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劳动者国际”之勃兴与其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555
颗粒名称: “教育劳动者国际”之勃兴与其发展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17
页码: 37-53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教育劳动者国际”之勃兴与其发展的论著作品,原载1929年4月20日《教育杂志》第21卷第4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作品 1929年

内容

一四种的“教育国际”
  A。教员团体之“国际事务局”
  各国教员间最初之国际的接触,是由前世纪的末期发生于瑞士(自一八七二年至一八七四年间)、比利时(一八八〇年)、法兰西(自一八八五年至一八九〇年间)。当一九〇八年在比利时的里巨举行“世界博览会”时,比利时“男女教员总同盟”即在该国不鲁塞尔②谋举行国际的“国民教育大会”,并决议创设男女教员会之国际常识事务局。
  至世界大战勃发为止,这个“男女教员同盟”之“国际事务局”差不多没有什么作为;仅有一项成绩可说,那就是于比利时“教员同盟”以外,加上“英国国民教育联盟”、“纳得兰③教育协会”、“德意志教员同盟”、“法兰西教员联盟”案,总计有了约三十九万人的会员。它在战前的狂乱时代,已受到执政权者的压迫;到了战后,也被包围在大虐杀所毒害的空气中。英国的“国民教育联盟”,曾向比利时的书记克奴特建议,在战前的基础上重组事务局;但克奴特以“我们不欲与德意志的奴辈共席”答之。于是英国就转向到在金钱共和国——美国赞助之下,以谋团结全世界教员的这方面去了。这事容在底下再说。
  克奴特以后在各地的同盟年报中,发表关于教员之国际的团结之记事,又欲藉德意志尚未参加的国际联盟之力,重行组织。但这引起了中部欧洲全部教员之愤慨。由是,“国际事务局”遂逐渐趋于全无活动力的状态中。
  B.“教育者国际”之成立
  大战的铁拳震动了教员界。他们中的一部分困住在最卑怯的沉默里;但有另一部分,却激昂地起而抗争。当在战胜国方面的和平主义者的教育家等为战胜的威力所恐慑时,在中欧的劳动者的小革命,部分的且是一时的,从国家及宗教之权威的教育方针下,解放了教员们(然教员们到后来有参加无产大众运动的,也有不表同情的)。其中在国家主义国芬兰、匈牙利、捷克斯拉维亚①,特别是布加利亚②及法西〔斯〕主义国意大利与西班牙等地方,有一部分教员对于他们政府的榨取、虚伪、奴隶化的行为,不绝地起而反抗,也不绝地受罚金、投狱、放逐、虐害、溺死、枪毙、绞刑等的处分。
  然在民主国中,也有靠军国的胜利之福而阻止革命的潮流者。如民主国法兰西即其一例。法兰西的教员之国际的运动,原是很早就有,且在战前为学校无宗教的斗争曾得胜利;但如今,却对共和的帝国主义的政府表示忠顺。
  不过仍有极少数的热心者,根据战前斗争的经验及欧洲大战乱的经验,越发猛烈地成为革命的力量。
  在战争期内,法兰西的“教员联盟”,秘密地或公开地作反对战争运动。他的机关杂志《解放学校》,即在法兰西杂志中,也算是最勇敢地抗议战争、标榜和平论者之唯一杂志。但这些为和平主义运动而加入组织的男女教员,先后被捕下狱,至战后更受着迫害,失去了地位。
