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的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56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古代的教育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23
页码: 68-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教育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中国及印度之东洋教育、东地中海岸之西洋教育、希腊的教育、罗马的教育等。
关键词: 古代 教育 杨贤江

内容

——约自六千年前至一千五百年前之四千五百年间——
  氏族制度社会没落以后,人类就入于文明之社会。我们于此拟先循历史的渊源,把初期文明之四大中心——第一,中国;第二,印度;第三,美索不达米亚①;第四,埃及来考察。前二者合流而为东洋史,后二者合流而为西洋史,终于汇合为现代文化之干流。
  一 中国及印度之东洋教育
  先看中国。中国文明萌芽于黄河与长江二大流域间的大平原。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怕有一种最原始的住定农业存在过;以后有由西北来之游牧种族把原住蛮族征服,渐由北方移向南方。
  他们似利用奴隶劳动,且在酋长指挥之下,知道战争之进步的技术与组织。在约四千五百年前,便于夏朝之世袭的皇帝之下,确立集中的霸权,形成近于封建的国家制度之型态。
  中国的农业文化与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制度因农业对气候及季节之关系非常密切,故古代中国之文明,早使天文学发达,同时唤起对于天体的恐怖、尊崇之感情与宗教的观念。皇帝自称为天子,祭天乞雨;又被学者颂扬为“作之君,作之师”——中国人认家族为最高之理想;古代中国的皇帝便似一个家长,兼管政治与教育。政治即是祭祀,王即是神官,而为政者即是学者。土木、水利之技术,卜易、医药之知识皆发达;工艺、绘画、建筑皆优秀;用象形文字刻于竹简的记录也已保有。
  照群经所述,在夏、商二代已有完备的学校制度,分国学、乡校;“立学的要旨在使生徒明五伦之教,即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教学科则以礼乐为主,而兼及于书数。”到了周代(约三千年前至二千一百年前),封建制度确立,诸侯受公侯伯子男之爵位;一般被支配的人已分化为农、工、商三者。教育上:
  立教的宗旨在于化民成俗,掌教的官职在于大司徒,教科的纲要在于德行道艺,而施教的方法则在于礼乐政刑;这是周代教育的总纲。就学校而论,于乡有校,于州有序,于党有庠,于闾有塾,都是小学程度,儿童从八岁至十四岁得入此种学校,所授为普通的学科(礼、乐、射、御、书、数的初步);于国有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官,都是大学程度;王太子以及国家的俊秀,从十五岁至二十岁,得入此种学校,所授为礼、乐、诗、书等高尚的学科。周时官师不分,凡百官司的所掌就是师儒的所教;如想习兵学则就大司马,想学农学则就遂人等是。女子教育据《内则》所述:女子七岁不与男子同席,十岁不出门,学婉顺服从的妇德,习蚕丝、纺织等女工,又习酒浆、笾豆、烹饪、祭祖的礼节。十五始笄,二十始嫁。至于贵族女子,则有公官宗室之教。而女子教育的重要科目,为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引自商务本范寿康编《教育史》。
  我们由此可见,在文明时代的封建制度社会中,教育早已是男女差别、贵贱差别、贫富差别,不复是万人平等;换言之,即已不复有为人类全体——或者所谓“全民”的教育了。至教育内容,是重礼乐,而不及实际的社会的劳动;足见受教育的不从事劳动;反之,从事劳动的就不必受教育。这样,教育便和劳动分家,教育成为贵族与领主的专利与化妆品。至女子教育,果如《内则》所述,更是所谓“贤妻良母”之摇篮地,适为封建社会所要求者。然而根据自古相传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岂不就证明古代女子教育之“有若无”?
  封建制度建筑于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贵族与领主所要求于农民者是努力生产,安分守己,却并不需要什么知识,故尽可以限制教育的机会。至教育上之着重礼乐,不过藉以粉饰太平,显显“治人者”之优游,且以防止“治于人者”之“犯上作乱”,以期长享盛世之繁华而已。
  孔子与老子 然而这种太平盛世,并不久长;在约二千五百年前,已有好战的游牧种族从西方侵入,威胁西周之王朝。在此后的五百余年间,便是中央权力衰颓、群雄割据抗争之乱世时代,即所谓春秋战国。当这“纲纪废弛,官师渐失所守”,而众庶苦于苛敛诛求之时,却产生“诸子百家之说”;其中最有影响者,为北方的孔子之儒学,南方老子之道教。前者是一种政治哲学,游说诸侯,高唱王道,谋普及孝弟忠信之德;至其末流,遂全化为曲学阿世,徒供权势之具。后者是一种宗教思想,崇尚自然,无视权威,往后以怀疑颓废的无为之教而终。在德卫生(Davidson,美国人)所著《世界教育思想史》中(第四章“未开化人之教育”)说:
