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520
颗粒名称: 人之初①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10
页码: 696-705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人之初文章。内容讲述了人是一种动物、原始人、积聚时期、原人的特性、饥与爱、生存竞争等情况。
关键词: 人类 社会 科学

内容

学社会科学的人,对于人类怎样起源的这个问题,是必须慎重考虑的。人类究竟从哪一天起开始存在,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确实知道,这个必定是很久很久,而且是最难查究的了。不过在现在,我们已有不少证据,可以指示我们去设想这个起源的大概。所以现在就根据这些已得的知识,来说一个大概情形以告诸位。
  人是一种动物
  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的,这就是人是动物。他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物,已在几千万年的历程中把自己解放出来,可以不受一般动物所不能免的约束。但一方面虽然表现了这种伟大的成绩,而他方面仍然存有动物的特性而不得摆脱。哪些特性呢?第一,他和别种动物一样,要有生有死;
  第二,他要饥饿,必须求食;
  第三,他怕寒冷,必须求住;
  第四,他要受性的冲动而生育儿女;
  第五,他要爱护儿女,养育儿女,正和别种高等动物一般做法。
  总之,在两种根本的欲望,就是饿与爱,以及其他许多情感上,他是非常接近一般的动物的。
  原始人
  现在让我们想一想人类刚出世时的情形。在这里,我们且不问这种新动物还是从类人猿进化的,还是由上帝创造的;无论如何,我们敢说这种新动物一定要比现在的人类更和一般动物相似,一定要比当代的人类更和大猩猩相像。我们最好来把这一群动物的生活状况描摹一下,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来认识现代人类所享受的文明这条路是怎样的辽远,怎样的险阻。
  积聚时期
  这些最初的人类,可以显然的说,是差不多要费全部分的时间(除睡觉外)在觅食与养育婴孩上的。他们的食物简单得很;其种类有如根、草、树皮、桨果、坚果、昆虫、鸟蛋以及各种可以用手捉住的几个已死的小动物。这些食物都是生吃的,因为他们还没有用火的知识,当寻觅食物时候,他们并无什么工具或武器,就只两只手,有时或者用一棍棒,或一块石。要之,他们所赖以生存的,正和别种动物一样,是完全靠“自然”所准备好了的,他们没有法子能使之增多或加以改进。故人生的第一期,可以叫做积聚时期(collectionstage),因为惟一重要的生活,只是往外去觅食。这种时代,大概继续了许多万年而没有丝毫进步。
  在积聚时期的人,因为要谋生,所以必须有一片极广大的土地以便得食。你只要想像一下,假使把你放在荒野里,恐怕你将忙碌终日、奔波许多地方,才能获得一天的口粮呢。即在富饶的热带区域,也只有极少数的人得以维持生活。
  又,在积聚时期,人类间相互的关系是极不感需要的,群居的动机也是非常缺少的。事实上,倒是相反的情形才是盛行。因为一个人只靠天生的物品来维持生命,他对于这些物品就发生一种专有的态度。越少见同类的人,他就越觉得欢喜。故他的对付别人的情感,大半是竞争和嫉妒的情感。从经济的观点来说,旷野独处倒是这个时期的人的理想。
  那么什么东西会使人类互相结成关系呢?这里最主要的动机,乃是求偶以建立家庭的一种欲望。对于原人的家庭生活,我们虽然不能知道一个详细,但有许多证据可以使我们承认逐渐进化的结果,人间已形成了一夫一妇的制度,而且做父亲的还尽些保养小孩的责任。那时候的安身处,即使有的话,也是非常粗率的,不过在大石旁架起几条树枝,或者随便找些可以栖身的地方而已。至于衣服,恐怕是没有的。
  原人的特性
  在那时候的人,是一种屈身俯伏的生物,有着长而有力的臂,比较软弱的腿,体上覆著褐色的毛,颜面起皱纹而多毛发,颚是突出的,额是斜的,鼻是平的。他所以能成为一种新动物,且能逐渐发育一种完全特殊的文化,就靠两种特性。第一是因为他的脑异常优良,可以一步一步地向上发展。在这种脑子的特性里边,有一种是模仿的力量,就是他能从他人那里学习以得进步。第二是因为他的拇指有特别方向,就是这拇指是和其它四指相对立的,因此他有做许多巧妙工作的可能。现在高等的类人猿,虽然也有这一种的拇指。但是人类兼有上述两种的特性,所以竟能超绝一般动物。
  但在起初,人的脑子的发达是极迟缓的,在他所做诸种简单的活动中,他是几乎全受本能的指导而不是由于理性,正和别种动物相仿佛。所谓本能,乃是一种做某项事情的欲望和怎样去做的知识的联合,这是由父母遗传而来,不是由学习而得的。但要知道,这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动物队里,就有很多奇特的美丽的本能的实例,譬如蜘蛛的织网本能,或如某种昆虫能用刺把别的昆虫麻醉了,以便在活著的但是不移动的身体上育卵。不过在本能的动作中,对于动作所能发生的结果,是没有先见或任何种知识的。反之,理性却能先事预料。它能利用因果关系的知识,它能比较不同的行动方法所能产生的结果而加以选择。