  “教员协会”受着所谓非战的至高理想与在战前已成为革命的现实主义之组合主义的刺戟,遂于一九一九年喊出关于建设“教员国际”之呼声。在特尔开教员大会时(一九一九年四月),有名的思想家安诺特尔·法郎士曾作如下的演说,教员国际即应用之以宣传于世界:
  烧去!烧去教训一切憎恶的书!我希望,从衷心里希望,万国的教员委员会立刻加入劳动者之国际,共同制定世界共通的教育课目,把产生世界和平及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之种子,播于年轻者之魂,把这件事的可能性考虑一下。
  这个大会告终时,马泰、比哥女士作成建设教育者国际之底子,并起草《一般运动计划》作为决议案。到第二年,在由意大利“教员协会”的委员瑞纳塔女士出席的波特大会(一九二〇年八月)中,就成立了“教育者国际”。选出白里亚尔氏及维德可克氏为书记。数月之后,即成立七国的支部。法、德、意大利、匈牙利(亡命在捷克斯洛维亚的)、纳得兰、西班牙,以后卢克森堡①、比利时、葡萄牙、俄罗斯、苏格兰及日本皆有人参加。维德可克氏之被选为书记,是因他为世界语者之故。
  所以,“教育者国际”是从抗议战争与为战争要因的现社会制度之呼声中产出的。
  然此时,恰好在阿美利加大陆有一个大思想家,是对合众国帝国主义的斗士,他喊出全世界教育家之国际的团结为历史的必要;这是极有兴味的事情,也是不难理解的偶然的符合。他就是阿普顿·辛克来①,在他的名著《鹅之子》的结论上,他向男女教员们喊着:
  教育家是劳动者,是有用的劳动者。所以教育者之斗争场,是在他的一切阶级的兄弟之傍。世界之教育劳动者们团结起来!诸君由此不会丧失锁以外的任何东西,反之却可把世界变为是我们的。
  “教育者国际”自创立以来,不绝地暴露了潜在学校及其他一切方面的军国主义。对于教育劳动者之要求与权利,是和其他被压迫阶级之要求与权利相联结的。它向着两条路线进行,即对于儿童的反对战争的和平教育及全世界教员团之决定的斗争上的组合运动。
  C.“教育协会”之世界的联盟
  在欧洲的和平论,到战后全归沉默,或者也只在愈趋尖锐化的社会斗争之中,发为胆小的叹息而已。布尔乔②的社会秩序,固极怕教育者之参加战斗而且有明白目的的运动;然欧洲的支配阶级也没有力量足以造成陷“教育劳动者国际”于解散的直接环境。不过在战后,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美国之资本主义,它不绝地注视世界的情势。即在教育方面,它也承认有援助欧洲复活过来的资本主义之必要。美国的“全国教育协会”,便在美国政府谅解之下,以和平主义为基础,而欲谋教育会之世界的联合。它用美国式的宣传,向全世界的教育界发出在旧金山召集“世界教育会议”创立大会之请帖。美国某大富豪即刻捐助一百万金元,以祝福于这个新的国际会议。这个慈善家之宠赐,正好用以表明旧金山的教育家联盟之特性。换言之,他只是帝国主义的产物而已。其用意无非为了在至高的和平假面之下,以图更永久地维持国际的资本主义。此会对于中国、日本、印度等,颇有几分影响。因有色人种的教员们,极顺从于他们的帝国主义的支配,又很容易为威尔逊式①的甘言蜜语所吸引之故。然欧洲的教育家,因为曾经经过战争,却没有参加。他们或从受过创伤的排外主义厌视这种和平主义,或者热心革命,把它全当作虚伪而加以排斥。一九二五年在爱丁堡所开的“世界教育会议”,虽算闹到欧洲舞台上来,但终也不曾收到什么效果。
  照所定的规则看来,原是“超越政治、宗教”的;但实际这个世界会议,是当作宗教的英美资本主义的教育手段、教员制造手段以表现的。当爱丁堡大会时,不是有一位高级牧师前往祝福吗?