  中国人虽满口道德,但实际是非常不道德,是伪善,虚荣心强,是奴隶根性,工于卑下的奸智(按:即孔子之所谓乡愿)。中国莫说哲学,即连首尾一贯的神学也不得出,至多仅止于打算的反省之程度。中国之宗教差不多是野蛮的;所最夸称的伦理学,也不出小心与礼节之程度以上。即在称为中国的救世主,尊若神明的孔子之伦理学,便也如此。
  这一段话,把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之内幕可谓完全揭穿。试想想“威仪三百,礼义三千”、“揖让而争”的光景,真要算得“卑躬屈节”到万分。谁还相信周代教育是以“养成完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是“以德化民”的“平民教育”?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在约二千一百余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制,力谋集权国家之确立;“鉴于周末处士的横议,忧民间诋毁时政,于是把民间所有诗书百家语,都烧毁净尽,又坑儒生四百六十人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儒之灾”。但仍设博士,“人民愿学法令,又可以吏为师”。故秦代的教育主旨,是在养成事君的官吏,以巩固绝对的专制权力。对于平民,单就要苦役他们筑造万里长城一端而言,当然是与此等教育无缘的了。
  汉代的重儒与利禄教育 在约两千一百年前至一千七百年前是汉朝的天下,当然还是厉行剥削平民的专制政治。
  文帝之时,始置博士,然黄老盛行,儒术未昌。武帝退百家,崇儒术,于是中国遂为儒术独盛的国家。武帝既兴大学,立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又令天下郡国都立学校,教育一时大盛。昭帝则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百人。宣帝又增博士弟子员至二百人。元帝好儒,设员千人。成帝时,增太学弟子至三千人。光武营造太学,立五经博士。明帝亲到辟雍,正坐自讲。顺帝时,修理校舍,开拓房屋。质帝时,游学者愈多,加至三万余人。自党祸一兴,于是学校渐就衰颓。——《范书》
  这里可注意的,是儒家思想的“尊一”与以利禄为奖励学子的工具。这二者互相关联。儒家是以崇王室,讲孝弟忠信为教的。君主乃以利禄诱之,使学子不存异想,而腐心于训诂,正是一贯的政策。士人之倚附富贵,虽然〔不〕由汉代始,却由汉代而确立。至于这种教育及于市民之影响,只有消极的作用。因为它是在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儒术。
  现在试转眼来看印度。
  印度之黎明与佛教 印度文明展布在干吉斯、印达斯①两河沿岸的沃野中。自北方世界第一高原流来的水,滔滔不绝,在南海照耀着的太阳供给无穷的光与热,甘美的果树遍地繁生,谷物棉花自然长育。而且因喜马拉雅山脉与伊兰②高地的自然屏障,得以深资保护。因为这样“得天独厚”,故民俗多趋于倦怠、梦想,乃至阴郁沉思。在约四千年前,便有从西北部侵入来的漂泊民族,把原在那里安住着的土人部落之农业文明征服了,③散布于全印度而建设无数的酋长国家。他们自身原也带来一种漂泊种族之文明(是惯于爽快的风土与男性的活动的);但住定后不久,受了被征服民阴郁而沉思的宗教之影响,渐渐地陷于倦怠、过敏、半病的梦想之状态。经过一千五百年之后,终于产生释迦①及其所创之佛教。释迦的时代略与孔子及老子相同,他创始类似于老子思想的宗教,而把比孔子的教义更大的影响及于世界。
  原始佛教本从古代印度之原始农业的胎内产生,其消极性与博爱性则为这时代社会关系之反映。惟在释迦时代(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社会,已经确立种姓制度②:(一)婆罗门为征服民族之支配阶级,出贵族、僧侣、学者,过梦幻饱满的享乐生活;(二)帝刹利与,(三)吠舍,为征服民族中之庶民,成于军人、地主、商人等阶级;(四)首佗罗,为被征服的农民,劳役者;(五)巴里③,为人外的贱民。释迦本身是贵族,大概是一种放纵生活的反响,故当时颇有不少青年贵族放弃荣誉而去流浪苦行的。他的教义即以禁欲制我之个人的修养为要谛,显见是起于贵族的思想——因奴隶民虽有欲而只苦不得遂,且一切无权,更何有于我;又以灭却恶行,普渡众生,获得在涅槃之永久的安息为目标,故亦含有赎罪之意味。到了阿输迦王④同秦始皇般完成全印度平定之大业以后,即利用佛教为征服民心之具;被压迫者是不懂玄奥的佛法的,他们既不能满足现世的生活,不获脱离现世的痛苦,就把佛教化为忍从逃避虚无厌世之信仰,更以地狱极乐、轮回报应之说来“聊以止渴充饥”。
  印度的教育 古印度在佛教发生以前,原已有婆罗门教。僧侣阶级占有第一位置,重无为而轻蔑劳动。在上述五种阶级中,僧侣即属于第一种婆罗门。然婆罗门除出僧侣外,又出学者。教授一切学问(Veda,中译吠陀)及属于超自然的不可见之事项,为他们唯一的权利。这种学问是诵读古代国民的宗教赞美歌,诵读礼拜用之祈祷及咒文,及行使牺牲。此项学问对于雅利安人种(Aryan)之各阶级(即上述第一、第二、第三之三阶级)虽皆可授与;然对于被征服的奴隶民(即第四、第五之二阶级),完全禁止私用,若有犯禁,须受死刑。