  饥与爱
  在一切动物中间,有两个势力最大的本能就是:一方面是饥饿与求食;他方面是配偶与生殖。而在这两大类本能中间,却存著某种的冲突或对敌。这在人类,也在一般动物上,是一件最重大的事情,且容我们来考察一下,看是何以会发生的。
  生存竞争
  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靠天生的食品以维持生活,从没有改进或增多的方法(除出很少的例外,如蚁)。这些天生的供给,是常受限制的。因之,无论何时,动物所能生存的范围,以自然所能供给的食品为限,不能再多一点。而为占有这些有限的供给起见,在动物间常永远发生竞争。在竞争场上失败的,就要趋于衰弱死亡。他们死了以后,就有新的起来参加这个竞争。这些新动物的能否生存,不管他们有没有两亲的保护,终要看他们这个族类所发展的程度而定。不过无论怎样,生存竞争这件事是极其困难的,有许许多多的参加者终于获得胜利。究竟失败者的数目大到多少,我们到下节里再述。
  现在只消明白仅有很少数的能够继续生存,成为他们族类中强大而急于求食的动物。
  当他们在觅食时,就要和同族中的老大者相争,连他们自己的父母在内。因为他们来得活泼勇猛,所以容易战胜老大的动物而使之速就灭亡。因之,在动物世界中,新生的动物常会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消灭了自己的双亲。换言之,为亲的动物,常常替这个世界产生了毁坏他们自身的子孙。如果动物有先见与理性的话,他们也许在繁殖以前要踌躇一番。但是他们是不受理性指导的,他们乃一任本能的支配,而这个被视为本能人性化的“自然”,也只知关心到种族的永存而不大注意于个体的维护。
  亲的养护的发达
  因为这种生存竞争的痛苦与惨酷,所以有许多得不到亲的保护的小动物,一开始就遇著异常的危险,除出极小部分以外,极大多数是在幼年期即死亡的。
  因此,一个种族如果希望绵延,那么,做母亲的就必须产生很多很多的子孙才对。在有几种下等动物里,甚至一年间每一匹雌的要生到好几百万。但从这几百万中,能发育成长的不过一二个罢了。
  我们要是按照动物进化的阶段观察上去,就可发见渐渐增长的幼稚时期,在这期内,小动物得从双亲动物受到关切与保护。譬如有的防御危险,有的寻觅食物,有的即从母体喂养他们。故双亲的保护愈多,则生存的机会愈大,而每次产儿之数也愈少。换言之,动物的进化程度愈高,则生产率便愈小。
  自然界的常数
  在自然界中著名的生物,即使是最高等的,在他们每一代所产生的子,倘使通通都发育长大,终要超过他们长辈的数目。但是有一点很希奇的,就是不管他们所产的子多到什么地步,毕竟真能生长的数目,仅仅以能补充业已灭亡的老辈的位置为度。所以除非在环境上另外有了得食的方便,或是某种不适应的情景已经消失了,自然界里每一旧种族的数目终是固定的。这个理由是如此:当一新种族发达以后,每一代所生幼儿的数目必要急剧的增加,一直到了所能利用的食物都被分配完了为止;到那时,就不复增进,故他们的数目终是不能超过“自然”所能供给的范围之外,而是归于一定。
  增多的可能
  在食物多量的时候,究竟生物数目增多的速率可以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这个要是说了出来,恐怕大家会不相信。试举一例。牡蛎繁殖的普通速率,如果一点不受限制,则在五代之后,所生牡蛎壳之多,可比地球容积大至八倍有余。另有一种微小的生物,如果他的繁殖率不加限制,则在三十天之后,就可构成比太阳大一百万倍的体积。就是繁殖率比这些慢得异常的动物,要是每次所产之子完全长育,也可在短时间内塞满了这个地球。故无论何种族类要发达到一切食物都被用尽的地步,实不消很长的时候。
  人是新种
  我们人类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种新族类。他具有多种特性,为别种生物所没有的。每一新种族是必须有些优点才能繁荣的。人类就利用了所有的优点,慢慢的增多起来。
  原始的产地
  据我们所知,人类最初发现的地方,似乎是在亚洲中央的高原。我们可以设想,那时候有一小队的这种样的动物生活在那块地方,后来慢慢地繁盛起来,慢慢地分散到各处去求食。讲到这个高原的四界,南面就是很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面也是一带延亘很广的山脉,北面是片冷寂的地方,西面(在那时候)则是一个大海,现在的里海①便是大海的遗物。究竟有多少时候把那块地方住满了人类,我们不得而知。到了后来,人口繁多。就向四面走散。要是人类始终蹴居在那里,始终留住在积聚时代,则也将和别种老生物一样,永远不能增多数量了。
  早期的迁移