  第三次大会,原定在斯德哥尔姆②开会,到底没有成功,改在脱伦特③举行(一九二七年)。
  但而欧洲的支配阶级,近年已从欧洲和平主义教育家中找到了援助者。他们和“教育劳动者国际”相竞争,欲把它解散、绝气。
  D.“教员协会”之国际联盟
  一九二六年六月,由法兰西“国民教育协会”发起,以法德间之教育学上的相互理解为基础,和德国尚未加入组合组织的教员团体,共同建设了和平主义者团体组织之第一步。是年九月,又和尚未加入组合组织的英国“国民教员联盟”,在巴黎的“国际智的协作学会”举行会议,因此得到国际联盟的援助。至十一月,英国加入了“智的协作学会”。最后至一九二七年四月,得法、英、德、荷兰、瑞典及其他地中海沿岸各国之参加,举行“教员协会国际联盟创立大会”。同时在布拉哥①受国际联盟半公式的保护,举行“由学校的和平”之会,有优秀的和平主义教育家及政府代表出席。
  新的国际,或者可称为伦敦和平主义教育家国际的,是和上述教育者国际之被压迫阶级的性质者全不相同。照他的规则:“本会惟以教育上之协作为目的,企图由人类的共同劳动,以引致世界和平”(第一条)。“本会对于政治或对于社会形式,不要求强制的保证”(第二条)。“本会确信对于各国民间相互了解的各国儿童教育,是为获得永久和平所必要的前提”(第三条)。
  当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恢复战前的基础。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重新准备大战时,新的和平主义者的教员们,遂将其静默的呼声广播各处,开始要〔迈〕向国际组织之第一步。这般柔顺有如羔羊的教育家们,竟妄想用儿童教育与教育者在教育学上之协作以招致和平,在政治的社会的斗争之外的中立道上苟且偷生。而“教育者国际”对于和平主义者之危险的幻想已经道破,像它在对于“由学校的和平”之会的公开信中所说:“无论是儿童,是教员,都不能给世界以和平。只有武装的工作者之拳,才能给世界以和平。”(本文根据法兰西教员团评议员马尔色·蒲布的原著。)
  二 “教育劳动者国际”之发展史——自波特大会至来比锡大会
  “教育者国际”于一九二〇年八月在波特地方法兰西教员联盟大会之中开始萌芽。在大会中,只有一个外国代表,即意大利的瑞纳搭女士出席。最初的二位书记维德可克及白里亚尔勇敢活动,于基本斗争的共同战线的反战争教育的基础之上,作成所谓《教育者国际之规约》,并设法创立各国支部。
  在巴黎(一九二二年八月),正式的创立大会开会。大会中,有五国的支部代表及由他国来的个人加盟者出席。在这二年间,“教育者国际”之成长,多靠法国活动分子之努力以继续。
  在不鲁塞(一九二四年八月)大会中,承认四个新支部(比利时、葡萄牙、保加利亚、苏维埃)加入;这次因代表国家之多,开始成为堂堂的大会。由于新加入支部,特别是比利时支部的影响,“教育者国际”不惟采用了根本斗争及反对战争的学校斗争之基础,且也采用了劳动组合的基础,又扩大活动范围以及于教员权利及利益之防卫拥护,作成更明晰、更强固的新规定,且把“教育者国际”改称为“教育劳动者国际”。一九二四年之不鲁塞大会,是表示教育国际的生命的一个新阶段。他渐渐地脱离幼稚时期,迅速发育,而完成为国际的组织。
  巴黎及不鲁塞大会(一九二五年八月)为了法兰西政府拒绝俄罗斯代表入国,所以大会虽在巴黎开会而终于在不鲁塞闭会。这次大会中,有七国代表及十五国之个人出席者到会。书记之报告,足以证明全世界的活动。非洲及亚洲(北非洲及安南)也有代表。北美、南美、荷领印度等之联络由此开始。在这个国际的共同空气中,通过支持劳动组合统一战线运动之议案(加盟国中,英国的教员为阿姆斯德旦系,俄国的教员为赤色劳动国际系),又一致通过久经争议的“阶级教育”之问题,在运动上划一新阶段。同时,在这个教员国际后援之下,由西欧二组男女教员所成的“教育视察委员团”前往俄国,使他们报告苏俄的学校事情。