  形成印度教育及文学之一切基础的吠陀①据说是由四种教本而成;首三种为对于招神于牺牲之飨宴的霍泰,尔(Hotar)之立格吠陀(Rig-Veda),对于呈献液汁及其他供物的乌特加泰尔(Udgatar)之撒马吠陀(Sama-Veda)与对于作牺牲行为的阿德凡尔尤(Adhvaryu)之雅朱耳吠陀(Yajun-Vada)。此三种,凡主宰全体的婆罗门阶级,皆当知道。但第四种之阿忒伐吠陀(Atharva-Veda),与其说是教本,无宁说是第二种阶级之吠陀,是记载家庭之礼拜、出生、结婚、死亡、疾病等之规则的。依吠陀发生时代的顺序,试检查其内容,可以推知由记述自然力即火、空、风等之初期的牧羊歌以至最深远而空虚的概念及法式之印度全思想发展之径路。我们由此即得考察印度教育之最终目的。教育之目的是因时代而变迁的。当游牧民族初入印度,军人阶级占有势力之古代教育多关于现世。惟住定后,开始受自然环境之影响,又染了被征服民阴郁而沉思的宗教之影响,于是来世问题变为他们主要之问题;视未可见之世界为实在的,可见之世界反是非实在的。此为轻现世的神秘主义与隐遁主义之起源,也为僧侣阶级爬上第一位置之由来。这样颓废的印度人,不惟相信灵魂不灭,且相信可以化身;要脱离轮回以得永生。救济之道,在劳作与沉思。劳作为心的平安、自制、克己、忍耐、沉着、诚实之六手段,又包含牺牲、布施、难行苦行、断食等之预备的实习;沉思为深思吠陀经典之语。
  以上为婆罗门教之真髓。而佛教则是起源于婆罗门教与古昔土著宗教相接触而受非常变化的地方。佛教妄想废弃贫富制度及雅利安人种与首陀罗之区别,故为婆罗门教所不容。虽然在阿输迦王时代曾经繁荣过一时,但到底敌不过根深蒂固的婆罗门教,所以在阿输迦王死后,随印度文明共遭衰运的佛教也只好出奔到中国、日本去了。
  故只要考察印度人之生活理想,可知印度教育之性质全然为伦理的、禁欲的;视现世为无价值,科学自然无由发达。佛教之自己修行虽足以助长同情、温良、忍耐等性,但失之于容易误解与过重。要之,佛教及婆罗门教,是“组织的倦怠之体系”,立于臆病的基础之上,①而以无条件之懒惰为目的。故印度不能进于市民的文化阶段,只留在未开化状态,终于最初为回教徒,其后为耶教徒所容易征服。现在且更转眼来看西方。
  二 东地中海岸之西洋教育
  这是从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之二流涌出,注入地中海,以创出今日之世界文明者。前者结果于的格里斯、幼发拉底斯①两河四围的大草原,后者长育在尼罗河所纵贯的沃壤中。
  美索不达米亚草原之巴比伦尼亚文化 塞姆族的巴比伦尼亚王国建设于四千五百年之前,文化尚未脱离未开化状态。在先,僧侣与俗人已显有区别。(在塞姆族未来以前,其地原为条耳族所建之阿加第,即Acadie王国,设有世界最古之学校,由僧侣管理,凡是得求学问的唯一阶级即僧侣皆来出席。在未开化时代,“僧侣”与“学者”便是同义语。学校所教除文字外,又有历史、数学、天文学、医学、占卜,然一切限于僧侣阶级。故僧侣与俗人之区别为最显。)以后僧侣阶级愈占势力,他们原是条耳族,用条耳族语;军人阶级大部分是塞姆族,说塞姆族语。这种状态与中世纪欧罗巴相同:为中世纪惟一之知识库的僧侣使用一种言语,其他阶级则使用他种言语。其结果,宗教生活与通俗生活分离,纯粹的僧侣宗教发达。其宗教由仪式与神秘的教义而成,非一般人民所得理解;世界上如巴比伦尼亚所行的迷信之多是没有的。但迷信也有二种:一为公开的,成于仪式与祈祷,人人皆得采用;一为奥义的,成为一种空想的哲学,与占星学有密切的关系,则为僧侣所独占。故巴比伦尼亚教育之性质,是僧侣的,在寺院及有关系的正则〔规〕学校中教授。这种教育自以关于不可见者为主,但却包含不少科目,即读法、书法、算术、天文学、音乐、文学、言语学、建筑、绘画、雕刻、礼拜、占卜、医学、历史、地理学、自然科学及伦理学。文字为楔形文字①,须有许多时间与耐心才能学会;世界最初的成文法典,即为用楔形文字写于砖上者②。文学大部为宗教性质之抒情诗与叙事诗,富于壮烈之特色,对教育极有影响。世界最初的文法学者及词典编纂者,恐怕即为巴比伦尼亚人。世界最初的图书馆,也为他们所建立。文学为僧侣之职业,图书与记录也为僧侣所掌管。伦理学与宗教大有关系,罪恶观念可说由他们开始。在他们看来,道德的懈怠与宗教的懈怠,或懈怠与罪恶之间并无区别。实则此乃条耳人种的僧侣对塞姆人种的兵士所施的手段,借以维持自己的权威的。
  巴比伦尼亚之社会如何构成,虽不分明;但奴隶终是极多,女子也处于奴隶的境遇,视为情欲的工具,公然在市场卖买。故教育自然以男子且以僧侣为限。
  尼罗河畔之埃及文化 埃及古王国之建立在五千年前,经一千年而至中王国。一想到在这期间所耸起的金字塔(是王之陵墓),垒石数百万方,高及数百尺,费时十余年,役使奴隶数万人,便可推知当时专制君王威势之大。王为最高神之代表,自称太阳之子,用神权以统治。助王之神政以从事于治国与学问者,为僧侣;再加上战士,便成为社会之支配者。其下为庶民大众,包含农、工、商、牧等各层,和当作俘虏的纯粹被征服异民族之奴隶,同为受支配被榨取之劳役者。
