业计,特组织基尔特。所以基尔特之成立,是与当时的国家及教会取对立的地位,正与中世大学之得成为独立的组织之社会的动因,同其性质。他们乃以一市的经费,设立一种特殊之学校,专教子弟以实际的智识。此种学校,对寺院学校而言,称为市民学校(Burger-schule)或市学校(StadtsSchule)①。惟因僧侣的干涉,未能发达,仅有少数市民学校因强硬对付,得仍在都市监督之下,执行市民之教育。
  学校种类有习字学校、拉丁学校。而基尔特教授(GuildIn-struction)即继续至近代的徒弟制度(Apprenticeship),或可视为当时生活行动上有组织的教育制度。学生初以都市子弟为限,然他处来学的也复不少。
  六 中世中国的教育
  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何如?
  自第三世纪初期,汉朝灭亡,经三国时代之魏、吴、蜀的混战,而及于晋,便有越万里长城而南侵的“五胡乱华”,随后又是南北朝纷乱,直至第六世纪之终,才再为隋朝所统一。这四百年间,正所谓“戎马不息”、“盗贼蜂起”,支配阶级连维持秩序尚且无力,自然更说不到振兴教育。
  唐代的教育 自隋以后,从七世纪之初到十世纪之初,约三百年间为唐朝的天下。它的前期,终算是在当时之世界,当作最安定的文明国而繁荣臻于绝顶的时代。为秦所破坏而复兴于汉的儒学,至此大为发达。唐太宗时,大兴学校,立孔子庙堂于国学,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增学舍一千二百间,以养“天下”的贤能;高丽、百济、新罗、吐蕃、日本等国,都派子弟留学中国;国学中学生加至八千余人。这真要目为中国教育上的盛事。当时木版印刷术渐渐被发明,唐朝宫廷中有藏数万册典籍的图书馆;佛教因与印度直接交通,经书输入,迅速普及,佛画、佛像之美术也极进步。然而这种种对于社会全体之本质的进步与根本的变化,并无影响。原因是,经济生活依然不脱周代以来的旧套,保守在肥沃的大平原中祖先传承的农业生产力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商业与货币虽早经发展,可决没有获得如在古代希腊那样重要的社会的地位。这里没有奴隶制度,就是兵、农之封建的阶级差别、也不大明显。凡事比较宽裕而且悠长的这一大社会,自然不易发生冒险的活动与独创的发展了。
  唐时学制,在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崇文馆等六学二馆①,学科为《礼记》、《春秋》、《诗经》、《书经》等,也有律学、算学;入学者限于高官子弟及平民中的俊秀者。地方依府、州、县而各有定额的学生,凡地方官吏及平民都可入学,学科全以诸经为准。
  除学校外,另有依选〔科〕举的取士方法,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是所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的巧妙手段,也是教育与生活愈趋隔离,读书人愈附支配阶级过寄生生活而成为歌颂圣明天子的“御用学者”之所由来。唐代的科举制度,已使学子专讲声韵,重浮华,而且发生行贿、挟卷、交通关节等情事,真到了“廉耻道丧,实学衰亡”的地步了。
  宋代的教育 唐朝末后约半世纪间,为五代的群雄割据时代。至十世纪后期,宋朝开始,中国复归一统。其时中国已与阿拉伯之海上贸易者通商,与萨拉森文明相接触,更有基督教之东渡。但这对于中国社会生活不生什么影响。故宋代的教育,虽然形式上屡有变更,但大体仍沿唐朝旧制。然因宋朝支配者之力量薄弱,学校究不及汉唐的隆盛。更因受北方开化蛮族蒙古人之压迫,仅得保住江南半壁之“天下”。
  当时除学校外,另有书院,但性质仍与学校相仿。可称为教育家者,有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等。
  元代的教育 蒙古人中之成吉思汗,于十三世纪初采用中国文明,大张国威,远征及于南俄与中欧。至其孙忽必烈汗,遂占领中原而亡宋,建设连欧洲、亚洲的大蒙古帝国,号称元朝。这虽是东洋史上侵入中国的外来蛮族中之最强大者,然终也不过稍稍掀动波澜而已,并不如侵入罗马之日耳曼人激起全欧之狂涛。故未及百年,至十四世纪中叶,复被为中国原住民族的明朝所推翻。至元代的教育,其学校制度和科举方法,大都模仿宋代;不过添设蒙古国子学与回回国子学,以为训练蒙、回高官子弟的机关。然均不见注重。
  明代的教育 明代始于十四世纪之六十年代,终于十七世纪之四十年代。然因社会关系,依然是基于农业生产的封建制度,政治犹是君主专制。故教育上,一切学校与科举制度,仍沿前代的旧制,即使形式有异,而本质无变;且因所试文章大体为“四书五经”,通称制义,也叫八股,其束缚读书人思想的办法,更觉苛刻,与人生日用的教育相离愈远了。

附注