  在维也纳(一九二六年八月),“教育劳动者国际”由大众的集会,唤起奥地利被压迫阶级的共鸣。关于学校与道德、学校与宗教、对于排外主义及帝国主义之斗争,有热烈的讨论,作为有力的决议。这次大会中,全欧各国都有出席代表,非洲、亚洲、美国也有代表,事实上已是世界大会了。
  维也纳大会后,“教育劳动者国际”之成长益形进展。一九二七年春,苏格兰“社会主义教育者协会”加入;五月,东亚的日本一部分的教员团也加入。
  这样,“教育劳动者国际”已在十国设有活泼的支部,此外由个人会员所成之集团,殆遍于世界各国。现在会员总数约有八十万人。
  在来比锡(一九二八年四月),“教育劳动者国际”举行国际教育周。在根本斗争的前提下面,讨论儿童及教育者之问题、和平及学校之问题。并招请和平主义的或自由主义的教育家,谋和他们公开讨论他们那种“温和”的对帝国主义协作的所谓宗教的政治的社会的“中立”主义。教育周日程如下;
  四月九日晚 公开大众集会
  十日 关于无产儿童之境遇
  物质的境遇 报告者费绥尔(柏林)
  心理的境遇 狄林克(来比锡)
  法律的地位 吉里阿克斯(希腊)
  在远东的情态 奥基(东京)
  十一日 关于教育之目的
  学校与国家 修尔琴(莫斯科)
  学校与宗教 福里兹修密德(柏林)
  学校与社会 辟斯脱拉克(莫斯科)
  其他 雷特格劳(英吉利) 雷特那斯(比利时)
  十二日 上午分科会
  a.学校制度之组织b.教程及教育法c.学生间之训育
  下午总会
  十三日 教育国际大会
  由大会决议,发出《告全世界教育劳动者书》。此地为方便计,只节述其大要如下:
  亲爱的同志诸君:
  教育劳动者国际第五次大会已于一九二八年四月在来
  比锡开会了。
  大会承认了执行委员会之各种活动。我们很满足地可以说:由执行委员会所采用关于统一问题之立场,是大有助于E·W·I(按即教育劳动者国际之略称)之发展与强大化,以及关系之扩大与会员正确意识之发展的。
  在最近二年间,E·W·I已得与在乡军人国际、被压迫的自由思想家国际、反帝国主义联盟等相接触。
  其间,决定向东洋及拉丁阿美利加活动,实现了以前的决议。大会承认日本、乌拉瓜及苏格兰的新支部之加入。
  新执行委员会,为了同样的统一,实现巩固的地位,不忽略他的终极目的,力谋使教育劳动者从事于日常实际要求之斗争。为完成这种目的,不能不继续采用共同委员会之制度。
  关于各要求事项的国际纲领——这是在维也纳大会所采用,置基础于教育劳动者之斗争上的——当形成为将来斗争之基础。工银增加及劳动条件改善之口号,同过去一样,倡为我们斗争之最需要部分。
  特别的注意,应向着青年教师及在帝国主义束缚下的各国教育劳动者。一般的是E·W·I,特别的是他的各部门,是和男女教师之特质的及法律的地位平等之斗争有关系的。在E·W·I执委所设的各集团中活动的特别部门,与在中央执委中活动的部门,不可不参加这个斗争。
  关于青年教师间深刻的失业,有作以下斗争的必要。即由国库补助失业者,拨给供他们继续研究的奖学金,从失业者中选出充当短期教师的俸给,要在《公共教育预算案》中增加。
  因支配阶级对被支配者的进攻,在学校内意识体系上的进攻,在学校内军国主义的强大化,以及战争准备的逐渐发展,而宣言自己为反帝国主义者、反法西斯蒂、反排外主义者组织的E·W·I,势将益受支配阶级的迫害。各支部必须在自己队伍中结集势力,并向教育大众中扩大势力。对于帝国主义战争的危机与对于学校内的帝国主义的意识体系之斗争,必须扩大。