  在埃及有用的技术甚为发达,除宏伟的土木建筑造物之外,有如测量几何、解剖医学之科学知识,如制纸织麻、灌溉排水之产业技巧;文字由绘画的状态进于音符的状态;书籍有关于天文学、农业、政治、伦理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又对于文字学者、音乐师、建筑家、数学者及天文学者,设有基本学校。故当时的教育虽主要尚在僧侣之中,但在某时期,文字之术也应用于俗人间了。
  世界最古之书称为Ptah-hotep之道德格言集①,其影响甚为广大而永远。埃及的道德是与中国道德同为实践的打算的。实在埃及之教育就全体言也是实践的与职业的,其目的便在获得现世之满足与保证来世之平安。惟在埃及的女子,与在一般条耳民族诸国的相同,得享教育之利益,在社会及国家上可占自由与有名誉的地位。
  古代海洋国民菲尼基的文化 菲尼基人是古代的海洋国民,在三千年前已于地中海沿岸设有殖民市,普及东方先进的文化,传播西方未知的物产,于人类社会之进化史上极有贡献。他们又发明航海学及音符文字,使用阿拉伯数字以作簿记。
  奴隶之后裔犹太的教育 四千年前漂泊到埃及的一部分希伯来人,因不堪埃及王残酷的压制与课役,遂由摩西②领导,回归阿拉伯的旷野。其后至约三千年前,创立希伯来王国,以后又分裂出犹太国来。至二千百五年前,国王在僧侣与预言者联合的势力之下,发布法典,使预言者实行。后来法典加上其他要素,成为“法律”(Torah摩西之五经,即旧约之前五卷),作成新制度之基础。预言者之地位,也由经典学者(Sopherim)起而代之。经典学者与各种犹太人教会联络,专为“法律”之保存、解释与教授。因此有教会学校出现,对于犹太人之宗教的及道德的文化大有贡献。然同时也使犹太人堕于法律上之形式主义,趋于独断、排他与狂信。经典解释之结果,载于《犹太传经》(Talmud)①中。这种传经是数百年间犹太人生活及学问之基础。教授用对话的方法,在学校中师生皆不带教科书,惟凭记忆。学校一般所准备的教育,性质上差不多全是宗教的。其课业大都为暗诵圣书的歌句与作为“口述的法律”(halacha)②之教师的训语。他们最讲究记忆法,同时使用种种感官以求印象之深刻。无论是视觉的、听觉的、筋肉的记忆,皆所要求。故学生对于学课,须为不断的反复;更用种种手段以唤起兴味,集中注意。他们的这种奖励记忆的教育方法,实由亚历山大利亚的犹太学校移于基督教徒之“问答教授学校”③,然后再传于中世纪及近代之学校。
  在耶路撒冷破灭后不久,即在各市乡为六岁以上儿童设置学校,强制儿童出席。此等学校虽设于露天,但极为重视。在传经中说:“无学校及学校儿童之处,应该毁灭。”此可见犹太人对于教育之态度。
  因犹太人的教育是宗教的、道德的,故教师之性格与学生之礼法,极为重视。学生以中庸、自重、忍耐三者为美德;教师则与学生发生亲密的关系以研究其个性。
  犹太教育之缺点在偏狭、形式主义、反乎科学。但所及于犹太人之影响,如使犹太人团结,使他们于二千年间得耐未曾有的争斗,虽至今日尚产生许多有名学者,都要算是伟大的。
  统一王国波斯的教育 波斯王国建设在二千五百年前,西越小亚细亚,东掠印度边境,一时威势震撼欧亚。在文化上,因专制形式的政府与世袭的僧职,阻止波斯人进于市民的文化状态。但他们的教育,倒是军国的,或武士的,而不是僧侣的。因他们虽与印度人同为雅利安人种,但一因不受如印度气候之使人衰弱的影响,二因与塞姆族(是好战的游牧民族)混合,故二者之间大相差异。由于前一原因,故军人阶级比僧侣阶级保有优越的地位;由于后一原因,故宗教趋于一神教而不趋于泛神教。他们奉为代表光明与善之力的神AhuaMazda①,即为军人阶级之神,便是塞姆族化的雅利安人之神。又,波斯男性除崇尚战争时的勇气外,又贵有多数的孩子。对于自五岁至二十岁的孩子,仅仅教以马术、射术与正直之三事。孩子在五岁以前不见父面,在妇人房中过活。其用意在孩子如果夭折,可不使其父悲伤。
  三 希腊的教育
  希腊奴隶社会之文化 在距今三千年前,有称为赫伦(Hellen)②的一民族移住到巴尔干半岛之南端,形成族长的小社会,创立分立联盟的希腊之诸都市国家。原来当希腊人出现在
  历史上时,恰正站在文明时代之入口。父权制度已经确立,开始世袭贵族与王政之萌芽,重视私有财产之神圣,终于发见了给所有阶级以榨取无所有阶级的权利之制度:那就是国家。
  希腊人中的雅典人,因从事商业、贸易、航海等事,发生氏族员之大离居;同时,奴隶数增加,异种族人口也增加。于是在雅典设立中央行政机关,把各族融合为一国之民。其时全国民分为贵族、农民与职工之三阶级,惟贵族得独占官职。氏族制度固已破坏了。
  在这个贵族支配之下,一方有商品、货币、高利等之发达,他方即有国家之发达。幼稚的国家最先必需的,便是自己的武力。原来国家之本质的特征,就在从国民大众分离的公的强制力。以仅仅九万的雅典市民要镇压三十六万的奴隶,自非有贵族之公的权力,即雅典民主国之国民军不可。又为镇压市民计,另设有警察力。
  雅典靠优越的海军力,战胜波斯,夺得东部地中海及黑海沿岸一带之水上贸易全权,国势顿然增大,莫大的富流入其地。赫伦文明的光辉,实为从雅典商人财囊中的黄金所放射者。
  雅典在波斯战役①以前,早已废除王政(二千九百年前),宣布以市民之平等主权为基础之民主共和政体。②这种政制,实为源于通商发达与货币增加的新经济条件之新政治组织,在指挥无数雅典商船的富豪之怀中,正藏有夺取王之专制权力而分配之于全市民的不可思议的魔力。故当时的阶级别,已不复是贵族与平民,而是奴隶与自由民,异族民与市民之对立。自由民得享受国家经济的及智识的繁荣之幸福。然而筑成全希腊文明之基础的无数奴隶,却被剥夺了一切的权力与自由,在无情的榨取与压制之下,为连日热衷于阿灵辟克①之竞技,消闲于艺术与娱乐的主人们,生产一切的生活资料;又在洪涛上的军舰与商船中,负担将世界之财富搬至雅典之苦役,忍耐着种种虐待,以偷活于世。