  但是一切动物想繁殖的本能是极强的,所以一旦有了任何种的可能性,族类之数必能增多。对于人类就另有一条出路。他的过剩的人口能从原始的产地向四方迁移。这种迁移的可能性是因人为有异常的智慧的动物,而且因人为新的族类,故能渐渐地改变特性,以便可以生活在新的异样的环境之下。每一种的动物都须适应于某一种的物质环境而不能脱离。人类从原产地迁到新环境,也要渐渐地改变他的性质以求适合。这个历程就叫做“顺应”。
  现在要讲一讲这种迁移的性质。大家要知道,这种迁移并不是像现代的情形,譬如有一家族因为乡里不够生活了,于是搬到城里去;也不是像美国人从东方迁到西方,把一块大平原都住满了。在最初迁移的人,是自己不觉得的。他们只是不知不觉中,有一部人为了生活的需要,乃渐渐移向某个森林中去觅食。后来住定了,也许一辈子不更动。故人类最初的迁移是在每一代中一点一点地扩张出去的。因此,迁移的速率非常缓慢,只在人口多了,觉得有觅食他方的必要时才迁移。
  这一种的迁移所走的路,当然是拣那抵抗最少的。少年人因为原住地的食物不够吃了,于是很自然地流荡到那最容易去或最易得食的地方。其结果就形成了几条路径,为原始民族迁移所遵循的。这里有一条向东,到中国的平原;有一条向东南,到缅甸及暹罗①;有一条向西南,到波斯及小亚细亚;再有一条向东北,即到西伯利亚。每一条路所到的地方,都是与原住地有不同的,因此人类就有继续谋适应新的物质环境的必要。又因人类在不能适应环境以前是不能生活过去的,故迁移的速率不能快于顺应的能力。而这种顺应的历程,即在人类这样的一种新族类也是非常迟慢的。以上所述迁移不能从速的理由,这个就是其中之一。
  但速率虽慢,而迁移的事实永不停止。每一群新移居的人,到了适应新环境以后,也就增加人数,和原始的一群人相同。一旦这块新地方住满了人,那些过剩的人口势必向远处逐渐移去。可以说,他们迁移以后,决不再回故地,这就因为故地已经人满之故。反之,这种继续的迁移,竟能达到那种从未有人的地方。这样的历程,不知经过了多少万年,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在地球上各处都住著人类,都能适应其特别的需要,而在当地食物所能供给之范围内,包括那么多的人数。
  人种
  人种的会有多样,即因对于新环境作继续的顺应所致。这里所谓“人种”的意思,是说有一类人在血统上相互的关系,来得比对于别类人更其密切,而且具有特种的生理上的性质,因生物学上遗传之故,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些特性叫做“种性”(racecharacters)。真正的种性,从父母身上传到本身,再由本身传给子孙,不会改变。个人在世的经验,能在个人身上发生改变。但通常这些改变,不会传到后裔身上,而且决不是真正的种性。
  这个证据,可从新种族的构成早经停止一事知之。据现在所发现的埃及古墓上的绘画看来,足证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埃及人,就和现在那里的居民极相类似。今日人种所有的改变,只有异种民族互相通婚,由此使后裔具有这一种民族和那一种民族的特性。因为这种办法流行已久,而且范围甚广,故今日已很少有纯粹的人种了。
  依土为生
  从上面所述人为一种新族类的事实,可使我们得到社会科学上的一条基本律,就是人必须靠自然界的供给以生存。换句话,人是依土为生的——这个土字用作广义,包括地面上的一切。不但原人所需最简单的食料须取诸地,就是现在文明时代物质财富的各项材料,无论如何加工制造,也没有不从地上来的。所以人类最急切需要的一种物质,就是土地。土地是原始的财富,也是最后一切财富的源泉。为占有土地或使用土地的竞争,实是人类许多重要活动的由来。因土地的范围与天然性质都有限制,人间就有许多约束,也就有许多冲突。
  劳力的重要
  另一个社会律可以得知的,就是人的劳力实为获得土地所能供给的物品的惟一要件。这种劳力所费的大小,因各种情景而不同。要从地下挖掘一吨煤,非常吃力;而从果树上撷取一只果子,便不费什么力量。不过,“自然”无论怎样地慷慨,在人的需要得以满足以前,终是多少要用一点力量的。这种所用以供给需要的力,普通即称为劳力。土地与劳力,也就成为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两个根本因素。
  移居的利益
  还有一点可以注意的,最初因为尽有未被人类居住的土地,故竞争土地不致十分酷烈。假使当时值在亚洲中部高原的地方,而不能向外迁移,则那里人类为得食料而起的竞争,必可与野兽间所行的同样惨酷,同样悲苦。故人类能向新领土移居,可以比之于机器上的安全瓣。这对于迁徙的,对于留住的,都有利益。只要世上有著无人烟的地域,这个安全瓣是继续有效的。如果到了将来,地球上所有可以住人的地位都被占尽了,再也没有新土地可以支配了,则人类间当又来一个新世纪了。
  原载1927年1月5日《学生杂志》第14卷第1号

附注

①本篇署名:健夫。原发表时,附有插图多幅,从略。 ①里海 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西、北东三岸属原苏联,南岸属伊朗。 ①暹罗国名。今泰国的旧称。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