  由此种见地,对战争牺牲者国际及反帝国主义者联盟益发增大正确的关系,实为必要。
  我们必须和对教师的迫害,政治的意见之排除,对具有进步的意见者之诽谤、逮捕,对于教师的各种组织之破坏,作决定的斗争。强固E·W·I的协同基金,实为重要。
  我们反对虚伪的和平主义,我们欢迎军备全废的提议。
  现在的支配阶级利用一切宗教的势力以援助对于学校的进攻。僧侣反动之手益伸入学校中来。
  我们要与教会之影响战,要防卫学校使不受他们的支配,要防止给宗教学校以资金,又要一般的与尊僧主义战。
  在一九二六年的维也纳大会,我们满场一致,宣言对于统一问题的确定的立场。因之,由阿姆斯德旦所设立的教育劳动者之职业的书记局,实为敌对我们关于统一的地位,我们对他要取否定的态度。
  形势之复杂化与斗争之困难,要求我们须的确地把我们的注意向着教育劳动者大众,第一是向着初等教育的教师。
  我们要能给E·W·I以工作发展与深刻化的可能性,只有结集自己的势力,由根本斗争的训练以统一大众,才会成功。
  总书记
  三 “教育劳动者国际”之规约——一九二四年八月不鲁塞大会所决定
  (一)绪论
  (1)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国家科学,仅许极少数人获得,而成为商品化。劳动大众自然被排除在“人”的部类之外。
  (2)这种学校惟顾虑所有者阶级之利益,而以使最大多数的民众止于智的奴隶之状态,成为资本主义盲目的工具为目的。
  (3)在这种社会中,男女教员不惟不得为青年优秀教育者之担当者,他们自身也陷于知的屈从,转化为官僚的仆从、微薪的庸人。
  (4)教育劳动者要从悲惨的境遇——不惟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解放出来,须与学校自身从奴隶化的状态里解放,转化为人类全体文化的工场相结合。只有社会变革,才能创出自由的学校、自由的教育家。
  (5)故教育劳动者的改善物质的及精神的境遇之斗争,决不能在现社会内部获得什么特权的斗争形态之下所能成,只有在变革社会的积极斗争形态之下才有效。
  (6)因之,教育者之斗争,决不为了获得单单经济的利益及狭隘的职业的利益以行。他当是对学校内支配者意识体系之斗争,对颂扬排外主义的帝国主义的战争之斗争,对学校宗教化之斗争,及不问人种、国民性而促进人类连带性之斗争。
  教育者之斗争,必须与教育自身根本变革的斗争——如解放一切教育设施供大众应用——相结合。又当是应用最好的科学的教授法及一切儿童获得免费的营养与保护之斗争。
  (二)教育劳动者国际(巴黎)
  (7)为使改善教育劳动者之特质的法律的及智的境遇之斗争有效起见,应由实际活动的教育劳动者所成的各国团体结为国际的组织。
  (8)这个国际的组织,是在一九二〇——一九二二年存在的教育者国际。今后称为“教育劳动者国际”(巴黎)。
  (三)教育劳动者国际之任务其任务如下:
  (9)a.加盟的各国团体的斗争行动之统一及指导,与关于战略及战术的方针书之编成。b.在未有采用上述纲领的教育者组织存在之国,设法使其加入国际。c.汇集并发表关于各国教育者之特质的智的及法律的境遇之材料,关于各国的学校政策及学校改良运动之资料,藉明学校及教育者奴隶化之事实。d.研究无宗教、单一制劳动学校问题。e.发行会报,举行各种会议、讨论、修学旅行等,以促进各国教育者的相互联络。又当谋意见交换之组织化。f.国际的连带性,当由赞助在特别困难环境下斗争的各种团体及个人之国际教育者之活动,以益形强固。g.当实行对帝国主义及一切战争危机的斗争及对国际的法西〔斯〕主义的斗争。