  然雅典的富集中于少数人之手,虽是一般自由市民也难免穷乏之苦。穷乏的自由市民不堪与奴隶竞争,反趋于灭亡之路。故赫伦文明,无论表面上见有贝壳投票②、公民会议③等的制度,剧场、图书馆等的设备,哲学、工艺、文学、美术等的发达以及许多哲学者及艺术家之辈出;但到底能实际受惠的也只有九万人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在此种社会环境之下,希腊人的教育,自然也以自由市民为限。现在讲希腊的教育,从时代上言,实可分前后二大时期。前期的教育始于三千年前,其性质,不脱军事与宗教之二大性质。前者是体操教育,为养成作战适用的体格,以后变为五艺。后者是音乐教育,即为神前适用之舞蹈、歌唱。读、写、算等纯是私人的事情,不占教育上的地位。但至约二千三百年前,即西历纪元前四世纪时,因与波斯战争结束,希腊社会发生大变,又因有诡辩学派及哲学家出现,个人主义发达,文化内容也生变化,不再注重上述的体操、音乐教育,而新产生所谓百科的知识之教育。是即新时期的教育。今就斯巴达与雅典二国之教育分述之。
  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的居贵族地位之市民不过九千户,而平民户口有三万余,奴隶人数多至三十余万;这少数贵族为维护自己的权力,务以团结市民以保卫他们的国家为要著,故斯巴达成为寡政专制的国家,以军事支配一切。斯巴达的教育方针,也趋以“尚武”、“军国民教育”。①
  自由民的儿童在七岁以前称为“母之子”,在家庭听受古代英雄传记或希腊神话。至七岁后,称为“国家之子”,离开家庭,入公共教育场,一切受国家官吏的监督。教育内容以身体的锻炼为主,而且为军队教练的性质,即为骑马、游泳、竞走、角力、投枪诸技。称为精神教育的音乐,也以陶冶爱国心、鼓舞勇气、“为国而战死”为主。至二十岁,入军籍,任守卫,服役期限有十年之久,生活极苦。至三十岁始许回家结婚,取得独立市民之资格。至六十岁才解除兵役。女子也与男子同样,受体操及音乐之国家教育。
  在斯巴达教育上常有被人视为奇事者,即使儿童学习偷窃,平时教以窃取生活上必需之物而不为人所侦获为贵。此事一般看作是鼓励勇敢与机智的教育法。实际此乃原始遗习,对于新兴财产私有制之本能的反抗。
  雅典的教育 雅典之政治组织与阶级构成已如前述。教育上之重视身体锻炼,固与斯巴达无异。惟因地域三面临海,交通便利,故雅典人性格多活动而爱自由。其教育制度也与斯巴达不同。
  雅典自由民的儿童在七岁以前受家庭教育,由保姆授以游戏,尊长及古代英雄传记与希腊神话。七岁入学,由教仆①伴之往来学校。因当时学校许私人经营,除法律规定必须教授音乐与体操之义务外,其余皆听父母之自由。故没有如斯巴达之国立公共宿舍,儿童各居家通学。这时期除受体操教育及音乐教育外,又受文法科教育,包括读书、习字、算术诸科在内。此种学校教育,至十六岁而止。十六岁以后,即离教仆之手而入国立体操场,在国家官吏监督之下,学骑马、游水、攻战、竞走等武技;又讲社交,论政治,以预备国民的知识及了解公共的生活。至十八岁当作独立的市民,登记姓名于市民簿,宣忠诚于国之誓,受军事教育二年,第一年在雅典附近学习,第二年派至国境,防卫要塞。至二十岁入于正式的市民阶级。这二年即以国家为学校,其课程即为国家之职务。
  女子教育适与斯巴达相反,极不注重。因雅典之父权制度早经确定,厉行一夫一妇制度,又经梭伦②定为法律(在二千五百年前),故女子以整理家政,顺从丈夫为天职;虽在家庭受教育,但以学习缝纫、烹调等家事及宗教仪式与一般礼法为限;正和差不多同时代的中国周代封建社会之女子教育相似,都是所谓“良妻贤母主义”之教育。
  以上所述为希腊前期的教育。自纪元前四世纪,雅典战胜波斯,代斯巴达握有希腊之霸权后,教育为之大变,是为百科的知识之教育或主知主义①的教育,也为对国家主义的自由教育。所谓希腊后期的教育即指此。
  这种教育注重文法、修词、数学(几何学与天文学)、哲学及实际的应用。以诡辩学者(sophist)②为斯种运动之中心。柏拉图虽对于个人主义而倡国家主义,然主张“非哲学者不能治国”,仍不外主知主义教育精神之表现,且可视为军事、宗教万能之反响。初等教育有如前述,已为私人的事业,而非公共的组织,兴味全集中于知的高等教育。修词及哲学之学校大兴。雅典原有对十八岁及十九岁青年男子授以二年军事教育的兵营式学校,但后来减为一年,继且取消强制办法,一变而为各派哲学者讲学之处,是为雅典大学③。以后,此类学校虽然消失,但百科的知识教育之精神,仍支配中世纪之教育,奉为理想;而所谓自由教育之思想,传至二十世纪还与职业教育相对立。
  希腊三哲的教育观 称为希腊哲学之父的苏格拉底(他比孔子后生约一百年),高唱德行为社会生活幸福之基础,深信服从国法为雅典市民的义务,正是一位“国家主义信徒”,可与孔子的儒学对比。他的弟子柏拉图,在哲学上完成超自然的唯心论之学说。在他的《理想国》中,主张执政者须为哲学家,认个人为国家一分子,男儿要受体操、读书、音乐等的教育,以及军事教育及数学、哲学等学科,以修养治理国政的才能;对女子主张与男子受同一之教育,算是特色。然而在他心目中的国家,是承认奴隶当存在的。可知他的教育学说,只是为支配阶级设想。再有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更是亚历山大大王的御用学者。因为他,希腊的哲学遂陷于形而上学的观念论。他认国家有教育国民之义务,而教育目的则在完成道德的生活;可是他的教育观,仅以市民中的男子为限,至于女子及奴隶之教育,毫不注意。可见他也不是个人类教育家。