①长老 此处意为枢机主教或红衣主教(天主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 ②法王 即教皇(亦称罗马教皇)。梵蒂冈君主、天主教罗马主教的最高称谓。 ③查理大帝 (Chalemagne,742-814)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814)。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的皇帝”。在位时,与教皇结为同盟,肆行武力扩张,并加强中央集权。 ①教父 意为教会的父老。指在神学上具有权威的早期著作家(约2—12世纪间)。 ①奥古斯丁 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早年信摩尼教,后改奉基督教,并任神父。使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 ②罗马加特力教会 通译罗马天主教会。“加特力“为“Catholic”(原意为“普遍”、“广泛”之意)的音译。“天主教”则为中国的称呼。 ①佛朗克 通译法兰克。法兰克族(人)为日耳曼人一支。 ②阿尔琴 中世纪英国基督教神学家及学者。781年应聘赴法兰克讲学、办学,并主持宫廷学校教务,在语言、修辞学和神学等方面均有研究,并编有为传布基督教服务的教科书多种。 ①亚勒弗烈大王 通译阿尔弗烈德大王(AlfredtheGreat,约848—899),中世纪英格兰西撒克斯国王(871—899)。曾率军打败入颠不列颠岛的丹麦人,还设立贵族子弟学校,奖励学术,下令编纂法典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②烦琐哲学(Scholasticism) 即经院哲学。欧洲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天主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神学体系。由于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也称烦琐哲学。 ①论理 即逻辑。 ①圣本尼狄克特 通译本尼狄克或本笃。天主教本笃会创始人。出身意大利贵族家庭。18岁离家隐修。529年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兴建一座西欧闻名的隐修院,并编制会规章则,开创天主教修道院制度的最早模式。 ①武士的教育(Chivalriceducation) 通译骑士教育。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培养军人的教育。是封建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 ②这七艺通称“骑士七艺”或“骑士七技”。 ①谟罕默德 通译穆罕默德(Muhammad,约570—632)。伊斯兰教(回教)创始人。 ②卡力夫 通译哈里发。阿拉伯语“继承者”或“代理者”的音译。 ③萨拉森(Saracen) 原为居住阿拉伯北部的民族名称。此处泛指回教徒。萨拉森还可作为“阿拉伯”的同义词。 ④《可兰经》 又称《古兰经》,为穆罕默德生前讲道时的说教,死后由其弟子搜集整理,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①伊剌克 通译伊拉克。国名。 ②哥尔多巴 通译科尔多瓦。当时为白衣大食的首都。 ①基尔特 英文guild的音译,意为行会或同业公会。 ①撒列诺大学 通译萨拉尔诺或萨莱诺大学。中世纪欧洲最早的大学。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萨莱诺。其前身为一所医学校。11世纪初曾为欧洲医学研究中心。1137年发展成大学。1231年被腓特烈二世正式承认为大学。 ②“学级”,即年级、班级。此句指:当时大学的组织形式并非按年龄或知识水平分级或编班。 ①上述各大学均为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分别在专科学校、寺院(教堂)、寺院学校、济贫院等不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或建立)。确立为大学的时间分别是:牛津大学:1167年;剑桥大学:1209年;巴黎大学:1150年;波伦亚(通译“波隆那”)大学:1158年。 ①行商阶级 即中产阶级。包括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和新兴的手工工场主等。 ①市民学校或市学校 通称城市学校,是一种世俗的教授实际知识的学校,近代平民小学的前身。 ①六学二馆 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学为一般学校,入学资格按父兄的官品分。后三学为专门学校,官品限制较宽。二馆为弘文馆和崇文馆,是皇亲国戚和一品官员子弟的学校。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为杨贤江全集第三卷,1929~1931年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具体“编年”原则为:(1)写作(包括演讲等)和发表时间皆备者,以写作时间为据;(2)无写作时间而有发表时间者,以发表时间为据;(3)写作和发表时间皆无者,由编者考定时间,置于相应的时段之后,并在题注中予以说明;(4)报刊上连载的文论,以第一部分的发表时间为编排依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