  (四)加盟之条件
  (10)采用如下的主旨,或有合于此种主旨的规约及活动的各国团体,得加入教育劳动者国际。a.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危机及对全世界法西〔斯〕主义之斗争。b.国际的训练之承认及采用。
  (11)在未有支部的国家,承认上述主旨的个人,得为会员以加盟。他们须在各本国执行宣传的事业。
  (五)教育劳动者国际之机关
  (12)教育劳动者国际有三个机关:a.国际大会。b.执行委员会。c.总务书记局。
  (13)大会。a.大会为教育劳动者国际之最高机关,每年开会。b.大会确定国际之一般的方针,决定总务书记局之所在地,并从各国支部所选的候补名簿中,任命其人员及其他执行委员会之人员。c.大会选任三名会计监查委员。其任务在监督组织之支出,向大会提出报告。d.大会无特别决定时,由执行委员会决定下届大会的场所及时日。e.临时大会得经执行委员会之决定,由总务书记局召集之。或得由加盟支部三分之一以上之提议召集之。f.各支部在大会中有一票至若干票之表决权:
  一千人以下会员的支部 一票
  自一千人至一万人 二票
  一万人以上 三票
  g.单独会员得出席大会,发表意见(无表决权)。
  (14)执行委员会。a.执行委员会共十一人。三人由书记局,八人经诠考委员会提议,由大会选出之。b.执行委员会在大会至大会期间,指导国际之事业,对大会负责。c.执行委员会每年开会二次以上。d.大会为执行委员会选出缺员七人。
  (15)总务书记局。a.总务书记局,由总务书记一人、书记二人或三人构成。b。总务书记局,根据大会及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指导国际之一切事业。
  他每月执行用三种国语(德、法及英语)的机关志一次,代表国际及其他执行委员会。
  (六)会费
  (16)会费加盟各支部征集,每月送交总务书记局。
  (七)斗争及互助之国际基金
  (17)为使教育劳动者之特质的智的及法律的境遇改善之斗争,及其他对于以教育者为目标的攻击之斗争有效地继续起见,执行委员会根据细则,设立斗争及互助之国际基金,在总务书记局的管理之外。
  (八)会报
  (18)教育劳动者国际,每月用三种国语(德、法、英)发行会报。
  (19)各支部从执行委员会中指定适当的人员担任与总务书记局联络之责。每二月提出报告于总务书记局及自己的执行委员会。遇紧急时,作特别报告。
  (九)由国际的除名
  (20)不实行大会决议,或不奉行总务书记局指令之支部,由执行委员会之决议除名。除名须有执行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
  (21)国际之决议不为各国的支部机关所采用时,国际诉于各该支部之会员,使在必要时,开一国大会以谋当面问题之解决。惟有在一国大会关于该问题已发表其自己的意见之后,执行委员会才得决议除名。
  (22)执行委员会也得将单独会员除名。
  (23)对于两者(一国支部或单独会员之除名),次届大会得确认或否认执行委员会之决议。
  注意:第(14)条之a及b项,为在一九二五年八月之巴黎——不鲁塞大会所变更。第(13)条b与第(16)条,为在一九二六年八月之维也纳大会所变更。上记规约是由此等变更而受订正,自一九二六年起有效。
  书记局所在地为:
  IntornationaledesTavailleursdeI'EnseignementL.Ver-nochet,8Avenuemathurin-Moreau,ParisXIX.