  希腊主义的文化 赫伦文化是被称为近世欧罗巴思想之根源,现代世界文明之基础者。它的表现于建筑、绘画、雕刻、工艺等美术上雄浑奔放之现实的气派与表现于古传、诗篇、戏曲、历史上自由进取之冒险精神,与由孔子、老子及释迦所代表的同时代的东洋文明,大异其趣。特别是希腊哲学之发展,集成了古代人类知识之精髓,开始要由合理的思考以解释荒唐无稽的古传神话,要用物理的探求以究明宇宙之原理与万物之根元。但从雅典全盛时代,此等学者对于人间自身伟大之力,也发生警奇与研究,终于对欲看出自然现象之客观的法则之唯物论,而引起要定人生目的,设伦理规范之主观的精神主义。后来希腊的文化与教育传于东方诸国,其中心点,便是马其顿的征服者亚历山大所建设的亚历山大里亚市,那里有藏七十万册图书的大博物馆,有研究天文、地理、数学等的学者一万四千人。东方诸国的人民,都在那里交换意见;希腊人与犹太人也以平等的关系互相生活,互相尊敬。希腊人之竞技学校,与犹太人之教会学校一起发达。由此,希腊人得亲近犹太人之一神教与道德的热诚,犹太人也得评价希腊人之文化。且有许多犹太人说希腊话,取希腊式姓名;在犹太人之学校中,添上差不多包含“自由七科”①的希腊之课程。这时候,赫伦文化变为希腊主义的(Hellenistic)文化,为自由主义、世界主义之教育。以后,罗马帝国即继承此种教育以企图世界的支配。
  四 罗马的教育
  罗马的社会基础 约在二千六百年前,有一群移住种族在罗马地方建设都市。以后虽由王国变而为共和政体,但参政权依然限于贵族,平民只向贵族租地从事小规模的营业,过贫困的生活。贵族与平民间之斗争是陆续不断的。其后因凯撒②的远征,更掠得许多被征服地之强壮男子、美貌妇女以及职工、学者、艺术家等等,愈增加奴隶的数量。这批奴隶是完全隔离一切人间的待遇的,只当作能说话的家畜看待;且其时政治又变为绝对的专制,支配者之专横淫暴,为历史上所仅见。于是奴隶动乱,也成为罗马史上的特色。等到最后,奴隶制之大农业在经济上成为不可能时,罗马国家也就亡了。
  罗马的教育 罗马初期的教育,自与其他原始时代的教育相同,是军事、宗教中心之教育,目的、方法都是实际的。惟在王政时代③,一夫一妻制早已盛行,父为专制的主人,妻虽占有责任可尊敬的地位,但在法律上是属于“女”。子女惟父之命是从,父有把子女舍弃、处死、出卖为奴隶之权。希腊之父,务谋子女能及早独立;然罗马之父,正相反对。
  罗马之家庭生活是敬虔的、威严的、刻苦勉厉的——可说是清教徒式的。对儿童最先教以从顺两亲、敬神。到儿童稍稍长大,认为不妨离开家庭时,即令自去跑跳、掷球、游水、骑马等等。一达十六岁,穿上“成年者的外衣”,登记为市民,开始至公会堂及大人社会中去从事公共生活。至于这期间的少女,跟母安居在家庭,学习家庭生活之方法。罗马少女的理想,在养成温良、高尚的德性,做个良妻贤母。要之,古代罗马人的教育,是与罗马人的生活相等,非常实践的,仅仅备供家庭生活与政治生活(包含宗教生活)之作用。
  罗马人的宗教,因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家庭与国家结合的势力,故罗马在长时期内没有学校。必要的教育,在家庭、市场及田野中教授。什么教科书都不备。年代记与法律,由特别的官员记录;官员为此须受特殊教育。小曲、战争及宗教之歌、法律等等,全凭记忆,用幼稚单纯的调子歌唱。即在全盛时,也差不多全不懂文学、美术及科学的。
  以上所述,是罗马尚未与希腊文化多所接触以前的上古的教育。与希腊文化接触开始,至少是在共和制勃兴(二千四百年前)以前。其时文学的教育已渐次普及。然正式学校之开设是从二千二百年前起的。同时上流阶级之人,由奴隶之家庭教师学习希腊语之知识。至西历纪元前一四六年,罗马并吞希腊,于是罗马的教育完全模仿希腊,用希腊语教授。以后虽有人创设用拉丁语之学校,且创出拉丁文体;然帝国治下之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是希腊风的。如罗马文学,实不过希腊型之形式的夸张的模仿。在罗马最盛行的研究虽为文法(文学)、修词学及哲学;但哲学常不出风雅的嗜好之范围,修词第一着重实用。罗马最大教育家昆体良(Quintilianus)①的名著DeInstitutioneOratoria②,即以修词为主题。他于纪元约六八年在罗马设修词学学校,受国库的傣给。从他这本书中,我们得知纪元后初期罗马教育之概观。本书记载育儿法、言行之良好习惯养成法、读法及文学之教授法。他非难家庭教育,奖励在学校的竞争。学校中的研究,以文法——即由方法论与历史论所成的文学——音乐及天文学为主。出学校后,有志的青年可就修词学教师,学得擅长会话及演说的一切技术。为知识的知识,是几乎不为罗马人所想及的。在罗马人,言语之力即修词学,可以代用为思想之力,即哲学。
  但在其他方面,也有非希腊风的教育。那就是本来非审美的,不以“优美与光明”为目的,而以力与精锐为目的。这不是教化,而是苛酷的训练,往往流于残忍。如儿童读书时,发音一有错误,即须受酷烈的体罚。学校从日出到日没,绝无休息的时间。教室非常狭小,设备不完全,无桌,有时连椅也不备。罗马的国家,在任何时代都对教育不具多大兴味。故学校皆属私立,教师受人轻视。因之教授归于不适于他项职业之人——大致为新自由民或奴隶——之手。他们与木工、鞋匠入于同一类社会层中,受同样的待遇。如昆体良之修词学者得占重要的地位,仅不过在帝政时代中之一时期而已。