  四 英国的“教员劳动同盟”——“教育劳动者国际”之有力的支部
  “教员劳动同盟”,于一九二三年之初,设于伦敦。其后每年十二月开大会,当初不过为一个小规模的地方团体,今则成长为全国的组织,其重要益形增大。在初期,本同盟的活动,限于首府近傍。至一九二五年之终,已于兰卡勺地方占有确固的地盘,如今在全国各地有二十二个支部。惟因经济上之困难等等,组织的急速发展,未能尽如所望,仍有势力未及之地域。
  同盟目的在使男女教员从事变革社会的斗争。其实现方法如下:
  (一)地方的全国的及国际的和其他男女劳动者共作政治活动;
  (二)已存在的许多男女教员团体,应设法统一于教化劳动者组合,更设法将男女教员为国际的组织;
  (三)发展将来教育制度之原则及机构;
  (四)唤起公众对于在家庭、学校及其他处所浪费教育劳力的许多条件之注意;
  (五)教育劳动者及一般劳动者之市民的及政治的权利之完全获得及拥护;
  (六)从本国的各种教化设施中,尽力排斥帝国主义的教育等等。
  该同盟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的大会上,通过成为巴黎的教育劳动者国际之支部。这个决议,竟使当时保守党的议员们,在议会中向教育总长发出关于教育国际之质问。从此以后,同盟之国际的事业,大规模地实行起来。现在,同盟和大英帝国内各地的教员团体及美国其他使用英语范围内的教员运动,有密切的接触,又和教育劳动者国际继续不绝的联络。同盟事业的这一部分,因惹起全世界之注意与有力的反响,故极值得注意。
  在一九二六年,同盟在国际的战线上,实践了两种的重大事务。其一为经教育国际的介绍,派二组教育观察团前往苏俄,共有十六名同盟员参加。又其一为送执行委员八人出席于维也纳的教育国际大会,以充代表。代表经后来执行委员会的确认,作成如下的决定:
  (一)本同盟在国际内部具有重要的职能;
  (二)本同盟之加入国际,是对双方之组织与以重大价值的。
  在一九二八年四月派七名代表出席于来比锡的教育国际大会及其教育周。
  该同盟自一九二七年的第六次大会以来,即采用世界语为公用通信语,并计划世界语运动之发展,及与用世界语的各国劳动者团体及教员团体相提携。又在大会中,决议将以前所试行的教员交换更扩大规模,成为真实的国际的交换;又为谋他国教员往外国旅行之便利,特与教育国际联络,委任执行委员以期实现。
  当一九二六年煤矿工总罢工时,同盟的各地方支部及各同盟员大为活动以援助罢工团,曾得许多可注目之效果。在募集罢工基金之外,本同盟又得成为推动比他自身更大的团体的原动力。是年十一月,发刊同盟月刊机关纸《教育劳动者》(TheEdu-cationalWorker)。以后定期发行,今已成为政治上、教育上有力的武器。
  载1929年4月20日《教育杂志》第21卷第4号

附注

①本篇署名:叶公朴。 ②不鲁塞尔通译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 ③纳得兰通译尼德兰,即荷兰。 ①捷克斯拉维 亚国名,通译捷克斯洛伐克。 ②布加利亚国 名,通译保加利亚。 ①卢克森堡 国名,通译卢森堡。 ①阿普顿·辛克来通译厄普顿·辛克莱(UptonBeallSinclair,1878—1968),美国小说家、社会改革试验的积极参与者,曾以稿费为基金创建“赫利康家庭公社”。 ②布尔乔通译布尔乔亚,法文bourgeoisie的音译,意为资产阶级。 ①威尔逊式即“胡罗卜加大棒”式。托马斯·威尔逊(Thomaswoodrowwilson,1856—1924),美国总统(1913—1921),促成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推行实力外交,争夺世界霸权并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②斯德哥尔姆城市名。通译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 ③脱伦特通译多伦多,加拿大东南部城市名。 ①布拉哥 城市名,通译布拉格,前捷克斯洛伐克首都。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三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

本书为杨贤江全集第三卷,1929~1931年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具体“编年”原则为:(1)写作(包括演讲等)和发表时间皆备者,以写作时间为据;(2)无写作时间而有发表时间者,以发表时间为据;(3)写作和发表时间皆无者,由编者考定时间,置于相应的时段之后,并在题注中予以说明;(4)报刊上连载的文论,以第一部分的发表时间为编排依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