  惟于此有兴味之点,是罗马采用希腊教育之理由,决非偶然。罗马之凯撒,当初为罗马社会缺乏劳动力,生产物甚少,为掠夺生活资料及充实奴隶起见,故有他那么样的侵略政策;等罗马大帝国成立之后,到扩张罗马支配于全世界,所以在文化上,也不可不是世界的。而希腊之文化,在当时已如前述,成为世界性的希腊主义的(Helenistic)文化,不复带有地方的国民的意味,故竟被罗马支配者所赏识,予以利用;这正和以后君士坦丁大帝①公认基督教为国教以谋统一人心之手段相同。基督教由此急速广布,中世以后发达为欧罗巴国际的宗教;为纪念教祖耶稣生诞而定之为元年的西历年号,正通行于现在的全世界。那是从今二十世纪即约一千九百三十年前。以下,我们的教育史也依照这个年号。
  罗马帝国分裂以前之拉丁文明 从希腊继承赫伦文化的罗马,虽然发展了于建筑、土木、文艺、音乐上有特色的拉丁文明,罗马公民又富于坚忍不拔的性质与政治的才干组织的能力;然他方面,有为奴隶所有者阶级国家的侵略政策之指挥官凯撒包围亚历山大利亚时,不惜把代表古人智慧最高发达的博物馆付之一炬;在他以后三百年帝国繁荣期间,集中莫大的财富与土地于手中的少数富豪阶级(当初的贵族已经并入到大地主及大富人之阶级),又奖励过度的奢侈品生产,支配者之荒淫专横,更为自古所无;故平民大众之生活穷乏,达于极点,沦落于奴隶之境遇者日多一日。在这种情势之下,教育自然不振,而且得享教育权利者,也以少数富豪者之子女为限;一般奴隶乃至贫民,当然说不到受教育——实际他们也并不需要受那种单学习修词、法律以预备支配才能的教育。

附注

①美索不达米亚 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源出古希腊语,意为“河流之间的地方”。实指两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大体相当于今日伊拉克的版图。 ①千吉斯、印达斯 通译为恒河(流经印度北部,在孟加拉国入海)与印度河(在现巴基斯坦境内)。 ②伊兰 通译伊朗。 ③漂泊民族,指雅利安人,约从公元前二千年代后期起从中亚草原侵入南亚次大陆。“土人部落”,指原居住该地的达罗毗荼人。 ①释迦 全称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前485)。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原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的王子,29岁时出家修道,创立佛教。 ②种姓制度 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预的社会等级(身分)集团。出现于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并沿袭至近代。按高低排列,共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种姓。 ③巴里 或译“不可接触者”、“贱民”。印度种姓制度的最低阶层,是被摈斥于种姓之外的人。 ④阿输迦王 即“阿育王”,意译“无忧王”、“天爱喜见王”。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前268—前232)。在位期间,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①吠陀 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及宗教典籍。“吠陀”意为“神圣的知识”。该书不仅包括各种宗教知识,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概况,记载了各种有关知识。 ①此处所盲“臆病”,系指胆小、懦怯之意,取日语语义。非医学术语所指的“歇斯底里症”。 ①的格里斯、幼发拉底斯 通译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名,流经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等国。 ①楔形文字 公元前3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因笔划象楔子而得名。古巴比仑人、亚述人、波斯人均曾使用这种文字。 ②古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为《汉谟拉比法典》。约于公元前18世纪,即巴比仑第六代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在位时制订,刻在一个玄武岩的石柱上(并非砖上)。 ①可译为《普塔一赫退普之道德格言集》。“普塔”(Ptah)为孟斐尔地方的主神。全书以格言形式宣传了逆来顺受、服从尊长的奴隶道德。 ②摩西 《圣经》故事中犹太人的古代领袖,向犹太民族传授上帝律法《十诫》的人。率犹太(希伯来)人逃离埃及。 ①《犹太传经》通译《塔木德》。原意为教学。犹太教口传律法集。为该教仅次于《圣经》的主要经典。内容涉及律法、天文、地理、医学、算术、植物学等方面。 ②口述的法律 通译为《哈拉卡》。原意为规则。狄太教口传法规,为教徒日常生活的守则。后泛指犹太教所有律法,包括《塔木德》中的律法规则。 ③问答教授学校 简称问答学校。即采用问答教授法实施教学的学校。初兴于公元一世纪中叶,主要用以传授基督教教义,兼教几何、物理、天文、哲学,实为古代教育与中世纪教育之桥梁。 ①AhuraMazda 通译阿胡拉·玛兹达或奥尔穆兹德。为古代波斯多神崇拜中的一个神祗。 ②赫伦 通译海伦。希腊神话中的美女。后亦指古希腊人乃致希腊人(Hel-lene)。 ①波斯战役 通称希波战争。为古希腊诸城邦反抗波斯侵略的战争。发生于公元前500年,历经约半个世纪之久。希腊人取得最后胜利。 ②指的是奴隶制下的民主共和政体。 ①阿灵辟克 通译奥林匹克。 ②贝壳投票 一译“贝壳放逐法”。古雅典一种特殊投票法。约创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克利斯梯尼当政时。即每当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他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贝壳上;某人票逾半数,则被放逐国外。 ③公民会议 古代雅典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均可出席,并有投票权。 ①“尚武”,清末(1906年)颁布施行的“五项宗旨”之一;“军国民教育”,民初(1912年)颁行教育宗旨中的要项。均与“斯巴达的教育方针”有类通之处。 ①教仆 古代雅典侍候和陪伴奴隶主儿童学习的奴隶。希腊文原意为“儿童的指导者”。多由仪态端庄、有文化的老年奴隶担任。 ②梭伦(Solon,约前638—前559) 古雅典政治改革家和诗人。公元前594年任执政官,制订法律,实行有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修改宪法,创设管理国家的新机构,建立上诉法庭,改革币制,奖励工商等。 ①主知主义 认为教育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以认识为本位,以知识为要素的教育主张。 ②诡辨学者 通译智者学派。公元前5—前4世纪活跃在古希腊各城邦的一批职业教师、演说家、作家。主张以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为最重要的教学科目。 ③雅典大学 约创于公元前2世纪,由古希腊雅典的哲学学校和修辞学校逐渐合并而成。公元2~3世纪,发展至极盛期,各派著名学者均来校讲学,成为著名学府。529年后,被东罗马帝国当政者封闭。 ①自由七科(Sevenlibralarts) 通译“七艺”。包括由智者倡导的“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及柏拉图倡导的“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古代希腊的教育课程,并延袭至后世。 ②凯撒(GaiusTuliusCaesar,前100—44) 古罗马统帅、统治家、作家。多次率军远征,并集执政官、保民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 ③王政时代 罗马氏族制度解体的时代。约当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前6世纪末叶。因传说有“七王”相继执政而得名。 ①昆体良(约35—93) 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演说家。 ②DeInstitutioeOratoria 拉丁文。通译《雄辩术原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著作。 ①君士坦丁大帝(FlaviusValeriusConstantinus,约280—337) 古罗马皇帝(306—337)。在位期间统一帝国全境,加强中央集权。公元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25年,召开尼西亚会议,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工具。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为杨贤江全集第三卷,1929~1931年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具体“编年”原则为:(1)写作(包括演讲等)和发表时间皆备者,以写作时间为据;(2)无写作时间而有发表时间者,以发表时间为据;(3)写作和发表时间皆无者,由编者考定时间,置于相应的时段之后,并在题注中予以说明;(4)报刊上连载的文论,以第一部分的发表时间为编排依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